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卡西米爾效應「真空妙有,刹那生滅」

近日,將信堅師兄的《卡西米爾效應 (Casimir Effect) 真空妙有,刹那生滅》的文書擋,改成網頁。今日,補上此篇科普版,希望有人能受益。如果,還有不懂的物理量子名詞,則請先讀信堅師兄的《量子力學的基本特質》。更深入的量子力學和量子場介紹在不可思議的量子力學 (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Quantum Field Theory?)

Casimir Effect

卡西米爾效應

卡西米爾效應 Casimir Effect 是說在量子場理論下,兩個不充電的平行導電金屬箔片相距微米,放置於真空絕對零度,零熱能,沒有物質,沒有能量的空間內,會產生吸引力。主要原因是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它和「真空妙有,刹那生滅」那來關係?是沒直接關係,只是理論説明現象時,「真空妙有,刹那生滅」的文字點到關念的精隨。物理科學不能用此「八字真言,玄妙之詞」解釋一切現象。

想要瞭解卡西米爾效應需要量子動力學和量子場理論的基本功:質能互換,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光的波粒二元性,以及數學無窮集數的不同等等。何爲「量子」?量子是任何可測量的物理屬性(重量,體積,密度,長度…)最小單位。例如,光子、質子、中子、電子、介子等的能量特性。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四) 佛道品 真義解說之一

一、前言
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正。佛道品是講解,一個菩薩,如何在五濁惡世行道 (即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 (見性成佛) 的修證法門。一切非道,皆不出煩惱、業、苦三道。菩薩若能在欲行禪度眾生,便能火中生紅蓮,是 名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維摩詰經,有四句名言:
一是文殊問疾品裡的 “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二、三是佛道品的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及 “有漏之身,是如來種”。四是菩薩行品的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了解了這四句名言,就知道如何修佛道、通達佛道。

二、如何行佛道?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文殊問維摩居士: 修大乘菩薩道,要如何才是真正 “通達” 佛道?菩薩能處於非道,而不失菩薩的本位,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則通達佛道矣。

諸佛、大菩薩,示現九法界,普度眾生。 其中,也有示現殺盜淫妄的眾生與其同類同事而方便救度,實則不染于殺盜淫妄。以清淨心、無分別心、無分別智來行於非道,可以通達佛道。(法身菩薩,觸類皆法。大乘菩薩,他能走順道,也能走逆道的教化。)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五) 菩薩行品真義解說

信堅註: 之前幾品是從果上說修因。維摩居士(東方金粟如來),以應化身來到這世界,助佛教化。示現同我們一樣有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為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變男女之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向香積佛化緣吃香飯。顯現法身菩薩,有無量 “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 諸佛果。

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從因地,說明菩薩應如何修持 (即法身菩薩,如何悟後起修。因香積國沒有凡夫、聲聞,只有大菩薩),才能證到佛果,是本經的精華。佛道是見性成佛之道,法門無量,觸類皆法。此品以吃香飯為前導,引出佛說無量見性法門,旨是在拓寬修行者的心量知見。同時,佛為香積國菩薩,所說的菩薩 “盡、無盡解脫法門”,是詳細解說諸大菩薩,應以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之法門修證,才能究竟成佛。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三) 文殊問疾品真諦解說之一

一、前言
這一品經,是維摩居士,藉病說法。借俗諦,講一乘真諦。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也不能以三乘佛法解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自古以來,諸大法師,解說無量,大都依三乘法,來解說一乘真諦。文繁而難懂難解。因此信堅在此,綜合僧肇的 “注維摩詰經”,及南懷瑾的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加上自己對諸法實相的解悟,濃縮整理,以為諸有緣,詳細閱讀全經的導論。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

二、文殊堪為問疾人
之前幾品,佛命五百弟子,諸大菩薩問疾,皆已室外被彈,辭不堪問疾。今文殊獨堪承佛聖旨者,以其具有下列四德,是以入室與淨名往復,辭無屈滯,悅可眾心。
位高: 住等覺位,入重玄門,經無量劫,報修凡夫事。智德居其高勝,與淨名齊等。垂跡: 諸菩薩都是實位而居補處。但文殊本地是龍種如來。今垂跡居補處與淨名本跡義齊。顯圓: 文殊輔釋師,都示弘圓教,與淨名輔佛,闡揚事同。隨機: 諸菩薩既與淨名,既有如 “砧槌成物” 之機,亦有 “兩槌成物” 之機。

三、文殊奉旨,領眾問疾。
3.1文殊讚嘆,維摩詰智慧德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難與酬對。文殊將適群心,恭奉佛旨,行詣問疾。並說維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權智都成就了。這位上人真難與之,應酬對答。因此底下,先歎淨名之智德,以生眾會難逢之想。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二) 佛國品第一 解說之一

一、前言
信堅兩年前 (8/30/2017),在本園地張貼了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本想繼續解說其經文,雖寫了草稿,但以因緣不具足,時機未成熟,因此沒繼續張貼。近日重讀此草稿,感悟甚深。覺得將此經妙義,束之高閣,藏於深山大澤,實在可惜,因此重新提筆,張貼續集,留待有緣,同襄盛舉,共度涅槃彼岸。

《維摩詰經》全經共十四品,《佛國品第一》為序分,記述法會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最後兩品為流通分。信堅在此及下面一篇文章,節譯解說 “佛國品第一”。〈佛國品〉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佛國代表實相的體性:「法身佛」,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具無量智慧德能。此文主要是詳細解說,佛的智慧德能。 Continue reading

夾山禪師悟道因緣

指月錄卷十二 六祖下第四世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一、 前言
澧州(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 (805~881),唐代高僧,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 廣州峴亭人,俗姓廖。九歲于潭州(湖南長沙) 龍牙山剃度,二十歲受具足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初住潤州(江蘇鎮江) 京口鶴林寺,講經示眾。時值道吾禪師(769~835)從襄州關南來,與之相互問答,大有所得。後依道吾之勸,赴浙中(江蘇)華亭,參謁船子德誠,師資道契,得以發明心要,遂嗣其法。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居湖南澧州夾山,大揚禪風。世壽七十七,敕諡「傳明大師」。

信堅在此,介紹其相當戲劇化的悟道因緣公案,供有緣作借鏡,頓悟見性。此公案出自「指月錄」卷十二 六祖下第四世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一段公案。”指月” 是 “以指標月”,禪宗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是為成佛的路徑和方法,如以指標月,禪者要因指見月。月亮是佛性的比喻,佛性即空性,沒有具體的形相,不可以言宣,不可以意會,必須你親自去體驗,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是明月。以此譬喻「文字所載的佛法經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以手指月,指非是月。

二、緣起
2.1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略傳
船子禪師 (生卒年不詳 ?-858). 節操高邈。度量不羣。自印心於藥山惟儼禪師(751-834),與道吾、雲巖,為同道交。將離藥山,乃謂二同志曰: 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疎野。惟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日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遂分手。至秀州華亭。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之眾。時人莫知其高蹈 。因號船子和尚 。
船子禪師,得法於藥山惟儼禪師,隨侍藥山惟儼三十年,離開藥山時,他曾對道吾、雲巖二位道友說:「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由於德誠禪師率性疏野、喜好山水,而致日久仍無嗣法之弟子以報師恩,於是至浙江秀州華亭縣吳江畔,為人擺渡,泛小舟隨緣接引度化四方往來之人。當時無人識得她是位得道高僧,只稱他為 “擺渡的和尚”。船子和尚在華亭擺渡,約有三十年。他一邊擺渡,一邊等待適合於自己的接法者。直到道吾禪師推薦夾山善會去見他,才終止了這“一船明月一船詩”式的生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