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篇第十七 解說 Part 1

莊子與老子是中國古代明心見性的大聖人。相當於華嚴初住與二住菩薩。所說真理,介於天道與一乘佛道之間。此篇可謂是對 “諸法實相” 的初步生動解說,破除對立、分別、執著,入不二法門。

chung1《莊子》一書有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內篇相當于正法時期,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外篇則相當于像法時期,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爲,由于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莊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于末法時期,離莊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可視爲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余諸家之學,且通于各家學問之中。內篇爲君,外篇爲臣,雜篇則爲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秋水篇) 是《莊子外雜篇》的代表作,闡發了 (齊物論) 的旨趣。其主題論述在「河伯」與「海若」的對話中展開,就在河老大與海龍王的問答間,破解人間小大、是非、貴賤的對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分別,而回歸到“萬物一體”,入不二法門。

世間爭議大都每個人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來作判斷引起的。如盲人摸象,各執己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于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萬物皆備于我”。 Continue reading

逍遙遊 正解之一

Zhuangzi 3前言: 此文寫於三年前,信堅近日重寫新版,更名為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讀者可點擊新標題觀賞。

莊子(369B.C.-286B.C.),與孟子同時。『逍遙』是悠遊自得,自由自在的樣子。『逍遙遊』就是自由自在,任運而作。主要在闡述『莊子』所追求的人生處世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能『無待』,類似佛家所說的『自在』。

莊子認為 客觀現實上的所有一切人、事、物,包括自己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著,形成一種矛盾又詭異的平衡,是很難有絕對的自主自由的。人們都是有條件的活著,想要擺脫 這些依賴和束縛,就必須『無待』。將『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做了更進一步的發揮。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達生篇 (一): 外重者內拙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
顔淵問孔子說:“我曾經渡過叫觴深的深水,船夫撐船功夫出神入化。我就問他:‘撐船的功夫可以學嗎? 船夫說:‘可以。會游泳的人幾次就能學會。若是會潛水的人,雖然沒撐過船,但一撐就會。’我問他爲什麽,他不回答我。請問,他爲什麽這麽說?”
chung1
曰:『可,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

孔子說:“會游泳的人幾次就學會撐船,是因爲他不怕水。潛水的人從來沒撐過船,而自然便會撐船,是因他們視深水猶如小山坡,視翻船猶如車子在小山坡上翻倒一樣。他們對翻船不當回事,因此隨時隨地都閒暇自在!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注,射也。用瓦器賤物而戲賭射者,既心無矜惜,故巧而中也。以鉤帶賭者,以其物稍貴,恐不中垛,故心生怖懼而不著也。用黃金賭者,既是極貴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亂而不中也。 Continue reading

胠篋第十註解

按莊子的看法,知與不知、善與惡、是與非等等,都是主觀意向,沒有客觀標準,因而都可混而為一,不加區分。如果執著己見,以此非彼,便會造成無窮的紛爭,引起天下大亂。莊子所謂”聖人”應該不是指道德無瑕之人。而是創立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人。當時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若獲國君重用,則稱聖人也。這些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師曠、工倕、離朱之類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的”大師”,往往以專業來威攝升斗小民。最後一段提到兩個重點:
人類的巧手製造很多工具,造就了文明,卻也破壞了生態。人類的巧思製造許多詭辯,詭辯造就多言的說客,卻也搞得天下大亂。 Continue reading

盜跖第二十九 白話註解

信堅註: 莊子這篇,又臭又長。文義也只是闡述人道,而非老莊的天道。顯然是後人用莊子名義加進去的。(據大德考證,莊子只內七篇是莊子本意。其他,是很好的寓言故事,增長見識,姑妄聽之。) 其實看了胠篋第十,這章就可不必看了。只當小說看。dautou 1

這篇繼胠篋第十,闡述所謂聖人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眾,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跡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天地篇 象罔能得道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Huang Ti依文解義: 黃帝遊歷天下,經過赤水的北面,登上崑崙山頂並向南眺望。正當要返回時;發現遺失了玄珠,於是派遣知去尋找,這個知找不到,再派遣離朱去尋找,也找不到,又再派喫詬去找,仍然找不到!最後請象罔去找,象罔一下就找到了。黃帝說:真是怪呀!為什麼只有象罔才能找到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