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第二十九 白話註解

信堅註: 莊子這篇,又臭又長。文義也只是闡述人道,而非老莊的天道。顯然是後人用莊子名義加進去的。(據大德考證,莊子只內七篇是莊子本意。其他,是很好的寓言故事,增長見識,姑妄聽之。) 其實看了胠篋第十,這章就可不必看了。只當小說看。dautou 1

這篇繼胠篋第十,闡述所謂聖人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眾,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跡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天地篇 象罔能得道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Huang Ti依文解義: 黃帝遊歷天下,經過赤水的北面,登上崑崙山頂並向南眺望。正當要返回時;發現遺失了玄珠,於是派遣知去尋找,這個知找不到,再派遣離朱去尋找,也找不到,又再派喫詬去找,仍然找不到!最後請象罔去找,象罔一下就找到了。黃帝說:真是怪呀!為什麼只有象罔才能找到呢? Continue reading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1677–1841卷) (12/7/2006–9/29/2007)
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花了146小時 (72卷)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 精華。 信堅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如果看得懂,恭喜你,你有前世修來的慧根。如果只能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只要慢慢薰陶,有一天你會證悟這裡所說的靈界實相。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業就是事業,我們所造作的,用是用途。《華嚴經》上講了十門,三昧是無量三昧,十門是無量三昧的歸納。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Continue reading

警世通言

萬貫家財帶不去,一雙空手到陰間;任你田地千萬甲,享福也是幾千年。
無常來到無人情,不要金銀不要錢;閻王註定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
人有人道、獸有獸道、車有車道、行人有行人道。無論何道,不離公道。

一生都是命安排,今日不知明日事。兒孫自有兒孫福,舉頭三尺有神明。
豈可人無得運時,死後一文帶不去。聰明反被聰明誤,是非到底自分明。
惡人自有惡人磨,冤冤相報幾時休。人生何處不相逢,世事真如一局棋。
誰人保得常無事,一旦無常萬事休。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