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伯大夢 與 觀棋爛柯 典故 的啟示

人生如蜉蝣,繁華似春夢。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春花秋月,如呂伯大夢 (Rip Van Winkle’s Dream)。信堅自從,大學畢業,流浪異鄉,轉眼將屆,五十年頭。偶爾返台,時移境遷,人物全非,晃如隔世。老來返觀,世事有如,南柯一夢。日月逝矣,時不我與。

co1 co2  co4

關於「呂伯大夢」,故事是如此說的。大約三百年前,在紐約州的卡茲奇山(Catskills Mountain) 腳下的一個荷蘭移民村落裡,有一個叫呂伯的懶人,怕老婆嘮叨,偶爾會帶著他的狼狗和一支獵槍去打獵。這回他又偷懶,被老婆嘮叨,就帶了愛犬上山去打獵。在山上碰到一個背著酒的小老頭,還有一夥玩九柱戲的怪人。對方盛意邀請呂伯飲酒。呂伯不勝酒力,酩酊大醉。當他酒醒時,愛犬不見了,獵槍也生銹了,自己亦滿面鬍鬚。原來呂伯這麼一醉,睡了二十年。

這跟我們老祖宗的 “王質觀棋爛柯” 故事類似。任昉《述異記》云:「信安郡有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Continue reading

華嚴一乘十玄門 解說

一、 前言
華嚴一乘十玄門,係初祖杜順所說,二祖智儼所撰。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華嚴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門而開發之。
hua2  hua4a
若通十玄門義旨,則可入華嚴玄海。華嚴境界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境界,入此境界就得道、成佛了。賢首大師在《探玄記》裡略舉十門,門門都能契入華嚴境界。十玄是諸法實相,唯證乃知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能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三乘緣起與一乘緣起不同,三乘緣起,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萬法皆空。一乘緣起,即性起也。起而無起,無起而起。故起止皆是自體。緣來不聚,緣去不散。一性常泯,萬相俱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法界之緣起,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一起一切起,一伏一切伏。 (海印頓現,剎那生滅)。(海水起浪,三乘緣起觀念,認為浪由風吹而起)。一乘緣起則說,浪由水起,離水則無浪。無水不成浪,無浪不見水。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智者知一水而起萬層波浪,萬層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萬層波浪皆是一水。於是”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 水成浪,浪顯水,水之與浪不一不異,無礙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礙水,浪顯水而水不礙浪。此即水無性隨緣而成浪,浪隨緣無性而是水。一層浪是水,與水無礙,層層浪是水,亦與水無礙。以層層浪是一水,則知層層浪皆悉無礙。水譬猶理,浪譬猶事,如是則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矣。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如全息圖,也如構造人體的細胞。) Continue reading

物不遷論解說

僧肇之《物不遷論》,若從刹那實在,相依缘起的角度來理解,則豁然贯通。因為只有刹那實在,故諸法只于其存在之刹那方為實在,方為存在。如果過去没有續到现在,現在也不会會回到過去,事物各停留在一定的階段。這是說,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在,將來的事物只存在于將來。

憨山大師現量証到了“物不遷”的境界,他在禮佛时時,不見有身體起動的相,飛葉满空,見葉子没有任何飘动動,只是一幕幕不動的飛葉满空圖。這是因為憨山大師没有起心動念,沒有起意識分别,所以現象各住各位,本來没有遷移過。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說明靈界實相:沒有空間 沒有時間 動靜一源 不生不滅

一、前言
我們常在一乘佛經,或古今中外證道、成佛者著作裡看到,在一真法界(靈界) 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動靜一源、、如如不動、不生不死、剎那生滅等敘述,這些靈界實相,迴異我們物質世界(俗間)的認知。但這些著作,大都只作陳述,沒有深入解說。或者說雖有解說,語焉不詳。信堅以前,一直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未能貫通其中嗔真實義。因此,不能以淺顯文句,向人解說。

近日信堅,重讀肇論第一:物不遷論,及古大德解說,加上宗鏡錄憨山注,才恍然大悟如來真實義。其實這些解說,全都在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裡。(我以前仔細看了好幾次,仍然沒悟其中真義)。僧肇及憨山,只不過以不同語言、文字,重加解說而已。

[這就是看經書,存疑的力量,也是古人悟道的妙方。看一乘佛經,不懂的地方,不要用心意識思考解說,時機成熟,就瓜熟蒂落、悟了。]

二、基本假設 (Basic Assumptions)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