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第一參,參妙峰山吉祥雲。
問法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證入發心住境界。
善財在文殊座下,成 正覺之後,方求菩薩道,行菩薩行。何以然者,為覺道之後,方堪入纏,處纏無縛,始能為眾生說法解縛。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 。
此一位中,悲智齊足,具差別智,入俗接凡。即如善財,於妙峰山上,見吉祥雲比丘,得諸佛智慧光明門,即除世間,諸煩惱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如善財妙峰山上,信眼明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 此是初發心住。
五十三參,開端三位,代表佛法僧三寶。「歷事煉心」是往下五十三參修學的總綱領,在一切人事物裡,去鍛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除心境迷真,心、慈悲心。於此三種住中,明得出纏,心自在故,總以十信心,自信一切三界分別無明,是根本不動智佛。於初發心住中,以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契會悟入,十住初心。以隨位進修中,安立五十個佛果次第,法門方便,皆不動智以為根本。此下 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明得十住中出纏心勝,是故善財初、二、三善知識,皆是比丘,明離纏解脫,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
第一參吉祥雲寄發心住。對治一切世間的煩惱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第二參海雲寄治地住。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緣生觀,令無障故。第三參善住寄修行住。除心境不明淨障,得菩薩無礙解脫門。能見一切眾生根器業行,死此生彼,悉皆明見。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往勝樂國。登妙峰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經于七日。竟不能見。由為勤求善知識故。捐捨身命。無飢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過七日已。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妙峰山: 喻 信、智 和合的妙峰。念是內心的明記不忘,既不在數珠上,也不在口頭上。
見心陟位故曰【登山】;智鑒位行,為十方觀察;情懷得旨為【欲見德雲】。七覺助道為【經七日】。忘所住位方為得旨,故見在別山。見則定慧雙遊,為經行徐步。徐即是止,不住亂想故,行即為觀,不住靜心故。若約事說,即正修習般舟三昧故。
緩步經行,正念觀察,便是念佛的榜樣。念佛的目的在見佛,這需要有淨信與明慧。唯有澄淨,才能明徹,明徹才能現見佛陀的一切。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深入了信智和合的正念,就再也不忘記念佛,念念常見一切佛。諸佛的身相、神通,眾會的莊嚴、佛光、佛壽,這形形色色的一切,都歷歷明見,如在眼前一樣。那時,善財在德雲比丘的背後,照樣的緩步經行,在明淨的正念中,作面見佛陀的體驗。
『經行』是在一定的地方,繞圈迴旋,來來去去散步。這是為了防止坐禪時發生睡眠狀。經行又可養身療病。《十誦律》說,經行有五種利益:輕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堅固。 《三千威儀經》說:有五處可經行,閑處、戶前、講堂前、塔下、閣下。
【有十善友,寄十住位。謂始入空界,慧住空性,得位不退,故名為住。】
『寄十住位』,像在舞台上表演, 他們扮演十住的角色。『始入空界』,他們剛離開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 (明心見性了)。『慧住空性』,菩薩入了這地位,自性般若智慧現前,就超越十法界,這是住空性。契入這個境界,就永遠不會退轉。
【住義多種,寄圓說十。以菩提心而為其體。直心偏增,名入空界。】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直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直心偏增』,菩提心起作用,就是真心起作用,有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上求佛道。念念趣向無上菩提,要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受用」是大悲心,下化眾生,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他此時是「直心偏增」,因為他剛脫離十法界,進入空界(一真法界),偏重在修自受用。所以 叫「住」於空界。
即前往詣。頂禮雙足。右遶三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行。云何起菩薩行。云何行菩薩行。乃至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此段描述善財拜見每一位善知識的六種模式問答。【一依教趣求。】依照前面一位善知識的指示,去參訪某一個善知識。此地的前面一位善知識是文殊菩薩,介紹他去參訪吉祥雲比丘。【二見敬諮問。】見到善友了,誠心禮敬。向他求教。【三稱讚授法。】善知識看到他來參學,一定對他讚歎,然後把自己所學的法門,傾囊相授。【四謙己推勝。】每一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推崇別人比我殊勝。【五指示後友。】最後一定是幫他介紹另外一個善知識,要他到那邊去參學。【六戀德禮辭。】感激善知識的教誨,成就自己的定慧。恭敬禮拜,辭謝。
【吉祥雲比丘寄發心住。謂緣佛十力,而發志求。起大悲心,下化含識。悲智相導,種智相應,名發心住。】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代表圓教初住菩薩,善財這個時候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們是同一個維次,才能見到,見到才能認識。
吉祥雲比丘: 『吉祥』具定福悲智四種德。『雲』有四意,普遍,潤澤,福音,住雨。『比丘』是出家人。六道是家。離開六道,才算是小乘的出家。大乘出家要出十法界。
發心住是初住菩薩。吉祥雲在此教善財二十一種念佛門,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佛是覺,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覺、念智。任何一個法門,離開真實智慧,離開徹底覺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念佛,參禪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經也是念佛,沒有一法不是念佛。都是求智,都是求覺,都是念智、念覺。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念佛五門是 緣境正觀念佛門、攝境唯心念佛門、心境俱泯念佛門、心境無礙念佛門、重重無盡念佛門。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云何菩薩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面就含藏了善知識的智慧德能,他有善巧方便,能夠誘導教誨。 『唯願慈哀』。 「慈」是慈悲,「哀」是哀憫,憐憫學生,以大慈大悲憐憫學生,為我宣說。
時吉祥雲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復能請問行菩薩行。難中之難。我們發心求學,不怕遇不到善知識,就怕自己不是真心。所謂「感應道交」,我們有感,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必定有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學生準備好了,明師一定出現。佛菩薩化不失時。
所謂勤求菩薩道。菩薩境界。菩薩廣博淨行。出現神變。示現廣大諸解脫門。示現世間種種作業。此下是解說何謂菩薩道。『所謂勤求菩薩道』是總說。行「菩薩道」第一個要發菩提心,第二要修六度萬行。
隨順眾生種種心行。示現入出生死涅槃。『隨順眾生種種心行』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示現入出生死涅槃』是菩薩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他沒有離開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眾生的緣成熟了,能夠隨類現身,隨緣度化。
於為無為心無所著。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心無所著』。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為、無為都不執著,都放下了。『有為』是造作、有所作為。泛指一切處於相互聯繫、生滅變化中的現象,以生、住、異、滅為其特徵,特指人的造作行為。『無為』指非因緣和合形成、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是“涅槃”的異名。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
凡是具有善根福德的一切眾生,都叫「善財」。解是理解,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通達明了。叫解力。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信解相應,了見分明。
智光照耀。『欲入一行三昧,先聞般若,如說修行,然後能入』。
入一行三昧是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先聞般若: 要先對諸法實相,有正確認知。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總綱領是: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普眼明徹。以如為佛。以覺為佛。心境皆佛。
「普」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淨平等。 『以如為佛』, 性能現,相是所現,性相一如,無二無別。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理事一如。「如」就是「不二法門」。
具清淨行。心造真境曰行。即一行也。
無量無邊行門,都是利益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究竟成佛,這就是一行。
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
智慧開了,徹法底源,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了。
以清淨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
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念」是自己的心性跟一切諸佛的心性融合在一起。這一念之心,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這叫「常念」。總持: 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把握住綱領。我們每天從早到晚,眼睛所見,你朵所聽,舌所嚐,鼻所嗅,身所接觸,念頭所思惟,都是十方一切諸法。「佛」是覺,六根接觸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覺而不迷,法法皆是佛法。
隨其所見。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種種色相、形貌、神通、受用、遊戲、眾會莊嚴道場、在十方世界裡,所見到的一切人、事、物,種種色相、形貌都不一樣。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神」,超越了我們的常識, 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圓滿的能力現前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 「通」,人事物裡所有一切障礙要把它打通。『受用』是大自在的受用。『遊戲』是隨緣而不攀緣。「遊戲神通」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莊嚴心地道場。
光明無邊照耀、宮殿莊嚴國界、壽量示有修短。隨諸眾生種種心樂。示現種種成正覺門。光明是真實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宮是生活居住的所在;殿是辦事與大眾聚會的場所。住世的時間長短自在。「成正覺門」是成佛之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證無上菩提。
於大眾中。廣現神變。作師子吼,度脫眾生。
『大眾』是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神變」是超越凡夫常識。有真實智慧,才能度化九法界芸芸眾生。佛的神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神變,一是原理原則。作師子吼是大菩薩度脫眾生,講經說法,決定之說,無所畏懼, 如獅子吼。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
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只得到這憶念一切諸佛境界的三昧,以智慧光明普見一切諸佛的法門”。諸佛如來起心動念是平等。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他都沒有起心動念,應化在世間也沒有起心動念。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成就的是無礙功德: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來境界,無障礙的法界。智慧是明心,普見是見性。
如諸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行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
吉祥雲比丘自己說他自己只知道一門。不像其它的大菩薩,他們有『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行門』。但我豈能了解說一切諸菩薩無邊的智慧和清凈的行門呢?
在此參中,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講念佛法門,講了二十一門念佛法門。
【隨其一一,入佛境故。 】任何一門都能夠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證得無上的佛果。
【隨一一境,智遊履故。 】契入佛的境界是智慧。 「遊履」是佛的境界你能享受得到。
菩薩講的二十門:【前十門念佛勝德圓備,後十門念佛妙用自在。 】
這是總說。如來果地殊勝的德能圓滿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菩薩為我們講了十條;後面十門說念佛妙用自在。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明了境界,你就能夠契入。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無念念者,則念真如。是念法身。
這是念佛裡面最究竟、最圓滿的一門,念法身佛。 『佛以法為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跟我是一體。萬法一體、萬法一如。
「無念」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無念;「念」是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叫「念真如」,這叫念「諸法實相」,你才能契入法身菩薩的境界。
住等虛空界念佛門。謂總該十身,十佛十身皆等虛空,並合法性,莊嚴法界虛空界,是則隨門說異。舉一圓收,如是方為華嚴念佛。
佛是大智大覺,身是一切現象,無有一法不是遍虛空法界。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心量拓開了,則心包太虛、量週沙界。以智慧福德莊嚴『莊嚴法界虛空界』。隨拈一法,一即一切,虛空法界一切法一個都不漏,舉一全收。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遠離一切,故無所念,方為真念。 「遠離」是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連佛法也放下,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叫無念。無念才叫做真念。
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為海雲。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吉祥雲比丘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戀慕而去。
(戀德禮辭。「禮辭」是放下,「戀德」是感恩,感恩、放下。)
善男子,在南方有一個國家,名叫海門,在那裏有一位聖人比丘,名叫海雲。這位比丘以觀海為法門,以普眼法雲潤澤一切,你可以前去,請問他:菩薩應怎樣學習菩薩行,修菩薩道? 海雲比丘能為你詳細分別解說,令你發起廣大善根因緣,海雲比丘將會令你證入廣大的助道位。善財童子在德雲比丘處,學習到了“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和指引後,即向德雲比丘頂禮、右繞,然後告辭而退,去尋訪他的第二位善知識,海雲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