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談雞

一、前言
金雞報喜迎新春。祝福大家,雞祥如意、大雞大利。

2017農曆新年在陽曆一月二十八日。2017是丁酉年。酉是雞。丁是陰火,蠟燭,爐火,電燈之火。紅色屬火。故2017是紅火雞年。酉屬金,稱2017是金雞年。
chicken1 chicken7 chicken2
十二生肖中有不少獸類,更有其極品-龍,禽類卻只有雞。禽類大多能飛善翔,而唯一代表禽類進入十二生肖的偏偏是不會飛的雞,而不是禽類的極品-鳳凰。雞不會飛,古代中國人如此抬舉雞,這也許與雞具有五種美德有關係。《韓詩外傳》說:“雞有五德:首帶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同時,雞又與“吉”諧音,為吉祥的象徵,因此歷來為藝術家樂於表現的題材。

雞,是大自然的鬧鐘,古時候人們沒有鐘錶,聽到雞叫後,就知道天亮了,該起床了。“雄雞一唱天下白,昂首天地迎晨光”。 雞能司晨又能司食,於是人類把原先能飛的野生林雞飼養起來,經幾萬年的馴化成家禽,只能乖乖在地上走,默默為人類犧牲,一生奉獻美味的蛋和肉,這種營養豐富的蛋白質更促進了人類健康和智慧的成長。若要在平凡中見偉大,雞應該是禽類中的表表者,這一點也不誇張。

在中國傳統民間神話故事中,有言:”桃都山上大桃樹,上棲金雞驅魑魅“,我們的先人認為黑暗乃鬼魅藏身之處,日出而啼的金雞成為調和陰陽、驅逐鬼魅的神物。 Continue reading

再論 “渾沌” 及 “蝴蝶效應”

一、緣起
近日錦地師兄來函,建議信堅再寫一些科學與靈性相關的文章。今早又來函,提及了”渾沌之死”一 文。湊巧信堅近日勤看 “參同契”,文中提及,渾沌也是修道成仙重要觀念。因此信堅利用此機緣,綜合科學渾沌理論,與道家修煉渾沌法門,繼前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與啟示” 及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草寫 “再論渾沌及蝴蝶效應” 。

二、”渾沌” 的道義
混沌是古人認為天地開闢之前是一團混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剖貌。一個陰陽混合的,整體的,沒有破損的。完整無漏的是天地之心,“整體合一不可剖析”。此即 “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道體同於太虛,本無名象。邃古以前,鴻蒙未開,混混沌沌。天寂然不動,窈窈冥冥,太極未判之時。
chaos2   chao4   Butterfly 1
渾沌代表的是道,代表的是宇宙的原本,代表的是人類之初,代表的是人生之始。《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曰: 原夫渾沌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故謂之無始者,即道也。道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盪玄虛之中,寂寞無裡,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

當神歸炁穴之時,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璇璣一時停輪,復返混沌,再入鴻濛。元炁絪缊。在混沌狀態,“如雞抱卵,如貓捕鼠”。真正的混沌是“六根大定”,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對內,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就是混沌境界。 [註: 璇璣指北斗七星,璇璣停輪就是北斗七星停止轉動。修煉到一定程度,通常是結丹後,修煉者會感覺出現 “脈停息住” 的功景,這就是璇璣停輪。]

一點陽精,秘在形山,在乎玄關一竅。昔黃帝遺其玄珠,罔象得之。罔象者,忘形之謂也。必忘形罔象,然後先天一氣可得。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唯此真精,乃吾身中之真種子是也。以其入於混沌,故名太極。以其為一身造化之始,故名先天。以其陰陽未分,故名一氣。又名黃芽,又名玄珠,又名真鉛,又名陽精。此精若凝結於天地之間,或為金,或為石,歷千百年而不朽。人能反身而求之於自己陽精,凝結成寶,則與天地相為無窮。 Continue reading

“周易參同契” 簡介

前言
對想性命雙修,肉身成仙的修道者,這是一本聖經。不但講理論,修行次第,還講如何實証。依教奉行,當可得道成仙。
three 1   three 2a   three 3a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 南懷瑾大師精心講解的 “我說參同契”。丹經之祖,東漢 魏伯陽真人 (約100—170) 所著的 “周易參同契”,是一部專門論述 “性命雙修” 的空前巨作。這一部《參同契》是參合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它不只是講理論,也是實際修證的指南。它標榜人的生命可以 “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看這本書或南懷瑾講解,有如看天書,主要是要了解此書所說,須精通易經、老莊、及丹道。裡面有關易經、丹道的專有名詞非常多,而且所說,都是隱喻,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信堅嘗試了幾年,終於至前幾天才因緣成熟,可以大略了解,此書所說。

二、參同契 簡介
《參同契》書中主要有三大綱要:”禦政、養性、伏食”。修心養性,做人做事是 “禦政”,就是如何走正路,知道人生的正道。“養性” 是研究身心性命之理論,懂了理論再來修行,反求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證。

伏食就是把我們先天的性,注入到我們後天的命裡頭來。我們自身有最好的長生不死之藥: 精、氣、神,平常我們都是把自己的精氣神盡量地用,向外放射,油盡燈滅。如果不向外放射,迴轉過來,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就叫還丹。所謂 “還丹可入口”。若能修煉至將精、氣、神會合凝聚,便成金丹。

金丹吞入 “口” 中,便稱伏食。 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至此境界,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劫運所不能制,造物所不能厄。任他滄海變桑田,由我逍遙還自在,這就是得道成仙了。

信堅補注: 依信堅井蛙之見,修到真人境界,只是出離了六道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閻王不管,天堂不收,還在四聖法界中 [聲聞、緣覺、菩薩、 (假)佛]。離開十法界 (六道加四聖),進入一真法界,才算見性成佛。

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一、前言
信堅將近三年前,此園地剛開張時,寫了一篇 “中庸第一章正解“。主要是闡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近日繼寫易經繫辭傳及大學的真義解說,在此再介紹中庸的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中庸分上卷 (1-19) 及下卷 (20-33) ,不唯在思想及內容方面不同,文體也迴然有異。因此古德推定中庸上卷大約作於戰國初年,下卷則成於晚秦。中庸的下卷 (第20 – 33章),有很大篇幅講說 “至誠之道”,教導如何達到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可見我們的古代先賢先聖,早在秦漢,佛教尚未傳入中國前,就已知如何修習佛道。此法門與禪宗及一乘佛法所說相近,所謂佛佛同道。但以中國固有文化思想解說成佛之道,是引導儒者、道家入佛道的最佳經典。
mid3   mid1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第20 至26章是中庸修証的中心重點,闡說中庸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教導吾人如何修『至誠心』。在世間法上,至誠心通常是比喻一個人的心地直爽沒有心機。有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諱,也不會為了其他目的而說話拐彎抹角。在一乘佛法,至誠心是「心性質直、不諂曲、無有虛假。」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是菩提心之體。道場是指能讓眾生修行無量劫成就佛道的場所。

至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菩提心體。因此至誠之道,就是成佛之道,明心見性的法門。“菩提”( Bodhi) 是覺悟、開悟的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Continue reading

大學 經一章 正解

一、導論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大學』這本書,是孔子將聖道心法,傳授給曾子,曾子再將這聖道心法的奧義,加以發揚光大,而流傳至今的一本聖書,以為進德修業的一條門徑。

學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 即標本覺之體,”學” 即彰始覺之功。本覺是性,始覺是修,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稱 “大學”。古人以這本書為進德修業的指南針,這個次序包括了訪道、求道、得道、修道、行道、辦道、了道、成道等八個過程。是內聖外王,內明外用的修習身心的次第。
univ4    univ3    8qua32
《大學》原不分章節。後來朱熹按其內容,於其所著《大學章句》,將之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因此《大學》的主旨,在於經一章中。傳十章的文句,是曾子解說大學之道的論文。以此,信堅在此,只解說 “經一章 大學之道” 的真義,當然在解說中,自然論及 “傳十章” 的文句解說。

二、經一章: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Continue reading

易經及易經繫傳 解說 Part 2: 易經繫辭傳 精華解說

一、前言
讀懂易經繫辭傳,就可瞭解天道人道,宇宙人生,看透得失禍福,未卜先知。要成大業、立大功,非看通易經繫辭傳不可。 易經是講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係,以及作人作事,如何效法天地之道。此即老子所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莊是講天道,以及天道與佛道之間的關係。究竟修行,是釋迦的成佛之道。故此文所講解,大都是天地人運作的法則,用以修人道,作為修天道及成佛之道的晉階。
8qua33 8qua30 8qua32
《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繫辭》是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于卦爻之下者,用以解說卦爻。《繫辭傳》是解說易精繫辭的論文,相傳為孔子所作,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分上下兩篇,是《易經》全書的整體概論,用以闡析《易經》的哲學意義,使之不僅止於占卜,進而成為一套哲學理論。蘊含豐富的哲學原理,提出為後世廣泛運用的哲學範疇。

《繫辭傳》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

近代對易經最有研究,了解最深的是南懷瑾大師。他一生有兩部重要的講說,一是《易經雜說》,另一是《易經系傳別講》。《易經雜說》是南懷瑾大師關於《易經》的講記。《易經繫傳別講》是南懷瑾大師對《易經繫辭》上傳及下傳的精闢講述。此文是依南懷瑾講說,加以刪減整理,再加上信堅補充註釋。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易經繫辭傳原文相當長,上下傳各有十二章。解說起來也相當費時費力。信堅經過沉長的思慮抉擇,發現以精華解說,為最簡潔明瞭之法。讓大家對易經的哲理有所認識,因而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二、易經繫上傳 精華解說

2.0 知易者不占, 善易者不卜。
荀子說: 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經》讀通了,自己不卜卦,因為天地間的道理你全懂了,“道法自然,神而明之,神而通之”。一看這個現象就已經知道了,可以斷其吉凶了。真正的神通是最高的智慧,是自己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明白了“存亡吉凶”,就不需要卜卦了。但“不善易者而常卜”,是因不明易的變化吉凶道理。

《易經》告訴我們一個變的原則。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而且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普通人是隨變化而走的,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懂了這個法則,就能領導變化。天地間的變化他瞭如指掌,下一步要怎麼變,他都知道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