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3及64章真諦解說

lao 23無難章第六十三經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章第六十四(前半)經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末學認為上述一章半應合在一起為一章或者合在一起解說,因為它們闡釋同一個概念。無難章第六十三闡說道法自然,虛靜無為。若能見微知著。事無難易。無為不可成。無事不可就。只要能了解事物自然運行之道。隨順自然。天下無難事。未兆易謀。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守微章第六十四之前半章更加詳細解釋上章之義理。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來更詳細解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之道理。

道本至虛而無為。至靜而無事。至淡而無味。聖人以道為懷。故所為者無為。所事者無事。所味者無味。聖人虛靜無為,以保持對細微潛流的異變的敏感性。天下的難事、大事,必須從簡單、細微之處做起,不可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著手;大的由小開始。對小者,要當大者來對待;對少者,要當多者來對待;如果對方存怨,那就以德回報。計劃克服困難,那就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如果要成就大事,那就要從細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簡易之處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之處開始的。因此,聖人不貪大,卻能成就大事;常人輕許諾言,卻很少能夠兌現;常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必定遭受很多困難;聖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難,所以終究不會有困難。

安定的狀況容易維持,事情尚未發生變故之前容易防範。太脆弱的物品容易破裂;太小的東西容易遺失。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應該先有準備,事情沒有變亂以前應該要能事先防止。合抱的大樹都從小樹苗開始生長,九層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積起來,旅行千里是從腳下第一步的跨出開始;萬物的發展必然依照其自然的特性而發展。人們如果任意依自己想法行事,一定會失敗;固執的人不會成功。

此章動靜合一。虛實並生。為者。不動而靜。此上為字。為無為。是箇空字。不動而靜入於空。空中自有。謂之為無為。事者。不有而無。此上事字。事無事。虛中不作。入於玄。不有而無。入於玄。謂之事無事。味者空中動而我知其味。此上味字。味無味。動而復寂。空中動而復寂。謂之味無味。道之大者。充而塞乎天地。道之小者。歛而入於微渺。道之多者。無物不有。道之小者。無可聞。無可見。亦無可言。言其道不能測度。大小多少。亦難衡量。修道者。歛於內。不現於外。此人人鬼神不能知。歛於內之小者。不見其大。歛於內之少者。不見其多。為道不彰。雖有加害。我不理之。若是乎報怨以德。圖充塞天地。大之多之。先以清之靜之。安我之神。定我之性。還我之命歛於內。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必先於其易。為其無物不備之大者。必先於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而歛於內之細者。天下之難事。事者道也。必先於其清之靜之易。天下之大者道也。必先於其湛之寂之之細。由此觀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充塞天地。貫滿乾坤。與我合一之大。而道體是以成之。故輕言道者易諾。得道者必寡信。殊不知道在何處。多易得者。始勤而終怠。終無一成。故多難是以聖人始終如一。不易不細。若是乎挾泰山而超北海。如此猶難之。常存固心為無為。而無不為。事無事。而無事不事。味無味。而無不味。若是底聖人。故終無難成其大而塞乎天地。小而入於微渺。多而無物不備少而不見不聞。無可言之道也。

句解:

為無為: 為:行之也。無為: 不見有所作為也。就是以無為的態度處事。 處事接物誠能以清靜無為、從容自然之方式行之,順道而行,以達於至善。無為而無不為。天地無為而萬物生,日月無為四時運,聖人無為天下治。

事無事: 事:即所為者也。聖人清靜為主。故所作之事。人不見其有事也。聖人之心跡判然無所留礙,事之來也因其來而應之,不起意必(固執)之念,事之過也,因其過而忘之,不存固我(固執我見)之想,終日應事而實無事也。以不攪擾的方式去作事。聖人的行事,不以心機行事,不為功業行事,不為名利行事,心性中純然虛無為懷而行事。

味無味: 味:五味也。無味: 言以恬淡為味。在常人視作平淡無奇、單調乏味,甚至看不上眼的事物裡,尋找到人生樂趣,所謂自得其樂也。一松一竹,山鳥山花,都是普通到尋常事物,但聖人卻從中感受到無窮興味。秋菊堪餐,春蘭可佩,不亦樂乎!大部分人都喜歡追求刺激新穎,但聖人卻總是喜歡沉醉於別人視作乏味單調的玩藝兒或學問中,自得其樂!

辛棄疾《鷓鴣天》: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不論看到有趣的,或是無趣的,我都要從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我將不再強求有人賞識我的材華,不再亟亟於追求功業,反而會收起鋒芒,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過平常日子,畢竟世間還有很多美好事物!)

大小多少: 大、物之大者。小、物之小者。多、數之多者。少、數之少者。此句略有三義: (1)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2) 將小看作大,大看作小。大事看小,多事看少。以對待大事的態度處理小事,以對待複雜的態度處理簡單。(3) 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然道至虛微淡泊無物,皆以為小少,故棄而不取。聖人去功與名,釋智遺形,而獨與道游。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故以至小為至大,至少為至多。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報怨以德: 怨:人之有怨恨於我者。報: 復也。報怨:和解怨。言以怨相報復。則成大害。不如舍其怨。復施德以感之。則怨自解。

[憨山註] 要用合道之行所生的德能去消解細微的怨望糾結。怨艾者對所怨對象雖哀怨責備。如果不斷地增加怨艾者的失望,怨艾就會發展為怨恨﹑厭憎,又進一步發展為完全的決裂抗爭,這時的絕決果斷將擺脫那種欲斷還連的矛盾而使人難以挽回。所以,如何消解怨望是”為大於其細”的基本問題。世之人,無論貴賤,事最大而難解者,怨也。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遂相搆結,以至殺身滅名,亡國敗家之禍。甚至有積怨深憤,父子子孫,累世相報而未已者。此舉世古今之恆情也。豈非其事極大且多哉。惟聖人則不然。察其怨之未結也,本不有。始結也,事甚小。既結也,以為無與於己。故無固執不化之心,亦無有我以與物為匹敵。其既往也,事已消之,求其朕而不可得。以此觀之,則任彼之怨,在我了無報之之心矣。然彼且以為有怨,在我全無報復之心,彼必以我為德矣。是所謂報怨以德,非謂曲意將德以報怨也。怨乃事之至大而多,人人必有難釋者。殊不知有至易者存焉。是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大其小,而多其少也。天下之事,何獨於怨,而事事皆然。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圖:謀也。難: 事之難者。為: 實現、實施。細: 細微也。作: 做起。大: 大事也。言欲為難成之事。必於易成時圖之。由易以及難。則不見其難。言小者、大之基。若欲為大事。必先於微者立其基。而後大功可成也。

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處著手;大事由小事開始”。處理難事要從輕易處入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開始,還很細微的時候。天下難事,必然開始於簡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於細微。凡事應慎於始!

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焉。至大者,有至細存焉。人不見其易與細,而於難處圖之,大處為之,必終無成。苟能圖之於易,而為之於細,鮮不濟者。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不為大:不自以為大。成其大:成就了大事情。聖人知本末之切要。故不為其末而為其本。一言之兢。一行之必慎。所為者雖不大。而成功則大也。所以,聖人不自限於做大事,故能完成大事。聖人始終都不自以為必須獨攬大權,所以能成就大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輕諾:輕易地允諾,輕易地發諾言。必:一定。寡:少: 不足。信:信用、誠信。凡輕易許諾的,必食言而寡信。凡見事認為容易而輕為者,必然會遭遇很多的困難,必定有始而無終。做事太輕忽的必定一事無成。聖人總是將事情當作難事來處理,謹慎地將難事分解成一件件的易事來解決,最後難事就漸漸變成易事而完全解決了。

其安易持:

安: 寧靜無事之時。持: 守也。安定的局面,容易維持。人之一身目欲視, 耳欲聽,口欲言,身欲動,心欲思,念念不息。惟內念未發,外物未接,當此寧靜之時, 澄心於一念不起,察機於一意之將發,不使潛滋暗長,則甚易持也。

其未兆易謀:

兆: 在事情發生前所顯露的徵候或跡象。未兆。言未卜也。國之守龜,有事則卜。未兆易謀者,言謀之於無事之時。即還沒有徵兆顯示要發生事情時,只要察覺到異常狀況,並加以處理,就可以容易地解決掉。

為發明易持易謀之理,底下以物作比擬來解說:

其脆易判(破): 脆、弱骨也。判: 易斷,易碎也。言柔弱者,必易於破折也。禍亂未動於朝,情欲未見於色,如脆弱易除破。

其微易散: 微: 細也。言物之細微者易散也。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未有: 其跡未著,及其機未顯。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未亂: 民心未變之時也。蓋世亂則難治。於未亂而即治之。則治天下不難也。

底下引喻以明“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因微知著,積小成大,積少成多”( 說明萬事起於忽微):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毫: 細而尖的毛,引伸為極小、極細微。為細毛的末端,在此比喻樹苗的微小末端,也就是剛發芽的樹苗。毫末: 細也。合抱之木: 言其大也。此言木之生也。本於毫末之細。積日累月。乃至合抱之大。可見由小而能大也。(張開手臂都很難抱住的粗大樹木,是由幼芽長成的。)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九,形容極多,表示多數、多次。九層之台,為極多層的樓台,表示樓台很高。累土: 為累積土石。不論樓台有多高,都起始於累積土石,然後按照一定的方式,逐層堆積,將樓台建成所想要的樣子。(九層聳高的高臺,是由一籮一籮的泥土堆積而成) 。所謂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眾志成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 言其遠也。蓋千里之遙。非朝夕所能到。然行之者。不辭跋涉。則程途盡在吾足也。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累積而成的。俗云: 行遠必自邇, 登高必自卑。

以上三句 與荀子 “勸學篇第一”相類似: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信堅 11/5/2011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