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最高境界” 修証法門: 以劍修禪 及 以武修道 事例

一、導論
萬法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因此,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門通一切門通。一經通一切經通。八面觀察,見微知著,則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看經書或觀察一切人事物,不僅要了解個別法相,還要能同時明瞭,所有一切人事物的原理原則,及它們彼此相通之本體 (六根互用原理)。宮本武藏悟出此原理,以劍入禪,以禪証道,明心見性。返照世間,隨心所欲,應用無窮,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練武功、修劍道,與修禪明心見性之法門,完全相同。都有無限深廣的層次。信堅深信,我們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所讀到的武功最高境界,不是虛構,而是可以煉成 (只是它跟見性成佛一樣希有難修)。 此文解說 宮本武藏的 “二天一流、萬里一空” 武功境界 及 “地、水、火、風、空” 五輪兵法;見山見水的五個境界;和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十個武功層次。法法相通,法法的原理相同。(也可解說 葉問 的 “詠春拳法” 與 李小龍 的 “雙截棍法” 及打乒乓球的最高境界。)
y4 y12 y10

二、修証悟道的層次: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信堅兩個月前,因Brian師兄之請,寫了一篇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解說以耳根修行証道的六個層次: 1.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2.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3.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4.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5.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6.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讀者可到本園地,重新複習參看: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此修行次第,有六種不同層次,亦可作為武功修証至最高境界的樣版、模式、範例 (paradigm)。信堅在此,舉出三個例子為証: 宮本武藏的 “五輪書”、修練武功的五大境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十大境界。 Continue reading

宇宙運行的第一定律 : 吸引力法則 – 同頻共振 同質相吸

前言
佛有三身: 法身、報身、應化身。眾生也都具有三身: 靈體 (spiritual body),能量體(energy body),及肉體 (physical body)。下根人只感覺到肉體的存在,中根人能同時感覺到肉體及能量體的存在,上根人能同時感覺三身的存在,而善自護衛,應用。

此文討論能量體的本質與其作用,能量體與肉體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應用此作用,過幸福、健康、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m10  m8
一、吸引力法則 的原理
宇宙存在一種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作規律性的運轉,也引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運作,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能量場。

吸引力法則,它無所不在,掌管宇宙一切萬有的隱性秩序。其作用範圍是覆蓋一切的時空界域: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它是宇宙的驅動程式、宇宙的運行規律、宇宙的遊戲規則。它界定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與互動關係。吸引力法则是“你的想法是有一定频率的能量波,而它會引起具有接近频率的能量波的共振。”

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蒼蠅找到廁所,跟著蜜蜂找到花朵。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所願,其實不應該用追求,而是應該用吸引。
m20  m19 Continue reading

型態形成場理論及例證 – 正確認知宇宙現象的一個嶄新觀念

Sheldrake’s Morphogenetic Field Theory and Proofing Examples

一、 緣起

昨天當信堅書寫 “寶鏡三昧” 正解文時,想到釋迦牟尼之前,歷史上沒有人成佛的記載。但釋迦牟尼之後,成佛者相當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這也使我又聯想起霍金斯在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 一書第八章中,提及型態形成場理論及其例證 “班尼斯特效應 (The Bannister Effect)”。

班尼斯特 (Roger Bannister) 是人類史上第一位,能於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賽程的長跑選手。(之前,專家認為,基於人體結構的限制,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超過人類體能的限制。) 但自從他創此記錄後,選手很快接二連三的創造新記錄。這例子說明,四分鐘是人類思維的自我禁锢。但更深的解說是由於型態形成場 (M-field or Morphogenetic field) 的 “形態共振 (Morphogenetic resonance) ”  所造成。
m1

信堅此文,介紹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 的型態場理論(Morphogenetic field or M-field) ,”形態共振 (Morphogenetic resonance) 的觀念,以及其應用例證。 Continue reading

曹洞修証心法: 寶鏡三昧 正解

一、 前言

信堅上文介紹了石頭希遷大師 的《参同契》後,欲罷不能,還得介紹其姐妹篇: 洞山大師寶鏡三昧。此兩篇,以不同角度,講解 “如是之法” 的真實相與真實義,修証法要,讓禪者因之見到本來面目。
ton1 ton4 ton5
“寶鏡三昧” 與 “參同契” 和韻,將之綿密布演。文中意旨廣略稍異。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歌,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忘己時無非己,視宇宙為一枚鏡,則事事物物,無一非鏡。能照是鏡,所照亦鏡,無他無自,元是一空。寶鏡為己,己為寶鏡。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三昧即正受,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 Continue reading

石頭希遷 《参同契》 正解

一、前言:

近日信堅研讀禪宗大師悟道因緣以及禪宗大師重要修禪見性言論,讀至石頭希遷,甚為其修禪嚴謹,正說教導所吸引。偶讀其參同契,越讀越深入,讚嘆非見性者不能有如此真知灼見。
stone1chao2

語言文字,各家解說,隨其根器,意義深淺、廣狹不同。深感讀經論,必要深入,融會貫通,才能據為己有,永誌不忘。閱讀經論,要有進境,必須一層又一層,深入文義以及言外之意,才能心花怒放,與作者同遊法海,以達到一經通,一切經通。

信堅在此,將此偈頌,以個人淺見,加以解析,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助益。(英文翻譯,只能依文解義,謹供粗淺參考。)

二、希遷書寫參同契之緣起

南岳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出家後即前往曹溪親近六祖惠能大師,可惜他還未來得及受具足戒,六祖就圓寂了。于是他稟六祖之遺命,前往江西青原山,投靠大師兄行思禪師。因其機辯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 “眾角雖多,一麟已足” 的稱譽。

在希遷大師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繼六祖之後,佛教在東土深植根本,蓬勃發展的年代。當時的佛教,不但存在著各宗門間,需要調燮的歷史使命,而且就連禪禅宗内部也存在著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間的爭論。同時,佛教要在唐土健康發展,也同時面臨着與儒、道間的磨擦,溝通的問題。

當時希遷禪師於天寶初年(742-756)入南岳,結庵于大石上,冥思苦讀,精進修行。面對此百花競放的混雜時代,苦思解救之道。終於在公元750年(天寶九年),當希遷大師讀僧肇《涅槃無名論》中的 “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 一語時,突然有所感,找到華嚴理事無礙,萬法圓融之道,而作此《参同契》一詩,全文二十二韻二百二十字。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