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 簡介

前言
對想性命雙修,肉身成仙的修道者,這是一本聖經。不但講理論,修行次第,還講如何實証。依教奉行,當可得道成仙。
three 1   three 2a   three 3a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 南懷瑾大師精心講解的 “我說參同契”。丹經之祖,東漢 魏伯陽真人 (約100—170) 所著的 “周易參同契”,是一部專門論述 “性命雙修” 的空前巨作。這一部《參同契》是參合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它不只是講理論,也是實際修證的指南。它標榜人的生命可以 “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看這本書或南懷瑾講解,有如看天書,主要是要了解此書所說,須精通易經、老莊、及丹道。裡面有關易經、丹道的專有名詞非常多,而且所說,都是隱喻,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信堅嘗試了幾年,終於至前幾天才因緣成熟,可以大略了解,此書所說。

二、參同契 簡介
《參同契》書中主要有三大綱要:”禦政、養性、伏食”。修心養性,做人做事是 “禦政”,就是如何走正路,知道人生的正道。“養性” 是研究身心性命之理論,懂了理論再來修行,反求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證。

伏食就是把我們先天的性,注入到我們後天的命裡頭來。我們自身有最好的長生不死之藥: 精、氣、神,平常我們都是把自己的精氣神盡量地用,向外放射,油盡燈滅。如果不向外放射,迴轉過來,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就叫還丹。所謂 “還丹可入口”。若能修煉至將精、氣、神會合凝聚,便成金丹。

金丹吞入 “口” 中,便稱伏食。 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至此境界,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劫運所不能制,造物所不能厄。任他滄海變桑田,由我逍遙還自在,這就是得道成仙了。

信堅補注: 依信堅井蛙之見,修到真人境界,只是出離了六道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閻王不管,天堂不收,還在四聖法界中 [聲聞、緣覺、菩薩、 (假)佛]。離開十法界 (六道加四聖),進入一真法界,才算見性成佛。

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一、前言
信堅將近三年前,此園地剛開張時,寫了一篇 “中庸第一章正解“。主要是闡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近日繼寫易經繫辭傳及大學的真義解說,在此再介紹中庸的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中庸分上卷 (1-19) 及下卷 (20-33) ,不唯在思想及內容方面不同,文體也迴然有異。因此古德推定中庸上卷大約作於戰國初年,下卷則成於晚秦。中庸的下卷 (第20 – 33章),有很大篇幅講說 “至誠之道”,教導如何達到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可見我們的古代先賢先聖,早在秦漢,佛教尚未傳入中國前,就已知如何修習佛道。此法門與禪宗及一乘佛法所說相近,所謂佛佛同道。但以中國固有文化思想解說成佛之道,是引導儒者、道家入佛道的最佳經典。
mid3   mid1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第20 至26章是中庸修証的中心重點,闡說中庸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教導吾人如何修『至誠心』。在世間法上,至誠心通常是比喻一個人的心地直爽沒有心機。有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諱,也不會為了其他目的而說話拐彎抹角。在一乘佛法,至誠心是「心性質直、不諂曲、無有虛假。」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是菩提心之體。道場是指能讓眾生修行無量劫成就佛道的場所。

至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菩提心體。因此至誠之道,就是成佛之道,明心見性的法門。“菩提”( Bodhi) 是覺悟、開悟的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Continue reading

《黃帝陰符經》真義解說

一、導論
《陰符經》,全稱《黄帝陰符經》。據傳是唐代道士李筌在河洛陽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所發現。成書年代不詳,是後人依託黃帝之名所著。《陰符經》總共三百餘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用)。句句甘露,字字珠璣,示性命不死之方,開萬世修真之路,大露天機。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真經。其言洞察精微,極天人之蘊奧。帝王得之以御世,兵家得之以制勝,術家得之以成變化,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

huang3   Huang1a
此經是道教主要經典之一。以簡練的文字,根據天道、物理等奇正反復、陰陽互變、動靜互用的原則,來說明應用在人事上的原理,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社會等等人際關係的事務。《陰符經》中有養身修心之道,有富國安民之法,有強兵勝戰之術,有明哲處世之方。是黃帝總結宇宙自然之道,物質陰陽調和矛盾,守靜之法則,奇門遁甲之測算來取得自身調節,富國強民,戰爭取勝的目的。《陰符經》所說雖屬人道、天道之境界,但值得傳頌,可作為修人道、成天道,入佛道之根基。

內外契合,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心深微而無所不見,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謂之“陰”。執自然之行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陰符經即神明暗運, 黙契造化之道, 人與天合, 一動一靜, 皆合天機。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切應盜機,則能功成事遂。

《陰符經》共四百餘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係,《神仙抱 – 演道章》 。中篇主要內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富國安人- 演法章》。下篇主要內容是論兵法戰術的,《強兵戰勝 – 演術章》。此書大抵言天地陰陽運行變化,與人事之間有相生相剋之辯證關係,蘊含無窮機變。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研究宇宙大自然變化規律,養心修身,謀事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上篇經文 天道與人事的關係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樸素章第十九 真義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一、前言
《道德經》本無名字、分章、標點,僅分上、下篇。後世起名曰「道經」(1至37章)與「德經」(38至81章),合稱《道德經》。古書沒有句逗標點,後人為了清晰掌握文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又為湊足九九八十一章,而加分段。因此常發生有些原本應該劃入下一章的首句反而錯劃到了上一章的未句。有些該合為一章的卻被分成兩章。譬如此地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如依文義,應合為一章,但卻被分成兩章。
lao2 lao1 lao3
聖智仁義孝慈巧利,本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能。但因眾生無明深重。道德低落,因此蒙蔽了大道的智慧德能,變成了世俗的虛仁假義、世智辯聰、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因此上章 (第18章) 老子先描述了眾生迷失了大道,所產生了各種病態。所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時,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一直低落,而產生不同的靈性階層。又如第38章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此章 (第十九章) 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了治世的大綱,修真的綸要,教人如何就路歸家,返本還朴 (道)。修行法門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樣的語言文字,都有無限深廣的意義,隨眾生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認知、解說。有些人自以為看懂、看通了一篇文章,其實都沒脫離其靈性階層的有限認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聖賢教導,佛經真義,做選擇性的了解。所謂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同理,古代聖哲所教導的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大都被世人誤解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四有章第十八 真義解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heaven1a tao laotz 1a

一、前言

宇宙森羅萬象,一切法界的運作層次,可分為 “道德仁義禮智信”。道是本體, “德仁義禮智信” 是相用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上德的人,以道為準則,一切行事,無不由道中流出,順應自然,具有無量智慧德能。依此而行,”德仁義禮智信” 無不具備,宇宙和諧,圓融自在,無為而無不為,無作而所不作。是個禮運大同世界。

眾生由於無明,迷失了道,因此社會出現了 “德仁義禮智信” 等不同的靈性階層,等而下之。就如道德經處厚章第卅八所謂: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故要就路歸家,返回大道,應反向而修。因此修道的層次。有信才有智,有智才有禮,有禮才有義,有義才有仁,有仁才有徳,萬德具備,才能成道,就路歸家,明心見性。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聞道章第四十一 真諦解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一、導論
此章是道德經裡最有名,也是最常被引用的老子名言。信堅多年來,一直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不了自己無知。直到最近重讀,才豁然大悟其一乘真實義。此章是老君教導,如何成道、見性的法門。若能深解老君真實義,依教奉行,當可證道,明心見性。
tao1 laotz 1a tao

此章文句,相當白話。但越簡單的字句,越難以真諦解說,字字句句,都有無量深廣之義。以 “須彌聚筆,海墨難書”。解說此文,難在能以簡潔文句,正確闡說此章文句的甚深義理。因此進度較慢,須要等機緣成熟,心有感應,才能成文,不能用心意識思維。

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大自然運作的規律,隨順大自然就叫德,大用無方。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

聞有二義。一、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見聞覺知,這是中士、下士之聞。二、外不入於耳塵。內不起於識妄。反聞於自性之中。反聽於心聲之內。不用耳根。能聞於無聲之聲。不入耳塵。能聞於無聞之聞。無聞之聞。我能聞。而人不能聞者。是以謂之妙聞也。此等妙聞。方可謂之聞道矣,此是上士之聞。

聞道有無量法門。聽聞、讀誦、無聲之聞、無聞之聞。無見之見,見遍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 。上根利機 ,一聞千悟 ,超越見地。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