“一個外行人” 對 “瑜伽法門真義” 的淺見

一、前言
 “Yoga” 一詞,有兩種翻譯。一是 “瑜珈”,另一是 “瑜伽”。現代人所稱的 “瑜珈” 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而 “瑜伽” 則是古老印度禪坐修身心,走向三摩地或自我實現旅程。即探尋「梵我一如 (天人合一)」的道理與方法。

信堅這二十年來,除了打太極拳,練導引、瑜珈、及禪坐外,亦略讀《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小乘、大乘、禪修、及一乘佛法。信堅的淺見是,古老的 “瑜伽” 是一條修行入門的正道。但只是築基功夫,走向三摩地 (禪定三昧) 的進修方法。並不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Prajna Paramita),大智慧到彼岸之上,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 無上正等正覺)” 的法門。

此文是信堅,以瑜伽外行人,對瑜伽法門真義的淺見。實是井蛙之見,坐井觀天,僅供諸大德,酒足飯飽之後,談天論地之用,笑納!

二、印度最古老的 “瑜伽”,《薄伽梵歌》第六章。
印度古老的 “瑜伽”, 源於 “奧義書 (Upanishads)“(約西元前五世紀)印度史詩裡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被多數印度教徒視為聖經。總共有700頌,分成18章,描述 黑天 [ 濕婆 (Shiva) 的化身克里希納 (Krishna)], 對主將 阿朱納 (Arjuna) 王子的一場奇妙的靈性對話。其中第六章,專講 “瑜伽”,是黑天描述冥想的正確姿勢以及達到三摩地(禪定)的過程,談及 “四種瑜伽與第四道”。 Continue reading

The Maha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Chinese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文 中英對照

一、緣起
信堅近日,突然覺得,這世上有許多上根利機之輩,因無機緣,不得明師指點,不知如何入佛法大海。又不知如何看佛經,因此不知佛的富貴。同時又想起當年,看佛經如看天書,認得字,但不知其真義。之後有一位大學同學,送我一本 “六祖壇經的英文版”。信堅瞎貓碰到死老鼠,倒是先看英文,再對照中文,一字一句,慢慢學會如何看佛經。原來佛經是要一字一句的慢慢看,每一字、一句都有無量深廣的義理,都具足 “教理行果、信解行證”。

看過壇經之後,再看其他經典,就容易多了,萬事起頭難。以此為鑑,信堅這幾日,發心以自己五十多年的英文基礎,配合近年讀佛經的解悟,開始著手翻譯重要佛經。昨日草寫了 The True meaning of “Maha Prajñā Paramita”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真義解說。今天繼續努力,翻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二、導論 Introduction
佛說法49年,隨機施教,因病與藥。其中,佛說般若22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演說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經》 是 《大般若經》 的精華。而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260字的 《心經》 。因此 《心經》 是《大般若經》的心髓、核心),故曰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The Buddha expound (闡述) the scriptures (經典) of buddhism in his life span for 49 years. Among them, the Buddha spent 22 years teaching Prajna, which was summed up in the 600 volumes of “Mahā-Prajñā Pāramitā Sūtra (大般若經)”.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大佛頂首楞嚴經) is a summary of its essence, while “The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The Diamond Sutra) is its concentrated essence. As for the essence of the essence of Prajna Method, the center of the center is the “Heart Sutra”.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has a total of only 260 words. Therefore, “Heart Sutra” is the heart and core of “Mahā-Prajñā Pāramitā Sūtra “.

「心經」 是佛大弟子舍利弗,問佛如何修持般若法門,如何成佛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曰:「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曰: 般若是諸佛之母。
“Heart Sutra” is originated from one of Buddha’s eldest disciples, Sariputra (舍利弗), who asked Buddha how to practice Prajna. Buddha is then called upon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 (觀自在菩薩) to give the following repl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uddhas attain Buddhahoo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Prajna Paramita. Therefore: it is said that Prajna is the Mother of the Buddhas. Continue reading

The True meaning of “Maha Prajñā Paramita”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真義解說

一、前言 Introduction
此文主要依”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來解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的真實義。”般若“是佛經最重要的 一個術語,譯為 “大智慧”,是 “諸佛之母“。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true meaning of “Maha Prajñā Paramit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ltar Sutra of Sixth Patriarch, Chapter 2 On Prajñā”. ” Prajñā ”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rminology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t is translated as “great wisdom” and is the Mother of the Buddhas.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以佛法的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之上」。即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的極樂世界。
“Maha Prajñā Paramita” means “through the wisdom of Dharma to reach the other shore of liberation.” That is, by using of characters or scripture to “listen, contemplate, and reflect”, to attain prajñā wisdom, surpass the life and death cycle, and reach the realm of liberation, a “Bliss Pure Land”.

此文以中英對照來解說,是專為不會讀說中文,或雖中英雙修,但未讀過佛經者而作。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It is intended for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read or speak Chinese, or who have not studied Buddhist scriptures before.
[參看此園地 “六祖法寶壇經 (一) 第一及第二品 中英對照“] Continue reading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釋經文

明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洛城信堅集註版

信堅註: 阿彌陀佛,天助我也,大功告成,留待有緣,共襄盛舉,同登彼岸。真料不到,小知信堅,與蓮池大師,如此有緣,感應交道,不可思議。此文是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的最後一章,正釋 “佛說阿彌陀經” 經文。全章相當長,共有59頁。初讀者,易迷失於文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知自己所在。同時,也為使讀者,易於尋找文中片段所在,信堅特別花些時間,整理出此章的 “目錄” (共有四頁),以為登峰地圖,航海指南。讀者可點擊藍色標題觀看。 Appendices A: Table of Contents

同時。信堅在此只張貼此文的前五頁。讀者可點擊下面藍色標題,打開 word file, 觀看全文。亦可下載,留備後用。 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4)

再註: 此文又是信堅六年前,開創信堅園地以來,所寫的 “第400篇文章”,同步巧合,意義重大。此園地從標題,”美圖趣聞、修心養性、趣味科學、四書五經、黃帝內經、論時空、太極拳”等,接引 “入道初機”。再以 “道德經、莊子、修道成仙”,接引 “入道中機”。後以 “霍金斯、禪修、修定開慧、佛經、華嚴經、諸法實相”,接引入法界上機。可謂與念佛法門宗旨相同,三根普被,廣度有緣。”紅蓮白藕青荷葉,(儒釋道) 三教原來是一家“。

正釋經文
此章正釋經文,分為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三大段。
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Continue reading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三) 九門懸談

明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洛城信堅集註版

導論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 ,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 ,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此章先解說前面九門,共有28頁。第十門 “正釋經文” 相當長,共有59頁,因此另闢新章,以利閱讀,請看下回分解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釋經文]。[信堅註: 此文相當長,約有28頁。此地先張貼前八頁,”教起所因”。讀者可點擊下面藍色標題觀看全文,或者下載,以供日後參考。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3) ]

一教起所因
聖人言不虛發,動必有由,非無因緣,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緣。
“教起所因” 是重點地講出釋迦牟尼佛為甚麼要宣說本經。

二藏教等攝
“藏”是指佛一生的說法,都是收集於“三藏十二部”之中﹔“藏”,是指本經的教義。“藏教等攝”這一門是指出本經在“三藏十二部”之中,歸於“經律論”中的那一藏﹔又本經的教義,在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之中,究竟判歸何教呢?

三義理深廣
從“藏教等攝”這一門之中,知道了本經在“三藏十二部”中屬於“經藏”修多羅所攝﹔而本經的教義在“五教”之中,則屬於“終頓圓”三教的層次。“義理深廣”這一門,是接著指出本經屬於“終教”的層次沒有疑問,但對於又判屬“頓教”乃至“圓教”的層次,則有未明之處,故此在“義理深廣”這一門中,首先解釋“小始終頓圓”五教的“義理”,然後再解釋為甚麼本經屬於“頓教”和“圓教”的層次。 Continue reading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二) 通序大意

明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洛城信堅集註版

此章 “通序大意”,含有五個部分,一明性、二讚經、三感時 、四述意 、五請加。
以 “明性、贊經” 二科,通序本經的宗旨,發揮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的大意,為修持之本。然後依解起行,執持名號,求願往生。其鈍根者,單由事修,專持名號,亦得往生。三根普被,上下兼收,作末法最後方便。

以 “感時、述意” 二科,明此一經。事理雙融。性相通備。鈍機執性執相。各滯一邊。至令廣大法門。迷而不覺。故竭思累載,數易韋編,通序蓮池大師作此疏鈔的大意。

淨土三資糧: “信願行”
信者不疑,於淨土妙理,明辨不惑,深信不疑;
行者趨造 (趨向造作)。於彌陀名號,念念分明;
願者樂欲,於極樂淨土,深心響往,發願往生。

通序大意通於“信”
從“通序大意”中“契其大端”,了解本經的要旨之後,自然會深深認可(深信)於心,由於這個原因,“通序大意” 通於“信”

一、 明性
首標明性,是因性即常住真心。全體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但以無始暗動,障此智明,狂愚之輩,錯認阿彌陀佛,在自性之外。因此大師,託彼名號,顯我自心。
此經全彰自性,又諸經皆不離自性,故首標也。此經以自性為宗,而此經所談行法,正為顯此之覺體。蓋以據乎心性,稱彼名號,名號可彰;託彼名號,觀於心性,心性易發。

“自性”即眾生本具的“性德之佛”。“性德”是指眾生自性理體之中,本自具足圓滿功德。自性“非自非他,非因非果”,離開了世間上的相對法 ,不可以心意識思維,說似一物即不中。自性即是法界中圓滿周遍,常恆不變的大覺本體。本經所開示的修行方法,正是為了要幫助眾生,將此 “圓常大覺之體”重新彰顯出來。依“自性之理”,而行 “念佛之事”,“事依理起,理得事彰”,即可令自性重新彰顯出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