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 解說

一、前言
這品經,寫在狗年大年初一。信堅在此,敬祝大家,”狗運亨通”,狗年旺旺旺(汪汪汪),狗來富。

這品經,相當長也相當難讀。此品可說是華嚴經的整體簡介。看懂了這品,就知道華嚴經在說什麼,如何修正四十一品階次,以及了解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信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設法以簡單明瞭,標章解說,為初學者解說。希望它對你有助益。

此品經是淨空法師從 6/21/2006 開始,一直講到11/17/2007才講完,歷時十七個月,共有約三百講 (1577-1874),每講兩小時,全講約有四千頁。由此可知這品經是相當長,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品。講說修行證道的基礎,信為功德道元之母,修華嚴四十一位次,無方大用,以及諸法實相。是一品相當重要,也相當難了解的佛經。信堅將他分段標列,以利讀者了解全品的大意。同時信堅也將之濃縮成約十七頁,作為詳讀此品的導讀。[讀者請參看本園地,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
hua13 hua6 hua4 hua12
此品是解說,依上二品,解行圓滿後,所獲不思議果德。文殊在此品,以三百五十九偈半,暢演無量修行勝功德: 大用無方。信為道元功德之母。信心堅定,則生實相。此品正釋經文,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謙讚許說分,有四偈。
第二大段、正明發心勝德 ,總共有346偈半,分為六段:
第三大段、校量勸持分,結說難思,有九偈,是流通分。

二、釋品來意
「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前面「淨行品」,說菩薩行門。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隨順法性,這就是菩提心、菩薩願。既然有行有因,一定會得果德。「光明覺品」是菩薩的解,「淨行品」是菩薩的行,而這一品是菩薩的果德。勝德難思。

此賢首品,明十信心所忻佛果功德,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此品功德,勝過供養十佛剎微塵數佛,何況隨其解行而以修治」。十信位所修的貫通一切地,就是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所修行的都不外乎這一會裡面所講的。即使成佛之後應化在遍法界虛空界度化一切眾生,無論以什麼樣的身分,他的心行也不離十信菩薩所修的。

三、釋品名
心行調柔,順和正直,深心正念,樂集善根,常念利生」。具足這五位行門,名之為賢。 「創從凡夫,頓彰法界,諸佛因果理智,一時明現,名之為首」。吉祥、勝德、超絕曰首。「調柔」是時時刻刻要把它調順到柔和。順是隨順自然的運作、法則。順一定是隨順法性、隨順性德,也就是說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法則,就能得到吉祥。超絕是十信心滿,入初住位,入佛所住,明心見性。

四、釋品宗趣
於信門中,成普賢行德,而自在莊嚴,無方大用,建立眾生,通貫始終,該攝諸位,以為其宗。始是初心、初信位,終是究竟果位。初信位菩薩他所修的行,一直到究竟佛果,修的還是普賢行。從初信位一直到成佛,總共五十二個位次,全部貫穿。普賢行德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以願導行。

「起圓融信行,成位德用,而為意趣」。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 圓力用,建立眾生。「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意而有勇是依教奉行,能解能行,這叫圓信。「一向專求無上菩提,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不為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這是圓行。圓行不外乎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長時薰修,永恆不變。這個方向跟目標,都是無上菩提,究竟的佛果。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一切法通,這叫行圓行。「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修行,無行不圓」。聞圓就是聞圓法,同時具足十玄門,依正無礙。

「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

五、正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淨行。仁亦當於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
大功德是依照文殊所說「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修行圓滿,所得的功德。文殊在此,請賢首菩薩,於此第二會中,演暢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此下,賢首菩薩,以三百五十九偈半,回答文殊的發問。,文分三大段。「初四頌」,「謙讚許說分」。「次三百四十六偈半,正明發菩提心勝德。第三段九偈,「校量勸持分」,即流通分。

5.1第一大段: 謙讚許說分,有四偈。
【善哉仁者應諦聽。彼諸功德不可量。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
這首偈,前半讚問勸聽,後半謙己少說。圓修淨行的菩薩,若能將上品百四十一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對一切人事物當中。他所獲的功德無量無邊。那個不可稱量的功德,我沒有能力完全說出來。承蒙文殊菩薩提問,『猶如大海一滴水』,只能說少分,有如大海裡的一滴水。但上根人能從這一滴水裡面,得到大海全味,因大海一味。

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初信菩薩初發心,是用真心。發心精進,在這一生中圓滿成佛。這心一發,功德就沒有限量,無法稱說。即菩薩若能依「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修行,他就能獲得的無量功德。

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方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
「初心期於當證」,初發心時,剋期求證。更何況長時間的具足修行地度諸功德。「地」是法身菩薩的四十一階位,度是六度萬行。他所獲殊勝功德,就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稱揚,也說不完。

如是無邊大功德。我今於中說少分。譬如鳥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塵。
謂發心行德,如太空大地,說不盡!但是能說得出的非常狹窄,很有限的,「如足履一塵」,我們在大地上行走,大地廣大無邊,我們行走的腳印就是一塵,非常的有限。也如鳥飛虛空,雖經百年,所過處只是虛空的微小部分。

5.2第二大段: 正明發心修行勝德,此段總共有三百四十六半首偈頌。
底下以下面七小段來詳細解說此一大段:
5.2.1 顯正發心行相。有五偈,
5.2.2 略釋真信的勝能,有七偈。
5.2.3廣明信中所具行位, 住、行、迴向、地,總有五十偈半。
5.2.4 無方大用,十門三昧業用,共有203偈。
5.2.5通顯三世間自在,有五偈。
5.2.6 總結「無方大用」,有一偈。
5.2.7喻況玄旨: 用二十種大喻,來譬喻這不可思議的境界,有八十偈半。

5.2.1顯正發心行相,有五偈。
【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
這首是總說,後面四首是細說。「今文五偈,具之五種相」:「自性、行相、所緣、功德、最勝」。心一發,這五相統統具足了。所以自然感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發意即是正願,為發菩提自性也。

「因緣者,謂親能發起求大菩提曰因,假之助發為緣」。緣是「見聞境界」,因是「內心發起」。力是「有所幹能」。「由有四因、四緣、四力,菩薩發心」。「四因」者: 一「種性具足」。種性就是法性、佛性,一切眾生本來具足,這是真因。二佛菩薩善友攝受。三悲心。四長時猛利。「四緣」者,一見聞佛神變威力,二聞法微妙,三見法欲滅,四見眾生受惑業苦。「四力」者,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不求五事,求即過故。五事: 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若求人天五欲,此能長貪,是鬼因。求王位增長瞋恨,是地獄因。求富饒,求財富增長愚痴,是畜生因。求自樂,是二乘因。求大名稱,是修羅因。

【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
「悲因下救,嚴土供佛」,為調生故。滅苦是悲,利樂是慈。常是永遠不間斷的為眾生服務,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作所為全是供養佛,幫助眾生覺悟、斷煩惱、開智慧。持戒守法是莊嚴國土。供養佛是以身教、言教教化眾生,移風易俗,變化氣質。

【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
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受」是誠心接受,「持」是永遠保持,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裡。「正法」是純正而且正確的佛陀教法,「諸智」是四智,指佛所成就的四種圓滿的智慧: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目標是「證悟菩提」,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為此目標而發菩提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心是好善好德。清淨、平等是善,覺是德。要用深心,清淨平等覺的心,去信、去解。恭敬尊重一切眾生。『法』是經典。『僧』是同修。也都至成供養,為此而發菩提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深信』是「深心信解」。對佛沒有懷疑。對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法就是經典,包括歷代祖師大德的註疏,沒有疑惑,完全能接受。也能夠依教修行。對佛最高之覺悟境界,也能深信不疑。信心堅定,則生實相。菩薩為此而發菩提心。

5.2.2 略示信滿之後,所獲勝能,有七首偈頌。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道」,成佛之道、菩提涅槃之道。信是道元,無上正等正覺之根源。「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是菩提的根本,其猶滔滔之水,始於濫觴。長養就是母,生長、養育。唯有「信」才能長養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法都由信心生長出來的。對一切佛法要深信不疑,要斷除對聖教的懷疑,對佛菩薩懷疑,對自性懷疑。愛流是匯聚如流的眾多情執。出是脫離、解脫。信能培養功德,是菩提涅槃、一切功德的第一因。

【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
『垢濁』是煩惱、染污。信沒有染污。真有信心,就没有一切的煩惱、染污。心清淨則智慧現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有信心就没有憍慢心,就有恭敬心。“信”能消除你的憍慢心。憍,是驕傲;慢,是輕慢。没有憍慢,就生出恭敬心。因此信是恭敬的根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
十無盡藏是信藏、戒藏、惭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
「信藏」第一。七聖財是「信、戒、慚、愧、聞、捨、慧」。七聖財中,信為第一,
有了信,方能受、方能取、方能奉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財如夢,故無所吝」。世間之財,如夢幻泡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了信,就能以恩惠對人,歡喜布施,沒有慳吝的心。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福慧圓滿,是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是真如本性裡頭第一德。「五根五力,各在初故」。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

【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能永滅煩惱本』。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自然就轉煩惱為菩提,這是從根本上永滅煩惱。「信本無惑,方斷惑根」。斷疑生信。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境本空,故無所著」。難是災難,「諸難」就是八難,聞不到佛法,遇不到佛法。

『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
楞嚴會上講五十陰魔,那不是正信,入了魔道。心正,正信,對於佛菩薩的教誨(經論),決定沒有懷疑,信心清淨,魔不會來干擾。「正信解脫」,脫離疑慮;解是開悟,解悟,了解。脫苦,解除苦因,三途的苦因是貪瞋痴,能把貪瞋痴解除,就永遠脫離三惡道,這是解脫。再深一個層次的,了生死,了就是解;脫離六道輪迴。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功」是你修學有功夫,「德」得到。修行有功,才有德。修是修正,把我們過失、錯誤修正過來,就能生長菩提。菩提就是智慧,信能生長智慧。

【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增是增益,佛殊勝的智慧。『示』是顯示,『現』是現前。「究竟見佛,謂信自心,自佛出現」。佛是自己的真心。

【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
「總結勝能」。有殷切的希求,是從信生出來的。「信樂是菩薩正意」。無論是世法、出世法,你沒有真正契入,你得不到,你也不懂。真正快樂,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身心沒有壓力。知足的人有信樂。具足信樂,於諸行你就有能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離苦得樂。「非佛不信,故云難得」。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

【譬如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妙寶珠。】
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如意珠。此寶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

5.2.3 廣明信中所具行位,總共有五十頌半偈。
5.2.3.1 明信三寶以成諸行,有五頌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
頌信佛成行。修學處是「成熟有情處,成熟自佛法處,無上正等菩提處」。自己成就之後,全心全力的幫助眾生,成熟有分別執著的六道眾生。「常」是不間斷,「持」是保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夠明瞭持戒修學處,就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那就具足諸功德。

戒是佛身,經是佛言,禪是佛心。「戒止妄非,則性淨菩提開發,因果功德皆依學處而生,故云地也」。戒能止妄、止非。妄是虛妄,「五欲、王位、富饒、大名稱」是妄
唯有真正持戒,才能遠離虛妄、遠離偏邪,性淨菩提,就能開顯。不要疏忽戒律及菩薩學處,七處修學要能隨順。才能為一切諸佛所讚歎。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若能興集大供養。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
頌供養佛、法、僧,供養三寶的功德。初頌供養佛。次頌供養法者。法是佛法。佛在一生教學當中,把整個宇宙一切,用性相、理事、因果,把宇宙之間所有的包括盡了,稱之為法,所以法是宇宙一切的總代名詞。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統統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
後頌供養僧者。五根五力,根有了力量。有力量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他的五根產生力量。

5.2.3.2 明信能展轉以成諸行,有三偈半
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
「展轉依前,功歸於信」。只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外境影響,就能開智慧。有智慧就得諸根(眼耳鼻舌身)清淨明利,就能遠離惡知識。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全是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習廣大善。
若能修習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
「廣大善」,利益一切眾生。超越六道是小乘因。大乘因是要超越十法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廣大善是純淨純善,修一切善,而無求果報心。

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
這就是實相般若現前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能回歸自姓,決定沒有疑惑。

5.2.3.3 明所具諸位,有三十九偈,成後四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5.2.3.3.1 明十住位,有三偈。
十信菩薩所修的是基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位它都貫穿五十一位菩薩。就好比蓋大樓,菩薩位次有五十一個,五十一層大樓,下面是地基。無論你蓋得多麼高,沒有地基就沒有大樓。十信位就包括上面的四十一個階級。住就是定,心定才叫住;「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住。定從信來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得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
這三偈是說明十信在十住菩薩裡面所落實的形相。入理名住,住生功德,就稱為地,進而住於佛地。十信心滿,破一品無明,就入住位,證得法性,住一真法界。
[信堅註: 十住位是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5.2.3.3.2 明十行位:,有二偈半。
十行位是:「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
菩薩要利益眾生,首先要自利圓滿。由於正心,清淨心現前,才能夠圓滿十住,得最殊勝清淨心。就能自然落實『波羅蜜』。「波羅蜜是十行總名」。十行就是修十波羅蜜『常』是不間斷,修十波羅蜜沒有間斷。「修」是用這十個科目修正自己的過失;「習」,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摩訶衍」就是大乘法。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自利利他,以證得佛果為究竟目的:這就是大乘法。大乘即是以成佛為目的而發心去修學的。

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佛。若能如法供養佛。則能念佛心不動。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念佛心不動,及常見佛,並是定慧行,是屬於定跟慧。『念佛』是修行的方法,『心不動』是修行的目的。『心不動』是首楞嚴大定。

5.2.3.3.3 明十迴向位,有三偈。
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度眾生。若能慈愍度眾生。則得堅固大悲心。
十信、十住偏重在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所以十行、十迴向都是要發心幫助別人了,自行化他。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迴向總綱領是迴向三處: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實際是真如本性,菩提是智慧。此段「通顯三種迴向,佛體常住,是迴向菩提。法永不滅,是迴向實際。餘句是迴向眾生。如何幫助苦難眾生,這是迴向的本意。可是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先成就自己,所以迴向的次第,首先是迴向菩提。佛性就是菩提。菩提是覺。『無量佛』,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是自己成就。

迴向菩提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迴向實際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能「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目標,方法是破迷開悟。智慧開了才有無礙的辯才,才能幫助眾生破迷解惑。

5.2.3.3.4 明十地位,有三十頌半。
【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捨離有為過。】
十迴向的菩薩,他所成就的是堅固的大悲心。「此偈頌初地歡喜地,謂深法是所證真如,愛樂是極喜異名」。歡喜到極處。歡喜甚深法,叫法樂。
「離垢地,以離犯戒有為過故」,二地離垢,遠離煩惱。『若能愛樂甚深法』,這是初地,那麼自然你就能夠『捨離有為過』。有為法是有生有滅,是無常的。有為過失都是隨著我、我所而來的。能把「我」看破,有為過失就沒有了。

【若能捨離有為過。則離憍慢及放逸。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
第三發光地;第四燄慧地。「以三地於禪不著故無慢,又以求法不懈,亦名離慢;第四地得出世間道品,故云無放逸。然不捨攝生,故云兼利」。修到純淨純善,這個時候「憍慢及放逸」微細的習氣也離了。三地是發光,智慧顯現;至四地,智慧就非常殊勝,燄慧。燄慧地菩薩,「得出世間道品」,他明白、覺悟了,把自己煩惱習氣斷掉,能夠應機利眾,幫助一切眾生。 

【若能兼利一切眾。則處生死無疲厭。若處生死無疲厭。則能勇健無能勝。】
五地難勝地,謂雖得出世,而能倒駕慈航,應化在六道,度眾生無有無厭。

【若能勇健無能勝。則能發起大神通。若能發起大神通。則知一切眾生行。】
六地現前地。般若現前,謂神通攝物,是大悲行,知眾生行,是十二緣生,是大智行」。六地般若現前,戒定慧三學具足,能發神通。  

若知一切眾生行。則能成就諸群生。若能成就諸群生。則得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則具最勝智方便。
七地是遠行地。六地菩薩智慧大開了,所以他能知一切眾生所有一切心行,理事因果千變萬化,他都能夠通達明瞭,所以他『能成就諸群生』。

若具最勝智方便。則住勇猛無上道。若住勇猛無上道。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若能超出四魔境。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則得無生深法忍。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
八地,不動地。「此三偈,頌六種殊勝」:
一「道勝,謂無功用道,勇猛無上」。七地菩薩要能夠具足最勝智方便,才能升到八地,就住勇猛無上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功用道的境界是「境隨心轉」、真心轉境界。「真心離念」,真心能現,妄心能變。

二「力勝,謂智力摧魔」。菩薩十種智力: 1發深堅心力,為一切種智故;2不捨一切眾生大慈力;3具足大悲心;4具大精進力,信一切佛法故,能成是法故,心不退沒故;5住不動定力,行念安慧故,不壞儀法故;6具般若波羅蜜力,離二邊故,順緣生法故;7於生死中無疲倦力,成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習善德無厭足故,信解有為法如夢故;8無生法忍力,觀諸法相故,無我無人無眾生故,信解不生不起法故,信樂無生法論故;9得脫門力,入空無相無作法故,觀諸脫門故,得聲聞辟支佛乘解知見故;10具無礙智力,於深法中不隨他智故,觀一切眾生心所行故。

三「用勝」,作用殊勝。力的根是善心、善意,就是菩提心,誠意正心。有道有力,就能夠降魔!「用勝,謂超四魔境。捨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覺佛十力故,超天魔」。

四「位勝,不動地」,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不退』是不動,如如不動。自性不動,覺性不動。

五「行勝」,得無生深法忍。「忍」是沒有懷疑,完全承認,完全同意,認可。對一切法不生不滅。

六「因勝」。「八地菩薩,當大授記位也」。如如不動,就是在一切法裡頭,六根接觸一切法,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

【若為諸佛所授記,則一切佛現其前。若一切佛現其前。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則為諸佛所憶念。若為諸佛所憶念。則以佛德自莊嚴。】
第九善慧地,作大法師。「一切佛現其前」,是諸佛加持。佛的經教,普遍十方法界,不離開經教,就是諸佛加持,佛現前。「醍醐灌頂」,灌頂就是授記。醍醐代表最高無上的大法,灌頂表示將最高無上的大法傳授給你。無上大法是經典,故稱法寶!

「解了諸佛深密之法」,對於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深密之法你都明白,你都能夠懂得。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只要心跟佛的心一樣,就全都通了。九地是法師位,當法師要修清淨心,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對於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才能演說。「了神通深密用」是因,「佛憶念增其慧力」是果。第八不動地開智慧,所以九地,具足智慧德能,才能教化眾生。

底下是頌第十法雲地。有十九偈,分五小段。
第一小段有八首頌, 講「三業殊勝德」。一明身體德殊勝,有三偈。
【若以佛德自莊嚴。則獲妙福端嚴身。若獲妙福端嚴身。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則相莊嚴三十二。若相莊嚴三十二。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則身光明無限量。若身光明無限量。則不思議光莊嚴。】
以佛德自莊嚴,就真正成就一個莊嚴的身相。『則身晃耀如金山』,講形相的影響。金是比喻,山是顯著,很遠就看見了,明顯。佛法用金 表永恆不變。無論在順境、在逆境、在善緣、在惡緣,他都是如如不動。『隨好』是八十隨形好。

法身不朽,具涅槃八味: 1.「常住」,三際常存,十方恆在。2. 「寂滅」,寂絕無為,大患永滅。回歸自然。無心以應萬物。3.「不老」,不遷不變,無增無減。4.「不死」,從本不生,今亦無滅。不生不滅。5.「清淨」,安住清淨,諸障悉盡。6.「虛通」,虛徹靈通,圓融無礙。7.「不動」,寂然不動,妙絕無為。8.「快樂」,無生死苦,有真常樂。

二明身業大用,有二偈。
【若不思議光莊嚴。其光則出諸蓮華。其光若出諸蓮華。則無量佛坐華上。】
【示現十方靡不遍。悉能調伏諸眾生。若能如是調眾生。則現無量神通力。】
「光中化佛無數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因,十法界是果。心想是能變。蓮花表清淨心,心裡面現諸佛。光是我們的心光,是我們的行為表現在外面的現象。這光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遠離虛偽,遠離染污,遠離貢高我慢,遠離自私自利。要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就有能力調眾生。

三明語業勝,有二偈。
【若現無量神通力。則住不可思議土。演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則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
我們自己的修持如理如法,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經典 的教誨,這就是身語意三業自然產生力量。上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用自己的修行感佛菩薩加持。

『辯才』是從智慧生的。世間有「世智辯聰」,常識豐富,他也有辯才。佛法裡講辯才,有「四無礙辯才」: 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和樂說無礙辯。

四意業勝,有一偈。
【若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則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恆無失。】
「智為先導」。知識是從見聞生的,這是廣學多聞,是從心意識裡頭生的。多聞多讀是增長常識,是世智辯聰。智慧是從甚深禪定生的。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廣。若以真實智慧為主導,『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

「智慧辯才」是契理,「隨眾生心」是契機;「而化誘」是成就,學了之後,變化氣質: 轉惡為善、轉愚為智、轉俗為雅、轉凡為聖。「誘」是誘導。誘是以真理來誘導,是用真學問、真德行,感化。

第二小段,明三業廣大功,三輪攝生德,有十一偈。
【若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恆無失。則其願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身。】
「身業」。隨類現身。那時到世間教化眾生,是乘願再來,倒駕慈航。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若其願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身。則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
「語業」。菩薩與一切眾生說微妙法、無上法,從來沒有停止過。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皆得解。

【若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則於一切眾生心。一念悉知無有餘。】
「意業」。契理契機。智為先導,願力自在,契理。知一切眾生心,契機。後得智現前,無所不知。

【若於一切眾生心。一念悉知無有餘。則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於生死。】
「果德」,轉煩惱成菩提。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全都沒有了。不生不死

【若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於生死。則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
「辨得法」,證得十地的菩薩位次。知道煩惱性空。煩惱是由於迷失了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轉業報身為法性身後,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若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辨結位」。此地不是真正的講十地品。而是十信位菩薩對上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的課程,也在學習,兼而有之。十地菩薩有十種自在:
1「命自在」,示現世間,住世隨意。隨眾生心。2「心自在」。心裡沒有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心起用的時候就是智慧,不起用的時候就是寂靜。 3「財自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財是相好。4「業自在」,度眾生沒有障礙。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5「受生自在」,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6「願自在」,沒有希求,隨緣自在。7「解脫自在」,解開煩惱。脫離生死,六道輪迴。8「神力自在」,神力就是無所不能。9「智自在」,此智是後得智,是智慧表現在德相裡,應用自在,無所不知。10「法自在」,「說法無礙,演說自在」,辯才無礙。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則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
念佛三昧。灌頂是將最高的佛法,最圓滿的佛法,傳授給你。「諸三昧」是一切三昧。你決定在十方諸佛面前接受十方諸佛給你灌頂授記,授成佛之記。

【若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則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則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
「大盡」,盡生死、煩惱習氣沒有了。「受位」,接受十方諸佛灌頂的祝福。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則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則彼所行無與等。諸天世人莫能知。】
「明大用難測」,「謂以法智雲,含眾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法智雲,十地是法雲地,比喻十地菩薩的智慧,十地菩薩的德教。粗重都是講煩惱,粗的煩惱是分別、執著,細的煩惱是妄想,見思、塵沙、無明。如空,就像空中那麼大,那樣的廣。所以,法雲地的菩薩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普度眾生。

5.2.3.3.5結歎其德。就是總結十信菩薩兼修四位 (住、行、迴向、地),所成就的功德。
總結前面三十九頌,所具諸位,一直到十地圓滿。是說明信位菩薩可以兼修 “住、行、迴向、地” 四位。位位都含攝一切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是故信門,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纔得一位,即得諸位」。「如十味香,才燒一丸,十氣齊發」。  

初二法說,悲願內滿。
【菩薩勤修大悲行。願度一切無不果。見聞聽受若供養。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十善妙行等諸道。無上勝寶皆令現。】
菩薩大慈大悲的圓滿。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無不是念念都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超越十法界,回歸自性。『彼諸大士』是指前面三十九首頌裡面所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他們的『威神力』: 道力!大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無條件的大慈大悲,這才能攝受一切眾生。「法眼」是智眼、智慧。「道」是行門,六度萬行。無上勝寶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般若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能現前。

【譬如大海金剛聚。以彼威力生眾寶。無減無增亦無盡。菩薩功德聚亦然。】
「喻況」。信體堅固,以喻金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如果信體堅固的話,就能開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並居智海之內,以信威力能生,所生眾寶」。

5.2.4「明無方大用分」,總有203首頌。
第四段是「明無方大用分」,無方大用裡面有十段,所說的全是普賢菩薩行德。內容說明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利益一切眾生這些事蹟,無邊大用。「彼能無邊大用者,由普賢德,遍一切時處,法界無限故。略辨十門三昧業用」。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淨空法師講解賢首品此段「明無方大用分」裡的 203偈,花了約十個月(12/7/2006–9/29/2007)。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以164講 (1677–1841),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十寂用無涯三昧門。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精華。 信堅五年前,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讀者請參看本園地,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5.2.5 通顯三世間自在。
一切塵中入正定。金剛地中從定出。金剛地中入正定。摩尼樹上從定出。
摩尼樹上入正定。佛光明中從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從定出。
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從定出。於火大中入正定。於風起定心不亂。
於風大中入正定。於地大中從定出。於地大中入正定。於天宮殿從定出。
於天宮殿入正定。於空起定心不亂。
這四首半的偈頌是講的器世間,周遍圓融,自在無礙。菩薩身普遍,略有四類: 一「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內樹等物中,三遍一切塵毛等中,皆圓遍,非分遍,圓滿周遍,「是故皆全身顯現」,四「以是法界身故,不異不分,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

5.2.6 總結「無方大用」。
【是名無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難思議。十方一切諸如來。於無量劫說不盡。】
真正佛法修行講功夫是禪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禪定;功是寂,德是照。

5.2.7「喻況玄旨」,以二十喻,明普賢菩薩,無方大用的無量功德。總共有七十九偈。

5.2.7.1 「總標喻意」
一切如來咸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
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有一等聰明人,因育而得解。《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天天在講,從無間斷。因為《華嚴經》就是一切眾生現實生活。

5.2.7.2 「略顯二十種大喻,以況菩薩之德用」。
比喻「菩薩自在益生德」。菩薩利益眾生的大德大能,就是前面所說的大用無方,比喻來說明,說了二十種的比喻。

第一喻是「聲聞現通」,有三首半偈,喻菩薩神通自在德。
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
於虛空中入火定。行住坐臥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於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為眾生求佛道。
尚能現此難思事。況大饒益自在力。
阿羅漢沒有大慈悲心,阿羅漢的慈悲是眾生緣的慈悲,菩薩是法緣慈悲,凡夫是愛緣慈悲。像阿羅漢這樣的人,他能夠示現六種神通,具足六種神通。阿羅漢都有這樣的神通,何況菩薩。這是用阿羅漢的神通變化來比喻菩薩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

第二喻是「日月現影喻」,有兩首偈,喻菩薩普應群機德。
【譬如日月遊虛空。影像普遍於十方。泉池陂澤器中水。眾寶河海靡不現。】
【菩薩色像亦復然。十方普現不思議。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來能證了。】
譬如太陽、月亮在空中,可是太陽、月亮的影子『普遍於十方』,到處都能見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菩薩現身,有感就有應。一身能現多身,多身能為一身。

第三喻是「水現四兵喻,喻菩薩海印現像德。
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別異無交雜。劍戟弧矢類甚多。鎧冑車輿非一種。
隨其所有相差別。莫不皆於水中現。而水本自無分別。菩薩三昧亦如是。
『四兵』是古時四種兵: 戰車兵、騎兵、象軍、步兵。四兵,或者在行軍,或者在操練,湖水裡面照得很清楚。水沒有分別,水能照見,菩薩的心就像水一樣,能照見眾生心。

第四喻是「善音巧辨喻」,喻「菩薩總持巧說德」,無礙辯才,善音巧辯。
海中有神名善音。其音普順海眾生。所有語言皆辨了。令彼一切悉歡悅。
彼神具有貪恚痴。猶能善解一切音。況復總持自在力。而不能令眾歡喜。
有海神龍王,名叫『善音』。彼神具有貪恚痴,猶能善解一切音,何況是住三昧、得三昧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的菩薩。

第五喻是「女授辯才喻」,喻「授法益生德」。
【有一婦人名辯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離惡樂真實。入彼身中生妙辯。】
【彼有貪欲瞋恚痴。猶能隨行與辯才。何況菩薩具智慧。而不能與眾生益。】
有一天女叫辯才。她父母祈求上天兒出生。如果有離惡修善,厭惡樂善的父母,這個天女就會入她母親胎中。能天生本具,無礙辯才。何況是菩薩,能與眾生益。

第六喻是「幻師巧術喻,喻不思議解脫德」。
譬如幻師知幻法。能現種種無量事。須臾示作日月歲。城邑豐饒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痴。猶能幻力悅世間。況復禪定解脫力。而不能令眾歡喜。
魔術師在舞台上表演,令觀眾看了非常歡喜。「須臾」是很短的時間,「日月歲」是長時間。須臾示作日月歲,就是念劫圓融。他也能變化一個城市,裡面非常繁榮,人們安居樂業。幻師具有貪恚痴,猶能幻力悅世間,何況是具『禪定解脫力』的菩薩?

第七喻是「修羅隱形喻,喻勝通隱顯德」。
天阿修羅鬥戰時。修羅敗衄而退走。兵仗車輿及徒旅。一時竄匿莫得見。
彼有貪欲瞋恚痴。尚能變化不思議。況住神通無畏法。云何不能現自在。
阿修羅跟帝釋天打仗,鬥戰時修羅打,流血受傷,敗退了。阿修羅的軍隊,兵敗之後,他有神通,能使他的軍隊,一時竄匿莫得見。何況是住神通無畏法的菩薩。

第八喻是「象王隨變喻,喻定用自在德」。
【釋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時。自化作頭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淨香潔湛然滿。一一清淨池水中。各七蓮華妙嚴飾。】
【彼諸嚴飾蓮華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藝奏眾樂。而與帝釋相娛樂。】
【彼象或復捨本形。自化其身同諸天。威儀進止悉齊等。有此變現神通力。】
【彼有貪欲瞋恚痴。尚能現此諸神通。何況具足方便智。而於諸定不自在。】
忉利天主『有象王』,牠知道天王要出去的時候,能變作三十二個頭。一一六牙皆具足。連象王都有這種神通,更『何況具足方便智』的菩薩。

第九喻是「修羅大身喻,喻法界身雲德,主伴嚴麗」。
【如阿修羅變化身。蹈金剛際海中立。海水至深僅其半。首共須彌正齊等。】
【彼有貪欲瞋恚痴。尚能現此大神通。況伏魔怨照世燈。而無自在威神力。】
阿修羅能現大身,足『蹈金剛際海中立』(金剛際是大鐵圍山),『海水至深僅其半』。頭豎起來跟須彌山一樣高。他能現此大神通。更何況『伏魔怨照世燈』的菩薩。

第十喻是「帝釋破怨喻」。
【天阿修羅共戰時。帝釋神力難思議。隨阿修羅軍眾數。現身等彼而與敵。】
【諸阿修羅發是念。釋提桓因來向我。必取我身五種縛。由是彼眾悉憂悴。】
【帝釋現身有千眼。手持金剛出火焰。被甲持仗極威嚴。修羅望見咸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猶能摧破大怨敵。何況救度一切者。具足功德不自在。】
忉利天主跟『阿修羅』打仗的時候,『帝釋神力難思議』,隨著阿修羅軍隊的數量,『現身等彼而與敵』。忉利天主有此神東,更何況是菩薩。  

第十一喻是「天鼓說法喻,況菩薩以無功用現身說法德」。
【忉利天中有天鼓。從天業報而生得。知諸天眾放逸時。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虛偽。諸有如夢如陽焰。亦如浮雲水中月。】
【一切五欲悉無常。如水聚沫性虛偽。諸有如夢如陽焰。亦如浮雲水中月。】
【放逸為怨為苦惱。非甘露道生死徑。若有作諸放逸行。入於死滅大魚口。】
【世間所有眾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五欲功德滅壞性。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悉共來升善法堂。帝釋為說微妙法。咸令順寂除貪愛。】
『忉利天』善法堂大殿上有天鼓。是從天業,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得的福報。知諸天眾放逸時,天鼓就發出聲音,說法警天眾。天人聽到天鼓聲後,都到『善法堂』聽帝釋說微妙法。咸令順寂除貪愛。

第十二喻是「天鼓安慰喻」,比喻「菩薩慈音除惱德」。
天阿修羅共鬥時。諸天福德殊勝力。天鼓出音告其眾。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悉除憂畏增益力。時阿修羅心震懼。所將兵眾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恆出降魔寂靜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眾生滅煩惱。
忉利天宮裡的天鼓,恆出降魔寂靜音,就是經常不斷的生出降伏魔怨的智慧。

第十三喻是「天王普應喻,喻普應悅機德」。
【帝釋普應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謂。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善法堂內亦如是。能於一念現神通。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痴。能令眷屬悉歡喜。況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悅。】

第十四喻是「魔繫愚夫喻」,比喻菩薩「攝生同行德」。
他化自在六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以業惑苦為罥網。繫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欲瞋恚痴。猶於眾生得自在。況具十種自在力。而不能令眾同行。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頂,在欲界裡得自在。他能以「惑業苦」之羅網,繫縛一切諸凡夫。

第十五喻是「梵王殊現喻,況菩薩解脫自在德」。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處。悉能現身於彼坐。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住世間梵道中。禪定神通尚如意。況出世間無有上。於禪解脫不自在。
大梵天王有能力分身,天眾有多少,天王能分多少身,演暢微妙梵音聲。

第十六喻是「自在數滴喻」,比喻「菩薩一念普知德」。
【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辯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云何不於一念中。普知一切眾生心。】
四禪天頂有摩醯首羅天,是大魔王。大海龍王降雨時,天上落雨多少滴,摩醯首羅天王,『悉能分別數其滴』。喻法身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瞭如手掌,

第十七喻是「大風成事喻,喻大願宿成德」。
眾生業報不思議。以大風力起世間。巨海諸山天宮殿。眾寶光明萬物種。
亦能興雲降大雨。亦能散滅諸雲氣。亦能成熟一切穀。亦能安樂諸群生。
風不能學波羅蜜。亦不學佛諸功德。猶成不可思議事。何況具足諸願者。
阿賴耶裡面有業習種子,一起心動念,就「風力起世間」。無明風動,能生萬法,即萬法唯識所變。佛的諸功德是戒定慧,風沒有學它能成就,猶成不可思議事。何況具足諸願的菩薩。

十八喻是「眾聲悅意喻,喻四辯悅機德」。
【男子女人種種聲。一切鳥獸諸音聲。大海川流雷震聲。皆能稱悅眾生意。】
【況復知聲性如響。】
眾聲悅意,比喻菩薩四無礙辯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悟入佛境界。

第十九喻是「大海包含喻,喻禪慧普修德」。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
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普修無厭足。

第二十喻是「龍王遊戲喻,喻菩薩遊戲神變德」。
大海龍王遊戲時。普於諸處得自在。興雲充遍四天下。其雲種種莊嚴色。
如是無量妙莊嚴。種種雲電及雷雨。龍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動無分別。
彼於世界海中住。尚能現此難思力。況入法海具功德。而不能為大神變。

5.3 結說難思。
【彼諸菩薩解脫門。一切譬喻無能顯。我今以此諸譬喻。略說於其自在力。】
『彼諸菩薩』是指的法身大士,『解脫』是自在。「解」,把煩惱解開。「脫」是脫離。執著解開了就脫離六道,分別解開了就脫離二乘,無明解開了就脫離十法界,這是解脫。脫離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薩,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證得了解脫門。他們的功德,『一切譬喻無能顯』。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結前所說,略就六慧結之」。第一智慧,就是無上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信受難得」。『此法』就是指這品經。這品經非常希有、非常的奇特。「佛出懸遠,已難可遇,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明難信」。「明人天之器,信為甚難」,六道凡夫,能信華嚴那太難了。「由二力故」,有兩種力量在,所以他能信。「一現修淨福,稱所求故」,二「昔因聞熏,今發種故」。此即二鼓,「毒鼓與天鼓也,軟語生善,譬如天鼓。苦言滅惡,比於毒鼓」。

這首偈是說明《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一般凡夫能接受的。我們知道這部經是佛給大菩薩們演說的,但是凡夫裡面有一種人也有能力參與,叫大心凡夫;心量很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這麼大的心 量可以接受《華嚴經》的教誨。

六、流通分
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
下面有四首偈,是舉事來做一個比較,「舉事校量」。
【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這部經是賢首菩薩講的,賢首是第十信位的菩薩,也就是十法界裡頭最高的階層,他把這品經講完了,這品經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

【十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