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萬歲 ! 友誼天長地久!

祝福朋友們,身體健康,事事順利,快樂如神仙。
Long Live Friendship! 友誼萬歲 ! 友誼天長地久!

莫道平日少音信,天長地久一顆心。
雖然平時少聯繫無音信,但真誠的朋友,彼此心照不宣。你我的友誼,
就像碧水、青山、蒼天,自然渾成、幽深永雋,地久天長。

friend2 friend1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青蔥的山嶺,是一幅千年不腐、不著筆墨的山水畫卷;
綠瑩瑩的流水,是一具萬年常響、無需絲弦的悠揚古琴。
friendship1 friendship2
摯友無言一顆心,蒼天不老百年情。
情深義厚,心領神會,口中無言,而不盡千言萬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老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萬物任其天性而動,各得其所。青山綠水,
山光水景,自然美麗。春城無處不飛花,人間無處不天堂,處處是世外桃源。

s3 s2 sce2 celtic1
天籟之音 Celtic Woman –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點擊藍色標題,可到 YouTube 聽賞天使女伶,天籟之音]
Continue reading

香嚴禪師悟道偈 一擊忘所知

一、前言
上文霍金斯悟道境界,是信堅在書寫此文時,臨時插進來的。因為這兩篇,都是講見性的境界。前文較易懂,先打個基礎,再解說此偈,就能融會貫通。

禪須真參,悟須實悟。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修行人喜歡問些高階層的境界,聽了講解,自以為懂、悟了,就不再認真上進,真參實修。因此聽了,反而有害。其實仍是,半知半解,可能大都是誤解,仍與實相,相差十萬八千里。

修行階層,一地不知二地事。隔一靈性階層有如隔一重山海,唯有繼續提高靈性階層,增長智慧,時機成熟,才能了解。祖師的答案,是祖師所證悟的實相,不是你自己參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對自己毫無用處。
enlighten1a enlighten2 enlighten3
信堅對諸師兄姐所提問題,答與不答,常在兩難之間。信堅現在覺得,大家對一乘佛法還未有好的概念,因此不厭其煩地詳細解說。但根基打好之後,就應盡量自修自證。有問題就謹記在心,隨時參,參出了答案,是自證,才是屬於自己的,才會永誌不忘,法樂無窮。 Continue reading

大衛.霍金斯所證悟的 “明心見性境界”

一、信堅前言
自古以來,對於明心見性境界的描述,都相當簡短。如香嚴智閑禪師悟道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要解說此詩的妙境,千言萬語,海墨難書。皆依各人所悟境界,深淺瞭解不同,初修者無法真正體會。如能有見性聖人,以現代語言,詳細深入闡說,則可達到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啟迪後進之功效。
david 1 david 2
信堅的啟明導師,大衛.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1927 – 2012), 在他 “Power vs. Force” (能力與強力) 一書的前言 (preface) 裡,以現代語言,親自清晰描述了他見性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見性時所親證的境界。霍金斯所證,即是香嚴悟道詩的最好解說,佛佛道同,真理是一。

十年前,信堅因看到他這自述,才真了解真修實證的境界。以此為基礎,才瞭解了意識階層,修行的階梯。信心建立之後,才進入修行正道。準備好了之後,才開始看一乘佛經,自修、自悟、自證,以至於今。

信堅在此,將霍金斯自述的 “見性境界” 部分,翻譯成中文,與大家分享,希望它能引導有志修道者,證悟菩提。 Continue reading

劉希夷詩: 歲月催人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十分繁華;盛開着豔麗的桃李花,滿城春色,生氣勃勃,令人心醉神怡。然而時光易逝,轉眼已是落花季節,落花紛飛,不知落入誰人庭院,汨落為泥了。
age12 age13 age1 age10
洛陽兒女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惜。
年輕的洛陽姑娘,面對漫天飛舞的落花,生出無限的憐惜感慨。桃李花短暫的榮枯,極易引起人們韶光易去之感。尤其對於青春少女,更易引起紅顏難駐之嘆。感嘆自己青春的容顏,如同桃李花一樣,容易凋零消逝。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今年的花已落了,花色也已敗褪。如果待到來年花開時,還有誰會再在這兒賞花呢?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時移境遷 光陰荏苒。長青的松柏,也有被人摧砍為燒柴的時候,桑田也會變成滄海,更何況短暫的人生,會變化無常。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年年都是如此。但賞花的人,卻年年不同。

一朝臥病無人識,須臾鶴髮亂如絲。一旦生病躺在床上,世態炎涼,以前熟識的狗肉朋友,沒人來探訪。年輕英俊的少年,轉眼之間將化作白髮亂如絲的老人,邵光易逝,青春難駐。一切都如,過目雲煙。

但看舊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從前的舞榭歌台,如今已是人去樓空,蓬蒿叢生,只有烏雀在清冷的暮藹中,發出幾聲悽苦的悲鳴而已。

陶淵明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When the mind is detached from worldly matter, the surroundings are naturally peaceful. How fine the sunset reflected in mountain mist! Birds are flying home in groups. 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profound meanings, within these scenes.

居住在眾人聚居繁華世間,但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呢? 我的心靈,已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在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間抬頭,那遠處南山勝景,自然映人眼簾。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一面採菊,一面賞山。日夕山氣,歸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旁觀自然,將自己的人格和情緒徹底自然化,打破了隔閡的狀態,進而人景混融為一體,境與意會。詩人在審觀自然之美的同時,忘了自我,將自己融匯其中,心物合一了。
age5 age4 age6 age7
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回歸自然,過簡樸的生活,自然心遠地自偏。要想遠離喧囂的紅塵世俗,不必躲進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靜、安寧的心態。心與世俗遠離。就可達到,身雖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真趣。「心遠」是心不隨外物所影響的境界,是「自在」與「活在當下」;心自在,思緒專注,自然能聽得見鳥語、看得見花美、遇見了幸福。

陶淵明此詩,語言平淡樸素、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作,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真情。外境是內心的顯現,陶淵明若無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時,若不附加自己主觀的情見、看法 或想法,自然不會有妄想分別與執著。即所謂: 『紅塵豈可擾人? 是人自擾於紅塵』。只因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經不起誘惑,起了分別、執著的愛戀,所以才有取捨得失的煩惱。『自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心境遠離世俗,偏遠寧靜。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心如止水,心靜自然涼。

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在中年以後,厭倦了塵俗喧囂與人間俗事,並開始信奉佛教,定居在終南山邊陲。有一天興致來了,獨自一人緩慢而行,前往山上欣賞山中美麗的景色,順著溪流往上攀,這種心開意解的心境,只有自己,才能體悟。

隨意而行,不知不覺,走到水流的源頭,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找塊石頭坐下,欣賞那悠悠白雲,無心興起,漂蕩天際。此時,偶然間遇見山林中行走的一位老者,兩人志同道合,談天論道,無拘無束,忘卻了該下山的時刻。
age2 age8 age3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如爬山,從山底下一路努力往上爬。幾經艱難,困苦奮鬥,終於幸運的爬到山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功成、名就、事遂之後,如何向上一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如何進入無門關呢?

此時正是,靜心坐下,平心靜氣,觀看人生的意義與目的,萬物的興衰道理,諸法實相最好時候。因此王維,就在一塊石頭上禪坐,作 “白雲觀”。觀雲彩,非有非無,相有體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山巔上的雲朵湧起,是水氣蒸發,上升天空,凝結成雲,隨風飄盪,任運而行。因緣成熟,下降雲成雨,成為澗水,流入小溪,大湖,然後反覆循環。白雲非水非氣,如幻如夢,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至。觀行既深,悟道見性了。此時,偶然遇到在山林中的修行有成的老禪師,就與他談論所悟甚深境境,忘了回家的時間。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不止是一幅山景,也是一種心境。當行至困境時,眼前已無路可通,不要放棄,繼續前進,前景當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雲起是下雨的徵兆,水從天上降下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同時,這也意味,行不一定為何事而行,坐不一定為無路而坐。只要順著自然之勢,隨溪而行,溪盡無路可通,便隨意坐下來。觀看風起雲湧,滄海白狗,世事如幻如夢,萬法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