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般若修証法門

一、導論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 皆隨眾生不同根基、不同機緣而因病施藥。佛說般若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經,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演說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經》 是 《大般若經》 的精華。而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 《心經》 ,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因此 《心經》 是精華中的精華 (心髓、核心) ,故曰 《心經》。看了 《楞嚴經》 後,再看 《心經》 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 《楞嚴經》 就是 《心經》 的解說。

shin7a「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是佛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如何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修般若,無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

一年半前,信堅寫過 心經要義,主要是講解心經義理。此文繼續解說 「心經般若修証法門」。如要詳盡、深入解說,則要依楞嚴經所說,如何破除五十陰魔的長篇教導。此地為求簡單扼要,信堅依據南懷瑾大師所著的 「定慧初修」 的第六章至第八章,加以重新整理,簡化解說,心經所教導的如何修行証道法門,此即所謂 「觀自在法門」。這跟修楞嚴經的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相輔相成。

二、釋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是梵文。譯成大智慧: 即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簡單地講,般若就是妙智慧,真心。

「波羅蜜多」是梵語。「波羅」 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句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而我們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須依靠般若舟, 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才能從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到岸後,捨舟登上涅槃彼岸之上。

「心」是用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佛法以大乘法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門《大般若經》為中心,而《心經》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經》的主體。即《心經》 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

「經」,又叫契經,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也是解說凡夫成佛的一條道路,一條修道必經的途徑、捷徑。

佛說《心經》就是要眾生,了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觀照般若妙智,本具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四科七大,一切諸法 (即五縕),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真空妙有),同一藏性(真如本性)。
[註: 四科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七大 (地、火、水、風、空、見、識)]

三、「心經」的總綱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開頭的四句經文是《心經》的總綱領。餘文都是解說心經般若修証法門及所得果報。「度一切苦厄。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証悟菩提。」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觀世音在因地修持「耳根圓通法門」, 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無上道。得道之後,「尋聲救苦,三十二應」。

觀自在,「觀」是時時刻刻地觀照。「自」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在」是見性之後,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住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 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菩薩自覺、覺他。「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連起來,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證成了涅槃妙果。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 們自性的顯現。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是功行、道行。「深」,是甚深廣大,「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從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彼岸之上;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時」,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照」,即以無上般若,妙智慧觀照。「見」,即真心朗然之悟見,「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所謂照破、照空五蘊,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著它為實有,不要執著在這個色相上。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色、受、 想、行、識。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 出來。「皆」是不執著。「空」是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即所謂妙有真空。一切諸法 (即五縕),皆依自性而顯現,雖緣起性空。均是假相,但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開悟的楞嚴,成佛教的法華。「楞嚴經」能破一切虛妄假相,「法華經」顯一切法皆是諸法實相。「照見五蘊皆空」是整本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精華: 四科七大,一切諸法 (即五縕) ,無不皆是相妄性真 (皆空) ,同一藏性。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妄但依真起。非真體能生妄。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脫。一切,是所有。「苦」者,就是我們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種苦,通常講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厄」是三災八難。諸如:刀兵厄、賊劫厄、水、火、風、雹、地震等厄。

四、心經般若修証法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4.1 觀、行、深、照。照見五蘊皆空。

般若經以四聖諦的「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及修德。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念念明了。譬如講話、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這是初步。

觀和想相連,先要觀心。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由「觀」行圓滿,進入到「照」時,便能無功用道,不著修,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此即行深,行深才能度一切苦厄。

「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慢慢尋找;「照」則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等觀到純熟,一轉徹底照見五蘊皆空。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正好修持。

念念都捨,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

4.2 五蘊一空,依性起修,諸法空相。

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從觀心去了世間諸苦。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當下現前。

假使五蘊解脫之後,觀自在菩薩又再告誡舍利子說,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真解脫了,一切法皆空,有為法、無為法皆空,一切現象皆空。般若觀照為的是解脫五陰煩惱,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須瞭解這時是照,不是觀。

這個空的自性,不生不滅,別怕五陰來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過不留,無住無著。一切過去所造的業力、染污,從來未停流,一切清淨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個清淨的心境,這是大妄想。因為它本來不垢不淨。

4.3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經文一開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 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裡,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 空的關係,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嗎?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

因為有人不能也不知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解說如何「空」掉色蘊。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色不異空。」此地教導,要空色法,應直接走般若路線。用心內觀,觀色法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

4.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於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

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絲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

4.4 受不異空, 空不異受。

「受」是感覺的狀況,「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動能,「識」是現識。亦復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解說。受陰是從氣脈來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氣脈打通。這是有為法,對的,也是一大方便。氣脈真通了後,肉身不受障礙,一上座,身見自然空,然後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曉得身與心各佔一半,這一半給身體牽住,給四大控制住,很難了,非得把氣脈四大色陰這業氣先解決不可。所以,你看心經般若修法多高明。

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難過,那麼就自己回轉來往內觀照一下,正在那個痠痛脹麻的時候,自己仔細看看。我們還可跟它講話,格老子,你痛個什麼鬼?乖一點好不好? 嘿,這不痛得痛快嗎!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個並不痛,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人門了。

受陰、想陰解決了以後,緊接著行陰和識陰的問題。有個東西,講也講不出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卻有一個什麼似的在那裡,這就是行陰。無明緣行,正是這一念無明在作怪,而你卻以為是清淨;以為是道,活見你的大頭鬼。

4.5 想不異空, 空不異想。

「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麼還要那麼死心眼,上當受騙呢!想,你儘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裡留都不留,一剎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蹤,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

「空不異想」,因為空是你想出來的,你還得進一步同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對。想沒關係,想來想去,它留不住。嘿!你儘管想,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異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麼「空不異想」,空仍是妄想所變。所以大乘菩薩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證道,大乘菩薩以般若觀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陰本來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別抓住一個空,抓住一個空,「空即是想」,那麼,空也就是妄想。

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雙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邊,生生世世不離六道輪迴;而小乘聲聞緣覺落在空邊,不能起諸妙用,普濟群生,尚未究竟。”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與空不二,根本沒有什麼想不想,空不空的問題。你死守一個空,自以為是,其實正是個要不得的大妄想。

可是,當你感受進入清淨的狀態時,也別猛抓住清淨,執著空,自以為高明。「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麼還要那麼死心眼,上當受騙呢!想,你儘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裡留都不留,一剎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蹤,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

4.6 行不異空 ,空不異行。識不異空, 空不異識。

更接下來,「舍利子啊!行不異空,空不異行。」我們身上血液循環,生命中五陰的因緣際會,宇宙的運行,異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陰。譬如我們打坐閉眼息念,什麼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為是靜態,其實行陰正在轉動,你不知而已。因為它是意識心不相應的行法。你打坐閉眼,剛上座不久開始清淨,後來變亂了,然後又清淨,無非行陰在流轉,在流轉的就是行陰。然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在這行中,當下就是空,別再尋尋覓覓去造成一個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陰的現相了。要觀好,那麼你這一念的意識也如此。「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分別意識完全空,道理同上。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便懂得諸法空相。

4.7 心經般若修證法門的結論

般若的內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觀自在菩薩的「觀」 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修證的三個次第- 「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 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伺」則不尋找,坐在那裡等。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

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 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 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

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

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告訴我們:「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諸法之母。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裡,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裡自然起觀。

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迴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將此身心奉塵利,是則名為報佛恩」;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般若觀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間,頓悟,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統統空,見自性真空。若是還有氣脈,還有感覺,還有痛苦,坐著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陰、想陰裡頭。縱 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脈還不止,依舊沒能脫離行陰。即使脈也停了,你暖、壽、識仍在,依舊無法超出識陰的控制。

那麼,藉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觀到照。等到照的時候,那便一點也不吃力,也用不著修,但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

如果這種觀心法門,一時功夫不能得力,我們還可利用接下來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方便觀慧,與之配合而修。

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卻也不要就此執著一個空,只知性空,不曉得緣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見取見」上,還不算數,這時更要回心向大,轉成菩薩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的諸種宇宙現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緣起所有世間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兩句 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緣起性空」;下面兩句話馬上一轉,直入大乘菩薩道 “性空緣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四大丟不丟開都一樣,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覺得你被四大障礙住,其實是你自己的念頭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並沒有障礙你,你和念頭一樣,本空。你若參透了這個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有了四大才能創造諸般事業,成就種種度生功行,多麼棒!

4.8 諸法空相: 法不異空,空不異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

觀自在菩薩在談完了五蘊的真相之後,繼續更進一步給舍利弗做結論。”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連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為也好,無為也好,無一不是幻化假名。什麼法都丟,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顯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統統沒有,但不貪戀一個空,那樣子就對了。

然後,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正好修持。這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相般若,自性真空。於此境界,自自然然無修而修,無證而證,此即行深。

不生是無生法忍。一天到晚,儘管吃飯、穿衣;儘管開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樂樣樣都來,卻是動而不動,生而不生。每個念頭用過了,當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當然不滅,不生不滅,圓滿無礙。並且,在這諸法空相當中,還有什麼髒不髒、淨不淨的,”不垢不淨”。善念惡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虛空,香的、臭的,好的、壞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來面目。在這諸 法空相當中,你修它也多不起來,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點兒,空就是空,無所謂大小多寡,增加減少,你們大家功夫不到,沒有悟道,空不了五蘊,難道這樣便少了道嗎?沒有少啦!”不增不減”。

4.9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

觀自在菩薩得寸進尺,一步一步再開導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如此身心空靈去修,什麼障礙都沒有。你說你腿痛,那麼且看看那個腿痛的念頭痛不痛?別看腿。知道痛的那個,其實不痛, “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對境時,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識,只要剔除眼耳見聞的粘著性,縱然聲色紛紜,也絲毫影響不了心性的澄明。”無色聲香味觸法”,體證諸法空相,先要獲得內空(六根空)、外空(六塵空),然後根塵相對,應物無心,達到這種甚深微妙的禪境,才能談得上六根清淨。六根六塵空得一乾二淨,徹底沒有。

六根六塵空了還不算數。經文又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無耳界,一界一界算到無意識界,這十八界都空;四諦也空,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所謂滅,無所謂道。由無明緣行、行緣色,一脈相承的十二因緣,環環皆空。因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說那我把無明空了,就完了,對嗎?-不對。自以為空到了頭,便算了事,那是昏了頭。其實無明也沒有什麼盡不盡、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緣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樣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為什麼要了生死?了了幹什麼?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裡去了?-還在生死中啊!

4.10 無智亦無得。

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觀心法門,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諦法起講,現在又歸結到它。”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都沒有了,又須要什麼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又有什麼成敗得失呢?”無智亦無得”,得什麼?得道啊?有個道可得,那就錯了。本來無所得,何必大驚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擾呢!

4.11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當修行到 這一地步,無智亦無得,便算你證得般若了,由觀起修,終於照到了。但仍沒有徹底解脫,還未完全明心見性。不過般若智慧已經登堂入室,因此”心無罣礙”。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礙。

這時於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輪迴。正因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層樓,沒有任何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成就佛果。

因此,連這一絲絲、一些些虛無飄渺的惑業,也都得依般若波羅密多,徹底斷除。”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觀現前,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槃。這個時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觀,也不是照, 而是見性解脫,能所雙泯,大圓滿,大自在。經文前面,由觀自在起到照見五蘊皆空,屬有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盡」法門;後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彼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到 「究竟涅槃 這一段,屬無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無盡法門。

4.12 般若就是無上咒

觀自在菩薩說;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

般若波羅密多 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麼 戲唱呢?你們為什麼不念呢?不過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 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

4.13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

4.14 心經密咒: 般若波羅密多咒

《心經》講到這裡,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唸唸有詞,於是為了滿眾生願,乾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至於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並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菩提」,覺悟啊!腦子清醒啊!「薩婆訶」,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 糊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心經般若修証法門

  1. 在來米 師兄:

    所謂戲論,但有言說,卻無實義,只是空談,於真修証,毫無助益。
    說法要依,時節因緣。不能觀機,因病施藥,也是戲論,等同魔說。
    宋代之來,禪宗公案,皆落戲論,增長我執,以致禪宗,一蹶不振。

    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本覺真心是主人,本具首楞嚴大定。
    主若不迷,照見五陰皆空,那來陰魔鬼怪。

    破五十陰魔,照見五蘊皆空,破了我執及法執,這才只是剛明心見性。理則頓悟,事則漸修,無明習氣,還須無功用道,於日用中,歷事練心,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如此才能,自在解脫,徹悟真心,究竟成佛。

    發勞騷是,修養不夠,靈性甚低。世尊已成佛,方便度眾生。隨機施教,因病與藥。既已成佛,入世隨俗,隨緣教化。身在惡世,心在一真。一切皆空,如如不動,那來勞騷。

    蓬萊米

  2. 蓬萊米師兄:
    佛性就如錄音裝置那個(錄)有聲沒聲的那個特性,但是並非連續(沒有時間空間),就在當下當下照了照了,所以稱不思議。似乎是惠能大師的頓悟後(本具般若觀照妙智),尚需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歷事煉心),方能照見五蘊皆空。
    若把(空)字改成(佛),是否可以?這幾天 小康師兄的回應,讓在來米心也癢癢的(近ㄧ個月多在此篇流連)。

    如來如去如如不動,那我就動妙用。

    在來米敬上

  3. 在來米師兄:

    好久沒看到你的妙論了。我想你一定事業蒸蒸日上,工作忙不過來。同時也可能在認真修行,正在關鍵時刻。修行有一大進展之後,總要一段時間消化,再聚集更多資糧,才能再繼續向上進階。

    心經修証法門,相當簡單明瞭。步驟清礎。只要證悟第一步驟,以後就知道如何繼續努力。

    信堅近日,在參研一些禪宗公案以及禪宗大師悟道因緣。在此禪宗末落時期,要找見性禪師,一棒一喝,臨門一腳,向上一著,有如鳳毛麟角。唯有自悟自証。自己証悟之後,才能幫人開悟。一切還靠時節因緣。

    蓬萊米
    _____

  4. 蓬萊米師兄:

    在來米的近況都被師兄猜對了。主要工作屬協力廠性質,所以是被動的忙。認真修行似乎漸具定向力。

    “不思議” 在心經般若修証法門裡的解說,應是比對 “能所雙泯” 的境界。

    在來米會依 師兄的指引教導認真修行,但也很懷念能驚喜的吃到那兩顆candy: (一剪梅)、(鶴橋仙)。師兄說過;人生七十二才正開始;想必來日方長,溫暖那乾枯被自性壓搾到無無無的心扉,回點血色的文章,自是可能期待的。(六祖惠能的卡通對白境地;也是要多參才能體悟)。

    在來米敬上

  5. 在來米師兄:

    道場無所不在,行住坐臥都是禪。心神專一工作也是禪。

    觸類成教: 能觸是六根,所觸的是六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意之法。眼耳鼻舌身意能觸,外面六種境界是所觸,一接觸就成就了圓滿的教學。

    不思議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入了法界。能所雙泯,未能道盡不思議。

    兩首宋詞,入境隨俗,隨順眾生喜樂。只要不住不著就好。

    蓬萊米
    _____

  6. Roger 師兄:

    感謝師兄,寬宏大量,與信堅對答,心經首句及標點斷句。信堅從對談中,學了很多,受益不淺。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