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七) : 文殊揀擇 耳根圓通

一、前言
信堅至此,圓滿解說,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法門。所有見性成佛法門,不出這二十五法門的組合。此文是最後一篇,文殊菩薩的總結論,以美妙文辭,濃縮解說,他為何對初修者,推薦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的原因。(信堅補註: 關於二十五圓通的最後一門,信堅已於一年半前,在此園地,張貼了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Da2 empty13 empty14
二、緣起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諸聖各說圓通已竟之時,佛現瑞應。世尊於師子座,從佛全身 (一首兩手兩腳為五體),同放寶光;其光遠灌十方,微塵數如來、法王子、及諸菩薩頭頂:諸佛表果,諸聖表因,光明互相灌注,正顯自他因果交徹。他佛也以光灌我佛,主伴之頂。正顯佛佛道同,頂法無二,唯一藏心。此即圓通妙理,諸佛同證。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此顯圓通別相,色聲諸法,法法圓融。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羅織,猶如寶絲網相似,同體不分,不雜不亂。是諸大眾,眼觀瑞相,耳聞法音,身居法會,頂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 普獲諸聖所證金剛三昧。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因阿難不知最圓之根,佛雖密示耳根,阿難仍未領悟,故請如來,最後開示,退藏密機,冀佛冥授。故佛敕諸聖,各說因地修證法門,皆曰斯為第一。阿難亦復,罔知所措,故敕文殊,揀選圓通法門。 於是如來,特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現今觀此二十五位菩薩羅漢;皆稱無學者,以圓人修同無修故。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者:各說最初發心,乃至成道,無非根塵識十八界,以及七大,以為下手,權巧方便,皆言依此修習,究竟俱得真實圓通,各稱第一也。 彼諸聖等,所修之行,所證圓通,畢竟無二,實無優劣之分,與差別之異。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雖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但其所入之門,不無巧拙,難易遲速之不同。佛請文殊,揀擇何門,最應阿難及末世眾生之根機。

三、文殊揀擇圓通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欽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從他的座位站起來,頂禮佛足,炳乘佛力加持,而說下面偈子,做總結論。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所依真源,即是本覺真心,亦即如來藏性。性指體大,故曰覺海;澄圓、圓澄約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澄圓謂覺海澂湛不動,圓含萬有,此即寂而照,不變常隨緣也。圓澄,謂覺海雖然圓含萬有,究竟澂湛不動,此即照而寂,隨緣常不變也。 宇宙萬物一切眾生本有的自性,是圓滿清淨、本來一片光明,本來無一物。一切修行做功夫就是要回到這個原來自性的境界,宇宙萬有同體的這個本體。這個本來圓滿、本來清清淨淨的這個自性,假使覺悟到,就明心見性成佛。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能依妄源,即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 元明,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此元明性上,妄生照用,因妄照而生妄境。所照之妄境既立,蓋覆了真照之本性。遂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也。一塵起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一片白雲只要將谷口一遮,許多幾飛鳥,都迷失了歸巢之路。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妄所既已成立,則轉本有之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遂迷性空,而妄成頑空。以本識既不可見,而定欲見之,空見相對,堅執欲緣。依虛空晦昧,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 妄想凝結,成無情國土。妄想知覺,而成有情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迷妄有虛空,則虛空生於大覺心中,有如大海裡發起的一個水泡。想澄成國土,而有微塵國,皆依虛空之所生。空性如漚,有生必滅,究之生滅,亦屬妄見;虛空本無所有,況復空中,諸三有世間。(三有即三界,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但能滅除妄識境界,自可復歸本來元有如來藏性;既歸藏性,其理則無有二。設若欲入此無二之理,有很多方便法門。 諸聖證入此性,故無有不通;以三科七大,或順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門,皆為方便之門,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你哪個方法,如果能夠找到返本還源的,找到那個本來的根源,歸元性無二。沒有方法高低,只看對不對機。一切的修行法是方便法們。 十方如來,於一切法門,皆能證得,何須選擇!但初發心人,欲入楞嚴大定,得循圓根,或不圓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圓根,則艱難而遲,雖修數劫,不及一日,以得圓根則容易,但修一日,可抵數劫。 前來佛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乃據諸聖,證得藏性而言。今欲初心,修證三昧,有遲速難易之殊,故不得不揀耳!

四、文殊選擇耳根圓通法門: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如來在世,聞教得益者多,即末世亦從開示。而此方真實教體,唯在聽音之聞性而已。凡欲取證三摩提,即楞嚴大定,實在要以耳根,聞性得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學佛的目的是解脫了一切的纏縛,最好的法門是觀世音法門。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說法不滯為妙音,尋聲救苦為觀音,音性無著為梵音,應不失時為海潮音。今觀世音三十二應中說法,十四無畏中之救八難除三毒,四不思議中說咒,由菩薩妙觀察智,觀定應說何法而得度,即為說法,或說咒,應不失時,此皆梵音海潮音之力。梵音代表一種高遠的、清淨的、清雅的、不可思議的音聲。超出世間一切音之殊勝音。此即莊子所說的天籟之音。 說法的妙音,尋聲救苦的觀世音,清淨無染的梵音和應不失時的海潮音。用這種種音來救世上的衆生,使他們都能得到安寧,以及證得出世無上覺道,不生不滅常住眞心。 這五音……可使心境安詳清境,提高靈性階層,證得真如,出離世間。這是宇宙真理所發出的聲音,皆我們心裡所存的先天內在之聲。所以,這不是耳聞,而是心聞;不是目見,而是心見。這個潛在一心之內的先天的音聲,成為觀音的五音而顯現。

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文殊所以揀去諸聖,獨選耳根者,如觀音所說:我從耳門,圓照三昧,所以速證圓通也。十方 (前後左右四維上下) 一時同擊鼓,音聲遍在,聞無先後,處處皆聞。耳根聞性,本來圓滿周遍十方,真而無妄,實而不虛。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此言耳根在動用中,現具靈通之相,隔垣牆而聽音響,無所隔礙。所有一切聲音,遠近皆可聽聞。非五根功能,所能與耳根齊等。因此耳根本來通達,周遍無礙,真而無妄,實而不虛。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動而有聲有聞,靜而無聲無聞。無聲之時,聞性既無有滅,有聲之時,聞性亦非有生。是知聞性,湛然常住,聲有則聞動,聲無則聞靜。而自體了無生滅之相。因此聞性,真而無妄,實而不虛。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唯,身心不能及。 思維乃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夢想亦第六獨頭意識之所現。縱令在夢想之中,完全忘卻夢外動靜之境,而了無所思;而此聞性,亦不為彼無思而即便滅無。覺,即聞性本體;觀,指聞性照用;而此照用,乃是寂而常照,不假思唯,超出思唯之外。非其他五根所能比擬。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此明病在循聲。此方眾生,耳根既利,如來既以,音聲為佛事,凡聞聲者,皆當免於流轉。無奈眾生,迷而不悟,不能因言會道,聞教觀心;但循順所聞之聲教,在輪迴裡打滾,在生死海中流轉。若不迷則旋流,旋彼聞根,反聞聞性,獲得真實常住,不流轉之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阿難,汝欲旋流反聞,我秉承佛力,為汝宣說,觀音所證之金剛王三昧法門。金剛王者,其體堅固,不可破壞;其相光明,照了一切;其用銳利,能斷無明;亦即三德秘藏。王者,自在無礙義。此首楞嚴三昧,具足萬行,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可以心思口議。十方如來,都從此一門超出,趣入涅槃之門,出生諸佛。(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
汝阿難是多聞第一之人,與我同於空王佛所發心,我常勤精進,汝常樂多聞。你所遇之佛,數等微塵,皆以多聞之力,護持法藏,凡一切秘密深奧之法門,悉得聽聞。唯務多聞,不修定開慧,因此欲漏種習,還沒斷除,沒有智慧了知與決擇,故蓄積多聞,反成過誤,循塵流轉。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以自己之聞根,專門用來記憶誦持諸佛所說之佛法 (多聞不解真實義,不知如何依教奉行)是無益的。佛之言教屬外境,能緣佛的言教屬意識,能所分明,是生死因。 不如攝取本聞之性,旋倒聞根,以聞聞性 (不如旋根倒聞,反聞聞自性,才能開悟。只有用耳根的聞性,才能通達真實的自性境地)。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聞指妄聞,乃攬塵所結之根,非是自然而生也。因於動、靜二種妄塵,黏起湛然一精明之體,發為聽精,聽精映聲,捲聲成根,由此無始來,遂有耳根之名字,即根元。既因攬聲而結,必待脫聲而解。 “旋聞”,迴轉來找自己能聽的聞性。當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不跟著聲音轉,迴轉來找自己那個能聞的本性,自然而然,同外界的聲音脫離了關係,不被外面所轉。脫離音聲關係,能聽的不跟聲音轉,找到自己能聽那個根本。就見性了。那個能聞自性本來無名無相。此即入流亡所。乃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根既已返本還源,覺性現前,不復循塵結根,於六結,但解動、靜、根三結,則六根俱成解脫。是則一根返源,六根齊脫。耳根返源了,眼鼻舌身意統統得解脫。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六根都依一精明而起作用,若有一根返回真性,其餘五根亦皆得解脱,六根互用。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蓋言塵界,全倚情根而立,今情根解脫,而塵界自必隨銷。本一精明之體,起見聞嗅嘗覺知六用,如依淨眼,起於幻翳相似,三界依正,猶翳眼所見空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聞根今已旋妄復真,則翳根之病除。幻翳既除,而塵界應念隨銷,如空華滅於虛空。 自性是清淨圓明體。眾生因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還源找到這個生命的源頭,都被外境的聲色所誘惑了,不知道自己所見的、所聽的,都是虛幻假象,如夢如幻不真實。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不要跟著耳朵、眼睛向外奔馳,旋轉回來找那個能聽能看的自性。根除則圓而不礙,塵銷則淨而不染,因此而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修觀世音菩薩法門到此境界,一切外界六根六塵,都空了,回復能覺之性的本具圓滿清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如是漸進,達到覺所覺空,寂滅現前,乃為淨極;至此心光,自然通達,遍照塵剎。淨極即寂,光通即照、寂而常照,趙遍虛空法界。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乃涉世無礙之意;既得全體,復獲大用,卻來涉世利生,以含空之寂照,覺察世間,悉皆如夢,了無罣礙,即所謂超越世界,得大自在也。照而常寂。 再回頭來看這世間,一切都如夢如幻。摩登伽女亦是夢中人,此夢中之人,怎能牽夢外之身呢。阿難尊者不能解結超界,只因錯認緣塵影事為心,故被根塵所縛。但尊者已循耳根而開悟成道。我們亦應學他,遵循這法門來修證。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雖見六用殊,唯一精明轉。 此喻說明,從真起妄,返妄歸真。巧幻師即魔術師 (此喻一精明),能作之人,喻真如能隨緣。他所作諸男女之人之動相,都是虛幻假象 (此喻六根)。六根之運作雖有差殊,但皆是一精明的隨緣異用而已。休止機關而不抽,則諸根皆不動,六根亦全泯於無。(一精明就是知覺一念。一心分散了就是六根,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如果一處能返本還原,得到解脫,其他六處都不成作用。所有的前塵污垢,亦都應念銷滅;恢復本來的妙明真心,性淨明體。萬緣放下,就一念不生,寂滅清淨。狂心自歇(歇就是休息),歇即菩提。只要由耳根反聞照性,則六用(見聞嗅嘗覺知),歸於寂然,脫纏解脫。塵垢即指六塵垢染世界。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器界超越,自性現前,成就法身菩薩,入了十住位。但仍有無明習氣未除。若仍有微細的無明習氣未除盡,則尚在諸學地。本明證極,無明盡淨,才是究竟佛。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文殊在此,選定耳根圓通,反聞之功,易而且速,勸眾普修。真實圓通,別無他法,唯在旋轉循塵之顛倒聞機,反聞以聞自己之聞性而已。此性即是圓湛不生滅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成佛之真因。依此修證,定成無上佛道。因此圓通法門雖多,若剋定真實,便於初心,唯修聞性而已。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這耳根圓通法門,是十方三世,微塵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門的一條妙修康莊大道。過去諸如來,已得成佛;現在諸菩薩,雖未成佛,依此各入,圓明本性,淨極光通;未來修道人,亦當依此耳根反聞聞自性之法門來如實修行。不單單諸佛和觀世音菩薩,就是我(文殊師利菩薩),亦是從耳根反聞而證圓通的。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佛問我諸二十五聖,方便行門,那一門最當阿難之根機,揀取一門,為通常可修法。修行者,入菩薩乘,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欲得成就,究竟涅槃心,唯有觀音耳門,最為第一。 觀音之耳根圓通法門,則是淺深可以同說,久長可以共修,而最初入門方便。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其餘諸二十四聖,所修方便法門,皆是借佛之威德神力加持,遇緣成就,而能捨脫塵勞,非是通常可修之法。亦非是淺位與深位,同時可以所說之法門。如那律失明,佛示樂見照明;盤特闕誦,佛教調息攝心。明即事捨塵者,如鳥芻多婬,佛教觀慾火;難陀心散,佛教觀鼻端。且此等,唯對於淺位,深位則不相宜。如普賢之大因,滿慈之宿辯,善現之解空,舍利之淨見,皆屬深心。非淺智初心可得入。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