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意識的作用 超越體驗者的境界

為了幫助大家瞭解靈界基本定律裡的”剎那生滅”,底下是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以現代語言、科學的解說。要明心見性,就是要超越體驗者的境界。

霍金斯(David R. Hawkins,6/13/1927-9/19/2012) 是近代明心見性的靈性大師。也是信堅的啟靈師父之一。mind2a在他的最精彩,總結論的最後著作(2006) “明心見性,篤信非二元性” (Discovery of the presence of God: Devotional non-duality) 一書中,以現代語言,闡述人類的心意識作用,剎那不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以及如何明心見性。信堅翻譯如下,供大家參考。 Continue reading

太極陰陽圖的由來

The Origin of Tai Chi Symbol    Allen Tsai and 信堅  10/4/2013

八尺木棍的妙用無窮。除了可以用它打出一套防身攻敵的無極混元棍法外,也可用於天文、地理、氣象。信不信由你,古希臘人用一根八尺長的木棍作為科學儀器,在幾千年前, 早已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round),並且相當準確的推知地球的圓周。請看本園地另一文章: 古希臘人如何於一小時內,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及丈量了地球的圓周?
Taichi21  R8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日中立竿測影”。用一根八尺長的圓棍 (古書算經稱之為”周髀”: 周髀長八尺,垂直立於地),測知一年有365.25天,也劃出了二十四個節氣循環,更依此畫出太極陰陽圖。偉大的發現,都起源於一個簡單的概念。Allen跟信堅在此先介紹中國老祖宗的棍法。 Continue reading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三章 想陰魔境

想陰區宇及破想陰境界: 此段經文,解說末末法時期,大修行人,貪求佛境界,貪求神通,著魔而如邪師說法。

妄想之源: 融通妄想。十種想陰魔境:
1.貪求善巧 2.貪求經歷 3.貪求契合 4.貪求辨析 5.貪求冥感

6.貪求宿命 7.貪求静谧 8.貪求神力 9.貪求深空 10.貪求永歲

in1一、導論: 通明想陰始終之境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躡(追隨;追趕) 前透過受陰十境之人,總以不為所惑,透過前境,受陰破,仍復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前受陰為終修,望現想陰為始修也。受陰盡者:而於前境,一一透過,然猶為想陰所覆,故云雖未漏盡。心離其形者:以真心周遍,本來不局於身,由無始迷執,非局而局,縱色陰盡,十方洞開,見聞周遍,亦無離身自在之用,此皆受陰覆之故。今受陰既盡,方得心離其形,親見離根之體,如鳥出籠。鳥喻離根之體,籠喻所結之根。離根之體,即是第八本識,既得離根之體,似得漏盡勝用。故云已能成就,從是博地凡夫之身,上歷諸位菩薩,乃至妙覺。 Continue reading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二章 受陰魔境

信堅此文,繼續解說,楞嚴五十陰魔中的十種受陰魔境。讀者如有體驗此中所言境界,恭喜! 依此繼續進修,漸斷無明習氣,向上一著。

妄想之源: 虚明妄想。十種受陰魔境:
1.抑己悲生 2.揚己齊佛 3.定偏多憶 4.慧偏多狂 5.歷險生憂
6.覺安生喜 7.見勝成慢 8.慧安自足 9.著空毁戒 10.著有恣淫

一、通明受陰始終之境: 當陰未破。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in1此示受陰未破之相也!色陰盡者四大已銷,無復留礙,觀心增明,故諸佛心現於觀照之中如鏡現像;然佛心無相而見現像者,乃觀心所變緣影,非真心也!此有所得而未能用者,蓋有含受之執,故如魘人,是名受陰區宇也!Continue reading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一章 色陰魔境

前言
信堅以前看了幾次楞嚴經,每次的感悟都不同。隨著靈性的增長,感悟也越深、越廣。這大概是古大德所謂:讀經千遍,其義自見吧。不過,以前讀楞嚴經,念到五十陰魔,就停住了。一直覺得,魔由心生,不理它就好,為何還要花時間去瞭解這五十陰魔呢? 這次聽從師父指點,一定要看這部份經文。雖然不解師父用意,但師父每次啟示,都有大因緣,信堅如果虛心受教,都獲益不淺。因此,這次重讀,就仔細看了一 遍。
in1
現在發現,楞嚴經中,仔細闡說,由五蘊所生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對每一蘊講了十種境界。每一種境界中,都指出了該修行人所經歷過的心理上的現象,及引起該種現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該修行人由於執著境界,而生起的種種困難,及對此境界之誤解。

這五十陰魔的境界闡述,能讓有實修的行者,不落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諸魔相中,最後得悟無上正等正覺。《楞嚴經》在闡述五蘊魔相之境界外,還列出破色受想行識等各陰之境界,使行者能不入歧途中,還能印證修行的次第與現象。但最重要的是詳細解說,修行證道的修行方法,以及在修道過程會感受到的境界,作為我們修行的里程碑。同時也訓勉我們修行菩薩,不能得少為足,現在才剛看到佛門,尚未入門,也還未看到庭院,更何言登堂入室呢。

西洋靈性大師霍金斯,將靈性階層,分成由1至1000等級。華嚴經詳盡解說,五十一位次,以及楞嚴經裡,略說五十五位次,都是闡說修行至究竟成佛所必經路徑,像一張登山地圖,提醒修行者,隨時隨地,警覺自己所在,所處境界,靈性階層。因此,才不會誤入歧途,避免進入魔境。很多禪宗公案,也很詳盡的描述古大德的禪修境界,大都還處在色陰魔境之中。修行首楞嚴三觀菩薩,至能感受五陰魔境者,尚在500 – 599階層,華嚴十信位,將悟未悟,將證未證,還未明心見性,仍在華嚴十住位門外。 Continue reading

伯樂與千里馬的啟示

馬年將屆,信堅在此,馬年談馬。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金蛇狂舞辭舊歲,駿馬奔騰迎新春。春至九州生瑞氣,馬行千里展雄風。和氣吉祥全家樂﹐四季平安過旺年 !天馬行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horse1

horse 2horse1a

 

 

 

    韓愈曰: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註: 此文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韓愈以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作比喻,批評當時人才被埋沒,同時亦抒發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