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解說

一、導論
這品經講發菩提心的功德。不動如來根本不動的大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是法界的本體,乘這個而發心。所發的心就是根本不動的智慧,達到成就佛果,這個功德是不能計量的。

天帝釋,處所的主人,問法慧菩薩,法慧菩薩是這一會的法主。他問: 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他的量有幾何,有多大啊? 法慧菩薩所答復說他成正覺的功德,跟佛的功德是齊等的。發了心一定能夠成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乃至到十住的菩薩,能示現成佛。初發心就具足後邊的德。入住位的菩薩,他能百千界示現做佛。
hua1 hua4
要想把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是難的。道理太深了,難說,。也可以對這個帝釋天說,如果他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對他來說,很難聽說得清楚,很難讓他明白,很難讓他知道。為什麼甚難呢?因為初發心,就能達到佛的功德,與佛相似了。約時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約德說,初發菩提心跟佛果就相似了。約理上說,他就證入一真法界,頓悟成佛。

能知道佛,能知道佛的智慧,永遠對佛法不懷疑了,永斷一切疑網,能夠百界做佛。菩提心是我們原來本具的心,這個心所含的德量,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這個初發菩提心,是十信滿了,登了初住位就叫發心住,位不退了,這時才真叫發菩提心。入了佛門一發心,就知道我們這個心跟佛的心無二無別,這是性德本具的功德。

「見眾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若無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不能成正等正覺」。為利世間發大心,其心普遍於十方,眾生國土三世法,佛及菩薩最勝海。信佛學佛、受戒持戒、修禪定智慧,這一切一切是「為利世間發大心」。我們信佛學佛、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佛的這種智慧。「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
一、論云:「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以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生十善.厭生死苦.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等.或以大悲自能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二、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經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能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

三、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

二、正釋經文
長分為七︰第一、天王請說分。第二、歎深難說分。第三、約喻校量分。第四、就法略示分。第五、動地興供分。第六、他方證成分。第七、以偈重頌分。

2.1天王請說分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 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天帝問者,在彼宮故; 聞前速成生疑念故。【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下法慧答功德之量,便顯發心之相.是為菩薩善巧辯才。

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求無上菩提之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為菩提之根本。故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

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經云: 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最上力為鳥,垂蔭覆三界。

2.2 歎深難說分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所以歎者.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甚深】者,謂約時,深徹後際.約德,深至佛果.約理,深同法界.約行,深包萬行。又數廣難量,理玄叵測,即事而理,初心具後。具下十義,故曰甚深:【難說】,離言故難宣示.【難知】,無相故超心識.【難分別】,非自力辯能分別.【難信解】,非劣慧能信解。【難證】,非有所得及一慧能證.【難行】,非起行及一行能行.【難通達】,次第修慧不能通達.【難思惟.難度量】,思慧不能思惟籌度.【難趣入】,聞慧不能信向趣入。

2.3約喻校量分
底下以十一大喻說明之。1利樂眾生喻。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益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 佛子.此人功德,惟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 …百千那由他億分.亦不及一。
2速疾步剎喻、3知劫成壞喻、4善知勝解喻、5善知諸根喻、6善知欲樂喻、7善知方便喻、善知他心喻、9善知業相喻、10善知煩惱差別喻、11供佛及生喻。

2.4就法略示分: 讚勝勸學。
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前喻顯大心因廣,此明攝德深勝,亦是讚勝勸學。明此大心所攝功德。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妙果當成。標因得果,得於八事︰1解契佛心.故為憶念.2正定聚.故當得菩提.3真器已成.故佛授妙法。4知心性故.與佛平等.5圓修助道.六度四攝.6力等未證,亦定無疑.7十八不共,修習莊嚴.8得四無礙辯。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與佛平等。見性均故.發心畢竟二不別也。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智慧光明。能作佛事。有十一句.皆是纔發即得。

2.5明大智現前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惟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由於一切無所著故.稱性圓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動地興供。

2.6 十方證成分
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顯益證成。益通二世︰初益現在.後顯及當來。

2.7結通無盡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證佛結通

三、以偈重頌分: 正顯偈辭,有一百二十一頌。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3.1超頌就法略示,有八十二偈。
分五︰1. 十七偈頌第一解行圓滿.2.菩薩始發下十七頌,超頌第四能作佛事.3. 菩薩所住下十八偈,卻頌第三得佛平等.4.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頌第五大智現前.5. 恆勸眾生下二十三偈半,頌第二妙果當成。

3.1.1 十七偈頌解行圓滿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遍於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慈念眾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有剎仰住或傍住 麤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菩薩勝行不可說 皆勤修習無所住 見一切佛常欣樂 普入於其深法海
哀愍五趣諸群生 令除垢穢普清淨。
頌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及一切世界三有清淨.知垢意在令淨故。

紹隆佛種不斷絕 摧滅魔宮無有餘 已住如來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於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頂心無著 兩足尊所念報恩 心如金剛不可沮
於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習菩提行。
頌為不斷如來種性故︰初半摧邪顯正即紹隆義.次句示佛種之體性.次二句即起佛種緣.餘是種起之相。

諸趣差別想無量 業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種種殊 一發大心悉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 無依無變如虛空 趣向佛智無所取 諦了實際離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 了達諸法無法想 雖普分別無分別 億那由剎皆往詣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眾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清淨大願恆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知眾生心樂煩惱習氣下四種發心︰於中初偈總明所知事.想是妄想即煩惱也.業即習氣.果即死此生彼.心即心行.根性即諸根。次二偈顯知之體相.皆即事入玄。次偈非唯知病.亦識法藥.故如世尊。後偈非唯空知.行願相符能為實益。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真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知一切眾生三世智.謂離三世障故。障有十種︰一、煩惱雜染障.二、觸境迷倒障.三、長時懈怠障.四、取著因果障.五、邪教邪師引轉障.六、趣下乘障.七、麁相現前障.八、於遍趣行無堪能障.九、隨言生解障.十、不亡能所障。如次十句各一對治.末後二句總結通達。

3.1.2菩薩始發下十七頌,超頌能作佛事。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遍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遍等虛空 而於眾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二偈頌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以悲智相導故。

十方眾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實 恆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眾生令出離。
一偈頌諸佛讚歎.歎必加故。一偈頌即能振動一切世界.動入互舉。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眾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真實
為令眾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福智無量皆具足 眾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眾生恆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六偈頌即能息滅一切諸惡道苦.於中具悲智之德.故能拔因果之苦.而無我人。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眾生除黑闇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眾闡揚清淨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眾生心
一偈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照世意在照諸眾生。一偈頌即能嚴淨一切國土.毛孔現剎即神通嚴也。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眾生修覺行。
一偈半頌上即令一切眾生歡喜.供佛問法但為益物故。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一偈半頌上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初半聞而通達.次半思而兼說.後半修而無著。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半偈依修而證.頌即能持一切佛種性也。

普為群生現眾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眾生示涅槃。
一偈半頌即能示現成佛。

3. 1.3 頌得佛平等,有十八偈。
菩薩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見
菩薩所得諸佛法 眾生思惟發狂亂 智入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
三偈半頌佛境界平等。

善知眾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分身遍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黯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恰 觀察眾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佛力無量此亦然 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 億劫勤修而不倦 種種思惟妙功德 善修無上第一業
於諸勝行恆不捨 專念生成一切智。
四偈半頌功德平等。

一身示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遍 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
一偈頌前文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平等。

於諸世間不分別 於一切法無妄想 雖觀諸法而不取 恆救眾生無所度
一切世間唯是想 於中種種各差別 知想境界險且深 為現神通而救脫
譬如幻師自在力 菩薩神變亦如是 身遍法界及虛空 隨眾生心靡不見
能所分別二俱離 雜染清淨無所取 若縛若解智悉忘 但願普與眾生樂。
一切世間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無畏 思惟諸法亦復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能入過去畢前際 能入未來畢後際 能入現在一切處 常勤觀察無所有。
隨順涅槃寂滅法 住於無諍無所依 心如實際無與等 專向菩提永不退
修諸勝行無退怯 安住菩提不動搖 佛及菩薩與世間 盡於法界皆明了。
欲得最勝第一道 為一切智解脫王 應當速發菩提心 永盡諸漏利群生
九偈頌真實智慧.於中有四︰初四頌發離一切妄想廣大心.二、有二頌發窮三際廣大心.三、有二頌發順涅槃菩提廣大心.四、一偈結勸可知。

3.1.4 頌大智現前,有六偈半。
趣向菩提心清淨 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利眾生故稱述 汝等諸賢應善聽

無量世界盡為塵 一一塵中無量剎 其中諸佛皆無量 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眾生無生想 善知言語無語想 於諸世界心無礙 悉善了知無所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 於三世事悉明達 一切疑惑皆除滅 正觀佛法無所取

十方無量諸國土 一念往詣心無著 了達世間眾苦法 悉住無生真實際
無量難思諸佛所 悉往彼會而謹謁 常為上首問如來 菩薩所修諸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 而無所依無所取 。
餘正頌大智現前︰初偈於佛無著.第二偈即若眾生若眾生法.第三偈即若佛若佛法.第四偈若世間若世間法.第五偈若菩薩若菩薩法.二乘文略.後半偈頌上結文︰念十方佛即求一切智.無依無取即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3.1.5 頌妙果當成,有二十三偈半,
恆勸眾生種善根 莊嚴國土令清淨 一切趣生三有處 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 無量無邊悉明見 眾生心樂悉了知 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 令彼修治入於道 無量無數諸三昧 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 悉善了知得自在。
三偈半,頌常為一切諸佛護念.以具德故。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半偈,頌當得無上菩提。
為欲利益諸群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半偈,頌與其妙法。大人法者八大人覺也。

善知世間長短劫 一月半月及晝夜 國土各別性平等 常勤觀察不放逸。
一偈頌佛體平等.時處平等即佛體故。

普詣十方諸世界 而於方處無所取 嚴淨國土悉無餘 亦不曾生淨分別。
一偈頌已修三世諸佛助道之法。

眾生是處若非處 及以諸業感報別 隨順思惟入佛力 於此一切悉了知
一切世間種種性 種種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以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觀察
淨與不淨種種解 勝劣及中悉明見 一切眾生至處行 三有相續皆能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 染淨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樂殊 淨修佛力咸能見
眾生業惑續諸趣 斷此諸趣得寂滅 種種漏法永不生 并其習種悉了知
如來煩惱皆除盡 大智光明照於世 菩薩於佛十力中 雖未證得亦無疑。
六偈頌成就三世諸佛力無所畏.廣十力之別名.略無畏之都號.於中五偈半,別明十力.後半偈,顯得分齊。

菩薩於一毛孔中 普現十方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種種業作皆能了
一微塵中無量剎 無量諸佛及佛子 諸剎各別無雜亂 如一一切悉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 盡虛空界諸世間 無有一處空無佛 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毛孔中見佛剎 復見一切諸眾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晝夜月時有縛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 專心趣向法王位 於佛所住順思惟 而獲無邊大歡喜。
有五偈,頌已莊嚴三世諸佛不共佛法。三世間圓融.不共權小故。

菩薩分身無量億 供養一切諸如來 神通變現勝無比 佛所行處皆能住
無量佛所皆讚仰 所有法藏悉躭味 見佛聞法勤修行 如飲甘露心歡喜
已獲如來勝三昧 善入諸法智增長 信心不動如須彌 普作群生功德藏
慈心廣大遍眾生 悉願疾成一切智 而恆無著無依處 離諸煩惱得自在
哀愍眾生廣大智 普攝一切同於己 知空無相無真實 而行其心不懈退。
五偈頌悉得諸佛說法智慧力。

菩薩發心功德量 億劫稱楊不可盡 以出一切諸如來 獨覺聲聞安樂故。
一偈德無盡.並屬初心.該前諸段。

3.2 頌約喻校量,有三十四頌。
十方國土諸眾生 皆悉施安無量劫 勸持五戒及十善 四禪四等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 令斷諸惑成羅漢 彼諸福聚雖無量 不與發心功德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 獲無諍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數譬喻無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 如是經於無量劫 此諸劫數尚可量 發心功德不可知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劫數無邊量 此諸劫數猶可知 發心功德無能測
以菩提心遍十方 所有分別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達 利益無量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虛空際可測 發心功德難知量
菩薩志願等十方 慈心普洽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無邊際
眾生欲解心所樂 諸根方便行各別 於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一切眾生諸惑業 三有相續無暫斷 此處邊際尚可知 發心功德難思議
發心能離業煩惱 供養一切諸如來 業惑既離相續斷 普於三世得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 亦供無數諸眾生 悉以香華及妙鬘 寶幢幡葢上衣服
美食珍座經行處 種種宮殿悉嚴好 毗盧遮那妙寶珠 如意摩尼發光耀
念念如是持供養 經無量劫不可說 其人福聚雖復多 不及發心功德大。

所說種種眾譬喻 無有能及菩提心
二十偈,通釋諸喻不及所由。半偈結前生後。

以諸三世人中尊 皆從發心而得生 發心無礙無齊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十七偈半正釋所由。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眾生皆永度 發心廣大等虛空 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遍如無異 永離眾著佛平等 一切法門無不入 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 一切功德皆成就 一切能捨恆相續 淨諸戒品無所著
具足無上大功德 常勤精進不退轉 入深禪定恆思惟 廣大智慧共相應。
十二偈半別釋中︰

此是菩薩最勝地 出生一切普賢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十方眾生無有量 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眾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眾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八偈半釋出生無盡.於中分三︰初二偈半結前生後.以體無限.故出生無盡也。次【菩提心是十力本】下四偈,正顯出生為本.出生乃一義耳。後二偈略釋為本所由.由修六度為菩薩乘本.由勸正行為人天乘本.由闡妙業通為三乘涅槃之本。

智慧光明如淨日 眾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虛空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眾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了法自性如虛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眾生說無所著。
四偈顯德圓滿中︰初偈總顯.次二偈別顯願滿.後一偈別明智圓。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心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於佛
如眾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喻。
二偈結德無盡。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眾生心行可數知 國土微塵亦復然
虛空邊際乍可量 發心功德無能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間一切樂
增長一切勝功德 永斷一切諸疑惑 開示一切妙境界 盡除一切諸障礙
成就一切清淨剎 出生一切如來智。

欲見十方一切佛 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 宜應速發菩提心。
五偈結勸發心.於中三︰初半偈正勸.次三偈半釋勸所由.總舉具足一切德故.後一偈結勸速發。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解說

  1. 信堅師兄

    菩提心微妙難思,師兄所言經中十信圓滿,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若信不具足,發起的菩提心是否相對不具足?或是為漸次發心,隨當下心量而顯發? 或簡略說不了華嚴法界觀,難契合菩提心真意,實為繞遠路?

    錦地

    • 錦地師兄:

      久違了。真高興收到師兄來函討論 “初發心便成正覺” 的議題。初發心有無量義,隨其上下文 (context) 而有不同解說,也隨個人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了解。有凡夫初發心、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隨所發心的境界,而有不同的結果。[只用 “初發心”一詞而想解說佛境界,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這是所有俗世辯論、爭執的根源]。

      譬如種子,有無量種。其中含有種性及其成長過程,與所得果實的所有信息。因地不正,果遭迂曲。隨其所種,而得不同果實,不可一概而論。發什麼心,就得甚麼果。

      又譬如爬山。如果地圖不正確,所達到的目的地也不同。唯有詳細正確的地圖,才能抵達山頂。否則可能一直繞圈子,迷失在山裡。

      此地所說的 “十信圓滿,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是說修行到了十信位 (相當於十法界裡的 “佛”),十信圓滿之後,一發成佛的菩提心,就進入了初住位,就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後,就有智慧德能,瞭知一真法界,諸法實相。[ps: 十法界是六凡 (六道: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 加上 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這是未見性者所住的法界。]

      因此不是阿貓阿狗,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是要修行至 十信心滿的發心才算。在此之前所有發心,都有偏差,所謂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這跟念佛法門一樣,不只口唸,還依念佛者的不同心境、心行、心念、靈性階層的境界,而有不同成果。

      信堅
      _______

  2. 感謝信堅師兄解說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說阿彌陀經之宗,信願持名。合為信願菩提心,的確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若無信願,縱然念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也無得生之理。
    自己反其道,口唸先行。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續。我放蕩六根,妄念相續,賊出賊沒,去了一個,來了一對,去了一排,來了一連,口唸證明很重要一件事,賊在抓賊,抓的不亦樂乎,但老打的二敗俱傷也不是辦法。人之常情,口唸久了就不想放棄,(跟師兄看法些許不一樣地方,口唸久了,口渴了,內心渴望找到水源)甘心的翻起佛經,祖師的論述,一點一滴地檢視,一天一天地明瞭一點點,再持名看看,不行,重複再閱讀經論,一番拾起,一番新。常在園地出沒,無非在檢視自己見解狀態,能遇師兄正知正見,是稀有福報。八正道,頭關正見,結尾正定,沒正見,精進的勇闖到底成邪定得妖通,鬼通,魔通。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佛到頭沒二說,皆極殊勝之語,佛恩難報!
    錦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