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一、前言
鸠摩羅什大師 (334-413) 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所說的大乘佛法義理,內容通俗易懂。經中所說的都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及入不思議境解的修証法門。此經再經僧肇(384~414)注釋,其言外之意,躍然紙上。

《維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有許多名詞,不僅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經家喻戶曉,例如「不二法門」、「無盡燈法門」、「直心是道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心淨則佛土淨」。
weimo  weimo2  weimo3
信堅將於近日,陸續介紹此經的內容。在此先從僧肇的序文講起,解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及羅什翻譯此經及僧肇寫注疏的因緣。

二、導論
《維摩詰經》為佛在世時的一位長者維摩詰居士所說。維摩詰,秦言淨名,此云無垢。其韜光晦跡,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維摩詰菩薩從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娑婆世界,現居士相,度化眾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和光塵俗。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乃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

《維摩經》是一部一乘佛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貶低二乘聲聞緣覺所證非究竟; 宣揚大乘佛教思想。《維摩詰經》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當時互相對話時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 “不二法門” 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由此不可思議之不二法門, 說明了真如法性、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四句絕百非之不可思議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為鸠摩羅什大師於弘始八年(公元406年) 所譯,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內容通俗易懂。

《注維摩詰經》凡十卷,為後秦僧肇撰。鳩摩羅什重譯維摩詰經時,僧肇參與譯經及親聽邏什講說,記錄其語,加上什門四聖中的道生、道融之解說而發抒己見,闡釋維摩經之旨意,完成此注解並作此序,成為我國佛教思想界極具影響力之書。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一、前言
此章之解說,如果依俗諦,依文解義,相當容易。但要以老君的真實義,融通全文、全經,則煞費思量。Emily師姐所問,是道德經裡最難解說的一章,其言外之意,概括全經,真是深妙不可思議。對Emily 師姐的考題,信堅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laotze7  Hermetic 7  tao
解說道德經之難,在於道德之玄義深廣,全經一體,不可分割。但要以語言文字解說,又必須有次第。將一體分成許多不同的言論,分散在不同章節,譬喻解說,章章只見其局部,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解說此章,必須同時引用其他章節,互相融會,才能見到全貌。因此解說此章真諦者,是在考驗解說者對道德經真義、整體認知的了解深廣。信堅在此,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經文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3.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經文,網路上有很好的英文白話翻譯。讀懂了這段英文翻譯,則知過半矣。
Whoever wishes to take over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The world is a sacred vessel and nothing should be done to it. Whoever tries to tamper with it will mar it. Whoever tries to grab it will lose it. Hence, there is a time to go ahead and a time to stay behind. There is a time to breathe easy and a time to breathe hard. There is a time to be vigorous and a time to be gentle. There is a time to gather and a time to release. Therefore, the True Person avoids extremes,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解說此章,信堅以老子全經的意旨為主導: 道與德,是一切法的準則。道德經是解說道的體、相、用。一切文句,不離聖人如何修行,如何由相用而返道,証入道的境界 (明心見性)。

以此之故,此章的 “天下”,應指吾人的身心世界,佛國土。”君王” 是能主宰者”,即 “我、真如本性為真宰”,”神器” 是”自性、佛性、真如、本性”。”聖人” 是悟道的法身菩薩。以此而論,此章是講解,我們修行,應該師法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無住、無念、無為。 此章文分五段。第一段解說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隨順自然,因勢利導。第三段是如何修煉無為法。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此即答Emily 師姐之所問。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一、 前言
兩天前,Emily師姐來函,啟請多張貼道德經章節解說。經此一逼,信堅回頭重看道德經,終於突破了之前不明的瓶頸,閘門一開,湖水如萬馬奔騰,傾瀉直下,欲罷不能。昨天草寫了第一章的真諦解說。今天在此繼續解說 “守中章第五”。書寫此二章,信堅獲益良多,始料不及。真可謂教學相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laotze7 laotze8 laotze9 laotze10
二、 導論
信堅之前,在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子道德經時,解說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挑戰,要將整篇融會貫通,更是一個大挑戰。主要是因道德經全經一體,無法分割。有章節分段,皆為文辭方便解說,本無先後。每篇所說的境界、層次都不同。如果分章來說,就有點所謂 “斷章取義”。

這就有如,華嚴境界,法界一體,如妙高山頭,不可分割。但要解說此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又必須要有次第。但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為避免讀者誤解經義,信堅四年來所解說道德經,都選與真諦有關的章節解說。但道德經所說,有很多章是講道的德用,偏重於俗諦。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道家跟儒家所說道德及五常, “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是一體,每一字中,含有其它六法,才是圓融真理。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則易落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

世間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都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的詮釋。此文所說之”仁”,即是 “失德而後仁” 之 “仁”,是世俗的有為之仁。老子因此別出新栽,創造新名詞 “不仁” ,來解說上德之仁,不是世俗的”假仁”。此章所說的天地聖人之”仁” ,是上德之”真仁”,是 “不仁而仁”,無分別、執著,沒有偏愛之無為大仁,與 “道德” 融為一體的 “真仁”。以此了解,則此章之大意明矣。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laotze7 laotze6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