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3及64章真諦解說

lao 23無難章第六十三經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章第六十四(前半)經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末學認為上述一章半應合在一起為一章或者合在一起解說,因為它們闡釋同一個概念。無難章第六十三闡說道法自然,虛靜無為。若能見微知著。事無難易。無為不可成。無事不可就。只要能了解事物自然運行之道。隨順自然。天下無難事。未兆易謀。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守微章第六十四之前半章更加詳細解釋上章之義理。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來更詳細解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之道理。 Continue reading

第六十七章 儉故能廣的真義

loa31廣:大、闊、普、遍、攝也。大以配天,廣以配地。                     廣字有十義:一廣絕義:非是心識思量所能知故。二廣超義:無有諸法能比類故。三廣攝義:通攝無邊異類法故。四廣知義:具足種智,破邪見故。五廣破義:破一切障,無有餘故。六廣治義:具攝無邊對治法故。七廣生義:能生無量廣大果故。八廣德義:具足二嚴諸功德故。九廣依義:言教繁廣,為生依故。十廣說義:宣說廣大甚深法故。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三寶章第六十七真諦解說

LaoZi6[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一、道德經三寶章第六十七解說之0; 導論

此章是老子將道德經前面六十六章所講,在此作個總結論,因此排在這麼後面。老君在此章闡明 “道”的體、相、用。即經文可分為三大段:第一大段(從天下至也夫) 形容萬事萬物的本體,道。第二大段(從我有三寶至天下先) 講說道體的功德相: 慈、儉、不爭。第三大段(從慈故至衛之)是講道體的妙用: 勇、廣、器長。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直解

R8近日因緣巧合,有同道送來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解說。信堅看了之後,今天花了一整天時間,將此章直譯於下,供大家參考。還請批評指教,不勝感激。

此章老君以世俗 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來闡說道之德性,信堅無法改用第一義說明。因此隨俗,演說俗諦,人道。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懷玉章第七十

lao33a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彼褐懷玉。

0. 前言  越簡單的經文,解說的幅度越深、越廣、也越困難。因人、因時、因地而有千差萬別。每一句都有無量義。

凡有文字言說,皆無實義,語言、文字只是表達之符號與媒體而已,本身毫無實義,義在言外。此經文也不例外。讀經文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幾乎所有通行解說,皆以俗諦,依文解義,如隔靴搔癢,搔不到癢處。信堅在此,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君寫此經文的 “真實義”,直導入諸法實相的核心。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不病章第七十一 俗諦直解

laotz 2a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經文可用俗諦或真諦解說,兩者皆有深廣義理。信堅在此,先以俗諦直解。

白話解說: 知道自己所知有限,見解也不完全正確(有所不知),而肯虛心謙下,不驕不傲,誠心待人,是上等根器;不知道卻自己強以為知道,而貢高自大,目空一切,活在自造的鴿子籠裡,這是有弊病的。只有時時戒慎恐懼,唯恐自己的知識言行出現弊病,方能杜絕弊病。聖人之所以沒有弊病(不病),正是因為他唯恐出現弊病,所以才杜絕了弊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