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解說 (一)

一、前言
明法品,是修十行之向 (“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前行)。長養本位十住之法。是明了正法,明了法行是什麼,就應要了解怎麼修行。華嚴經修行的總核心、總綱領,就在明法品。講說整個修行的過程,體會見性之後,要幹什麼?了生死到哪裡去?出三界到哪裡去?成佛以後又怎麼樣?你一定要從行法的立場來看,才能看得到。明法品,是整個行法的過程,是整個行法的核心。
hua1 hua4
這品經文相當長。信堅重複看了將近十次,才能標章分段,將全品整理出一個頭緒來。解說此品分兩部分。此文是第一部分,解說法慧菩薩答精進菩薩的前半的問難: 「菩薩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入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恆不捨,波羅蜜行」等九大問。第二部分,則繼續答下半部的三大問難 : 「菩薩云何修習,令所念眾生,咸皆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最後總答此品之十二大問,並以十首偈頌作總結。

二、 釋品來意
前品經文表示當位所成就的功德,自分已圓,將趣十行,此品經則表示向後位勝進的修行。此品乃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當位昇進之行,為成就十行之因。是修十行位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

三、 釋品名
依梵文,此品全名應譯為「法光明品」,「即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現相,大法光明」。統有三義:
1. 法慧具後得智,於能詮所詮,進趣行法,分明照了。能正了達十方無邊法。
2. 【明】是能詮,以能顯行故.【法】是所詮,可軌則故。
3. 【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說,俱是所詮。

四、 釋品宗趣
明法不同,略有四種,謂教理行果︰尋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後趣。又此四皆宗.為成後位及成勝德為趣。
【精進慧菩薩】:為令欲成此位之昇進.必藉精進之功。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法慧菩薩】:具一切智者,以此菩薩,乘一切智乘,生如來家,入佛種智,為佛之子。

五、正陳精進慧菩薩所問
5.1 先述前所獲自分勝德,後問勝進入十行位之行。
爾時精進慧菩薩白法慧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正位,捨諸世間法,得佛出世法。彼諸菩薩,於佛教中,云何修習?
問菩薩要怎麼去修怎麼去修學,智慧才能夠開展,身心才能夠淨化?如何向內反省修習,轉變自己、了解自己、昇華自己。要到如來果地的目標,我現在要怎麼修習?

「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入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
請說勝進之行。問怎麼樣修才能「令諸如來,皆生歡喜」? 要從自己的心念善惡、行為,都能如法如律,才能真正令諸如來皆生歡喜。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發菩提心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勤修善根供養,這七種供養才是真正的供養諸佛,才是令如來歡喜,入菩薩之住。

「獲諸菩薩,廣大之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恆不捨,波羅蜜行。」
所有大行大願,都能夠清淨滿足。要具有菩提心、大悲行、空慧、無所得的心。

「所念眾生,咸令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
自度才能度他。「度眾生才能成佛,成佛後要廣度眾生」,互為因果。要成佛必須實際去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當中,福慧增長到圓滿的時候才能成佛。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先度自己的無明眾生。佛經裡面講「方便」,一定是要有智慧、有悲心、有願力結合在一起。

「佛子!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 願垂哀愍,為我宣說」。
什麼樣的方便法,才能令上面所說的這些法門,能夠得到圓滿呢?精進慧菩薩不但有精進智慧而已,還有悲心代我們後代的眾生,來懇求法慧菩薩,宣說這個大法。

「此諸大會,靡不樂聞」。
此諸大會現前海會雲來集的大眾,以及未來的眾生,無不希望能夠聽聞這些大法,讓我們的大行大願能夠清淨滿足,紹三寶種使不斷絕,所念眾生咸令得度。精進慧菩薩請法慧菩薩慈悲告訴我們,修行的心路歷程和方法。

5.2 次問行所成功德,有十二事。
復次,如諸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滅除一切,無明黑暗」。
1「滅無明」。未審修何行法而能滅耶,意在徵因,由無明故,事理皆昧.名為黑闇。

2「降伏魔怨」。3「制諸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我們還沒有破除無明之前,都是外道。如果我們滅除了一切的無明黑暗,就能「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4「永滌一切煩惱心垢」。一切煩惱心垢,分成兩種:一是貪戀執著,一是瞋恨、貪愛。「貪、瞋、痴」三毒是從無明而來的。要能滌除一切煩惱心垢。

5「悉能成就一切善根」。6「永出一切惡趣諸難」。7「淨治一切大智境界」。樹有根它就會開花結果。我們的善根、善心、善念,要培養、要精進、要用功,多誦經、多念佛、多持咒、多研究,那麼我們的善根就越來越長。破了無明,破了一切煩惱,就能夠「永出一切惡趣諸難」。

8「成就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總持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清淨功德」。「地」是指佛地,從十住至十的位,都主修十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總持」是說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三昧是心一境性,心跟境合一。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心跟境合一了,那叫做定。

「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是轉凡成聖以後,跟戒定慧相應,而顯現的自性德能。「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阿羅漢有三明六通。

四無所畏:「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障道無畏、出苦道無畏」。如果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來呈現出來,這就是四無畏的清淨功德。

9「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及諸相好,身語心行,成就滿足」。破了無明,明心見性之後,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修一切善法。佛菩薩具三十二莊嚴相,八十隨好。悲心具足,智慧具足了,不斷的在利益眾生,很自然的招感來這些果報。

10「善知一切,諸佛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 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力」是智慧的德用,佛陀有十力: 一「處非處智力」。二「三世業報智力」。三「根勝劣智力」。四「種種界智力」。五「種種解智力」。六「一切至所道智力」。七「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八「宿命無漏智力」,九、「天眼無礙智力」。十、「漏盡智力」。

「十八不共法」是佛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法身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
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心、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

11「一切智智,所行境界」。
佛智為一切智智,即智中之智也,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火界,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風界,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又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12 「疾與如來,功德平等,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薩行時,所集法藏,悉能守護,開示演說,諸魔外道,無能沮壞,攝持正法,無有窮盡」。
對於佛陀修行的方法 – 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轉識成智,這些無上的法寶 – 我們除了自己內修之外,還要外弘。所以說「悉能守護,開示演說」。諸魔外道,無能沮壞,攝持正法,無有窮盡。

5.3 龍天護佑,諸佛加持。
於一切世界演說法時,天王、龍王、夜叉王、幹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如來法王皆悉守護。
學佛要內修外弘,來守護如來的無上的法寶,跟眾生分享。依佛陀的正知、正見來使三寶永遠流傳於人間,自然在開示演說,自然有天龍八部,如來法王,守護加持。

一切世間,恭敬供養,同灌其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菩薩,亦皆愛敬。得善根力,增長白法。
當一個人能心安無求,定慧等持。過簡樸的生活,會讓世間的人來恭敬供養。

「開演如來,甚深法藏,攝持正法,以自莊嚴。一切菩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說」。
開顯諸法的空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個甚深的法藏。見法空性的人才能夠轉凡成聖,「入聖者之流」。用正法來莊嚴我們的身心。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作為修學的次第。

5.4以偈頌重問
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大名稱者善能演,菩薩所成功德法,深入無邊廣大行,具足清淨無師智。
精進慧菩薩讚歎法慧菩薩是有德、行、大名稱的大善知識,善能開演如來真實義。大名稱者,即善知識有證德、有教德、有悲心、能善巧演說。即「善能演」、「功德法」、「廣大行」,「清淨智」,福、德資糧都具足了。

若有菩薩初發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離生位超世間,普獲正等菩提法。
「離」是離開凡夫世俗的知見,離開凡夫的生死輪迴,離開了煩惱。「離生位」,是離開了煩惱,離開了世俗,離開很庸俗的人生,才能夠超世間,普獲正等菩提法。離生位,就是轉凡成聖,離苦得樂,轉識成智。所以,「入離生位」就是入聖位。要入離生位超世間,必須要「成就福德智慧乘」。要成就福德智慧乘必須要發菩提心、大悲心、智慧的心。這就是修學佛法的次第:發心,修行,然後證果。

彼復云何佛教中,堅固勤修轉增勝,令諸如來悉歡喜,佛所住地速當入。
所行清淨願皆滿,及得廣大智慧藏,常能說法度眾生,而心無依無所著。
發菩提心,是我們生命的方向、指標。要圓滿這個無上的菩提心願,就必須有廣大智慧藏,才能說法度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必須有廣大的行願,而且必須跟空慧相應。這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一切波羅蜜,悉善修行無缺減,所念眾生咸救度,常持佛種使不絕。菩薩修行,必修十波羅蜜。修行最終的目的是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如此「續佛燈明、法輪常轉」。

所作堅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離,如諸勝者所修行,彼清淨道願宣說。
做沒有意義的事,浪費生命、體力,叫唐捐,白費力氣。 「不唐捐」就是說,我們所做的功德,菩提心、大悲行、空慧等有意義之事,就能圓滿成就功德智慧。

永破一切無明暗,降伏眾魔及外道,所有垢穢悉滌除,得近如來大智慧。
「明」是智慧,「無明」是迷惑,邪知邪見。學佛的人要有智慧,來破無明黑暗,能捱『降伏眾魔及外道,所有垢穢悉滌除,得近如來大智慧』。

永離惡趣諸險難,淨治大智殊勝境,獲妙道力鄰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惡趣」是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要永離這些惡趣的話,就要有智慧、斷無明。真正的智慧才能成就,才一步一步的跟佛鄰近了。

證得如來最勝智,住於無量諸國土,隨眾生心而說法,及作廣大諸佛事。
證得如來智慧德相,就能有感斯應,隨緣度眾生。

云何而得諸妙道,開演如來正法藏,常能受持諸佛法,無能超勝無與等。怎麼樣才能得到諸佛微妙的法,然後內修外弘,來開演如來的正法藏,令眾生受持諸佛法。

云何無畏如師子,所行清淨如滿月,云何修習佛功德,猶如蓮華不著水。
用「獅子吼」這威德降伏群獸,來形容佛陀的法音能讓邪知邪見的外道降伏。即我們應怎麼樣去修學,才能夠證佛陀的四無畏智。要修六度萬行,心清淨如滿月,福德智慧圓滿。

六、法慧菩薩正答所問
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愍世間,諸天及人,問於如是菩薩所修,清淨之行。
法慧菩薩告訴精進慧菩薩說:你問這些問題,問得太好了。因為你問的這些問題是為了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現前及未來的眾生,能夠使他們的道心堅固,智慧、福德成長。你問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你的慈悲心,哀愍世間,諸天及人。

佛子!汝住實法,發大精進,增長不退,已得解脫,能作是問,同於如來。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為汝於中,說其少分。
菩薩說法,一定『承佛威神之力』。我們按照佛陀的戒定慧去修學,是代佛來宣揚;我們所有了解的都是源自於佛陀。我所了解的一切,是根據佛經所說的道理去聞思修,然後略略懂得這些道理。

6.1 答所成行體及行成德用。
6.1.1 前十句答前,如何修習“不放逸”。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痴暗,精勤守護,無令放逸。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菩薩發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發四弘是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心之後,要付之實踐,對於我們所修的法門,要時時刻刻勇猛精進的去深入,不讓身心放逸。「放逸」是你起心動念了,心隨境轉。應該發心,以智慧為前導,斷除貪瞋癡疑,精勤守護正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云何為十?
想成就一切佛法的話,要發心精勤修十種不放逸法。

一者護持眾戒』。戒有所謂開、遮、持、犯,是隨順這種因緣而制戒的。『眾戒』是佛陀用來保護我們的身心道業,讓我們成就道業的最根本。身心合乎戒律,才能安定下來修定,由定生慧。得了智慧以後,煩惱、習性,都可以斷除。

二者遠離愚癡,淨菩提心』。「愚癡」,是指邪知邪見,錯誤的知見,對內在身心、外在世界有某一種錯誤的認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有了智慧才能夠使我們的菩提心得到淨化昇華,跟空慧相應。以無四相,而修一切善法。

三者是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五者恆善思惟自所發心』。「直心是道場」。學道的人心要直,離諸諂誑。要勤修善根,就是對我們所修學的法門,要怎麼樣去擴充、增長、精進,然後才不會退轉。

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
在家出家一切凡夫是指邪知邪見的凡夫。「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心無所住、心無所著、三輪體空的去修諸善業。

『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是發厭離心;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所以以這個厭離心來修學佛法,證到無我,破除我見,輪迴的動力就停止了。此句是希望我們信佛學佛能夠發大悲心,發利益眾生的心,發成佛的心,不要像二乘人,只想厭離這個世間。要能行菩薩道,即能『因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 』

『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
「一門深入」的「門」,是覺悟的門。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跟覺悟相應。
念念都是「覺」,才能見性。楞嚴經所講的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每一根、塵、識,都是開悟的法門。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十者恆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
成功的人不是才華很高,是他的耐性堅持到底。信佛學佛要能,不斷的在聞思修、戒定慧方面去下功夫。只要你天天修,能夠持續去修,「不放逸」的修上面所說的十法,道業、慧業就會成就。

6.1.2 後答住不放逸,行成所得,十種清淨德用。
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何者為十?
修學佛法的次第當中,最重要的是不放逸。任何時空當中,自己能夠正知正念。如果按照這個去修的話,就能夠讓我們身口意三業清淨,將內心的邪知邪見、惡念妄念都清理乾淨。「清淨」就是「自淨其意」。心念清淨了,自然口業、身業就清淨了。

一者如說而行」。「二者念智成就」。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心一境性,心跟境合一。定中有觀,觀身心無常無我,就是「念智成就」。

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舉」。
眾生心常有兩種現象:散亂 (掉舉)、昏沉。 修不放逸的人,就能夠「住於深定,不沉不舉」,對煩惱的制伏力很強,對善事的修習力很強,對事理的洞察力很強。

四者樂求佛法,無有懈息」。「五者隨所聞法,如理觀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學佛的次第,首先要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觀身心的無常無我,一切法的如幻如化,才能夠產生巧妙的智慧。

六者入深禪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無有高下」。
聖者從持戒、正知正見當中,很自然的內心在寧靜當中,產生特殊的功能,叫神通。透過神通,了解眾生的根性,是為了攝化眾生的方便。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學佛的人應以平等心來看這個世間,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八者於諸眾生,上中下類,心無障礙,猶如大地,等作利益」。
修心地法門,持心如地;大地承載萬物,又不居功。我們要以心地法門來檢點自己的心念,要能夠像大地涵容一切、包容一切、承載一切,無我、無貪愛、瞋恨、不居功。

九者若見眾生,乃至一發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猶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薩諸善知識法師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養」。對一切眾生,不管他有沒有發菩提心,因為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尊師重道。出家人都是我們法身慧命的一個增上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發大精進,起於正念,生勝欲樂,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無依處;於甚深法,能勤修習;入無諍門,增廣大心;佛法無邊,能順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我們學佛的人修不放逸,能夠得到十種清淨;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令諸佛歡喜。「甚深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

6.2 答行成德用,答如何“令佛歡喜”,有二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等為十?「一者精進不退」。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出了家以後,當時那一念精進成佛的心,如果始終保持那一種很勇猛精進的心,早就成佛了。出家、信佛、學佛的目的,是要斷煩惱、離苦得樂、轉凡成聖、轉迷為悟、破除我執我見、了生死。記住這些的話,就會精進不退。否則的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佛五年,向佛要錢。

「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諸利養,無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虛空」。
存在的一切,每一剎那都在變化。真正有定力的人。一切人事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觀一切法如雲。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
觀諸法是空,緣起性空。觀身心無常無我,了解實相,然後身心才能自在。

六者知諸法印,心無倚著」。「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清淨,忍智光明」。
對一切人事物,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就離染著力成就了。是以智慧認可,的確證入了。

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十者依無作門,修諸淨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三解脫們:空、無相、無願。「無願」是「無作」。「無相」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修一切善法。整天度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整天說法沒有一句法可說;整天做事不會覺得說我整天做事,整天做但是不知不覺自己在做;這就是「無作」,是最高的境界。「無作」法門是做了以後不去執著。不但是做了以後不執著,做的當下也沒有一個「我」在做,也沒有一個什麼東西被我所做;這個就是以無我相來修一切善法。三輪體空。

無願解脫門修證中無一希求,不求生色界中,不求生無色界中。處世間時,要學習無願求,沒有願求才能得大願求—無餘涅槃解脫境界。無願修證中第一個要斷掉「我」,如果內心有一個欲望、希望,就會有罣礙,無願就是要斷掉一切希求。修行者應該會隨緣,走正確的路,水到渠成不強求。

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所謂:
一安住不放逸。二安住無生忍。
在生生滅滅的當下,沒有一個實在的生,沒有一個實在的滅;但是它卻是如幻的生,如幻的滅。在證悟的聖者來說,他所看到的一切一切,不會讓他的情緒、讓他的心動一念的愛憎取捨。「忍」,是認可,的的確確證到這種境界了。

三安住大慈。四安住大悲。
佛陀「三德」:斷德,斷去一切煩惱;智德,智慧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恩德: 佛陀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覺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五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六安住諸行。七安住大願。八安住巧方便。九「安住勇猛力」。十「安住智慧」。「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虛空」。佛子!若諸菩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安住諸行」,就是指悲智願行。「願」是目標,生命的一個座標。有智慧也有慈悲心,才叫方便。方便是智慧的最高展現,叫「巧方便」。因為虛空捉摸不得,任你怎麼去捉、去摸它,你總覺得不實在。如果我們透過緣起來看世界時,會發現到存在的一切,就像雲,暫時聚在那邊。當你透過緣起修這種觀時,會發現到存在的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6.3 答入菩薩所住處問。6.3.1初有十法,入佛地行,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十?
此處的諸地,應是指十住品的證入佛地。以大功德,而自莊嚴。信智一如,信跟智慧結合在一起,這個才是真正的信。到七信位的時候就不退了,對三寶、因果業報、輪迴的信心不會退掉。菩薩「速入諸地」有十個法門。

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
信佛的原則: 深信因果,深信業報輪迴,深信三法印、深信四聖諦,這就是智慧明達。

四者承事善友,恆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九者於地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體性」。此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
我們信佛學佛,不是只做一個自了漢,我這生當中煩惱斷了,生死了了就好了,而是時時記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大乘法來莊嚴生命。

6.3.2住地觀修,有十一句。
復次,佛子! 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
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因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必須有各種不同的法門,來引導眾生向善向光明。因此「法門無量皆須學」。

一切法門要怎麼去修怎麼學;怎麼得到什麼好處;對煩惱、對業障怎麼樣去對付;對我們的妄念怎麼樣去對付;怎麼去安住其心降伏其心;這些都要清楚了解。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
法是一切境界,所有的森羅萬象,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內心的迷悟是一個關鍵,執著不執著是因為迷悟所產生。我們的態度、觀念、想法,決定外在世界的一切價值判斷。外在的人事物它是中性的,甚至它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但是因為我們的自心迷糊了,產生了執著,所以我們接受傷害。態度決定生命的高度,格局注定生命的結局。

6.3.3答住佛地的殊勝功德。
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維:「我等宜應,速入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
佛的智慧、佛的福德,隨時隨地任何時空當中,都在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佛陀利益眾生不會有煩惱。

6.4 答大行清淨問,有二十句。初十是因,後十是果。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舍資財,滿眾生意」。
「滿眾生意」是法施,從他的內心、思想上提升,這才是真正的救濟他。

「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
有了持戒的基礎,我們的內心才能透過禪定的修學,才能讓心思得到智慧,斷除煩惱。
「魔因境有,境從心生」,「境」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性,貪戀、執著、嗜好,在禪定當中,習性的種子它就浮現來滿你的心。所以此地強調,以正念力,心無迷亂,才能得到正定;正定就是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開智慧。

「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能夠「分別了知,無量諸法」的差別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而修一切善法,才能成就無漏的功德。

「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樑」。「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所以對眾生永遠抱著不失望的信心。

所行既然清淨,就可以獲得增勝法。
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善根增勝,超諸等列。三者善能領受,佛加持力。
你的善根在真理的指標上面,就會一直增長,超出一般人。佛是覺悟。剛開始在摸索,很難領受佛陀加持力。當你建立好正確學佛的心態,前進超越,那時候有目標,不執著。那個時候,你就知道放下,這就是佛陀覺悟的加持力。

四者常得善人,為所依怙。善友來作為依靠。一個行者,有很多善知識,這些善知識,通常稱為十方諸佛菩薩,他會示現來指導你、引導你。

五者安住精進,恆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七者心恆安住,無上大悲。八者如實觀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來,方便之力。佛子。是為菩薩。十種增勝法。
自性顯現的情況。我們學佛學的就是因緣法,佛法講因緣法,因緣和合,產生一切萬法。因緣和合則生,因緣散則滅。

6.5 答大願問,有二十句。初十起勝淨願。
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
淨化世間。要利益眾生,除了精神的感化、思想的救濟以外,給他美好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環境,讓眾生在這當中修學。

「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
「如說修行供養」,按照佛陀所說的法門去修去學,就是承事如來。然後勤修善根、代眾生苦、攝受眾生、利益眾生、不捨菩薩業。

「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佛陀的法、佛陀的法音、佛陀的經典,這三寶住世的話,就是人類光明的一線希望。

「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
信佛學佛,以佛為我們最高的一個座標,心念與佛的心相應了,與大悲心相應了,與空相應了。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時時刻刻跟這個三心相應。

「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如來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
所有見到你的眾生,聽到你的聲音,見到你的形相,他都能夠起歡喜心,這個就是我們生生世世跟眾生結的善緣。

「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
「一切種智」,是得到根本智以後,再起後得智來攝化眾生,這個是菩薩的一種悲願。

次十,勵志令滿。
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
受苦也不厭離,受樂也不貪著,在菩提道上永不終止。自性莊嚴,是指自己的心理清淨,坐如鐘,心性的溫潤。

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
要緣念、繫念,是攝心以後才有念。念是今心,活在當下才有念。佛國土,是每一個修行人內在世界的成就。聽到這個人修行有成,我們就要趕快去學。

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
修行以後,真的會逢凶化吉。我們發心修行以後,修行自己絕對獲得利益。法身慧命才是永恆的,你要證入法身,得到本體,才有可能盡未來劫深心長久。

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
受苦是生命成長的契機。每一次挫折,或人家給出我的壓力,都是我要成長的好機會。

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樂是順境,也不能貪,順境要與大眾同享,逆境要使生命成長。自己所修的法,一定要肯定。從根本佛法到六根覺性的訓練,大乘的佛法,乃至於到海印三昧,這個過程,你要懂得。你現在要在哪個階段,那個地方你要守護好。你不要忘了,守護好以後,你會一直進步,一直往前進。

6.6 答獲菩薩藏問。以願導行,所獲功德。
佛子! 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
謂以前行願,蘊積成藏。佛法,指心性的覺悟,在這個覺悟的菩提道上,要起大願,有十種發願的方法。當這十個願,都能滿足,就能獲得這樣的十種無盡藏的果報。

一、普見諸佛無盡藏。 二、總持不忘無盡藏。
普見: 一時呈現,海印頓現。大日如來,光明遍照一切處的這種德性,就是這個樣子。
總持,叫宏觀。我們一般都是就某一部分去執著,只是執著從某一個角度上看。宏觀的,是各個全方位的你都能觀照得到。

三、決了諸法無盡藏。四、大悲救護無盡藏。五、種種三昧無盡藏。
証悟之後,一通百通。 一門通一切門通,一法通一切法通。大悲救護,對於眾生是一律平等的。三昧,正受。正確的享受,或正當的享受。種種三昧,從各個方面來都可以進入,是一種因為修行而得到超越的那種禪定的享受。

六、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藏。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八、報得神通無盡藏。九、住無量劫無盡藏。十、入無邊世界無盡藏。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

6.7 答隨所應化,常為說法問。
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欲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9說法。正解其義。知器授法。有了福德、智慧,就可以於眾生心,而為說法。知器有四: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

6.8 答說法時,具德成益問。
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
有十句十對︰一、文連義正.二、法智無差︰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三、定無違,即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立法義故,能遍斷疑.五、了物根故,入於佛教.六、寂契真際,照法性源.七、斷真法愛,除人法執.八、念佛了音.九、亡言巧說.雖無說無示善順宗因。十、令悟隨宜,終歸平等.即說之益。

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諭,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心繫諸佛,各種覺悟,都不暫捨。各種境界,都可以用來作覺悟的訓練。智慧的展現,在各種展面上,都可以發揮。

6.9 答恆不捨離,諸波羅蜜問,解說十波羅蜜的真義。
菩薩如是,為諸眾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莊嚴波羅蜜道。

是時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無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羅蜜。具持眾戒而無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尸波羅蜜。

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普發眾業.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恆不退轉.勇猛勢力無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進波羅蜜。

於五欲境,無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消滅,一切煩惱.出生無量,諸三昧門.成就無邊,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無邊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違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羅蜜。
禪定中文有十一句︰一訶五欲︰所以訶者,夫禪定虛凝,湛猶渟海.高攀聖境,尚曰妄情.馳想五塵,豈當為道。云何訶之︰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毒塗鼓,聞之必死.香如斃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熱蜜,舐之則爛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此五欲者,得之無厭,如火益薪。

二入次第定︰謂四禪四空及滅受想,為九次第定。三安住理定.寂愛味住.智契不出.名正思惟。四消滅煩惱︰通愛見慢等.故云一切.即清淨相。五出生諸定︰如起信云「得此真如三昧.能生無量諸三昧門」。六引發神通︰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亦遂求相。
七逆順自在.亦難行相︰從滅定出,入非非想,乃至初禪.是名為逆。從初禪出入第二禪乃至滅定.是名為順。此中逆順應各有超間.謂超一超二.乃至全超.文無者略.此亦名為師子遊步三昧。

八一多自在︰攝一切定.應有四句︰謂在一入一.在一入一切.在一切入一.在一切入一切.得其源故。九悉知定境。十總結體用無違。十一速入智地.亦即定果︰以菩薩之定,事窮無邊.理極無際.故能速至一切智地。

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羅蜜。
般若中,句亦有十︰前三句聞法近友.即聞所成慧。第四句即思慧.學而後思。第五句亦思擇慧.又於無煩惱中善決擇故.捨煩惱故。第六句【善觀諸法】,皆是修慧.此句悟入於如。第七句宿習思量故了【無功用道】.第八句周備悟入一中一切等名為普門.第九句入二智門.第十句總結已圓。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上面六波蜜是自受用法樂智。

示現一切,世間作業.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遍入諸趣,度脫眾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羅蜜。
此下四波蘿蜜,方便、願、力、智,是後得智,也就是他受用法樂智。用方便波羅蜜來饒益眾生。方便中亦有十種︰一、巧智現世為方便.二、悲非愛見.故化而無厭.即悲智相導為方便。三、依體起用.四、非捨非受.故一切無染。五、凡聖雙行.由雙非故。六、行無住道.七、觀察進趣.八、現相不著.九【遍入諸趣】,即無生現生.十【度脫眾生】,是無化現化。

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法,盡修行遍法界行,身恆住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國土,盡證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願波羅蜜。
用願波羅蜜來成就眾生,成就世間。透過度眾生,可以成長自己,令智慧成長。供養是培養一切覺性,讓它成長、增長、兌現。怎麼滿眾生願,令眾生歡喜,然後他能安住,把心安住這個道場,安住在法門上,然後讓他得我量的法喜與利樂,這是菩薩所應行。

廣大願是給自己的人生做指標,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願的時候,就是要永不斷絕,眾生度盡,我願無窮。發願是因佛發心,因不忍聖教衰而發心,因不忍眾生受苦而發心。這三個願,可以令眾生由凡夫到成佛,中間絕不中斷,即使他成佛,還是繼續在履行他這個願力。

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羅蜜。
用力波羅蜜來完成菩薩道。令諸眾生,未生菩提心者,令生菩提心;已生菩提心者,令增長。已增長者,要令成熟。要令成熟,就是要他去實踐。辯才要令眾生歡喜,要能夠開啟眾生心智之門。波羅蜜是一定要到彼岸。波羅蜜力,叫生命的原動力,這個原動力,在促使我們非達到目標不可。

一定要去轉,在處理上的運用與變化,不能夠死守著一種狀況。重點在於活潑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生命一再地成長,所以它才叫出生無量。透過一切,成長我們的生命,活出我們的慧命來,這叫神通力。

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癡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羅蜜。智波羅蜜的智,是後得智,他受用法樂智。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深透,去了解生命的價值意義,你要做什麼很清楚,不會茫然。修行成就的一個境界。這個心,就心的作用,行是有心王與心的作用,心的心王與心所,相互的。無邊眾生心,就是心的作用。修行能夠了解眾生心,能夠了解眾生行。運用如來力,來控制這些有為法。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時候產生心念,心的作用馬上把所產生的心念接過去了,就導入自性海中,這叫如來力。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 thought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解說 (一)

  1. 信堅師兄好~

    謝謝你的園地解說,從中想想,唉呀~個性就是個性,人生才會多彩多姿,多猜多疑,又愛又恨,七情六欲,追求財色名食睡聞利養,皆因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所得果。煩不煩,苦不苦,樂不樂,愛不愛,愁不愁,,,,,自做自受,他做你受,你做他受,他做他受,各有關聯但又個自承擔,只是充滿了愛,恨,情,仇,貪,瞋,痴,慢,疑,茫茫然又那麼肯定~還是因果照樣輪迴不爽,,,這就是人生~誰要啊,誰不要,要不要能如何,又如何,是如何,就如何,,,,,個性是純粹自私的,自性是共同不變的真善美,個性是相對性,自性是絕對,自性個性本是一體,如大海與海波浪。

    人回到了自性也就沒了個性,人生就簡單了,明明白白,清淨安心善良,處處是真,善,美,這才是真樂啊~說說而已,全在於行不行,還要全信,對了也要知,這不就得了!也無所得啦本來就是了。

    無為 隨筆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