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中庸第一章正解

朱子序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終身受用不盡。)middle1a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引用程頤所說:「不偏著、不偏左、不偏右就叫做『中』,至理永久都不會改變叫做『庸』。」『中』者純任自然,無為之法也。先天之至理,雖經萬年,永久不改不變。故『庸』者,常住之道也。」 Continue reading

心經要義

quan1

信堅近日, 因緣巧合。 看了文珠法師講解華嚴經總結 菩賢行願品 後, 深心敬佩。 因而再看其師 (海仁法師) 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字字珠璣,然後再拜讀元音老人講解心經抉隱。 此一系列因緣,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佛講 “般若”二十二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而《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精華中的精華 (核心) 。故曰《心經》。

看了楞嚴經後,再看心經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楞嚴經就是心經的解說。底下是心經要義,只有兩頁。信堅發心摘其要義,以贈有緣。笑納。 Continue reading

略說 “真經原來無一字”

萬卷經書皆不用,莫從紙上覓佛法。真經原來無一字,紙上尋經空費心。

《達摩寶傳》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
真經不與紙經同,紙上尋經枉用功,有人參透其中意,安在巍巍不動中。
人人有卷無字經,不用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
心外求經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念佛有個自性佛,念經有卷無字經。
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參禪悟道,不能憑藉,語言文字,更不可拘泥於文句,要全憑心意參悟。起信論云: 無文字相、無名字相、無心緣相。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向紙上覓佛法,不要向人中找真佛,只能向人中尋善知識。 Continue reading

持盈章第九真諦解說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lao12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滿。持真而無驕心。進不如退。入性之後。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得道之士。金玉必累,戒之在貪,富貴必淫,戒之在傲,功成事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並言知進而不知退者之害,誡人當知止可也。今之人認虛幻之名位為久,取不實之財勢為常。得之為樂,失之為憂。此正是持盈,而不知身退之義。聖人不以名位勢祿之得為得,不以金銀貨財之失為失。無欲無為,全人全己,皆是合天道之自然,守道德於終身也。
Continue reading

胠篋第十註解

按莊子的看法,知與不知、善與惡、是與非等等,都是主觀意向,沒有客觀標準,因而都可混而為一,不加區分。如果執著己見,以此非彼,便會造成無窮的紛爭,引起天下大亂。莊子所謂”聖人”應該不是指道德無瑕之人。而是創立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人。當時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若獲國君重用,則稱聖人也。這些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師曠、工倕、離朱之類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的”大師”,往往以專業來威攝升斗小民。最後一段提到兩個重點:
人類的巧手製造很多工具,造就了文明,卻也破壞了生態。人類的巧思製造許多詭辯,詭辯造就多言的說客,卻也搞得天下大亂。 Continue reading

盜跖第二十九 白話註解

信堅註: 莊子這篇,又臭又長。文義也只是闡述人道,而非老莊的天道。顯然是後人用莊子名義加進去的。(據大德考證,莊子只內七篇是莊子本意。其他,是很好的寓言故事,增長見識,姑妄聽之。) 其實看了胠篋第十,這章就可不必看了。只當小說看。dautou 1

這篇繼胠篋第十,闡述所謂聖人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被世人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眾,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跡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