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真義解說

一、導論
近兩個月來,信堅在百忙中,一口氣講解了,全本華嚴經的重要品題。現今仍然,意猶未盡,乃以所講,未有總結故。普賢行願品,當為眾所皆知的總結,但以此品,古今諸大法師,講解者多如牛毛,信眾誦讀者眾。信堅德淺,不敢望其項背。斟酌再三,乃以此文,班門弄斧,略述淺見。用以拋磚引玉。望諸大德,不吝賜教,是幸!

普賢行願品,全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此品經首,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言:「若欲成就,如來無量,殊勝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此十大行願,是願中之王,因此又稱為「普賢十大願王」。此品普賢菩薩詳細解說如何修證「十大行願」: 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
hua3 hua6 hua4
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依教奉行,廣為人說。當下就與,普賢菩薩,法界相應。以萬行因花,莊嚴無上佛果,必能圓滿福慧,成就如來功德,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願行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此十大願,總攝一切普賢行,能發生一切菩薩行,故曰普賢行願。

華嚴經的修証法門是「信解願行證」。有行布與圓融門。行布門有如爬山,由低向高,漸次行進: 由信起解,信解之後發願,以願導行,以願行證入不思議法界。圓融門是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證一切證,如燈燈相照,互融互入。

行是依教奉行。願是理想目標,是行的方向與動力。由願導行,由行資願。行願,就是從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華嚴修證的總綱領是「普賢行願品」。因此信堅在此,簡單講解此品的要義,以此作為,這兩個月來,講解華嚴全經要義的總結。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等覺妙覺位解說 (一) 前言及第七會十一品經簡介

一、前言
我們對華嚴經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迴向位、十地位、或究竟佛位的境界,都略有所聞,稍知其內涵。但對等覺、妙覺位,則除了名號外,就不知所以然了。普通只知,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住兜率宮內院,為補處佛。介紹等覺菩薩,也在華嚴經後段,有十一品經,講等覺、妙覺位所修及其境界 (這也是為何,善財五十三參,有十一位是住等覺、妙覺位善知識)。信堅在此,對此十一品經內涵,在此稍作簡單介紹。
hua5 hua6 hua4
華嚴經是教導法身菩薩,如何悟後起修,漸斷微細無始無明習氣。讀華嚴經文,有如善財五十三參,歷事煉心,要能「隨文入觀」。讀經時,要能有悟解,才能見解一直加深加廣,心量一直在拓寬,以至於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隨文入觀」是讀到什麼地方,那裡所講的境界就現前。我們讀經,要能隨著經文,提起自己觀照的功夫,才有受用。「隨文入觀」,也就是,聽經讀經要能「消歸自性」。)

人類的靈性階層分布,有如金字塔,越至高階層,修証者越少,悟解的人更少。靈界實相,唯証乃知。隔位如隔山,初地不知二地事,不能以自己心意識,思維瞭知高階層靈性的境界。修行如爬山,不能得少為足。會當凌絕頂,一覽天下無有餘。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解說 (二) 第八不動地

一、無功用道 真義
十地位中,八地是法身菩薩修証的一大轉捩點。入此不動地,無功用道,証得無生法忍。「無相」而又「無功用」。到了這境界,智慧、功德都任運增進、自然運轉。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寂滅現前,解脫智能成就,棄捨一切有為有相的加功用行,完全進入無為無相的證量之中。
hua2  hua1 hua4
前六地菩薩,不論所修的是有相觀或無相觀,尚不能常在定中起行。 所以在出觀之時,起貪瞋等尚有失誤。至七地菩薩,「行動相不動」。謂菩薩常在無相觀中,雖為度化眾生,故作意起貪瞋等,然雖有外顯的貪 瞋等行,卻不著於貪瞋等所對之相。即七地以前,菩薩有功用行,假藉身口意之動作,而修習無相觀。也就是不能任運修習無相觀,尚須藉方便加行者。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若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於自然而然之狀態下,任運自如者,則稱為無功用行。

無功用行,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也就是說不假 借身、口、意而任運自在之道。八地以上之菩薩,不借加 用之功,自然契於真性之智。

菩薩道中的無功用行,是善能了悟一切緣起,悉份平等,於一切願求,無有染著, 捨離一切境界。八地菩薩「行」和「相」都達到無功用的層次,亦即無作而能成就一切。進入第八地則一切加行永斷,以無功用道得入,將 「行」、「相」作意去除而進入第八地的不思議殊勝境界。

其所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解說 (一) 導論、序分、請法分、歡喜地分。

一、導論
信堅在此,講解華嚴經十地品。依清涼國師疏鈔及李長者合論,加以分段整理解說,以利初學,入華嚴境界。此文先解說十地品的序分、請法分、及第一歡喜地。

夫功不虛設,終必有歸.前明信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故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即十向.故為賢終.親證十如,故名聖位.先賢後聖【證前三心】者︰謂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

為對治十重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十勝行:是菩薩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十真如是十地菩薩,所分証的法界真如。十重障是十種無始無明習氣,菩薩依十地法門,斷此十障,入等覺位。
hua1 hua4 hua1
二、釋品名
名十地品,明如來普光明智 ,以成地體。菩薩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所說四智及一切種智、一切智之差別。以此智為體。以諸菩薩雖蹬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

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乃至於五位終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

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全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

地有四義︰生、成、住、持。生者,出生︰謂出因生果.成者,成就︰亦通因果.又以因望果,始起名生,終滿名成.住︰亦住處故。住即不動義故。持,通望因果。「地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解說

一、 前言
此品是淨空法師,於2008年,從二月初講到年底,有109講,每講兩小時,講得非常精彩,以清涼疏鈔為主要參考資料。信堅將約七百頁的講義,濃縮至約二十頁,去蕪存菁,稍加註釋,以為讀者仔細閱讀此品的導讀。[讀者請參看,淨空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 演講集” 第1910至2019卷 (2/7-12/31/2008)]
hua14 hua15
此品法慧等十住菩薩,用偈頌讚歎十住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所學習的理論與方法,勸修升進之理,令信終菩薩,倣之悟入,住佛境界。

此品經文相當短,文句也容易懂。但要瞭解其中真實義,而能依教奉行,則非易事。信堅將此品,細細品嘗、詳加解說。反覆斟酌,至少有二十次,越看越喜愛,法喜無量,是悟後起修的寶典。

二、釋品來意
「明前已創升須彌,帝釋以偈歎佛,此品明十住位當位菩薩,將當位法門,以偈讚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讚揚,讚歎佛的智慧、讚歎佛的大德。

三、釋品名
須彌約處,讚稱佛德,依處有讚,故立此名。「以法慧等十住菩薩,各以自己當位隨位進修之法,還自以偈讚讚之,令信終菩薩,倣之悟入,故此品名為偈讚品」。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解說 (二)

前言
此文是明法品解說的第二部分,法慧菩薩繼續答覆精進菩薩第二部分的問難 : 「菩薩云何修習,令所念眾生,咸皆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之後再繼續簡短總答,此品之十二大問,並以十首偈頌來作總結。
hua1 hua4
信堅至此,將華嚴經前十八品,大略講解完畢。前六品是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七品至第十二品是第二會,講十信位,講說佛境界的解、行、德,使生淨信。信心堅定,則生實相,住佛境界,成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第十三品至第十八品,是第三會,介紹十住本位,及如何進修,向上階層。此品是解說,修行見性之後,所應具備的解行,及所獲功德。是華嚴經下面諸品的摘要。讀完這些簡介及解說,讀者對華嚴經就有整體概念。知道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以及如何進階,入佛境界,得佛功德。

6.10答所念眾生,咸令得度問。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
初結前。上面十種波羅蜜修行圓滿之後, 菩薩就安住在大莊嚴菩薩大乘中。菩薩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無佛國想,亦無眾生想。為眾生受身,隨其所應,自變其形,而教化之,乃至一切智,終不離菩薩乘。這時他能為眾生說法,令其增長淨業,而得度脫。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