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解說 (二) : 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一、前言
近日有大量愛好莊子的讀者,到信堅園地瀏覽 “莊子” 文章。有緣接觸莊子,並勤學不倦的讀者,已開智慧覺性,靈性階層應在400以上,可喜可賀。因此鼓舞信堅,再接再勵,繼續講解莊子。此文主要解說逍遙遊的第二段,闡說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同時並附加三節附錄,講說相關論題,用以說明至人無待的境界。附錄A解說 “何謂 “至人、神人、聖人、真人”。附錄B精選 “莊子田子方第二十一” 裡的 “至人之箭” 寓言故事,闡說 “內重則外著、無待的境界”。附錄C精選了 “俆無鬼第二十四” 裡的 “莊子思念惠子,嘆知音之難遇” 及 “吳王射狙,教戒驕縱” 兩則寓言故事。
chang3
莊子在逍遙遊的第二段,首先重複講述上段鯤鵬斥鴳的故事。解說萬物,由於智慧眼界『大』跟『小』的不同,所以認知之間有所區別,所達到的境界也不同。以此為隱喻。然後莊子在下面將世人的靈性階層,大略分為四種境界,並詳加解說。

《逍遙遊》中反複舉例說明,人之不逍遙,是因依憑藉外物,有所待。唯有內修,增長智慧,才能破除外在的束縛,達到無待,逍遙自在的至人境界。同時也說明,做任何事,要有眼光,見地高超,才能有驚天動地的成就。 Continue reading

莊子人間世 解說 (一) 心齋: 內聖外王

一、前言
信堅沒有書香家世因緣,出生於台灣南部貧困的小漁村。一生靠自己的誤打誤撞,自生自滅。也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沿途有貴人相助,才有今日逍遙安穩平靜的生活。
chang3
早年沉默寡言,辭不達意,一直到高中,總是國文最差,尤其是作文,一個小時下來,寫不到半頁,全靠數理科補足。大學時,看了整套的莎士比亞中文翻譯,依樣學樣,才稍開竅。老來看了莊子,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來寫文章,應該是活的,談天論地,該詼諧有趣。看了莊子,也可拓開心量。

近年來,信堅園地有一群熱愛莊子的讀者捧場,才能維持至今,全無冷場。信堅銘感五內。在此再補上一篇 “莊子人間世” 裡的名文: 孔子教導顏回如何修 “心齋”,以達到 “明心見性” 的境界。此時,才能 “內聖外王”,入世度眾生,扶佐人王,一匡天下。這就是禪宗及華嚴經所說的 “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練心”。

此文分兩大段,一是孔子向顏回解說,為何沒有達到內聖的境界,入世行道,想為王者師,會遇到很多困難阻礙,甚至喪失生命。二是孔子教導顏回,如何修行,以達到明心見性、內聖的境界,這就是修”心齋”,由定開慧。所說類似修 “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內聖” ,明心見性了,真如的智慧德能就自然顯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才能 “外王”,入世無礙,講經說法,普度眾生,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 Continue reading

信堅園地五年來的回顧

一、信堅園地的緣起
信堅園地創始於 2013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讀者可參看 “緣起序” 。

二、信堅園地前兩年的回顧
信堅次於2016年初,向大家 報告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三、此園地最近兩年半來的回顧
信堅將近五年來,至今總共張貼了343篇文章。信堅園地文章,表面看來,是一個大雜膾,樣樣都有。前兩年,依讀者靈性階層、智慧高低,由左自右,將之有系統的分類。從美圖趣文至諸法實相。學習世尊,五時說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讀者可依自己根機,選擇標題閱讀。看不太懂得部分,可暫時跳過,慢慢長期薰陶,他日時機成熟,自然會了解。
IMG_0184c a1
最近兩年半來,書寫了約180篇文章,因此在總標題欄又增添了”論時空、太極拳、黃帝內經、華嚴經解說、善財五十三參、修定開慧、修道成仙”,顯示最近在此園地講解的重點。

感謝讀者的愛護,在此兩年半來,點擊次數超過100萬 (點擊人次約60 萬)。點擊文章,也漸次向右移。尤其是閱讀莊子文章的讀者,有大量增加。真感謝熱愛莊子讀者們的捧場。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載營魄抱一章第十 解說

一、前言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道德經。之前以為,道德經跟一乘佛經相近,幾乎所說,都可在佛經裡找到更詳細註解,因此至今只選幾篇特別代表作,加以一乘真義解說。但以道德經文,深植中國道德文化觀念,讀者能由解悟道德經義理,幫助了解佛經修証。此觀點,早就於明末,為憨山大師所指出。

前幾天,偶爾看到“渦陽天靜宮” 網站,張貼的 “對《道德經》“出生入死章”的勘誤,解決了兩千多年來的懸案。以此為前導,信堅再繼續複習舊筆記。發現以前一直想張貼的此篇經文,正是老君教導修道者,如何修證得道的五大步驟,是如何修證見性的總綱領。文章簡短扼要,提綱契領,值得向讀者介紹。
lao10  lao14  lao15
二、經文中英對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網路也刊載了一篇相當好的英譯版,可見西方學者對道德經的重視:
Can you coax your mind from its wandering and keep to the original oneness? Can you let your body become supple as newborn babies? Can you cleanse your inner vision until you see nothing but the light?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lead them without imposing your will? Can you deal with the most vital matters by letting events take their course? Can you step back from you own mind and thus understand all things? Giving birth and nourishing, having without possessing, acting with no expectations, leading and not trying to control: this is the supreme virtue.

三、此章要義
此章教人,修行證道之法門,必至忘知絕跡,然後方契,玄妙之德,明心見性。此章要旨,首言抱一者。即是抱元守一之道也。人能抱元守一,則營魄自然,載而不離矣。既載而不離,我之真炁,必專於一。既專於一,其炁必致於柔和。炁既柔和。故與嬰兒,無欲無知,無思無慮、體虛柔和可比也。既與嬰兒可比,則德性渾全,至淳至善,無欲無為,無知無得,與道相應。

此章可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老君教導,修行者證道的六大總持法門,是為道者,開啟眾妙之門的金鑰匙。每句的後半句似乎是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三滌除玄覽,能如疵乎?四愛國治民,能無知乎?此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六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第二大段,是老君勉勵修行此法門者,應持有的心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若能依此修煉,精進不懈,必能證得,自性本具的玄秘而深邃的德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出生入死章 第五十 解說

一、前言: 經文勘誤
此章經文,分兩大段。第一段經文,闡說生命的意義: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皆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二段經文,說明善攝生者,得無生法忍,超越生死,無死地: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chuan1 lao11 lao10
道德經的經文大都相當簡短,但卻都含甚深義理。讀者如參合莊子及佛經,就很容易解說其真義。但此章第一段經文卻是例外。經文中突然冒出 “十有三” 的陌生名詞。兩千多年來,古今道家學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量文筆,大都以七情六慾來解說,相當牽強。信堅也為此,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一直擱置,對此章的解說。

近日偶然看到 “渦陽天靜宮” 網站,張貼的 “對《道德經》“出生入死章”的勘誤“,作者對照莊子對生死的問答,理出第一段經文的頭緒。作者指出: “十有”,是古人對 “者”字的誤抄 (“者”字書寫不緊湊的話,就可以被看成兩字:“十有”)。同時也可能將“生”抄成“三”。其理由是《莊子 知北遊》討論生死問題時,有兩段文,與此段所說,相當接近:
1.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2. 仲尼曰:“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

因此,第一段經文,如果修改如下,則全文義理相當清楚明瞭,符合聖意:
出生入死。生之徒者死,死之徒者生。人之生生,動皆死地。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夫何故也?以其無生生之厚也。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二)

一、前言
近日有很多讀者,在看莊子齊物論 (一)。信堅一直想繼續寫完此篇,但以全文相當長,無法長話短說,同時其中文句,也有些相當難懂,對真修行,也沒多大助益,因此沉吟至今。信堅在此,擇其精要,簡短解說,以為讀者深入研討此章的導論。

莊子是見性的聖人,解說莊子的內七篇,是見性者所證悟的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絕諸對待,無二分別的境界。不能以俗諦、心意識知見解說,要對一乘佛法有真正的解悟,才能了知其真義。
chuan4 chuan3 Zhuangzi 3
齊物論是說,一切是非、善惡、美醜,都是相對性的價值判斷。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但美醜、是非、善惡,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 “約定俗成”。即某些事物名稱或行為規範標準,都是由於人們共同認定或共同習慣形成。都是相對的,都沒有一定的道理。世俗之人,各以小知、小見自是,都是自執一己之我見,因此議論不停,互相傾扎。這都是因為我執太重,智慧不夠,見解不明之故。莊子此篇闡說,提出平齊古今人物,眾口之辯,必須證悟大道,忘我、忘人,入無二法門,萬物平等,則物自齊。

上文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一) 吾喪我及天籟章” 講解齊物論的導論: 吾喪我及三籟:天籟、地籟與人籟。信堅先在此,總結上文之要義。
吾喪我的吾是指自性,我是指自我、小我。就是說,南郭子打坐入了甚深禪定,混然忘我,見性了。以此為開端,指出道、自性、真宰的存在,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

為解說道之存在與作用,莊子先以三籟為譬喻,講解人籟是人們的吹樂器聲、講話聲、辯論聲,這些都是小我的我執所起的作用。「地籟」因眾竅的形狀不同,依風吹而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聲。以喻自然界所存在的依風而起的無分別、無是非、無善惡、無美醜的音聲。

誰使這萬種不同的聲音如此這般呢?是它自取如此。那麼,誰使風出現的呢?這句是莊子隱喻解說,天籟的存在。此即六祖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天籟”的意義就是超越聽力感知范疇的一種聲音存在,也是自然裡的聲響,但卻是自然裡普通人類無法感知到的那部分聲音。風從那裡來? 指出天籟是一切音聲之體,風是天籟的作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