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一)

第一集: 前言、導論、序分、正宗分至第三修行住

一、信堅前言
華嚴修証,悟後起修,四個次第,信解行願。十信修信心、十住求解、通達明瞭、十行真幹、十迴向發願求菩提,十地品証入諸地。華嚴十住位是華嚴菩薩明心見性,悟後起修四十一位次的前十位,主修 “解”。” 解”是真實明瞭世出世間的諸法實相,才有正知、正見、正行,才能慢慢消除無始無明習氣。此即善財童子於文殊座下開悟後,入世歷事煉心,五十三參的前十參。
live1 live2 live5 live4
網路上講解十住品者不少,但以一乘義理,詳細講解的,少如鳳毛麟角。就信堅所知,只有圓明筆記、普獻法師、及淨空法師講解。十住品是華嚴經講 “智慧、解悟” 的最重要一品,是悟後起修的基礎。信堅將此三位法師的講義,加以融合,去繁化簡,融為一體。內容不足的,加以補足,成為一篇前後連貫的詳解,以利讀者,研讀進修。張貼在此,留待有緣,入佛智地。

圓明筆記的網路文字版,可能是海雲繼夢法師的演講筆記,有56集,歷時七個多月 (8/30/2012 – 4/12/2013),但其中有幾集遺漏,有幾集不全,亦有一集重複。淨空法師的講解有101講,歷時一年多 (2/1/2009 – 2/28/2010),是依清涼疏鈔及李長者合論為主,除了講十住品外,也講了很多基本修行常識,因此只講了十住品的前面三分之一 (即此文第一集的內容)而已。最完整、最詳盡的是普獻法師的38篇講解 (10/14/2012 – 1/9/2013)。是他在中壢圓光佛學院,所教一學期的課程。

信堅在此,嘗試講解華嚴十住品,文分三集。
第一集 包括 前言、導論、序分、正宗分至第三修行住
第二集 從第四生貴住至長行的結尾。
第三集 講解十住品的200偈頌。 Continue reading

邁步如貓行 逍遙山人

信堅前言:
這是太極大師,逍遙山人,送來的第二篇精彩文章。誠如大家所期望,除了講說太極心法外,還送了 “貓打太極拳” 及 他自己以慢動作表演的 “逍遙楊太極” 兩片Youtube videos. 師兄姐們,依樣畫葫蘆,也可學得,這些上等武功。

一、邁步如貓行
初學太極拳者, 都知道邁步要慢, 身手要柔。 前賢特別提醒後學, 要向貓咪學步。 因此, “走貓步” 乃成為基本功的重要一環。 邱慧芳老師主導過一部《太极拳秘境》, 共有八集。 在第三集的專訪中, 崔仲三宗師為 “邁步如貓行” 作了精簡的解說。 而且該影片中, 還眞有一位貓咪以大明星的風彩, 走了一段台步。 其優雅輕靈的姿態, 令人拍案叫绝。 逍遙山人深受感染。 也打算作一小品, 以自娛娛人。
cat3   cat1a

二、You Tube 短片 – 邁步如貓行 與 逍遙楊太極
俗話說, 一圖勝千字。 逍遙山人乃草編了二則短片。 其一為四位貓咪模特兒輪番亮相, 表演正宗太極步。 其二為逍遙山人嘗試向貓咪學習的片斷。 聊供拳友們消遣消遣。 此二則短片已上傳至YouTube。 可點擊下面藍色標題,或URL觀看。 Continue reading

《中庸大哉章》德智兼備 明哲保身

信堅謹以此文,贈與顏顏師姐。

前言
現代的教育,捨本而求末。注重補習、升學考試、文理科學,而不注重 “德智教育”,教養出一群 “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帶動國家,直走下坡,誠可悲憫。信堅有感於此,送給大家 (尤其是在公家機關,仍未退休的師兄姐們),一篇《中庸大哉章》,並附解說,以為各位,傳家之寶。依教奉行,保管升官發財,家道興隆,福祿雙全 🙂 🙂 🙂

此章分兩段。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德育與智育”。講修養是主觀方面的準備,而實現聖人之道還有賴於客觀現實方面的條件。
8qua32  mean
一、德育: 修養是主觀方面的準備

1.1 導論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首先是講行者要先 “修養德行,以適應聖人之道”。 Continue reading

王宗岳《太極拳論》讀後感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真義解說。

並以太極拳原理,及打太極拳劍的四大境界,解說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的真義。

一、前言
近日因太極拳大師,逍遙山人,貼文介紹太極宗師王壯弘,文中提及王宗岳宗師所著《太極拳論》。信堅昨天花了一整天,仔細欣賞研讀此論,法喜無量,獲益良多。在此與大家分享讀後感。並以此因緣,用太極拳原理,及打太極拳劍的四大境界,來解說 道德經第三十六 微明章 的真義。

taichi6  taichi5  laotz 1a
二、《太極拳論》讀後感
《太極拳論》講說太極拳的原理與練太極推手的心法、要領。此文只有441字,字字珠璣。其中指出,太極拳 “以柔為體,以不爭為用”。並指出,太極推手的心法是 “捨己從人”。「捨己」是順應來勢,伺機而動,乘虛而入,避實就虛,因勢利導,後發先至;「從人」是順應對方來勢而擊之,也就是『讓中不讓』,順對方來勢,讓對方抓空。

「捨己從人」之道,處處包含了陰陽轉換之機。此即莊子《說劍》所云:「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

「捨己從人」亦是道德經微明章第三十六所云: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此章,可謂 “太極拳原理” 的宗祖。 Continue reading

太極宗師王壯弘簡介 逍遙山人著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iji Master Wang Zhuanghong, by xiāo yáo shān rén.

信堅前言:
信堅園地從今起,增闢一欄: 逍遙太極,可見於 “太極拳” 標題下。此欄將專貼信堅的太極師父,逍遙山人,所寫的有關太極拳、劍、刀法、及其他武功創作。也將包括他以YouTube video 教導 和他學生的表演賽。 (去年奪得南加州太極表演賽冠軍)。這是他的第一篇文章。

一、引言
王壯弘宗師 (1931-2008) 堪稱近代太極拳泰斗級的巨人.其所創之水性太極拳可謂風華絕代、獨具一格。在太極拳演義的長河中, 水性太極實乃一顆新生的閃亮的金星。可以斷言, 他必將為太極拳的發展指明方向。幫助太極拳愛好者, 攀登绝頂高峰。逍遙山人雖然沒有見過王壯弘宗師,但是有幸跟隨其海外弟子張希榮及張雲義两位老師作過短期學習。對王氏水性太極稍知一二。日前吾友信堅大師在其《信堅園地》網站, 增闢太極拳一欄, 囑愚投稿。愚擬轉載王壯弘宗師為《陳式太極拳圖說》重印版所寫的序文, 與大家分享。愚亦將該文譯為英文, 以幫助只看英文的讀者。
taichi1 taichi2 taichi3 taichi4
二、《陳式太極拳圖說》重印版序  王壯弘
2.1 在我國多種多樣的拳術之中,太極拳可算是獨樹一幟,構思特異的拳種。一百多年前,陳長興的門人楊祿禪曾以此八門五步功夫,交遍當時名流好手。號稱「楊無敵」而譽滿拳壇,使後來拳界提起太極拳,無不肅然起敬。可見太極拳不但拳理巧妙,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技擊作用。 Continue reading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 – 彌勒法門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前言
近日,因顏顏師姐、在來米師兄、文德師兄、及寶印師兄,來函討論 “悟空、悟道、及修行証道境界”。信堅以此因緣,重回研討,此園地的本旨: 如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華嚴經的基本教導,是修行由 “信解 (解悟) “之後,歷四十一位次而 “行證 (證悟)”。即由初住至等覺位,漸除無始無明習氣,終至究竟成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 “行證” 的總結。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51 1 51 2
之前,信堅曾在此園地,介紹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前三十參 (由初住位至十迴向位)。但入法界品的精華在於第五十一參: 善財童子參見彌勒(等覺)菩薩。此段經文相當長,將近三十頁,可說是一部最深奧難讀的一乘大經。信堅之前讀華嚴經,至此卻步。所謂非證等覺位,不能真正了知其中深意。幾年來,一直在等待因緣,明師提點,從而解悟此參的真實義。

近日因緣湊巧,有緣讀南懷瑾大師精心講述的“宗鏡錄略講”。看了南師的宗鏡錄本序講解至“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南師在解說此句中,提到善財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以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為師,意即 “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善財童子在文殊座下,悟後起修,入世隨俗,參訪善知識,漸廚無明習氣。最後來到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欲參訪彌勒菩薩。南師又說,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重重無盡,無門可入。這個境界「唯種智而妙達」,此即必須先悟道,悟到本體,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後起用,你才能夠達到差別智。所以禪宗明心見性悟道,得種性智、根本智而已。一切菩薩還要學一切差別智。才能通一切智,徹萬法之底源,無所不知。

今早看了南師這段描述,忽有所悟,法喜無量。一是暸解了禪宗“無門關”的真義,此 “無門”就是究竟成佛的法門。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就是一真法界。它重重無盡,無門可入。另一感悟是善財童子的第五十一參,原來是解說“入無門的法門“,即如何入法界,如何明心見性,究竟成佛的法門。同時也仔細描述了證悟等覺菩薩位之後的微妙境界。此見性的妙法、妙境解說,自古以來,竟然只有唐代李長者及清涼國師能解說。後世的描述明心見性境界,只得其皮毛而已。

信堅有感於此,在此節錄解說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參見彌勒菩薩”,作為詳細參看此參全文的導論。信堅不自量力,不會走就想跑;看到雞蛋就想吃炙雞的美味;看到彈丸就想吃烤鴞肉。此文用辭,大部分來自李長者與清涼國師的註解。還請諸大德不吝賜教,是幸。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