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鷹的重生 鳳凰浴火 生死涅槃 的寓意

只有改變 (change),才能重生 (rebirth)。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孤鷹不褪羽,那能得高飛。蛟龍不脱皮,何以上青天。
鳳凰不浴火,怎成火鳳凰。佛不般涅槃,怎能得永生。

一、 導論
一般人都很忌諱談論死亡,更害怕面對死亡,其實有生就必定有死,所有生命自出生起,就開始邁向死亡。生死是因果定律自然的法則,一切生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生緣滅,生住異滅是三界中生命的常態。生命個體通常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和死亡。

生是誕生、出生、入胎、再生。死是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諸蘊分離、捨棄身體、命根斷絕、呼吸停止,稱為死。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新陳代謝,不斷更新,永保活力。
eagle5 eagle2 phenix1 phoenix11

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大類:
1.1分段生死:指凡夫眾生,因無明迷惑,而造業受報,輪轉於六道之中。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壽命等區別。壽命有一定限度長短,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故稱分段生死。我們這個身體,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稱為分段生死。這是從粗的方面觀察。從細的方面,人身年年、月月、日日、分秒不同,我們的細胞每天都有再生與死亡。從真相來說, 是念念成形,念念不住,剎那生滅。

1.2.變易生死:有二義: 第一是見性大菩薩,因悲願心,倒駕慈航,為度眾生,應化在世間,所示現的生死。第二是三乘聖者 (阿羅漢、辟支佛及菩薩),已斷見思惑,跳出三界,分段生死已了,但仍未證果見性,仍未出離四聖法界。在此境界,因修道而靈性不斷提昇,煩惱迷惑漸漸斷除,證悟漸增。此種迷悟的遷移,悟境轉增,境界變遷,轉變遞進之境界,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是從境界的不斷向上提昇而言。

此文主旨是 就 “鷹的重生 及 鳳凰浴火” 兩個寓言,來解說變易生死的寓意。變易生死原義是指四聖法界 [即藏教的聲聞、緣覺、菩薩、(假)佛] 靈性提昇的不同階段。在俗世間,有很多生物,除了分段生死外,也具變易生死。著名的例子,如鷹的重生,鳳凰浴火,金蟬脫殼,蝴蝶破繭而出。蛇之蛻皮,龜之去殼。

人也可在分段生死裡重生,不要低估自己內在的潛力。只要不放棄,相信自己,就可重生,就可創造新生命。請看 Youtube video: “Arthur’s Inspirational Transformation! 亞瑟的勵志轉變”! Continue reading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一、信堅園地的緣起
信堅十年前,孫子紘燁先生,剛入母胎時,開始修行。自紘燁先生出生後,進境突飛猛進。開始看霍金斯言論,修心養性,禪坐觀心,勤讀一乘佛經,始知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在於見性成佛。始知只求儒術,止於人道,不知天高地厚。只求道術,止於天道,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釋家,才真瞭知整體諸法實相。
worldofmastermind IMG0753n

以一乘佛經為基礎,斷除妄想、分別、執著,勤修戒定慧,勇猛精進,終於至2013年初,由定生慧,大開圓覺,一以貫之,道通為一。至此境界,一經通,一切經通; 一法通,一切法通。 自此之後兩年,由上向下 (從整體看局部,站在帝國大廈屋頂看紐約市,站在須彌山頂看世界),返觀人道、天道,一切融攝貫通,法法圓融無礙。無幽不通,無理不徹。因此寫了些讀四書五經、道德經、莊子的心得與真義解說。

隨所閱讀,勤作心得筆記,並開始寫文章,在網路與親友分享。至2013年底,貴人Allen 師兄,有鑑於此類文章,讓之流失,甚為可惜。因此以他的設立網站專長,用WordPress 平台,於2013年底,為信堅開闢此園地,作為儲存文章之用,同時也可廣結有緣,迴向眾生,以一燈點燃百千燈,燈燈相照,互融互攝。

此園地開張兩年以來,信堅至今,斷斷續續寫了184篇文章,大都是有關修行、讀經的心得報告。也將信堅一生,所讀美圖妙文,取其精華,重新改寫。更以本行,科技專長,書寫科普文章,作為接引讀者的根基。同時因涉獵黃帝內經及中醫教導,再加上多年來勤練瑜珈、導引、太極、禪坐,而寫了些修心養性方面的文章。

信堅園地文章,著重於以一乘觀點,來解說人天聖賢書籍的言外之義。避免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之過失。此園地的最後歸宿,在於禪修與諸法實相。講說見性成佛的修行法門及見性境界。看了經文大道理後,要能以自己的言論,作最簡單的解說,才是真瞭解,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

信堅願以此網站,拋磚引玉,廣結有緣,同登彼岸。信堅願以無量身心,與你同耕此園地;信心堅定,則生實相。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七) 第21參至第30參

前言:
今天是聖誕節,信堅謹以此文,送上十迴向菩薩同體大悲,慈心濟世的祝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感嘆今之網路,講說善財五十三參的法師多如牛毛,但雖有言說,都無實義,都是戲論。都是講俗間故事,與了知諸法實相,真修實証,了不相關。因此信堅解說五十三參真義的意願,欲罷不能。現今繼續努力,依澄觀國師華嚴疏鈔、李長者合論,加上信堅多年來所作華嚴各品要義筆記,綜合整理,以供有緣,進修華嚴之資助,同登彼岸。

善財五十三參,每一參的經文相當長,初學者望而止步,更不必言,試圖深入了解,從中學習。信堅幾年來,一直想深入了解,但也只能停留在依文解義境界,不能體悟其中所含 “教理行果”。近日,因緣成熟。一個月來,鍥而不捨,費時多日,終於成文。信堅先將每參的經文,加以逐句分段解說,再附上整體概論,如此一來,再難解說的經文,也都可迎刃而解。
san3
依此方法,可處理世上一切日常、工作難題,就會發覺,世上無難事。只要找對了方法,先了解整體概念,然後在分段處理,再難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咫尺,合抱之木,始於毫末。積土成山,積沙成塔,只要有恆心、毅力、精進,無事不辦。信堅一生,依此行事,工作順遂,進度神速。有機會大家不妨試試此法。

善財五十三參的前三十參,是參華嚴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賢位善知識。至此已是進入甚深佛地。往下是十聖位,即是十位十地,十一位等覺善知識的境界,可能不是此園地所能解說。讀者如有興趣更上一層樓,可自己嘗試閱讀澄觀華嚴疏卷及李長者合論。

十迴向品導言:
迴向是 “迴前解行,以向真證,廣益自他,令行彌綸,無不周故”。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迴向的真正目的是拓開心量,破除我執,所有一切果報,都希望利益一切眾生。迴向的原理,就是無盡燈,以一燈點燃百千盞燈,不但原來燈光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燈光,光光相照,互融互攝。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六) 第11參至第20參

前言: 衝過了前十參真義解說後,前景忽然光明起來。因此信堅在此,繼續將澄觀國師及李長者的疏鈔、合論,配合華嚴十行品經文,加以整理,以利今之善財童子,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寄人歷位,漸斷無明習氣的心路歷程。此文解說第十一參至二十參,寄十行位。

十行者: 既依普智發信,住佛所住,遂能繁興萬行,自利利人。十行法門,即華嚴經第四會,佛在夜摩天所說四品經: 昇夜摩天品、夜摩偈讚品、十行品、無盡藏品。【夜摩】此云善時分,為空居天,無日月而常明,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曰善時分。於此說十行者,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適其時,時而後言,聞者悅伏。時而後動,見者敬從。知時而應物化,知根而對行。
san3

十行品,正說十行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 一歡喜行者: 以身命財法三施,悅自他也。二饒益行者: 以律儀善法攝生三聚,均饒益也。三無違行: 忍順物理,無所違也。四無屈撓行: 精進於道,無退弱也。五離癡亂行: 定慧明正,無所惑亂也。六善現行: 般若圓照,境智洞明也。七無著行: 漚和涉有,心無所著也。八難得行: 大願成就,方能得也。九善法行: 以妙善力,說法軌物也。十真實行: 體真實智,一切誠諦也。此十行,正以十波羅蜜為本,而無行不攝矣。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五) 第六參至第十參

前言: 解說五十三參真義,沒告一段落,總覺不圓滿。因此信堅這幾天,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茫然無頭緒之中,繼續前進,終於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大概是所謂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可能是精誠所至,諸佛加持,龍天護佑。
san3

此文解說善財第六參至第十參,圓滿完成解說,善財參訪十住位菩薩。華嚴前四十位次,住、行、向、地,都在修十波羅蜜。只是深淺廣狹不同。[註: 十波羅蜜多 (十度): 是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是大乘所說的六波羅蜜加上 方便、願、力、智 之四波羅蜜。前六波羅蜜是修根本般若智慧 (般若無知),後四是修後得智 (無所不知)。華嚴的悟後起修四十位次,都在修不同深淺廣狹的十波羅蜜,配各階層的十位次。]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四) 第三參至第五參

一、信堅前言:
自從信堅發心重新整理善財五十三參真義解說以來,至今已整整兩個禮拜。進境越來越緩慢。至今已如蝸牛爬行。主要有下列原因:
(一) 每一參善知識,代表一位見性的分証佛,所表境界,後後勝於前前。
(二) 每一參是描寫善財在該位所應修行的法門及其境界,以及所該斷的微細無明習氣。每參了一位善知識,就該証悟到該善知識的位次,經文所說,唯証乃知。
(三) 每一參的經文相當長,有如一部一乘經典。其中所說法門及境界,唯証乃知。
(四) 古代見性大德的註疏,可供參考的只有唐朝華嚴菩薩清涼澄觀國師的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 及李長者的 “華嚴經合論”。觀看這些疏鈔、合論,本身就像看一部華嚴經。要對整本華嚴經有基本解悟,才能利用這些解說。
(五) 信堅才疏學淺,也沒有足夠時間,長期薰陶,了解其中真實義。唯能就現在程度、境界,將澄觀國師的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 重新整理,用來解說。
(六) 而且此五十三參的真義解說,也遠超出大部份讀者的了知境界。
(七) 因此,信堅不自量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此文第三參至第五參的解說,整理至一段落。將之張貼在此園地上,以待後日,因緣時機成熟,有緣善知識,繼續完成此解說。
san3

善財五十三參,是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寄人歷位,漸斷無明習氣的心路歷程。因此,此文所說,最重要的是每一參的開頭第一段,所講該位應斷的無明習氣以及該位次的靈性境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