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修身養性,長生不老之道。

一、 前言
《莊子》一書有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內篇相當于正法時期,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外篇則相當于像法時期,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作,故即使不能完全得莊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于末法時期,離莊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可視爲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余諸家之學,且通于各家學問之中。內篇爲君,外篇爲臣,雜篇則爲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chuan3 chuan2 huang-6
莊子外篇 “在宥第十一”,有一段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的典故。此段文是莊子後學,假藉莊子之名,講說 “如何修身養性,達到長生不老之道”。此文跟 “黃帝外經” 第一章《陰陽顛倒篇》所說完全相同。所講說的是 “人道” 裡的 “如何修身養性,達到健康長壽之道” (練精化氣),以為修 “天道” (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與 “佛道” (練虛返道) 的根基。

黃帝第一次上山問治天下之道,廣成子不僅沒有回答,反而指出了黃帝不遵循自然規律的問題。第二次上山問「治身」之道,廣成子欣然作答,而且滔滔不絕,深入淺出,十分深刻。所以黃帝問的是「長生」之道,也就是現在的「養生」思想。 Continue reading

再論 “渾沌” 及 “蝴蝶效應”

一、緣起
近日錦地師兄來函,建議信堅再寫一些科學與靈性相關的文章。今早又來函,提及了”渾沌之死”一 文。湊巧信堅近日勤看 “參同契”,文中提及,渾沌也是修道成仙重要觀念。因此信堅利用此機緣,綜合科學渾沌理論,與道家修煉渾沌法門,繼前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與啟示” 及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草寫 “再論渾沌及蝴蝶效應” 。

二、”渾沌” 的道義
混沌是古人認為天地開闢之前是一團混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剖貌。一個陰陽混合的,整體的,沒有破損的。完整無漏的是天地之心,“整體合一不可剖析”。此即 “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道體同於太虛,本無名象。邃古以前,鴻蒙未開,混混沌沌。天寂然不動,窈窈冥冥,太極未判之時。
chaos2   chao4   Butterfly 1
渾沌代表的是道,代表的是宇宙的原本,代表的是人類之初,代表的是人生之始。《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曰: 原夫渾沌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故謂之無始者,即道也。道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鴻洞無邊,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故眾聖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體任自然。以虛無為道,靈元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於空洞寥落之外,莽盪玄虛之中,寂寞無裡,不可稱量。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茲而生。

當神歸炁穴之時,不睹不聞,無天無地,璇璣一時停輪,復返混沌,再入鴻濛。元炁絪缊。在混沌狀態,“如雞抱卵,如貓捕鼠”。真正的混沌是“六根大定”,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對內,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就是混沌境界。 [註: 璇璣指北斗七星,璇璣停輪就是北斗七星停止轉動。修煉到一定程度,通常是結丹後,修煉者會感覺出現 “脈停息住” 的功景,這就是璇璣停輪。]

一點陽精,秘在形山,在乎玄關一竅。昔黃帝遺其玄珠,罔象得之。罔象者,忘形之謂也。必忘形罔象,然後先天一氣可得。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唯此真精,乃吾身中之真種子是也。以其入於混沌,故名太極。以其為一身造化之始,故名先天。以其陰陽未分,故名一氣。又名黃芽,又名玄珠,又名真鉛,又名陽精。此精若凝結於天地之間,或為金,或為石,歷千百年而不朽。人能反身而求之於自己陽精,凝結成寶,則與天地相為無窮。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 與 啟示

一、前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宋蒙人,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哲學的最高成就。
chuan1  chaos2  nothing 1
此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以短短的77字,解說一個無量深廣 “道”的境界。混沌(chaos) 是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糢糊,元氣未分,渾然一體, 不可分剖的狀態。”渾沌之死” 的寓言說明天地萬物本自具足的天性,都有其存在的固有方式,盲目改造天然本性,會隱蔽天性,造成種種無明苦果。渾沌之死意味著耳目鼻口七竅的分化,這一分化意味著知識以及由之而生的造作、人為的興起。這個寓言作者強調出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個人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的哲學觀點。

二、經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樸素章第十九 真義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一、前言
《道德經》本無名字、分章、標點,僅分上、下篇。後世起名曰「道經」(1至37章)與「德經」(38至81章),合稱《道德經》。古書沒有句逗標點,後人為了清晰掌握文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又為湊足九九八十一章,而加分段。因此常發生有些原本應該劃入下一章的首句反而錯劃到了上一章的未句。有些該合為一章的卻被分成兩章。譬如此地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如依文義,應合為一章,但卻被分成兩章。
lao2 lao1 lao3
聖智仁義孝慈巧利,本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能。但因眾生無明深重。道德低落,因此蒙蔽了大道的智慧德能,變成了世俗的虛仁假義、世智辯聰、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因此上章 (第18章) 老子先描述了眾生迷失了大道,所產生了各種病態。所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時,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一直低落,而產生不同的靈性階層。又如第38章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此章 (第十九章) 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了治世的大綱,修真的綸要,教人如何就路歸家,返本還朴 (道)。修行法門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樣的語言文字,都有無限深廣的意義,隨眾生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認知、解說。有些人自以為看懂、看通了一篇文章,其實都沒脫離其靈性階層的有限認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聖賢教導,佛經真義,做選擇性的了解。所謂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同理,古代聖哲所教導的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大都被世人誤解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

前言
信堅於三年前剛回頭重看莊子時,草寫 “逍遙遊 正解之一“。 於9/23/2013 信堅園地剛開張時,張貼此文。近因書寫 “莊子齊物論真義解說 (一)” ,重新回頭看消遙遊,同時也再重看,此文初稿 (寫於3/18/2013),發覺當時只是依文解義,也解說得含糊不清。因此,信堅在此重新修訂此文,改名為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除了較詳細解說外,也增廣內容及啟示,希望你會喜歡。

一、導論
莊子(369B.C.-286B.C.),與孟子同時。『逍遙』是悠遊自得,自由自在的樣子。『逍遙遊』就是任運而作,自在解脫。主要在闡述『莊子』所追求的人生處世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能『無待』,沒有憑藉外物、外力,全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無住”。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chung2   chung1   shiao1
莊子的文句,相當白話。每段的含意,似乎簡單易懂。教導我們很多新見解、新觀念,拓寬我們的視野及心量,向上提昇。但整篇是由很多不同段落的小故事所組成。粗看它們似乎都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其實它是一貫的,有主題的。要看完整篇後,才能將所有片段,拼湊起來,看出全圖。

此文所解說的寓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文首先解說前面四段的寓言及其本身所包含的真意。第一段是鯤鵬之喻,強調大才大用,大用者的心胸及意境,拉開我們想像的空間,拓開我們的心量,讓我們在常識之外,再去探詢更高的境界。

第二段講大鵬在高空中所看到的境界,跟芸芸眾生在地面上所見,完全是不同的境界、感受。用來打開我們的想像的空間,將我們拉到一個視野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反省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觀點。

第三段,講萬物皆有所待。連大鵬鳥也有所憑藉。水淺不能負大舟,風弱不能負大鵬飛翔。甚至於能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

第四段講解蜩鳩之見。莊子藉大鵬鳥的「大」來比喻心胸、氣魄、境界的「大」,而且要藉蜩與學鳩的「小」,來比喻世人領悟力、認知力的「小」,小到無法領會在高境界中人的所思所想之用心深刻。萬物因為認知上的差距,對於事務的觀感也千差萬別。就像大鵬鳥的知識能力高遠無極,蜩與學鳩卻無法領會,此即老子所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這四段,對解說消遙遊的真義及如何達到自在解脫的境界,似乎毫不相關。這四段其實是為後面的 “至人無待” 鋪路,要達到真消遙,”應無所住”。因此此文所說,只是消遙遊的前奏,不是主題。其用意,是教導我們一些進階的新觀念: 如何以不同角度看周圍的事物及如何拓寬心量,慢慢提高靈性,邁向 “至人” 境界。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一) 吾喪我及天籟章

一、信堅前言
 齊物論是莊子裡最精彩的一篇。文辭亮麗,思維清新,譬喻生動,義法辭樂說無礙。文句相當白話,古今學者,講說無數。讀者雖然依文解義,仍可領悟,受益不淺。信堅這幾年來,反覆閱讀,手舞足蹈,一直想跟讀者介紹。但因無法,以生動簡潔的文辭,加以更深一層的解說,一直沉吟至今。近日看南懷瑾大師,不按排理出牌的講解,才稍開竅門,獲得靈感,因此成文。經云: 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因緣自會。

從莊子內篇言論,依一乘佛法標準,莊子應是位明心見性的聖人,可能是十住菩薩,得四無礙辯智: 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所有闡述,除以經論要義詳明之外,尤善於譬喻解說,使難信之法,易於趣入。智者因喻得解。
chung2  chung1
齊物論全章相當長。主要是其中除了莊子原著外,還混雜了一半以上的後人附加。因此齊物論有兩個不同境界、層次: 一是見性者的境界,應是莊子原著;另一是人天境界,有很多邏輯辯論及優美文辭譬喻,疑是後人附加。因此信堅在此,只解說莊子此論,符合一乘義理部份。

二、 導論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約與孟子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與老子合稱為 “老莊”。

《齊物論》文辭相當白話,但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它真義隱藏不彰,意在言外。雖然每段似乎簡單易懂,但很難把握住整體所包的深奧內涵。

莊子齊物論,主張人與萬物同等齊觀,物我一體,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人心與天心契合。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