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一、前言
信堅將近三年前,此園地剛開張時,寫了一篇 “中庸第一章正解“。主要是闡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近日繼寫易經繫辭傳及大學的真義解說,在此再介紹中庸的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中庸分上卷 (1-19) 及下卷 (20-33) ,不唯在思想及內容方面不同,文體也迴然有異。因此古德推定中庸上卷大約作於戰國初年,下卷則成於晚秦。中庸的下卷 (第20 – 33章),有很大篇幅講說 “至誠之道”,教導如何達到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可見我們的古代先賢先聖,早在秦漢,佛教尚未傳入中國前,就已知如何修習佛道。此法門與禪宗及一乘佛法所說相近,所謂佛佛同道。但以中國固有文化思想解說成佛之道,是引導儒者、道家入佛道的最佳經典。
mid3   mid1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第20 至26章是中庸修証的中心重點,闡說中庸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教導吾人如何修『至誠心』。在世間法上,至誠心通常是比喻一個人的心地直爽沒有心機。有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諱,也不會為了其他目的而說話拐彎抹角。在一乘佛法,至誠心是「心性質直、不諂曲、無有虛假。」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是菩提心之體。道場是指能讓眾生修行無量劫成就佛道的場所。

至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菩提心體。因此至誠之道,就是成佛之道,明心見性的法門。“菩提”( Bodhi) 是覺悟、開悟的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