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典故: 一指禪

ichi 2a 禪宗有很多公案,其中最有名的禪宗典故是 “俱胝一指禪”。隨函送上白話解說。如果你真的了悟了這公案的本義,你就明心見性了。如果沒有了悟,這個公案教你怎麼修。希望它可給你帶來一線光明。 — 信堅

一指禪

原文: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五燈會元卷四》
《金華俱胝和尚》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時,有尼名實際來,戴笠子執錫遶師三匝,曰:「 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 夫之 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 Continue reading

心經要義

quan1

信堅近日, 因緣巧合。 看了文珠法師講解華嚴經總結 菩賢行願品 後, 深心敬佩。 因而再看其師 (海仁法師) 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字字珠璣,然後再拜讀元音老人講解心經抉隱。 此一系列因緣,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佛講 “般若”二十二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而《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精華中的精華 (核心) 。故曰《心經》。

看了楞嚴經後,再看心經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楞嚴經就是心經的解說。底下是心經要義,只有兩頁。信堅發心摘其要義,以贈有緣。笑納。 Continue reading

略說 “真經原來無一字”

萬卷經書皆不用,莫從紙上覓佛法。真經原來無一字,紙上尋經空費心。

《達摩寶傳》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
真經不與紙經同,紙上尋經枉用功,有人參透其中意,安在巍巍不動中。
人人有卷無字經,不用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
心外求經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念佛有個自性佛,念經有卷無字經。
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參禪悟道,不能憑藉,語言文字,更不可拘泥於文句,要全憑心意參悟。起信論云: 無文字相、無名字相、無心緣相。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向紙上覓佛法,不要向人中找真佛,只能向人中尋善知識。 Continue reading

賈伯斯真實的遺言

賈伯斯 (Steve Jobs) 早年曾接觸過靈修,因此他的一生思想、行為,也受此影響。底下傳說是他的遺言,述說真正有智慧的人應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不管真相如何,是一篇讓人深省的好文章。希望你會喜歡。 – 信堅

賈伯斯 Steve Jobs《一段賈伯斯真實的遺言 》

『作為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的總裁,我曾經叱咤商界,無往不勝,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當然是成功的典範。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到後來,財富於我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的事實,正如我肥胖的身體——都是多餘的東西組成。此刻,在病床上,我頻繁地回憶起我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我也在深夜裡多次反問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價後,已經失去了價值,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即我一生的金錢和名譽都沒能給我的是什麼?有沒有?黑暗中,我看著那些金屬檢測儀器發出的幽綠的光和吱吱的聲響,似乎感到死神溫熱的呼吸正向我靠攏。 Continue reading

持盈章第九真諦解說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lao12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滿。持真而無驕心。進不如退。入性之後。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得道之士。金玉必累,戒之在貪,富貴必淫,戒之在傲,功成事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並言知進而不知退者之害,誡人當知止可也。今之人認虛幻之名位為久,取不實之財勢為常。得之為樂,失之為憂。此正是持盈,而不知身退之義。聖人不以名位勢祿之得為得,不以金銀貨財之失為失。無欲無為,全人全己,皆是合天道之自然,守道德於終身也。
Continue reading

胠篋第十註解

按莊子的看法,知與不知、善與惡、是與非等等,都是主觀意向,沒有客觀標準,因而都可混而為一,不加區分。如果執著己見,以此非彼,便會造成無窮的紛爭,引起天下大亂。莊子所謂”聖人”應該不是指道德無瑕之人。而是創立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人。當時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若獲國君重用,則稱聖人也。這些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師曠、工倕、離朱之類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的”大師”,往往以專業來威攝升斗小民。最後一段提到兩個重點:
人類的巧手製造很多工具,造就了文明,卻也破壞了生態。人類的巧思製造許多詭辯,詭辯造就多言的說客,卻也搞得天下大亂。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