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態形成場理論及例證 – 正確認知宇宙現象的一個嶄新觀念

Sheldrake’s Morphogenetic Field Theory and Proofing Examples

一、 緣起

昨天當信堅書寫 “寶鏡三昧” 正解文時,想到釋迦牟尼之前,歷史上沒有人成佛的記載。但釋迦牟尼之後,成佛者相當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這也使我又聯想起霍金斯在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 一書第八章中,提及型態形成場理論及其例證 “班尼斯特效應 (The Bannister Effect)”。

班尼斯特 (Roger Bannister) 是人類史上第一位,能於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賽程的長跑選手。(之前,專家認為,基於人體結構的限制,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超過人類體能的限制。) 但自從他創此記錄後,選手很快接二連三的創造新記錄。這例子說明,四分鐘是人類思維的自我禁锢。但更深的解說是由於型態形成場 (M-field or Morphogenetic field) 的 “形態共振 (Morphogenetic resonance) ”  所造成。
m1

信堅此文,介紹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 的型態場理論(Morphogenetic field or M-field) ,”形態共振 (Morphogenetic resonance) 的觀念,以及其應用例證。 Continue reading

曹洞修証心法: 寶鏡三昧 正解

一、 前言

信堅上文介紹了石頭希遷大師 的《参同契》後,欲罷不能,還得介紹其姐妹篇: 洞山大師寶鏡三昧。此兩篇,以不同角度,講解 “如是之法” 的真實相與真實義,修証法要,讓禪者因之見到本來面目。
ton1 ton4 ton5
“寶鏡三昧” 與 “參同契” 和韻,將之綿密布演。文中意旨廣略稍異。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歌,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忘己時無非己,視宇宙為一枚鏡,則事事物物,無一非鏡。能照是鏡,所照亦鏡,無他無自,元是一空。寶鏡為己,己為寶鏡。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三昧即正受,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 Continue reading

石頭希遷 《参同契》 正解

一、前言:

近日信堅研讀禪宗大師悟道因緣以及禪宗大師重要修禪見性言論,讀至石頭希遷,甚為其修禪嚴謹,正說教導所吸引。偶讀其參同契,越讀越深入,讚嘆非見性者不能有如此真知灼見。
stone1chao2

語言文字,各家解說,隨其根器,意義深淺、廣狹不同。深感讀經論,必要深入,融會貫通,才能據為己有,永誌不忘。閱讀經論,要有進境,必須一層又一層,深入文義以及言外之意,才能心花怒放,與作者同遊法海,以達到一經通,一切經通。

信堅在此,將此偈頌,以個人淺見,加以解析,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助益。(英文翻譯,只能依文解義,謹供粗淺參考。)

二、希遷書寫參同契之緣起

南岳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出家後即前往曹溪親近六祖惠能大師,可惜他還未來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圓寂了。于是他稟六祖之遺命,前往江西青原山,投靠大師兄行思禪師。因其機辯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 “眾角雖多,一麟已足” 的稱譽。

在希遷大師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繼六祖之後,佛教在東土深植根本,蓬勃發展的年代。當時的佛教,不但存在著各宗門間,需要調燮的歷史使命,而且就連禪禅宗内部也存在著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間的爭論。同時,佛教要在唐土健康發展,也同時面臨着與儒、道間的磨擦,溝通的問題。

當時希遷禪師於天寶初年(742-756)入南岳,結庵于大石上,冥思苦讀,精進修行。面對此百花競放的混雜時代,苦思解救之道。終於在公元750年(天寶九年),當希遷大師讀僧肇《涅槃無名論》中的 “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 一語時,突然有所感,找到華嚴理事無礙,萬法圓融之道,而作此《参同契》一詩,全文二十二韻二百二十字。 Continue reading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信堅前文介紹了《李清照·一剪梅》,已發了詩詞病,欲罷不能。今再介紹一首,家喻戶曉,何謂真愛 的宋詞: 《秦觀·鵲橋仙》。祝你美夢無窮,飄飄欲仙。

宋·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new7 new4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虚,揚州高郵人。文辭為蘇軾所賞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多寫男女情愛,也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

這是一曲對純情的頌歌,描述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話愛情故事。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於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末後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千古絕唱。男女的愛情,至此才開始變得偉大與永恆。 Continue reading

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一剪梅》 圖文賞析

信堅在此,以圖文,解說一首有名的宋詞,《李清照·一剪梅》。此詞生動的描述了新婚少婦,離別、相思的深情,文詞流暢優美。試試看信堅,雖然廉頗已老,寶刀是否仍在 (尚能飯否)。希望你會喜歡。

宋·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li1

一、簡單解說:
《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的作者是李清照。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别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
li21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輕輕脱換下薄纱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 “人” 字形,南歸之時。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飘零;水自漂流。一種離别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Continue reading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一、前言
今日,因 Brian 師兄來函,邀請信堅書寫一篇,關於 “如何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修行的文章,尤其是解說,如何能修到 “入流亡所” 境界。Brian 師兄所問,即所謂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這修定開慧法門,源自於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六品。

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就觀音。用耳根來修,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GuanYin0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由聞思修,入三摩地。文句簡潔,雖然字義易懂,卻隱含甚深義理。近代講此經的法師相當多,也都講解得很好。但如果要解說其一乘真實義及其修證方法,則須更上一層樓。因此信堅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佛經是真修實証之學。多聞無益,行者貴在,聞教信解,依教奉行,真修實証。諸法實相,唯証乃知。此章所說法門,是破楞嚴經所說的五十陰魔 (色受想行識五陰),而入三摩地,即得首楞嚴大定,明心見性,入不可思議,一真法界。這跟前文所說的 “心經般若修証法門” 的目的相同,只是修証法門稍有不同。

二、楞嚴經觀音圓通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 導論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耳根靈明不受塵,圓通本妙全體現。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修行的法門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告訴我們可以用耳根、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來 修,乃至於依風大、地大、水大、火大起修。觀世音菩薩用耳根起修,因為六根中耳根最好修。因為耳根,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我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因此耳根有一千二百個功德。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不管行住坐臥之間,一心不亂,自然親證觀音菩薩「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到達入流亡所的境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