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的智慧哲理格言 (二): 本德宗道章、遵義章、安禮章 解說

一、前言
黃石公預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於圯橋將《素書》授於子房,興劉滅項,功成身退,留名千古。古今對於《素書》的內容,多存神秘觀點。殊不知,黃石公的《素書》,不是傳說中的奇門遁甲、天書、文韜武略。而是一本古代聖者的智慧格言語錄。教人如何立身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

其中所說之理,不外陰符經所說: “觀天之道,行天之行”,順天理,盡人道。信堅在此,將其中的智慧格言,列條加以解說。希望它們,對於讀者,立身處世,治國平天下,有所助益。智者懷器在身,乘勢而行,待時而動。無往而不利。
book1  chi15
二、本德宗道章第四 解說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欲成就偉大的事業,必須以德為本,以道為宗。此章之內,論說務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深切體味天道地道之真諦,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於人道。喜怒哀樂,禍福窮通,興衰榮辱,凶吉強弱、趨福避禍,逢凶化吉,盡在於此矣。

此章大意,是將“本德宗道、志心篤行” 的妙術,分為應當爭取和保持的技藝,及需要預防和戒備的方略兩大類,詳列了十五個條目。欲保持應當爭取的篤行之術是:豐富謀略,忍受恥辱,修身建德,樂施好善,真誠無妄,躬身體物,知足知止。必要的戒備之處是:貪想多願、散失精誠、操持無常、不義苟得、貪鄙作偽、矜誇自特、不明任疑、偏袒多私。

夫志心篤行之術。 長莫長於博謀。
專心致志、真誠實行的技藝與妙道是:淵博的知見,豐富曠達的謀略,是為尊高的致善致優。道、德、仁、智存於心;禮、義、廉、恥用於外;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

安莫安於忍辱。 先莫先於修德。
諺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在時機不順、運氣不佳、遭受恥辱的情況下,能忍耐恥辱,才能遠害安身。「心量不寬,難容於眾;小事不忍,必生大患。」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則必須具備三忍:「容忍,隱忍,不忍。」

蓋世功勳,植基於德。《論語》曰:“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未之有矣。”修身之本是修德。「齊家治國,必先脩養德行」。

樂莫樂於好善。
凡順天理,不背人倫,而能宜事物之情,順事物之理的行為,就稱為善。行善的具體表現是:救急難,恤孤貧,矜拔困,和解冤仇。一切利人利物的善事,如一貫奉行,則老者愛,少者敬。事事無愧于心,則時時心安理得,前無憂,後無患,心寬體胖,逍遙自在。諺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行善積德,自然福壽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擔心前程的凶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

神莫神於至誠。
誠:萬緣俱消,心志專一,聚精會神,真誠無妄。人心達到專一、真誠的極點,就會出現不可思議、不可測度的奇功異能,謂之“神”。無所不通之謂神。誠能通神,誠能感物。

“誠”就是禪定的境界。專一、專誠、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的境界。《中庸》: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修行的方法是以誠為修持原則,處事不勉強,自自然然安而行之,不用心思巧奪,很從容的符合道理來待人處事。真神通是明心見性之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中庸》: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回歸道的本體,清靜無染,純善無惡,本性圓明,天理就能流通。萬物皆備於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因此能一理通,萬理徹,就會有感應,能先知先覺,無事不曉,吉凶禍福可以預知。[參看: 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明莫明於體物。
能深入事物之中,親身體察事物之理,方能對事物的法則、規矩、總體、枝節以及前因後果和關係明鑑無遺。以智慧觀察事物洞明事理,辯明世間成敗、興衰之道理。明察秋毫。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莫若以明。”“明”,即指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 根本智與後得智。以空明的心靈對待萬物。無住、無相、無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心如鏡,物來則照,過去不留。

吉莫吉於知足。 苦莫苦於多願。
廣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人生所須,其實甚少。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老子曰:“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因時順理,坦蕩平易,自然而然,應變無間。如果私慾過甚,傾慕心切,貪求無度,願望無限,朝思暮想,以致心神疲困,身形憔悴,憂苦累累。聖人之道,泊然無欲。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繫,未嘗有願也。「人心不足,慾海難填」。 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無須牽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求皆苦。

悲莫悲於精散。
「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亂,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亂,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憂悲災患自然而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
凡屬不符於理,不合於義而得到的,偷、盜、搶、詐、明瞞、暗騙、貪贓、行賄等等,均為苟得。不明而來者,必不明而去;不義而得者,必不義而失。貪心一起,智便幽昏,見利苟得,未有不殉於物者也。嗇於財曰貪鄙,利令智昏。行賄受賄,貪鄙作偽,內心昏暗。
人生的悲劇,源於「貪」: 貪財、貪色、貪酒。貪婪無厭,輕則神志昏昏,重則無法無天,悖情悖理。

孤莫孤於自恃。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自矜自誇,視人不如己者,賢者不能進其言,智者不得助其力。項羽自恃其強,終於孤身無援,自刎於烏江。「沒有了他,地球照樣轉。」

危莫危於任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覺著他可疑,就乾脆不要任用; 一旦任用,就不要隨意猜疑。若對一個人的德性和才能,沒有充分的了解,尚在疑慮而任用時,將有不可設想的傾危之患。「上疑於下,必無重用之心;下懼於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當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業難成,猶有危亡之患。」

敗莫敗於多私。
私心愈重,德性愈薄。德性失,則眾心厭惡。眾心厭惡則處處失敗。賞不以功,罰不以罪;喜佞惡直,黨親遠疏;小則結匹夫之怨,大則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敗也。

三、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闇,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彊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彊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建功立業,須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斷事物的結局。遵者,依奉也。義者,宜也。遵而行之者,義也。此章之內,發明施仁、行義,賞善、罰惡,立事、成功道理。義與利的衝突、論爭,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而且還會越來越激烈地鬥爭下去。見利亡義還是捨生取義。本章總結的四十六種災禍。消滅這種種毀滅自身、危害社會的不義的、醜惡的或腐敗的弊端,唯一的辦法就是「遵義」。

以明示下者闇。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即顯示自己有知見的人,必有不明之處。「才學雖高,不能脩於德行;逞己聰明,恣意行於奸狡,能責人之小過,不改自己之狂為,是昏闇不明的迷人!」 故明之者必也明於內,而憨於外。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有過不知者蔽。
“人不知己過,蛇不知自毒。”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了過錯不知道,必不改悔,不改悔則繼行,愈行愈錯,其理愈蔽,正道愈閉愈塞,使其心性昏荒,行事糊塗。

最聰明的人是看到別人的過失,引以為鑒,主動克服自身的類似不足;比較聰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錯誤能自覺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錯誤仍執迷不悟,一錯到底。有過不知之謂蔽,知而不改之謂愎 (執拗、固執)。

迷而不返者惑。
「日月雖明,雲霧遮而不見;君子雖賢,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無所知。若不點檢自己所行之善惡,鑑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亂、迷惑。」

失去了真常之性,恣情縱慾,迷於情妄,不自省悟,必愈迷愈深,以致心境昏冥,損伐性命,行事惑亂,傷害人倫。迷於欲者,欲伐其性。迷於物者,物伐其志。

以言取怨者禍。
既出言於己,就應按出言而行事,若言行不一致,必遭致怨,必生禍端。事情還沒有做,就開始滿天吹牛。口出狂言,那麼事情能不能辦成的主動權,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後,再相機設詞,主動權就在我不在人。「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
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下邊的人就無所適從,任何政令都無法得以執行。「掌兵領眾,治國安民,施設威權,出一時之號令。口出之言,心不隨行,人不委信,難成大事,後必廢亡。」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當領導的人這樣行事,沒有不失敗的。存心與政令要一致。後令與前令相謬不一,民必難以遵從,必廢而毀,功業難成。

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以端方正直處事用人,是善。如以此打擊、欺辱於人,眾人必會厭惡,眾惡必招禍殃。故老子曰:“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雖直,不可以剛直而肆意衝撞於人,雖有聰慧,不可以聰明而顯耀於人。

殺戮和欺辱負有重任的功臣和所任用的賢才,必有危亡之患。人有大過,加以重刑;後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責罰之後,若再委用,心生疑懼。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貌合神離,其勢必孤,其力必散。口蜜腹劍,面善心惡,是謂人面獸心。表裡不一,言行相違,久交必離散,以致孤單一世,獨立無援。

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
醉入女群,玩弄美色,背離賢良仁人,必然存心邪僻,行事陰暗,神智不清,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昏暗迷糊。大凡因姿色得寵、親幸的女子,若她恃美仗權,借勢作威,存心邪僻,出言不正,而君王又遵從她的要求而施行於公事,必弊端百出,禍亂橫生。凡有女人干政,必生內亂外患。

私人以官者浮。
沒有真才實學,科舉不上: 非賢良大器,公議不得。以私人關係推薦提拔而得官者,猶如無根的草木,只能浮現一時,必不得其終而枯敗。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仗權欺人,恃強凌弱,以此取勝於人者,終不可久,必將被人算計。若在物如羊質虎皮,則為文不符質,必損其威;若外君子而內小人,為表不符裡,則必耗其德;在官若德薄而位尊,則必耗其明。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若對自己的言行與任事忽略輕視,反而去嚴格要求別人,眾人必不服,不服則亂,亂則不治。功歸自己,罪責他人;上無公正之明,下無信、懼之意。讚己不能為能,毀人之善為不善。功歸自己,眾不能治;罪責於人,事業難成。

以過棄功者損。 群下外異者淪。
部下如犯過錯誤,但亦有功,應當輕罰過而重賞功勞。這樣,必有益於事業之長遠。如若因有過錯而否認他的功勞,必有害無益。
若整個部下都起了異心,主人的主張和事業就要淪喪,必將陷入窘境,走向敗亡。上下離心,內外異志,群眾的意見反映不上來,採取的政令法規必然不會對癥下藥,結果沒有不淪亡的。

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
對人的才質德行有了了解,就得任用。在任用時如不委之以重任,被用者因不能發揮自己本身的才智作用,不但與用人者關係會疏遠,而且他的精力亦會隨之白白耗竭。給了官位卻不放權,被任命的人便會寒心,對上司也將敬而遠之。

應賞即賞,在賞時應慷慨大方,如面帶吝嗇之表情,那受賞者必不樂受,受獎者在任使上定有消極不願效力的可能。

多許少與者怨。
首先給人許諾的多,就使人以思慕已許盼望。如給與時比許諾的少,這樣,人定生怨。

薄施厚望者不報。
「施恩不要心裡老想著讓人報答,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卻要時時記在心上,這樣才會少煩惱,少恩怨。」許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報,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原因就在於做了點好事,就天天盼望著人家報答,否則就怨恨不已,惡言惡語。他們不明白,施而不報是常情,薄施厚望則有失天理。

老子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覆之、載之,含之、育之,豈責其報也。】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不仁」是指沒有偏愛,或者無心於行仁。就是天地不仁而仁,讓萬物自行發展,任其榮枯。(不加干涉)。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

貴而忘賤者不久。
「身居富貴之地,恣逞驕傲狂心;忘其貧賤之時,專享目前之貴。心生驕奢,忘於艱難,豈能長久?」小人得志,不明白,貴賤榮辱,是時運機遇造成的,並不是他們真得比別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即便榮華富貴,也轉眼成泡影。

念舊怨而棄新功者凶。
對部下的舊怨如牢記不忘,對所立的新功又不賞不彰,這樣必致眾叛親離。「賞功行政,雖讎必用;罰罪施刑,雖親不赦」,這都是成大事者的氣量和風度

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
任用的人,如果心不正直,動機不良,行事不正,必生危殆。强人所難,予以任用,是不可能把人留住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義從邪,賢人遠避。有德務正,志士投歸。如人不願,勉強留用,或以權勢強制,人在心離,終不會久留。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否則就像關羽那樣,人在曹營心在漢。

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
國之設官,所以理事也,官不稱職,其政必亂。輕欺賢人,必無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豈盡其才智?渾厚之德,善施以仁,是謂最強者。如失去了德的作用,仁的功能,必致一切懦弱無力。能清廉立紀綱者,不在官之大小,處事必行公道。

決策於不仁者險。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對自身所親近的人或事物,要有慈悲、恩惠、關心、同情、關愛的心腸,這樣你所有的願望和行動自然而然就能形成。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定有危險。“蒼蠅不叮無縫蛋”,假如沒有縫隙可鑽,那外面的東西也很難進去。我們的確無法阻止那些不仁之人的言語和行為,但我們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一個領導者,解決問題決策的時候,應該要問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做出的決策或者決定才能合民心、民意。

唐明皇李隆基,晚年用奸佞小人為耳目心腹,最終導致了一場“安史之亂”。我們可以把源頭歸結到楊國忠、李林甫、楊玉環、安祿山等人身上。但主因還是李隆基自己,是他向不仁之人問策直接導致的。

陰計外泄者敗。
所謂陰計,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其計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所以沒有不失敗的。機若不密,其禍先發;謀事不成,後生凶患。機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災殃,必有敗亡之患。

厚斂薄施者凋。
剋扣索取得多,布施發放的少,當時自為聰明,其結果必會失去人心,終將自我削弱。
多歛民財,重徵賦稅;必損於民。民為國之根本,本若堅固,其國安寧;百姓失其種養,必有彫殘之禍。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遊士說客,搖唇鼓舌,朝為布衣,暮即鄉相。所以凡說客,唯恐天下不亂。天下大亂,才有他們風光的機會。然而戰士浴血捐軀,渴望的是天下太平,合家團圓。如果流血犧牲的暴屍疆場,遊說四方的身掛相印,這肯定是一個戰亂流離的時代。

貨賂公行者昧。
大凡以私下贈送財物,行於公事的,必有不明不白、不公不正的欺心昧理之處。行賄受賄明目張膽,堂而皇之地進行,是政治黑暗的表現。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聞聽人做了善事而輕蔑不理,卻把人以往的過錯牢揪不放,這是心地狹窄,對下的暴虐,暴則生怨。聽到正確的意見不採納,有了錯誤抓住不放,是殘暴的表現。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教以德義,能安於眾;欲治理萬民,必須普施寬容好生之德,方能使民自然歸服而會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往今來,天理所在。入世教化,凝聚眾生,唯以道德。有德者,集眾人之心,超世俗,脫沉淪。眾生心中自願歸於道德。文王以德,百里而興。武王伐紂,諸侯從之者八百。秦有天下,陳涉一呼而崩解。

刑法雖然是強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所以在實行法制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刑法內含的寬恕原則。聖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法,目的是為了輔助道德禮制的建設,并不單純是為了懲治人。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賞”是給人精神上的一種鼓勵,大則重賞,小則輕賞。使用部下,無論大小的功績,均應以賞。如嫌功績小,不予獎勵,必致人心淡漠,淡漠則消極,消極則大功不立。

待部下要寬容大度。對細節小怨,應當赦除,既往不究。這就會使人們在思想上產生一種親近的 慕悅情感。如果見點小怨,揪住不放,就會念怨不休,其怨愈來愈大,愈結愈深。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順情說話,只圖上級心悅,這樣的人,居心叵測,必有外意。 以正言規勸,直言進諫,往往難聽,這樣的人,其心忠貞,一心為公。故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聽讒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讎,不亡國者,鮮矣!

有吾之有,則心逸而身安。能珍惜自己有的,則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貪求別人所有的,始而寢食不安,繼而不擇手段,最後就要鋌而走險。最終的結果輕則身心交瘁,眾叛親離;重則鋃鐺入獄,災禍相追。貪婪凶殘。

四、安禮章第六 解說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飢在賤農,寒在墮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 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 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 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 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 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 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此章分為兩段。第一段:以排比的方法,對仗的文體,闡發了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追本溯源、揆度未來的“韜略”。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蹟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第二段:總括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和目的。順天而行也罷,招纜英雄也罷,加強道德修養、文明建設也罷,都要必須有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政體之建設,君臣之大義,政策法規之完善,就成了一切的關鍵。

怨在不捨小過。
君子不念舊惡。若小過不赦,以致日積月累,必然愈結愈深,釀成深而不可解的大怨。人有小過,不能忘舍,便懷恨於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

患在不豫定謀。
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大凡眼前遭受的禍患,都在事先沒有料到,沒有預見和預防。人無遠見之明,必有近憂之事。凡事必先計較、謀算必勝,然後可行。若不料量,臨時無備,倉卒難成。不見利害,事不先謀,返招禍患。

患禍的出現,在於沒有防患於未然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如果能在災禍未成規模的時候就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疏導,化變故於無形。所謂“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蓋天地之道,日中則昃,月滿必虧,澤滿則溢。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懷德行仁,則得人,眾人擁戴,自然安泰。國有善人,則安;朝失賢士,則危。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謀,霸王不用,皆歸漢王;拜韓信為將,英布、彭越為王;運智施謀,滅強秦,而誅暴楚;討逆招降,以安天下。漢得人,成大功;楚失賢,而喪國。周用姜尚,漢任張良,此得人也。項羽黜范增,劉宋斬檀道濟,此失士也。故得人則政通,政通則人和。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富起於勤儉,謹身節用,營運生財之道,其家必富。一年之計在於春,要在春天適時播種,秋天才會有收穫,生活才會富足。貧生於怠惰,好奢縱慾,不務其本,家道必貧,失其時也。俗語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時機。本領就像船,時機就水。而姜太公釣於渭水,孔明臥於南陽,就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時機一到,乘勢而上,一飛沖天。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
朝廷的政令法度,規章科條,宜於穩定,君主的態度、表情應鎮靜威嚴,不可朝令夕改,輕浮躁動,喜怒無常,這樣,在下的臣民才能不生疑心。民無疑心,自然親近。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君臣之常道。下級對上級傲慢輕視,必被加罪;上級對部下殘虐侮辱,是為侮下,侮下必眾叛親離。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奸詐詭滑的人,以己推人,故不信人。忠誠渾厚的人,以己推人,故不疑人;對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絕不會相信別人;有自信的人,絕不會輕易懷疑別人。自疑疑人,是由於對局勢不清,情況不明;自信信人,是由於全局在胸,機先在手。

枉士無正友。 曲上無直下。
「諂曲、奸邪之人,必無志誠之友。」 欲知其人,先知其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與小人,不相為謀”。「不仁無道之君,下無直諫之士。士無良友,不能立身;君無賢相,必遭危亡。」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君主昏暗則國危;輕信讒言、阻絕忠諫,則賢人自避;權奸橫行,則政亂;惡黨逞能,則善良自隱。在一個朝綱混亂、政乖民怨、危機四伏、民心浮動、朝野上下豺狼當道、邪惡橫行的國家,是不會找到德才兼備的當位賢人的。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國家將要強盛時,天下有才能的志士就主動來投歸。國邦將要敗亡時,賢人君子就提前逃走。志士賢人的歸避,是國邦興亡的先兆。一個國家,如果顯示出即將稱雄四海的景象,有識之士就會爭先恐後,趨之如騖的前來歸順,為之效力;相反,就要滅亡的國家,賢明的人將紛紛逃離故園,避難他鄉。所以,從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興亡。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地不肥厚,不能生長萬物;溝渠淺窄,難以遊於鯨鰲。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

高鳥相林而棲,避害求安;賢臣擇主而佐,立事成名。樹無枝葉,大鳥難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此喻領導者之才德不具,器度不宏,仁義不廣,智謀之士,不為用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山過分陡直峭峻,則極易崩潰;水澤過份盈滿,就會向外流溢。 以“山峭、澤滿”喻人自高量小,驕逸自滿,必然自食其惡果。以此來警戒為人切勿得意忘形,以免到手了的權勢、財富、功名轉眼成空。

蓋人之性,處艱困之中,莫不惕勵恐慎。既得志也,則放逸縱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終者寡。老子有言:“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拋棄美玉而揀取賤石,是有眼無珠的盲人。譬喻拋棄忠貞直諫的賢人,反而重用花言巧語的小人,是盲目的君主。

羊披上一張虎皮,就自以為是猛虎。羊的質體,披著虎的外皮,猶如一個無知的小人,穿著君主的衣裝。這種表裡不一的冒牌貨。文質不稱,終歸覆滅,羊披猛虎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雖外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於民;見利卻貪,不改小人非為。若被識破所行譎詐,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宮殿屹立,全憑柱石的撐力。國邦興盛,全賴大臣的效力。因此,柱子蠱朽,屋自倒毀;大臣劣弱,國自傾覆。「屋無堅柱,房宇歪斜;朝無賢相,其國危亡。梁柱朽爛,房屋崩倒;賢臣疏遠,家國頃亂。」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精從足底生,至人之息以踵”。腳底湧泉穴為人體元氣所在,可通四肢百脈。中氣不充,則足易受寒,若一受寒,必傷元陽之氣。人老腿先衰,樹老根先竭。若人足冷,必傷於心;心傷於寒,後有喪身之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安樂,各居本業,國無危困之難。差役頻繁,民失其所;人生怨離之心,必傷其國。是故足為人之根,人為國之本,人無足不立,國無民不成。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國殘。
山將要崩裂時,山腳下首先崩塌毀墜。國家將要衰亡時,百姓首先窮困破弊。所以,山下的毀墜是山崩的前兆,人民的破弊,是國衰的先徵。樹木的根腐爛了,枝葉就會枯朽;人民困苦了,國家就會衰敗。「樹榮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業,其國必正。」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古人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以歷史為鑑,可以證古知今,以趨吉避凶,免重踏覆轍。因此,走亡國君主的道路,仍會滅亡。跟隨前面翻了的車走同一條道,也要翻車;做與前代亡國之君同樣事的,也要亡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成敗在謀,安危在道,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有居安思危,處逸思勞,得寵思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凡事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險之患。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謀慮的人,就連眼前的憂患也無法避免。凡百事深謀遠慮,必無眼前的憂患。俗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同志相得。 同仁相憂。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理想志趣相同,自然會情投意合,如魚得水。有仁善情懷、俠義心腸的人,必定能患難與共,肝膽相照。有共同語言的自然易於溝通,願意彼此唱和。《易經.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即同類的才能事物相互感應」。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氣韻之旋律相同的就會相互感應,發生共鳴。具有共同信仰、共同目標的人,能相互幫助,相輔相成。

同惡相黨。同愛相求。
為非作歹,陰謀不軌的黨徒,臭氣相投,自然會互相勾結在一起。有相同愛好的人,自然會互相訪求。同愛於文者,必在文科上相探求;同愛於武者,定在武場上相切磋。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 同利相忌。 同藝相窺。同巧相勝。
容貌或才情好的人互相忌妒。比喻有同樣擅長的人不易相處。同為傾城傾國之貌的佳麗,彼此總要互相爭風吃醋。才智同樣卓絕的人,雙方一定會先是一比高下,進而互相算計。
具有同等權勢地位的人,互相排擠,彼此傾軋,甚至不擇手段地以死相拼。同做一行生意,必暗中競爭而企圖擠掉對方。

同於藝業者,相觀其好歹;共於巧工者,以爭其高低。巧業相同,彼我不伏,以相爭勝。
同會一種技巧,必相互爭勝。上古時代,后羿善射,逢蒙把他的技藝學到手後就殺了他;秦國的太醫令李醯雖然沒本事,卻對扁鵲高明的醫道非常嫉妒,在扁鵲巡診到秦國時,他派人刺殺了扁鵲。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譏,這都是因為才能和技藝不相上下就不能相容。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萬事萬物,無論大小、多少,各因禀賦,而成性體,各因禀賦的氣質不同,隨著不同的氣質各有所事,各有所從。但皆有數有理,隨著各自的理數,只可順而不可違。以上所揭,非人力為之,乃理數之所因,形勢之所趨也。故聰明睿智者,順則因其理,隨其形。逆則導其勢,變其數,運乎一心,斯用無窮矣。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順。
自己存心邪僻,處事橫暴,有過錯輕忽,不加自責,或文過飾非,反而對別人尚言教,施法令,予以苛責。這樣在事理上是逆而不通。心量不寬,見責人之小過;身不能脩,不知己之非為,自己不能脩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

誠心養道,正己脩德。然後可以教人為善,自然理順事明,必能成名立事。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就是因順天道而以德化人,國力、民風必將日益改觀,天下大治,富強繁榮的局面也會不求而至。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治國安民,理順則易行;掌法從權,事逆則難就。理事順便,處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逆而不通則難教,難教則亂。如果自己持身正大,處事端方,必可理直氣壯,事事順利,不必多尚言教。少施法令,而民可在德馨中自然潛移默化。

夫烏獲非不力也,執牛之尾而使之卻行 (倒退而行),則終日不能步尋丈;及以環桑之枝貫其鼻,三尺之繩縻其頸,童子服之。風於大澤,無所不至者,蓋其勢順也。

謀略之用,始終不離道德也。故凡居上位者,宜嚴己而寬人,正己以化人。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順其勢則行,逆其理則衝;行則理,衝則亂。故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夫修齊治平,術則千端,其理則一。惟人情性,至難測也;或惑於智慮,或陋於識見,或困於物慾,或泥於身執,或迷於虛名,或貪於權祿。是以塞其聰明,蔽其心智,隨境流轉,委諸天命,其愚也甚矣!此六章所述,修齊治平之道,靡不悉備。藏則隨處逍遙,用則可運天下於掌也。如將以上所述的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

「詳明時務得失,體察事理逆順,可行則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數審成敗,能識進退之機。」黃石公的《素書》完全可以說是講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被當作有為者,必須遵循的人生正道。

宇宙萬事萬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認識了它以後,就覺得原來如此簡單。真正的真理其實非常簡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修道成仙,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黃石公的智慧哲理格言 (二): 本德宗道章、遵義章、安禮章 解說

  1. 信堅師兄好:

    記得第一次讀〈黃石公的智慧哲理:懷器在身,乘勢而行,待時而動〉那篇時,一眼看成……「黃石頭公?誰啊?」。  ̄▼ ̄

    讀完《素書》,短短幾百個字,字字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如果能納入中學教育,日久熏修養成,縱使無法個個雄才大略、人人成賢成聖,但人心社會氛圍必不同於今日。為政者,如能熟讀並領略《素書》心髓,國家大政乃至全世界自有一番不同氣象!觀諸國家社會,在憂心忡忡中,讓我們從自身及家庭教育開始吧!

    愈讀古書,愈發現古聖先賢的智慧德能,真的是亙古的人類瑰寶!感恩您的教導!謝謝。

    顏顏敬上

  2. 「來投胎的目的是什麼?從小到現在,還執著善惡公理,如果自己沒有偏離善道,那麼?」「不,是自己智慧不足!」

    這兩天心裡有關卡,跟自己鬧彆扭,在若有似無的思維後,自言自語:
    「來投胎,總有個目的吧?不然,一輩子在白目什麼啊?!」

    「嗯,盡人事,聽天命!」……怎麼最後都這樣想?是年紀大了,還是心智成熟了?
    「原來,“盡人事,聽天命” 就是 “不住生心”!」

    「 “真理”? 喔!“真理” 法爾如是!沒有善惡,怎能認假為真!」
    “執著” 本身就是阻礙自己靈性超脫的 “惡”。不論對什麼執著。

    「不住生心,退可藏於秘,進可 無所不為而無所為。為與不為,不動於心。心澄如止水無波,何妨外境(能量)波濤常流?」
    「心空如虛,外境能量來,相應如幻影。能量融消,境我終歸空如。」

    睡覺去!

    • 來投胎的目的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 開始問這些問題,這是始覺。摸索、思維這問題的答案,是修行。找到了答案,就是覺悟。證悟了自己的覺悟,就是開悟,明心見性。

      沒開悟前,就按步就班,活在當下。每天盡自己的能力,過有意義的日子。享受每一分一秒的平安歡樂。一時找不到答案,就不用多想,睡覺去!明早一覺醒來,一陽來復,答案就會自然顯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