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賞析-眾裡尋他千百度

這是一首千古絕響,生動活潑,不但生動描繪了元宵節的盛況,還描繪了一對絕世孤芳自賞的男女。同時,也影射了作者孤軍獨戰,不同流合污的一生。更上一層,這首詩描繪了芸芸眾生沉迷於聲色欲樂的百態,以及眾生皆醉我獨醒的修行者的心境,也就是老子道德經裡所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最高一層是描述修行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明心見性時的禪悅。
e1 e2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 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1.直譯 : 文學欣賞
元宵夜,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更讓那先冲上雲霄,復自空而飄落的煙火,看起來像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

華麗的馬車香氣洋溢在行駛的街路上。鳳簫吹奏的樂曲飄揚,燈月交輝,整個晚上此起彼落的魚龍花燈在空中飛舞著。描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到處都是笙蕭齊鳴,彩燈飛舞,人們在忘情地狂歡
e3
這些觀燈看花的遊女們,一個個柳腰蓮臉,霧鬢雲鬟 ,氣質不凡。頭上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黄金縷等裝飾品,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各個姿態盈盈,行走之間說笑不停,紛紛走過去,只留下衣香猶在暗中飘散。同時,一個 “去” 字也暗傳出對意中人的尋覓。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他尋找著,辨識著,一個個少女美婦從他眼前過去了,可是,却没有一個是他所要尋找的。
e6
我在遊人如織、仕女如雲的人潮裡找尋她千百次,卻總是不見她的蹤影。[這麼多的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眾中只尋找—她却總是毫無踪影。已經是没有什麼希望了。]  忽然間,無意的回頭一看,她竟然在燈火幽暗的角落,看見了她的身影,是她!是她!没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等待。這發現那人蹤影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却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誌弗滅!

那上面的燈、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惹人眼花繚亂的一對對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于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却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

而“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對着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識(但没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偶一回頭,却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自己所追尋的東西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在没想到的地方出現。

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寫這樣一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棄疾力主抗金,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閒居生活,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

2.引申深意: 人生修行的途徑,與明心見性時,無法形容的禪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活用了這一個十分詩意的境界,解釋此詞的最後一段為人生修行的最高(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本是元宵佳節,遊人如織,燈火如海,就在這樣的情景尋覓心中的理想佳人,當然難找。因此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是怎麼也找不到,然而最後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時候,却發現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佳人在冷落的燈火處。這是何等的歡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經過熱切的努力追尋,在達到追尋理想和目標後,才驚然發現要找的東西曾握在手裡;要去的地方,自己曾經踏過。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在追求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生命中最平凡,出現在燈火闌珊後的哂然回首。

這種喜悦是不可言喻的、不容易體會的。正如王國維所說: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發展,而此時之快樂,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雖佇立在燈火微稀、氣氛寥落之處,卻更添特殊的韻味。原來,真正值得我們追求與珍惜的往往並非閃爍耀眼的那一瓢水,常常反而是身邊或者背後暗影裡痴痴守候的身影。

3.異曲同工的禪宗悟道詩詞
3a.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南宋人夏元鼎,博覽群書,卻仍然屢試不第,只好應聘為軍事幕僚;有一晚因為一個特別的夢境而有所感發,於是棄官修行,四處訪道,終於得到真人的開示而大悟,於是作詩說:「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3b.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悟道詩,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到處訪道,後來開悟所作之禪偈。詩人巧妙的以春天來比喻尋道,因為四季是節氣自然的循環,豈是刻意強求可至呢,因此「終日尋春不見春」,在修行的過程中,四方尋找高僧大德,走遍了茫茫千山萬水,把鞋子都磨破了,還沒找到高僧大德,可指點我們如何修行,明心見性。而春天究竟何在呢?絕望之際回到故里,反而嗅到梅花的清香,春天已綻放在寒梅枝上了。原來能穿越外界的聲色,不假外求,返本歸真,找到生命最先天的善良本性,這才是「春在枝頭已十分」
e7 e9
詩人把悟道的過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代替說理。藉尋春來比喻悟道的艱苦過程。終於悟到:自然妙道,存在人人心中,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卻盲目的拚命往外尋求,捨近求遠,捨本逐末,捨內求外,結果是離道愈遠,枉費一片心力。

春,比喻見性悟道。比喻本性、如來、佛性。我終日汲汲營營地尋找春天,雙腳踏破了芒鞋,深入山嶺,白雲深處,但總不見春天的蹤影。回到家後,偶然聞到梅花飄來的香氣,頓覺枝頭已有十分春天的氣息,原來春天的蹤跡就在自己的身邊啊!

如果我們對禪的境界有些體悟,去除了對事相的質礙,只要是東風吹拂的地方,不管紅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徵著春天的訊息嗎?所以說:「等閒識得東風 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如能契入佛法妙諦,層巒疊翠,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精神法身;聲湍鳴澗,都是諸佛菩薩的說法妙音。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道無所不在,處處可以體會,甚至吃飯、睡覺、走路、行進之間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體會,春天就不遠了!這個“春”的意象,充滿了“鳶飛魚躍”的生機,當找到的那一剎那,也帶來了無窮的驚喜與希望。希望在哪裡呢?我們真正的希望,就在自己的這顆純淨美好的心啊!儒家說︰“萬物皆備于我”,而道家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本來就具足一切,而且是生生不息的。

3c.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不要捨棄自己內在本有的靈山(自性),而徒然去攀登別的山嶺去尋找靈山。在菩提大道中,修道人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四處參學,希望一山比一山高,而不知道修佛即修自心,不必向外尋求。
e10a
此詩更提示了「心內世界」與「心外世界」的差別。常人總以為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知道心內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心量多寬敞、多廣大。

3d.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因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e11
修行者一心想要明白大道(明心見性),故終日到處參訪。不論多遠的天邊海角,多高的山崖峭壁,只要有善知識所在,縱然踏破無數草鞋,也在所不辭。可惜的是「向外求法,了不可得。」故道出:「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不知經過多少寒暑,春花秋月,在追尋不得其解下,終於回到原點。此時暫且不起任何妄求,只以平常心來生活,就在那個當下,聞花香而開悟。故自訴「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春天不在外面,而在汝心;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內覓。柴陵郁禪師,一日乘驢度橋,不小心墜落而大悟,便道出:「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信堅 12/8/2013

On Soul Mates 靈魂伴侣釋義 (中英對照)

This article is triggered by the video sent to me recently by my son, on his wedding in July, 2013. They love each other dearly, and are truly an example of soul mates, a match made in Heaven.
此文是由於觀看我兒子送來他今年七月的結婚影片,有感而作。兩情相愛,融合無間,誠然是天上一對,人間一雙。真正的靈魂伴侶。

soul mates 1asoulmates 2

1. Common Interpretation 普通的定義
According to Theosophy, God created androgynous souls—equally male and female. Later theories postulate that the souls split into separate genders, perhaps because they incurred karma while playing around on the Earth, or “separation from God.” Over a number of reincarnations, each half seeks the other. When all karmic debt is purged, the two will fuse back together and return to the ultimate.
依據神智學,最初上帝所創造的人,它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也就是说一個人兼有男性(陽性)與女性(陰性)的靈魂。随後人的靈魂被分成两性,是因為人在地球上不務正業、造業作惡,或者說人不遵守上帝的教導,因此承受了業報,累世輪迴。在不断的轉世中,人的其中一半總是在尋覓另一半。只有當所有的業债都還清後,人的兩半才能重新會合,融和在一起,成為一體,回歸自性。 Continue reading

人生的三種境界: 看山看水

漫漫人生歷程,是個複雜而多變的過程,對於人生有多種多樣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就人生的三種境界 “看山看水” 作一探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mw6a mw4a

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纯潔無瑕。 這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初識世界,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不會故意認錯。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左契章第七十九 (一)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正解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結尾,老君的千古名言是: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heaven1a  heaven2a
幾乎所有古今大德,解說此句,都依俗諦,依文解義。”天理大道,沒有遠近親疏的分別。他公平對待萬物,它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但它卻經常幫助好人,將福報給於善人 (善有善報) “。我們要問: “既然天道無親,它為何偏袒善人,常與善人” ? 這似乎是前後矛盾,不通。

況且,天道似乎不公正。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發牢騷說: 善人如伯夷,積仁潔行而饿死;颜回好學敏求,短命而死。惡人如盗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壽终。是遵何德哉?天理何在。儻有天道,上帝是否失職,在睡懶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