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觀論” 對 “五戒” 的一乘真義解說

一、前言
昨天,Chiaying師姐來函,談及修持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妄語」。其中關於吃素,Chiaying師姐談及自己吃素的經歷,信堅在回函中,也談及自己吃素的經驗。同時也談起,中國佛教吃素的由來。

關於五戒,唐朝 “牛頭法融大師”(594~657)的 “絕觀論”,其中有一段,談及 “見性者” 對五戒的一乘觀點。信堅一直不敢張貼,怕一般讀者,看過之後,錯會了意,反成毒藥、邪見。

現就與 Chiaying 師姐研討 “五戒” 因緣,信堅在此解說 “五戒”的一乘真義,供大家作參考  (注意: 只有見性,與萬物一體的人,才能這樣做)。罪與不罪,全在有心、無心,有意、無意的差別。如南泉斬貓、濟公吃狗肉,是有名的禪宗公案。

萬物一體,一真法界,沒有能所,沒有對立,沒有作者與受者,沒有因果。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絕觀論》是 “見性者”,不起覺觀,於本心上不再起一個妄心。本心隨緣起用,見聞覺知自來自去,所以不再起覺觀。 “忘守”,你也要把守真心的一念放下。

二、什麼是”三皈五戒”?
戒是攝心,止惡生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此佛經教導有心修行的眾生,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發心 依佛法僧的教導,做人處世。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前四戒是性戒,不飲酒是遮戒。這是根本戒。再上一層是修持 “菩薩戒”。

三、修學佛法的根本法門 : 勤修 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首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絕大多數的眾生,一生就止於持戒。殊不知,持戒只是修行的前方便,幫助止息混亂不安的心念。殊不知。持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修定。但修定仍然是一種手段,開智慧是才修行的最重要目的。有智慧就能有正知、正見、正念,就能息滅貪瞋癡,就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就能明心見性,成佛作祖。

四、”絕觀論” 中,關於 “四性戒: 殺盜淫妄” 的一乘真義問答。
因此,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必定戒定慧圓滿具足。所作所為,必定合於自性的智慧德能,超然於俗世戒律之上。所作所為,必然合道。任性而為,不必擔心會犯戒。

問曰:“叵有因緣得殺生不?”
有沒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殺生而無罪?

答曰:野火燒山,猛風折樹,崩崖壓獸,汛水漂蟲。心同如此,合人亦殺。若有猶豫之心,見生見殺中,有心不盡,乃至蟻子,亦繫你命也。
野火無心把山上的動物都燒了,也不為殺。風只是空氣的流動,都是四大因緣假和而有,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心去折樹,崩崖壓獸。洪水暴發的時候,把蟲子都淹死了。如果心能夠像上面的自然現象,無心而為,就算是人也可以殺。你確實能夠,通達法性,絲毫沒有疑惑,殺了不會永遠記在心上,不會認為我殺了一個人,將來會受果報,這時,殺也是無罪的。

若自己還沒有完全斷掉疑惑之心,還有眾生相,有殺人者,還有殺心,還有疑惑心,這些分別沒有完全斷盡。就算你殺個小螞蟻,也是要受果報的。

問曰:“叵有因緣得偷盜不?” 有沒有什麼因緣時節,雖偷盜也不算犯戒?

答曰:蜂採池花,雀銜庭粟,牛餐澤豆,馬啖原禾,畢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針鋒縷葉,亦繫你相作奴婢。
蜜蜂採池中荷花的蜜,麻雀吃院子裡邊的小米,牛吃河邊的豆子,馬吃平原上的莊稼,畜生沒有認為這是別人的東西,就像人吃自己家裡的一樣,這些個動物無心而為,因此不犯偷盜。就算你把山岳舉起來拿自己家裡,當假山擺設,也不算偷盜。修行人,如果沒有達到像動物用它身邊的東西,這樣純然無心。乃至針鋒縷葉,都套你的脖子,你用的東西,還是要還的。

問曰:“叵有因緣得行淫不?”
有沒有因緣,行淫而不犯戒?行淫是萬物之間的一種交合,一種和合。

答曰:“天覆於地,陽合於陰,廁承上漏,泉注於溝。心同如此,一切行處無障礙。若情生分別,乃至自家婦亦污你心也。”
天與地相接,陽合於陰,暗與明相和合。上面的東西流下來,落到下面的東西。泉水傾瀉下來落在溝澗之中。如果用心是這樣的,自然而相合,我們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在犯行淫,則一切行處無障礙。大道無心,心若契道,承己本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切皆無礙,無有淫非淫,若自生執著,自己家婦皆能汙染你心。

問曰:“叵有因緣得妄語不?”
有沒有因緣,說妄語而無罪?
殺盜淫妄,四大根本之罪都是從無心上講,就是讓你通達一切法無我,沒有一個主體,讓你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殺盜淫妄你根本不去想了,你也不會去殺盜淫妄了。

答曰:語而無主,言而無心,聲同鐘響,氣類風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無。若不如此,乃至稱佛,亦是妄語。
若能無心,語唯音聲,非有妄不妄,若有心求欲,稱念佛名,皆名妄語。說話本身是一種假合,因緣和合,音聲就出來了,雖然有聲,但是無心,是幻化無生。幻生即是無生,本來無生。所以言而無心,沒有一個心在言,有沒有一個主體在語,聲同鐘響,無來無去。它本身沒有什麼所謂的妄不妄語。如果心像風吹樹響的聲音,或者是鈴鐺響,或者鼓,這些個響,都是無心的,就算你說佛也是沒有,就算說佛說法都是無,都是不打妄語。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禪修,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7 thoughts on ““絕觀論” 對 “五戒” 的一乘真義解說

  1. 信堅師兄好:

    對明心見性者而言,因為已證諸法實相,明瞭萬法皆空;性體非魔亦非佛,心中既然無戒可守,自然無戒可破。顏想,得道者存在的本身,無形中就是最高的戒體,超乎一切的真理。

    佛菩薩早已明心見性,但為何勸世人守戒?顏認為:

    聰明人,應遵循大道之德,以保護自己的良知良能;有能力的領導者,更應懂得慈悲為懷,以身作則,善護自己及社會的身心;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道存心中,心中無是非,為與不可為,皆為不忍眾生苦,因為沈迷的眾生夢中仍有煩惱和痛苦。所以,法布施才是最大的慈悲,戒,只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而已!

    輿論和法律,因人、因事、因時空難有一定標準。 “戒律” 呢?
    人心混亂,才需 “戒” ;社會不真,才需 “禮” 。禮,貴在 “存敬” ,戒,貴在 “修心”。

    聖人心中無戒,思想不受法條束縛,而言行卻永受世人敬重。對聖人本身而言,禮教、國法皆餘事。聖人為與不為,皆不忍殘害眾生身心靈。

    以上純屬個人想法。我自小不太理 “一切” 外在的束縛,可是好像不太能被瞭解,所以,學會自律、懂得處世應物、“和光同塵”,雖不容易,卻是必要的。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幫忙解說,寫來長篇大論。

      今早起床,信堅也突然想到,此文太簡略,也當稍微解說一下,為何要持戒,以及為何見性者,不持而持的道理。因此,改修此文,回頭加上兩個章節,以解說此道理。

      持戒是修行的前方便,為修行打下基礎,才剛起步而已。修行主要目的,是由戒得定,再由定開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見性。因此,見性的人,早已圓滿戒定慧。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心與道合,是持無上的戒律。得月忘指,得魚忘筌。此時戒律,不持而持,心大自在。

      信堅

    • 謝謝百魔師兄,讓顏一時了悟,原來善財五十参寄位修行,所参的法身菩薩們,所修的都是六度四攝,而因光譜不同(習氣深淺不同)的個别差異,才有次第不同的境界。

      六度,是利己中也利人,四攝,是化他中也自度。有眾生,才有魔,才有佛菩薩。心佛眾生唯心造。

      感恩。

      顏顏敬上

      • 百魔師兄、顏顏師姐:

        百魔師兄所說,”依個別差異,示現菩薩行”,不知語出何處,還請不吝賜教。沒有上下文 (context),很難有正解。只能 “斷章取義”。

        相當佩服顏顏師姐的回應。師姐是讀通了善財五十三參,”所参的法身菩薩們,所修的都是六度四攝,而因光譜不同 (習氣深淺不同) 的個别差異,才有次第不同的境界。” 這句話總概括了華嚴經的修行法門。四十一位次法身菩薩,都是修六度、四攝。所不同的是各位次所修的深廣境界不同,因而有階位的不同層次。其中的微細分別,是為去除微細的無明習氣,唯証乃知。

        法身菩薩,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度眾生,度人度己。自利利他。

        另一種較通俗的解說,是因各人靈性階層不同、眾生個別根機差異,因此佛菩薩應機施教、因病施藥,示現不同菩薩行。信堅猜想,這是百魔師兄此句的意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