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應帝王第七 解說 (一)

前言
近半年來,有很多師兄姐,點擊閱讀 “莊子” 文章,信堅甚感欣慰。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修行,增長靈性。信堅在此,再貼 “莊子應帝王第七” 解說,歡迎批評指教。

《應帝王》是《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就是帝王應該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聖人。“應” 是應該如何, “帝” 是天子或最高君主,“帝”表主宰,帝王代表了一個完善的治世聖人,即為轉輪聖王,能夠扭轉乾坤,”王”是主宰、自在。”應帝王”此章是解說,一位“帝王”,應該是一位什麼樣的統治者呢?
nothing 2 nothing 3 nothing 4 nothing 1
帝王有世間王及出世間王,世間王有各國之國王、霸王及皇帝,其最高等級即佛經所說的轉輪聖王,也相當於莊子此篇所說的 “帝王”。再高一層,是出世間的 “法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一位帝王統治一個國家,一般而言,隨著老百姓的共同靈性階層,而有各種不同的統治方法,有如佛菩薩教化成熟眾生,依眾生的根性,以無量法門,隨緣教化。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 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為牛馬,應為帝王者也,此篇莊子解說,遠古聖王如伏羲氏,因民風淳樸,因此無為而治,近古聖王,如堯舜,民風漸澆薄,因此已仁義治國,漸漸的慢慢退化,以律法禮儀治國,

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轉輪聖王。 『德為聖人、位為天子』,有聖人之德,又有天子之位,古時候的伏羲氏、神農氏、堯帝、舜帝、大禹王、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聖人,又有天子之位。『轉輪』就是大轉法輪,意思是說能夠教化眾生,利益眾生,『聖王』是一位聖人,又有天子之位。

莊子此篇,主要是解說,他所響往的理想治國方法,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應帝王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無心而任乎自化、行不言之教的人。全篇大體分為七個部分: 一是對 “藏仁以要人” 的批判,二是對 “以己出經式儀度”的批判,三是 “倡導無為而治,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的主張。四是老聃解說,何為“明王之治”,五是敘述神巫季咸替得道的壺子看相的故事,說明只有“虛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六是指出應帝王的最高境界: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七是以 “渾沌之死”,告誡當政治人應順物自然,予民逍遙。

信堅此文解說,第一至四,及第六部分。第五部分因全文太長,當另文解說,第七部分解說,詳見此園地另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 與 啟示“。

一、有虞氏不及泰氏: 對「藏仁以要人」的批判
莊子借蒲衣子之口,說出理想的為政者,應聽任人之所為,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指出堯舜之治,有意為仁,欲以仁感通,欲求得眾人止於仁德情懷的安定中,其結果確實也能得到天下的安定了。但有虞氏尚未擺脫有意造作於社會目標的「非人」之境界,仍然停留在「役於物」的境界之中。

伏羲之時,淳風尚在。他在自我的生活中表現舒泰,睡覺時睡得安穩,醒來時心情愜意自適,毫無人我意志的執著,為牛為馬,任其自運,他是多麼地本真、多麼地自然、多麼地真實。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齧缺問道於王倪,而王倪卻拒絕回答,王倪為什麼不回答呢?因為他深知真正的得道境界,是要在心性修為中真實証道,而不是在知識觀念上的清楚表達 (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唯証乃知)。

道家人物追求的目標,是一個自我與妙道的絕對契合之境界,王倪為傳達「至道不彰」的道理,「四問四不答」,讓齧缺自己衝擊自己而有真實的體會。齧缺對於這種從形式上的引導進而深入絕對高明的領悟深受其惠,因而大喜,轉告蒲衣子,蒲衣子亦更進一步地闡釋這個道理,”帝王之道,莫若忘知”。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
蒲衣子說:你現在終於領悟了,為什麼「有虞氏(舜帝)不及泰氏 (伏羲氏)」的道理了吧。有虞氏有意為仁,欲以仁感通,籠絡民心,欲求得老百姓止於仁德情懷的安定中,因此有虞氏的治世是成功的,但有虞氏尚未擺脫有意造作於社會目標的「非人」之境界,是仍然停留在「役於物」的境界中。

五帝之時,其風澆競,澆競則運知而養物。夫舜,包藏仁義,要求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未出於是非之域。這是《藏仁以要人》,懷仁心以籠絡百姓,仍有人我之見存。非人,是說「混同自然毫無物累,是未始陷入於物之中。」指物我之分兩忘。

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伏羲之時,淳風尚在,故臥則安閒而徐緩,覺則歡娛而自得也,夢覺一如;入於非人,人我之分之兩忘者,不以心應焉,為馬為牛,非獨忘人也,亦忘己也。忘物我,遺是非,或馬或牛,隨人呼召,人獸尚且無主,何是非之有哉! [「入於非人」,是進入到外物與自我相分的境地。伏羲氏能無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從不進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這是說,伏羲氏才是得治國妙道的聖人,真能做到與自然為一的逍適之境。所以他在自我的生活中,表現舒泰,睡得安穩,醒時心情愜意自適,毫無人我意志的執著,為牛為馬,任其自運,他是多麼地本真、多麼地自然、多麼地真實。他在社會政治操作上的境界是自正自清,天下隨其自定,從未受制於外物之役,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真人」。

二、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 對「經式儀度」的批判
「經式儀度」,是說一個做帝王,以自己意志(己出)推行各項法度(經式、義度)。就是以法令規章來治理國。此章是對「經式儀度」的批判。法令規章對人類行為的規範,純粹是外在的約束力量。對人欲情緒的強力控制,本身在爭競攪動之中,永遠無有安寧。

聖人隨其分內而治之,必不分外治物。正己而後順應的感化他人,順其正性而後行化,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守在至道的本然中,依於妙道而行,使人心的慾望騷動,自然止息。自己用心如鏡,從不假私、從不造作,以自然的力量感通對方。能行則行,不能則止。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儀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肩吾拜會隱士接輿。接輿問說:「往日你的老師用什麼來教導你?」肩吾說:「他教我為君之道,化物之方,必須 “以自己的意志來推行法度,用仁義以導俗”,則四方氓庶,誰不聽從,遐遠黎元,敢不歸化!

「以己出經式儀度」,是說以自己意志(己出)推行各項法度(經式、義度)。就是說,君王對待萬民的法則,要依據常道、制定法令、規範行為準則,同時自己謹守此道,如此便可上行下效,教化人心,百姓歸順。

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接輿說:以智經綸,用仁理物,是悖道的做法。用這種辦法來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開鑿河道 (多此一舉),讓蚊蟲背負大山一樣(不自量力,以小謀大 )。

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聖人治理天下,難道去治理社會外在的表象嗎?聖人正己之後,順應本性,而後感化他人,隨其分內而治之,必不分外治物。順其正性而後行化,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守在至道的本然中,依於妙道而行,使人心的慾望騷動,自然止息。自己用心如鏡,從不假私、從不造作,而在待人上保持寬容,以自然的力量感通對方,絕不勉強行事。能行則行,不能則止,沒有任何社會的人際模式是那麼地必要到無法寬容的地步的。

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鳥兒尚且懂得高飛,以躲避弓箭的傷害;山鼠尚且知道深藏於神壇下的洞穴裡,以逃避煙熏挖鑿的禍患,他們都是知道自己的本事,皆是率性自然,豈待教而遠害者也!禽獸猶知自存,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三、無為而治,遊乎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
莊子在此,繼續進一步倡導 “無為而治,順物自然,而無容私” 的主張。
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乎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汝又何為以寱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天根閒遊於殷山的南面,來到蓼水河邊,正巧遇上 “無名人” 而向他求教說:“請問大師如何治理天下?”無名人說:“滾開,你這個見識淺薄的粗野村夫,怎麼一開口就讓人感到不愉快。我正要和大自然打成一片,去治理百姓,即 “無為而治”。大自然從來沒有對我們橫加指責、干涉,都是教我們 順應自然。如果累了、厭倦的時候,我就進入另外一種境界, 乘坐一隻茫茫然眇眇然的大鳥,到處遨遊 (「莽眇」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茫茫然眇眇然的境界),超脫於 “六合” (四方上下、空間) 之外,而生活在什麼也不存在的地方,居處於曠達無垠的空野。你又怎麼能用夢囈般的 “如何治理天下” 這問題,來撼動我的心思呢?”

無何有之鄉,是不存在的地方,「壙埌」就是很空曠的一片原野上。因為在世間,會發生各種摩擦和矛盾衝突,到一個壙埌之平原,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和平。「寱」就是說夢話,你又何必說夢話來問我怎樣治天下,鳥則取其行而無跡輕昇。

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天根又再次提問,無名人說:“你應處於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合形氣於清靜無為的方域,順應事物的自然而沒有半點兒個人的偏私,天下不待治而自化,”

,指聽任自然,保持本性而無所飾的心境。,指清靜無為,居處漠然。「合氣」是精神和外界相印證;「」是客觀世界。遊汝心神於恬淡之域,合汝形氣於寂寞之鄉,唯形與神,二皆虛靜,如是,則天下不待治而自化。

四、老聃的「明王之治」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朱問老子明王之道說:假且有人,素性聰達,神智捷疾,敏疾如嚮,涉事理務,強幹果決,鑒物洞徹,通達明敏,學道精勤,曾無懈怠,如是之人,可與明王聖帝比德嗎? [響疾: 像回聲那樣迅速敏捷。強梁: 強幹果決。徹: 洞徹。疏明: 通達明敏。]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說:“這樣的人在聖人看來,只不過就像一個聰明的小官吏,供職辦事時,為技能所拘系、勞苦身軀,擔驚受怕。況且虎豹因為毛皮色紋美麗,而招來獵人的田獵,獼猴因為跳躍敏捷、狗因為捕物迅猛,而招致繩索的拘縛,像這樣的動物,也可以拿來跟聖哲之王相比而並列嗎?”

就是說,這些技能(反應靈活,人很幹練,通達事理,頭腦靈活,又很努力學習),全是一些連小公務員都做得到的技術性知巧,這些東西只能把人折磨得很累,傷害人的心。

「文」是花紋,「來」是招來,「田」就是田獵,執斄之狗: 就是能夠抓住野犛牛的狗,藏獒,「藉」,繫、繩也,由捷見結縛也,猩猩猴子都很靈活,藏獒能抓住野犛牛,它們都有長處,結果還是被人類捕捉,然後要不拿來看家。

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
陽子居聽了這番話,驚悚變容,不安地說:“那麼冒昧地請教老師,聖哲之王,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呢? ”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以不自己: 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老聃說:“聖哲之王,治理天下,功績普蓋天下,卻不居功;教化普施萬物,而百姓卻不覺得有所依賴;功德無量,海墨難書;使萬事萬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於高深莫測的神妙境,而生活在什麼也不存在的世界裡,”

無何有之鄉」可理解成什麼都沒有的虛淡寂靜之地,超然世外別無雜物,有用無用的世俗標準毫無意義,生存其中的人和物都擁有無限廣闊的生存空間,皆不相妨害、無謂禍福,無論是扭曲的大樹還是莊子的言論,能使自己的心靈逍遙自適就足夠了。因為在世間,會發生各種摩擦和矛盾衝突,到一個壙埌之平原,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和平。此即陶淵明所說的 “世外桃源”,道德經第八十章所說的大同世界,莊子所說的 “相忘於江湖”。

五、敘述神巫季咸替得道的壺子看相的故事,說明只有“虛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此段在此略掉。如有機會,再寫第二集補充。

六、應帝王最高境界: 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
這是莊子萬世不朽的名言,見性者的境界,應帝王的最高境界。此即六祖惠能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不要讓心,被虛名所累 (囿於名譽),不要成為藏匿謀略心機的宅府;不要被俗事糾纏贅累,不要被後天知識 (世智辯聰) 所主宰。[名:名譽。尸:主,引伸指寄託的場所。謀府:出謀劃策的地方。任:負擔。]

體盡無窮,而遊無朕;
潛心地體驗真性的無窮無盡,無始無終。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無何有之鄉,壙垠之野。[體:體驗、體會,指潛心學道。朕:跡兆。]

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
極盡自己所承受自上天的自然秉賦,而不需要再從外在獲得什麼 (一切德相,自姓本自具足),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

所稟天性,物物不同,各盡其能,未為不足者也, 夫目視之所見,雖見不見;得於分內之得,雖得不得,既不造意於見得,故雖見得而無見得也, 不虛則不能任群實, 所以盡於分內而無見得者,自直虛心,淡忘而已。[見:表露,顯現。虛:指心境清虛淡泊,忘卻自我。]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見性者的境界,應帝王的最高境界。修養高尚的得道真人,無己、無物、無我、無功、無名,四大皆空。心如明鏡台,本來無一物。運用他的心處理萬事萬物時,有如一面鏡子 (大圓鏡智),對於外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應合事物本身,從不有所隱藏,

對於過去的事情不再追憶,對於將來的事情不再期待。對於反映的事情沒有任何藏私或者隱瞞,坦蕩盪。所以才能夠經歷萬事萬物而無所損傷。鏡子,自己無物無我,從來不懂期待什麼,也不去回憶什麼。如果有光線來照,那就如是的反映出來,所以經歷很多卻依然光亮如新。

故能勝物而不傷。
所以能夠如實圓滿反映外物景象。至人的心收放自如,不會受到外物所感染或影響,常保一種平靜而靈明的狀態,如鏡子般對於所映之物無所期待,亦無所回想。[勝物:指足以反映事物。]

《應帝王》入世,能夠這樣,就可以“勝物而不傷”,才能不被物質所累,不被環境所誘惑,才不會傷害到自己。

七、”渾沌之死”,告誡當政治人應順物自然,予民逍遙。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詳細解說,請見此園地另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 與 啟示“。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莊子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