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世 解說 (一) 心齋: 內聖外王

一、前言
信堅沒有書香家世因緣,出生於台灣南部貧困的小漁村。一生靠自己的誤打誤撞,自生自滅。也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沿途有貴人相助,才有今日逍遙安穩平靜的生活。
chang3
早年沉默寡言,辭不達意,一直到高中,總是國文最差,尤其是作文,一個小時下來,寫不到半頁,全靠數理科補足。大學時,看了整套的莎士比亞中文翻譯,依樣學樣,才稍開竅。老來看了莊子,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原來寫文章,應該是活的,談天論地,該詼諧有趣。看了莊子,也可拓開心量。

近年來,信堅園地有一群熱愛莊子的讀者捧場,才能維持至今,全無冷場。信堅銘感五內。在此再補上一篇 “莊子人間世” 裡的名文: 孔子教導顏回如何修 “心齋”,以達到 “明心見性” 的境界。此時,才能 “內聖外王”,入世度眾生,扶佐人王,一匡天下。這就是禪宗及華嚴經所說的 “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練心”。

此文分兩大段,一是孔子向顏回解說,為何沒有達到內聖的境界,入世行道,想為王者師,會遇到很多困難阻礙,甚至喪失生命。二是孔子教導顏回,如何修行,以達到明心見性、內聖的境界,這就是修”心齋”,由定開慧。所說類似修 “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內聖” ,明心見性了,真如的智慧德能就自然顯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才能 “外王”,入世無礙,講經說法,普度眾生,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

二、顏回想作王者師,孔子的評論。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有一天,顔回拜見孔子,向他辭行。孔子說:“你要到哪裡去?”顔回說:“我準備到衛國去。”孔子說:“去幹啥?”顔回說:“我聽說衛國國君,治國草率,生性又殘暴,年輕氣盛,做事獨斷專行,視國事如兒戲。雖有勇氣,有衝勁,但智慧不夠,經驗不夠,自以為是,不知道自己的過錯。

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視百姓生命如草芥,國中死人像芭蕉葉浮滿整個大澤,老百姓已經無所依歸。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我經常聽老師教誨說:身為國家之棟樑,不應待在政治清明的國家裏吃太平飯,當公務員。應該去政治混亂的國家,大展長才,濟世救民。(治邦寧謐,不假匡扶;亂國孤危,應須規諫)。譬彼醫門,多能救疾 (就好像一個高明的醫生門前,總是會有許多病患一樣)。

現在衛國很亂,衛國的老百姓很可憐,我想到衛國去,希望以夫子的教誨,去思考治理衛國的法則,貢獻自己所學,去敦促規勸衛國國君,這樣也可能幫助得到衛國的人民,減少禍患。或許衛國還有救吧!” ( 庶,冀也。幾,近也。 瘳:病癒。)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
孔子拉長了聲音幽默說: “顏回呀,你這麽危險地隻身前往,不但教化不了衛靈公,而且你這一去,恐怕是凶多吉少 。”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道”是指人生的大原則。天地間不管做哪一行,做任何一種事都一樣,處於人世之間作人的道理,不能亂,要精神專一,有始有終。因此修道、行道,最忌諱「有為之為」。

你這一起心動念,就先預設了目標和立場,還沒開始做事,就先有了想要達到目的的壓力;一旦有了壓力,就會想方設法;想多則雜,雜就一定亂;亂就會煩惱。煩惱一起,就自顧不暇;如果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怎能救人 ? 怎能夠救天下國家?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古昔至德之人,虛懷而遊世間,必先內聖,才能外王。必先求自度,然後來度人。現今你顏回,存立己身,猶未安定,是非喜怒,勃戰胷中,有何容暇,輒至於衛,欲諫暴君!

且若亦知夫? 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你也應該了解現今社會的道德觀念為什麼盪然不存,陰謀詭計為什麼層出不窮的原因罷 ! 你知道道德的喪失和知見産生的原因嗎?道德的喪失是由於爭求虛榮的知名度,不擇手段去做,超過了道德的範圍。名聲、名譽,是相互傾軋的工具;知識越高的人,知見越多,越好爭論。名和知見這兩種凶器,是不能用來濟世行道行之於世的。(“盪”,過份、超過。你認為自己有學問,有智能,你聰明過頭了。智能太過份,聰明太過了頭,就是無明。)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矼,確實也。雖然你道德深厚、理念堅定,但是與衛君的意氣未必相投;雖然小有名望、又謙遜不與人爭,卻也未必得到人家心中的信服。如果勉強的用仁義道德去規勸暴君,豈不更加突顯出他的缺點,彰顯自己的優點。彼將謂回欲毀人以自成也。故必遭衛君憎惡

至人不役志以經世,而虛心以應物,誠信著於天地,不爭暢於萬物,然後萬物歸懷,天地不逆,故德音發而天下響會,景行彰而六合俱應,而後始可以經寒暑,涉治亂,而不與逆鱗迕也。

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災夫。
孔子說:顏回你去見衛靈公,一定會觸霉頭。因為你去把他倒霉的事都抖出來了,觸了人家的霉頭,你也變成倒霉鬼了。你願意去做個倒霉鬼嗎?

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
姑且衛君是喜歡賢能,憎惡不肖的。朝中自有賢能,也不可能捨朝內賢臣而求于外人吧?並且你去了以後,你當然喜歡好的忠臣,衛國的壞人你一定攻擊得很厲害。

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
詔,言也。王公,衛侯也。在那裡,你唯有緘口不說話。一旦你開口說話,他一定會挾著君王的優勢來跟你爭辯,”飾非距諫,鬥其捷辯”。你將不知所措,眼目暈眩;你的眼神一定無法跟他對峙。你一定會平和情緒以求自保;言語分辨自衛以營自救;面容將以衛君的喜怒之形而趨附之,自心也以衛君的好惡而隨順之。再者,衛君必將抓住你說話的疏漏,迅速地整治你。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這等於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愈救愈糟。你開頭順從他,以後將不可能不順從,恐怕你的忠誠良言不僅不會得到信用,而且必死於暴君的面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上面所說,史有明證。例如夏朝的暴君桀殺害忠臣關龍逢,商紂王殺王叔比干,都是因爲他們修身修德,對於部下都很愛護,對老百姓也好。由此彰顯了君王的「無道」,所以君王因妒生恨,迫害他們。分析真正的原因,其實是這兩個賢臣太過執著,強要把自己的理念灌輸給君王,以致無法圓融地改變局勢。他們的君王,正是因爲他們有道德修養而排擠他們,這就是追求名聲所帶來的禍害。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還有,以前堯帝攻打叢枝、胥敖,禹帝攻打有扈;使得這三個國家變成一片廢墟,人民死傷無數。他們之所以會不斷地用兵,也不過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已,難道你沒有聽說過這些事嗎?

天地間的道理,是非善惡的觀念就是“名實”,“名”就是名理,邏輯;“實”就是實際成果。歷史上的聖人明君如堯禹,不能懷之以德,猶興兵眾,問罪夷凶。況顏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無疑故也。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雖然我這樣說,你必然有你的辦法去遊說衛國,那就不妨試著說來聽聽。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顏回說 : 「我的內心保持端正,再用很謙虛的態度去迎合衛君;說話認真又專注,盡量讓他能接受我的建言,這樣子行不行 ? 」。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採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孔子說: 「不 ! 千萬不可以 ! 衛君的內心充滿陽剛暴戾之氣,又喜怒無常難以捉模,一般人都不敢跟他唱反調;而你卻妄想琢磨對方的心理,然後改變他。你用的這種方式連一天天地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可能成功,更何況要他一下子變成仁君,怎麼可能 ? 結果對方一定還是會固執己見,就算表面敷衍你一下,內心依然還是我行我素。怎麼行得通呢 ?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顔回說:“那麽我就採取內心真直,外表柔曲隨和,“外圓內方”,行爲上比古人。

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
言我內心質素誠直,隨順自然,不與天道相違。是知帝王與我,皆稟天然,故能忘貴賤於君臣,遺善惡於榮辱,復矜名以避惡,求善於他人乎?具此虛懷,庶其合理。

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
孔子接著說:那麼,你心裡既然常常是空的,又何必要人相信你的意見,聽你的話呢?你是要求人家認為你對,還是要求人家認為你不對呢?對與不對兩邊,都是落偏見了嘛,既然有了偏見,你內在修養就已經不“空”!就已經不“直”了!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
如果是這樣,內心就如天真無邪的小孩童。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是初步的功夫。“清明在躬”,永遠是清明;心裡是空的,清清靜靜,這就是“內直”,直心是道場。 這樣才可以天人合一。 效法天,看人世間一切平等。自心隨順自然,不與天道相違,即與天爲徒。

顏回又說 : 「既然如此,那我的內心保持正直的原則,外在則表現出恭敬委婉的態度,引用古人的至理名言說話。所謂內心正直,就是一切的想法都符合天地間的正道;凡是依止於天道的人,都明白自己跟天子都是平等地共生共存,說出來的話就不必在乎好壞;這種心態有如天真的童子,讓人不會覺得有任何惡意,就像是與天地自然地為伍一樣。

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夫外形委曲,隨人事之所當為,隨順世間,世人怎樣就怎樣,不與世人相爭相違。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禮也。而和同塵垢,污隆任物,人皆行此,我獨不為邪!是以為人所為,故人無怨疾也,是之謂與人為徒。至於恭敬委婉的態度,就是要符合眾生認同的規矩,我也不例外 ! 跟著大家做相同的事,讓別人無法挑剔;這就是與人群為伍。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
引古證今,把過去的歷史事實,拿來作比喻和說明。行爲上比古人,就是處處向古之聖賢看齊。說的話和言論雖然有教益,指責卻是實情。顏回,你走的是臣道的路線,引古證今,所建議的道理雖然發生效果。但你對於帝王,還是有諷刺,責備的意味,他還是受不了。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顏回說:我引用前人的至理名言,是與古人為伍。雖然我引用的都是至理名言,但實質上就是批評君王的不當;由於都是古人曾經說過的話,也不是由我所創,所以就算直言出來,君王應該也不太能挑我的毛病,這就是所謂的與古人為伍。這樣的做法,可不可以 ?

仲尼曰:“惡!惡可!太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孔子回答 : 「不 ! 不可 ! 你用了太多的謀略跟方法 ! 這樣不但沒有深入對方的心理,也達不到真正的效果。這些方法只能勉勉強強地使你不會被降罪,但也僅止於此而已,怎能感化暴君 ? 你還是用心太過刻意、著相,沒能順其自然啊 ! (“師心”是自己主觀認為自己很高明,什麼人的意見都不聽。“師心自用。)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顏回有點氣餒的問 : 「我想不出更好的方式了,請問老師我該怎麼做 ? 」。

三、如何修 “心齋”,以達到內聖外王,明心見性的境界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皡天不宜。 ”
孔子說 : 「你先齋戒吧,我再告訴你怎麼做。你以有為的心來求道,以功利思想功利主義來求道,那麼容易呀? 太容易傳給你道呀,是違反天道,違反自然的規律的。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顔回說:“我家貧窮,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簞瓢蔬素,已經數月,這算得上齋戒了嗎?”孔子說:“你這只能算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顏回又問: “請問什麽是心齋?” 心齋:即修清淨心。就是佛家的修戒、定、慧,乃至於修到九次第定,證得菩提。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這個方法等於是止觀法門。孔子說 : 首先必須做到專注凝神、一心不亂,兩耳內收,不要去聽外面的聲音,全神貫注地專心一志,聽自己的聲音。不要用耳朵聽,把它迴轉來,改用「心」去聽,“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然後進一步地不用心聽,用「氣」去聽。

“氣”就是息,息是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叫息。「氣」表「虛靈」。孔子要顏回不用心聽,用「氣」去聽;此即「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不著聲塵,止於聽。無聽之以耳。心不起緣慮,庶令凝寂,心真正的清淨了,自然和“道”符合了。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用耳只能聽到聲音,用心只能感應對方,只有氣才能虛靜地包容萬物;而道與虛靜相合,能夠依止於虛靜,就是「心齋」。

“集”是累積,你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越久了,累積越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 “虛者,”內心虛靈,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這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了。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顏回聽了孔子傳的方法,一定回去打坐做功夫了。顏迴向孔子報告:老師教我的這個方法,我開始上坐時,很不習慣啊,那個呼吸和心合不攏來啊,耳朵叫它不聽它偏要聽。慢慢我上了路,心和氣合一了,那時候心也沒有,呼吸也沒有,忘掉我自己了,這是不是達到空的境界了?

顔回說:“我不知道心齋的時候,確實認爲有自我的存在;現在知道心齋了,突然發現心裡找不著自我了,我在哪呢? 這是不是老師說的依止於虛靜 ?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
孔子一聽顏回的報告說:你已經進門了,功夫達到無我的境界,但也只是進門而已,還沒有到家,內心的感應還會有。雖然你很空靈,有個人逗逗你還會動念,這個清靜,這個空是靠不住的。還是受外面這些名和物所牽引。 “入遊其樊”,進了這個樊籬。“名”表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的外物,還能夠牽引動你。(樊:籬笆、樊籠。這裏指範圍境界。) 外境界一來的話,“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來,把心裡面的波浪吹起來就不能停止了。“無感其名”,外界“境風”一吹,心中的定境,清靜境界沒有了。

入則鳴,不入則止。
能入心裡自然明白,不能入則止。譬之宮商,應而無心,故曰鳴也。夫無心而應者,任彼耳,不強應也。

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內證的功夫修養要做到“無門無毒”。真正得道的人,沒有一個法門,也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對治妄想,對治煩惱。《楞伽經》佛法最高處是“無門為法門”。 (“毒”是“對治”。) 一即道也,宅即心也,一宅即清淨心也, 心與道合無住生心,則應物理盡於斯也。(幾,盡也。)

絕跡易,無行地難。
我們走路,走過的地面一定有腳印,有蹤蹟的。飛行絕跡,踏雪無痕,走路在地下沒有痕跡,也可以練得到,所以“絕跡易”。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兩腳不踏著地在空中飛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處世作人做到不著痕跡,不著相還容易。你還是在做,要完全做而不做,這就很難。喻外表緘默不動易,自心清淨無念難。[隱士: 時代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他們出來了,但是做完了就走了,隱姓埋名。這一類道家的隱士人物,就是受“絕跡易,無行地難”的影響,真正做到了“無行地”。]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爲人行於世,易於作僞騙人騙己,爲道修於心,則難以作僞。
我們出來做事,假如做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為人使”,聽人家指揮,聽命辦事,“易以偽”,還容易做假,還容易有辦法推得掉,還可以用手段。就是自欺,欺人,和被別人欺。可是為天為道啊,沒有辦法做假。修道的人,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孔子做個比喻:你應該聽到過,有翅膀的東西會飛,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不要翅膀而能飛吧。孔子說:你聽到過能夠透過知識學問而知道道理,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到達了一切無知才是大智能的成就吧。以無知而知,才是大知。

無知,即無知見,就是佛家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見解、無看法、無主張、更無主義,純清淨心一個。此爲無知。無知爲真知,有知者即我見也,我見則是偏見、邪見。無知是正知,有知爲邪知。無知爲大智慧,所以無知是無不知之真知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瞻,觀照。彼,前境。闋,空。白,道也。
自性的光明發生,空靈到了極點,這個時候得了,造就是大止觀,大定。修止修定修到這裡,已經得止了。“止止”才是真定。不到達這個境界妄念停止不了。

觀察萬有,悉皆空寂,故能虛其心室,乃照真源,而智慧明白,隨用而生。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止者,凝靜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靜之心,亦能致吉祥之善應也。

若突見夜空光明如晝,或虛空生白,光明自現,此乃自心清淨所生之性光,成道之因,感應道交,吉祥降臨也。看到那個圓滿清淨的地方。身體裡面一片亮光,都在光明中,所謂自性的光明發現。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如果心裡念頭不斷,或雜念叢生,或心似野馬似的狂奔不息,這就叫形坐而心馳。指表面上安坐不動,而内心躁動,存有雜念。身不動而心神離散。
苟不能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則雖容儀端拱,而精神馳騖,謂形坐而心馳者也。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如果依從於耳目從外面帶來的聲色信息,心産生了對外界事物的見解和認知,神怪鬼魅也都會跑到你這裏來,更何況於人啊!

我們平時修持修養,眼睛喜歡向外面看,耳朵喜歡向外面聽,真正修養做到了,視而不見,看到了跟我不相干;聽而不聞,耳朵聽到聲音,隨便你怎麼吵,沒有聽見,內心意識不起分別。“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眼睛不向外看,內觀;耳朵也不向外聽,內通。這就是觀音法門, “返聞聞自性,入流亡所”。

“吉祥止止”是到達了“入流亡所”,眼識、耳根迴轉來,進入自性之法流,“亡所”,忘掉了所聽所聞的境界。不起心動念,不用第六意識。而能夠知道天上人間,無所不知。轉八識成大圓鏡智,照天照地。這個時候,把心能夠知道一切。能知之作用,能知之性,能知所知的都空掉了,自性的般若智慧德能就自然顯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到達了這個境界,鬼神都站在前面聽你的命令,而況人世間呢?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心齋之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內聖而外王。這是堯,舜、禹三皇所傳行的治世應物樞紐,伏羲、幾蘧終身所奉行之道。他們為什麼能夠天人合一,成為治世的轉輪聖王,就是因為內聖修養到達了,達到了“參贊天地之化育”這個境界。而況世間凡鄙疏散之人,欲軌轍此道而化物,更應謹守奉行此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定開慧, 修心養性, 禪修, 莊子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莊子人間世 解說 (一) 心齋: 內聖外王

  1. 信堅師兄好:

    世人爭名逐利,希奇古怪的價值觀於焉流布,如:三等人,等待風平浪靜;二等人,順勢乘風破浪;一等人,沒事興風作浪。

    “英雄造時勢”?什麼是英雄?何謂“功”?一代功成萬骨枯,僅管顏認為是“時勢造英雄”,但更相信:世間不缺英雄,缺的是具智仁勇,能仁民愛物、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處變不驚的悲智雙全者。

    大智者,以“成所作智、妙觀察智”處世應物而心中無浪痕。大仁者,以“平等性智”仁民愛物,不敢做作擾民、浪得虛名。大勇者,為所當為,亦有所不為,為亦不為,船過水無痕,心中始終“無為”。

    信堅師兄這篇文章,孔子對顏回亦詼亦諧的“心齋”教誨,讓顏想到曾看過一句:《大智度論》云「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感恩信堅師兄觀機教導我們融通“心齋”與“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回應。自度才能度人。內聖才能外王。修定才能開慧。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信堅

  2. 信堅師兄好:

    連假到來,家人即將來訪,共聚同遊,顏今日休假在家洗衣、掃地之際,順便掃掃心地……。

    僅管近日難得下了幾天雨,顏仍忍不住替仙人掌澆了水。看到剛裁的未長根的小小 “仙人掌”,莫名其妙,突然想到 “如來掌”,哈哈!坐下來喘一口氣,腦中出現您教的這句「自度才能度人。內聖才能外王。修定才能開慧。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近期讀著華嚴經,果真是開示悟入佛世界、佛境界的千載難逢的大經,顏急著對照清涼國師的疏鈔及李長者的合論,又儘量找時間看宇宙緣起相關的科普影片,時間有限,心裡不自覺急了起來。

    另外,很多佛經沒讀過,會不會形壽大限已到仍沒空讀?於是東讀個頭,西翻個梗概。總之,心反而不定了。想到您一再強調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於是回頭專心讀道德經、華嚴經。

    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悟了本自佛性,明了眾生根本智,再依教入世參學,歷事煉心成就後得智,才隨普賢菩薩遊化十方度世。

    未明心見性的我們,智慧不足,在塵世中未能方便、隨緣而圓融地處世應物,因此才有障礙,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 “反求諸己” 反光自照是當務之急。在俗世中,如果還有煩惱,是因為還有 “起心動念” ,而還有起心動念,則是因為未徹底放下 “分別、執著”。如果心中還有 “能所” 的分別,怎能 “解脫” ?如果心中還有善惡的分別,就會存在 “法執” 。

    “夢中做佛事” , 若有智慧,夢中即能轉境,醒來則 “一陽來復” 。醒來雖是一場空,境界已日日提升。懂得一場空,沒有境界,就是佛境。

    話說回來,顏體會到:未成佛時,先學仙,未成仙時,先學做人。善惡世人,皆我師,皆須謙恭禮敬,善者我讚歎,惡者我不應,善惡者均有佛性,我心若存善惡境界分別,仍是輪迴心。顏在此深深懺悔前過,與大眾共勉。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原來這週末是端午連假。大家都忙著吃粽子。難怪這兩天,老顧客少了很多,但網路搜尋的讀者,倒反而增加不少。

      我家今晚也吃粽子。用飯鍋蒸熱,還蠻好吃的。師姐今早吃錯了藥,送來長篇大論,開竅了,有點通達了。

      師姐別心急,不要掛心想看完天下佛經、老莊、科普等。莊子 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許多人多誤解了此句的真義。此地的 “知”,是指世俗世的知識、見聞、技藝、學問,它隨類不同,無量無邊。但只要有智慧,就能無所不知,不必一樣一樣的學,佛經也不必每本都要念 (多念了反而會搞糊塗) 。所謂一法通一切法通,一 門通一切門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信不信由妳。唯証乃知。

      信堅在此園地,曾重複的說,修行首重,由定開慧。有了智慧,不但看書越看得快,而且 也一看就瞭解,永誌不忘。沒有開慧,書雖然看多了,仍然一知半解,而且也相當花時間,白費時間、力氣。

      同時走對了路,靈性、智慧的成長,不是直線性的,而是指數 (exponential) 成長。有如入水行舟。剛開始在淺水小溪,舟行甚慢、甚費力。漸至大溪、小河、大河,越走越快,越省力。進入大海,張起大帆,無功用道,一日千里。

      因此,不要急,先打好基礎再說。信堅誤打誤撞,走了這條捷徑,由上而下。先了解整體後,再看世間枝葉學問、知識,就易如反掌。法法相通。

      信堅

      • 應景,講個包粽子的趣事:

        顏自小安靜,從不求表現,所以每年端午節都負責打雜,從採粽葉、挖竹筍(沒力,很少乾淨俐落幾刀就挖成功)、去花生皮、搗花生、泡香菇、切料、洗米…,什麼都做,就是從沒包過粽子。

        高中時,剛嫁進門的嫂嫂在廚房忙,搬來所有包粽子的材料,叫我包好拿去給她蒸,她要趕5點前到廟裡拜拜。我二話不說,大展身手…。

        包了半串,嫂嫂回來後:「好了沒?水滾了。啊?這是粽子嗎?!怎麼包那麼多層?」
        我莫名其妙:「可以吃就好啦!」
        嫂嫂:「可是村裡的人看到,會笑我吔!!」

        哈哈,她原以為找到能幹的槍手代勞,結果只好自己趕緊包了幾個應付,就衝回廚房下鍋去。哈哈,從此,我這個傻小姑,當然都不用包了!!

        可是我仍不自認無能。幾年後,在紐約,帶小孩去法拉盛學琴,下了課經過mall,僑委會正在廣播包粽子比賽即將開始……

        「什麼都不用準備,包多少就可以帶多少回家」,我二話不說,帶著小一和小四的孩子,勇敢坐下來!

        手忙腳亂中,小孩問:「Mimi,怎麼包?」我:「看隔壁的!」

        哨子一響再響,40分鐘到了,我家三個包了6個。回家煮時,也不知到底熟透了沒,用筷子戳了好幾次。晚餐拆開沒稜沒角、破破爛爛的粽子,很開心地說:「台灣粽好吃!」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