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圖教授 “打開《黃帝內經》之門” 第一章與第二章精華節錄  

信堅前言
王洪圖(1937—2009),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曾任該校中醫系副主任、內經教研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家中醫藥繼承工作中的指導老師。曾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年,將其倒背如流,終生致力於黃帝內經的講解及醫普。

王洪圖教授此書,可謂中醫的醫普,簡單、明瞭、扼要的介紹中醫的鼻祖經典 “黃帝內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信堅讀之,手舞足蹈,法喜無量,特於此貼文,簡介其要義。全書共有四章,信堅也因此將此介紹文分為四段,以利讀者將此文與全本書對照。此文是此書第一章及第二章的精華節錄。[讀者可網購此書,或到下面網站,閱讀第一章及第二章全文。]
huang18  Huang5 huang19 CREATOR: gd-jpeg v1.0 (using IJG JPEG v80), quality = 90
王洪圖中醫教授,不求名、不求利,一切為天下蒼生,不遺餘力、孜孜不倦的以其親身經驗與了解,深入淺出的講解黃帝內經,讓不信者信之、不懂者懂之、已懂者悟之、証之,可用於解除身心病苦,養生修性。不但可用以自癒、頓癒、癒他,同時也教導養生、去病延年之道。誠然是菩薩心腸,信堅從他的講解,獲益良多,深心敬佩。

一、第一章: 黃帝與《黃帝內經》精華摘要簡介
1.1第一章第一節第二段: 黃帝時代的文明初創
1.1.1 春風化雨,文明創生
黃帝善於治理國家,而且又愛民如子。在其治內,發展農桑 、倉頡造字 、發明指南車、算盤、算術,製作音樂,發展醫理、醫術。

1.1.2 天干地支,紀年紀時
黃帝命大撓作天干和地支,用來紀事、紀時。天干,用「天」字; 地支用「地」字,即包含有天與地相配合、和諧統一。天干和地支配合使用,干在前,支在後。干者,幹也,如樹幹之干;支者,枝也,如樹枝之枝。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和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順序配合,各表示每年與下一年的排序關係。60年重又出現甲與子配合的情況,所以叫60甲子。

1.2 第一章 第二節: 千古奇書《黃帝內經》
1.2.1 古代醫經七家
《黃帝內經》並不是五千年前黃帝時代寫出的著作,而是春秋戰國至西漢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在班固撰寫的《漢書.藝文志》中,提到過《黃帝內經》書名。它說:在漢代醫藥學中,關於醫學典籍有「醫經七家」:《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 氏外經》和《旁篇》。 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其餘六部典籍早已失傳,惟有《黃帝內經》 保存下來,流傳於世。

1.2.2 托名黃帝 的原因
既然《黃帝內經》並不是黃帝時代的作品,那麼撰寫論文和編輯書籍之人為什麼要將書名冠以「黃帝」是為了書籍便於流傳。 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始祖,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祖宗都十分尊敬、崇拜。那麼文章書籍,或者其他發明創造,如果托名是黃帝所作,在民眾中就會容易取得信任、受到重視,從而既受到保護,又便於流傳。

很多托名而留下來的典籍,其真正的作者卻永遠不被人所知。他們之所以要嘔心瀝血地把知識記錄下 來,無非是認為這些發明、發現十分不易,對人們具有重要用途。他們必須具有十足的民族責任心,而絕無名利之想,才能這麼做。他們記載下來的文字,必定是真實古樸,而絕無浮華之氣,因而可信度極高,以致歷經兩千年,用之實踐仍然極為靈驗!

1.2.3 《靈》、《素》名稱釋義,與八十一篇的由來。
《黃帝內經》一書,其中又分為《靈樞》和《素問》兩部,每部又各有八十一篇,所以《黃帝內經》總共由162篇醫學論文組成。

1.《靈樞》
記載的內容是人體的經絡、腧穴、氣血,還有針刺和艾灸治病的原則及具體方法。經絡和穴位,絕對是中國醫學所特有的理論,不單在醫學上要用它,武術上也會運用到。針、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通過腧穴 (穴位),經過經絡氣血,把針灸的刺激,運行到人體特定部位,發生特定的反應而達到治療效果。經絡和腧穴就如同「樞紐」機關一樣,誰能「啟動」它,誰就能看到它十分靈驗而有奇跡般的 收穫。所以這部書就取名《靈樞》。

2.《素問》
是講中醫的基本哲學 “天人合一”,及人的生理、病理、養生、治療等具體理論與方法。書中文章體裁,主要是以黃帝與岐伯等臣下問答形式寫成的,因此,其取名是「黃帝與岐伯等平素問答之辭,所以叫《素問》」。

另一種解釋是從古人探索天地宇宙形成過程的四個階段來分析的。這個四階段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為虛無,還沒 有氣的存在; 太初,是從無到有,開始有元氣產生;太始,元氣分為陰陽二氣,二氣化合,形成原始物質; 太素,已構成了有形態、有質地的宇宙,從而產生人類。 所以在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四個階段中,只有到太素才談得上人類的形體與生命。有了形體與生命,才有醫學。由於《黃帝內經》這部分內容,是從天地人宏 觀角度討論醫學問題的,所以取「太素」之意,而命名為《素問》。

3. 為什麼有八十一篇文章
《黃帝內經》一書共有162篇醫學論文,《靈樞》和《素問》各有81篇。為什麼都要選八十一篇? 在所有數字之中,「九」是最大的數。若九而九之,即是九九八十一,以表數之極大。所以《靈樞》《素問》各有八十一篇,用意在於說明這部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這跟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不能隨便為自己或女兒取名 “靈素“,因它是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兩篇的整合,意指此人 “武功絕頂” 或 “智慧高超”,非仙即佛。

1.3 第一章 第三節 究竟是誰寫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162篇醫學論文,大多數都是以問答形式寫成的。主要是黃帝提出困惑由岐伯等人解答,少數文章由雷公提問,黃帝回答。通過這樣問答的方式來論述醫學理論,敘述具體的技術。

1.出版時間:比《史記》晚
關於《黃帝內經》的時代,應從兩方面講,一是所收錄的文章的作者的時代,二是將162篇文章編輯成書的時代。對 《靈樞》、《素問》兩部書的162篇文章,經過多方面的研究考證,得出的結論是:有的文章較早,約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文章,即屬於春秋戰國時的作品。有的 則是漢代文章,某些文章在後世傳抄過程中,還有些字詞,甚至句子的修改。

最早記載,即《漢書.藝文志》中所說「醫經七家」。 《漢書.藝文志》是根據《七略》寫的,而《七略》是劉向、劉歆父子所著,並由李柱國於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 校定。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不僅參閱皇家藏書,還大量搜集民間資料。其中,涉及醫藥的有《扁鵲倉公列傳》,為扁鵲 (秦越人)、倉公 (淳於意)兩位醫家立傳,但並未提及《黃帝內經》一 書。因此,《黃帝內經》成書於《史記》之後。《史記》是司馬遷入獄 (前99年) 之後寫成的。如此推算,《黃帝內經》應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之間,彙編成書而問世的。

2. 作者:無名氏
《黃帝內經》中的文章前後相差數百年,書中反映了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有的重點研究生理、病理,如岐伯等; 有的重視經絡,如雷公; 有的重視解剖知識,如伯高等。

通過《黃帝內經》中文章出現的時間有早晚,以及學術流派不盡相同等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黃帝內經》並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一時之作。一定要填寫「作者」欄,只能寫「無名氏」。

我們雖然知道《黃帝內經》彙集了前後數百年間寫出的論文,又是經過西漢的專家編輯成冊的,但是那許多的文章作者並未署名,彙編者也同樣隱姓埋名,究竟是為了什麼? 當然,隱去自己姓名的理由之一,是要托名「黃帝」,以便於流傳。一無名,二無利,而要去認真、辛苦地寫文章,編輯書籍,確實是忘我。這是忘卻了個人的「小我」,而成就了中華民族之「大我」,創立了中醫藥學這個大寶庫。我們的祖輩醫學家,覺悟高得很!

3.《黃帝內經》的流傳:一波三折的傳奇
古代無印刷術,或印刷術不發達,書籍流傳主要依靠用手抄寫的方法,因而流傳不廣,且容易出現抄寫錯誤。加之年代久遠,保存不易,所以《黃帝內經》傳至唐代,已經出現不少錯訛。或不同的傳本篇目不同,內容卻大抵一致; 或內容有缺失,如有問無答,有答無問; 或這篇文章中的話,重複出現在那一篇的段落裡。再加上文辭古奧,使研究、學習都不容易。

傳承內經素問的第一大功臣: 二十年磨一劍
王冰,號啟玄子,唐代人。不僅精通醫理,而且信奉道教。他雖然愛好醫學,但苦於所見《黃帝內經》多是殘缺、零亂的本子,於是他立志研究,並遍訪同時代的名家,搜集可靠資料。 一天,王冰在郭先的書房裡,得到了已故張老師收藏的《素問》,字體清晰,文義周密,他馬上意識到,這是已知最好 的本子。於是他便以張公所藏之書為藍本,參閱其他本子及相關資料,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整理,對文章前後順序進行編排。

王冰是一個嚴謹的人。嚴,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謹,是謹慎、細心、實事求是。嚴謹,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具有的品格。在醫學上說,浮華就是「庸醫殺人不用刀」,就是「草菅人命」。 王冰對流傳已見散亂的《素問》,進行編排、整理並加以註解,花費了二十年的精力,才在唐.寶應元年(公元762 年) 完成。其工作十分認真、仔細。他雖然以張公秘本為藍本,但在編排整理時,凡對內容所在位置有所遷移,必定說明從哪一篇移到哪一篇; 或從哪段之前(後) 移到本段之中;《素問》原文傳抄有誤,而不能讀的地方,他有時再加或減掉一字等,凡遇這類情況,即使是一字,他也要特殊標明。

高麗國獻《靈樞經》
在《黃帝內經》成書後,《靈樞》曾經以《九卷》、《針經》等名流傳。而《靈樞》之名在文獻上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 《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王氏稱:「《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靈樞》傳至宋代已是殘本。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 (公元1092年),高麗國君派使臣到宋朝進貢。在進獻的禮品中有一批書籍,其中就有在中國已 成殘本的《靈樞經》。

二、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基本原理及運用
2.1第一節: 不可不知的《黃帝內經》三大特點   
2.1.1 從整體角度研究醫學
1. 人是一個小宇宙 —以大觀小
《黃帝內經》討論醫學問題時,它首先是把人放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之下,而人只是自然界萬事萬物中間的一分子。因此,人的生、長、壯、老、死,也就是生命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天地自然。

《靈樞.本神》說: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天之德,是指包括空氣在內的陽光、雨露、風、寒、暑、濕、燥、火等,自天而降的各種因素; 地之氣,指包括飲食五味在內的,供給人類生存的一切物質。只有天德下流,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交泰,才能孕育萬物,也包括人類。

既然人類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性的一員,而且同樣是由宇宙自然孕育而生的,那麼人的一切,不論形體、功能都與自然界 密不可分。如:天有春夏秋冬四時,人有手足四肢; 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 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九州、九野,人有九竅 (耳目口鼻,前陰與後陰); 一年有365天,人身有365穴道。夏季暑熱,江河水漲,波濤澎湃,人體經脈中氣血旺盛; 冬季嚴寒,江河水淺或結冰,人的氣血收斂,容易梗阻不通。

總之,《黃帝內經》把人視為一個小宇宙,而與大宇宙相聯繫,在分析醫學中相對細小的問題時,也要先從天地自然方 面考慮,只有符合大宇宙的規律了,那醫學上的小問題才被確認無疑,所以說「以大觀小」。

2. 整體的維持—經絡氣血
人的身體是在心臟統領下的統一整體,但心臟要發揮統領作用,各臟腑功能相互協調,需有通道傳遞。傳遞的通道就是經絡,傳送的信息和物質則是氣血。

十二臟腑各有一條所屬的經脈,這十二條經脈如同管道,運送著維持生命活動的信息和營養物質。而各經脈之間構成一 個有規律的循環系統,彼此聯繫,氣血在其中週而復始地運行,使人體各部位之間形成了一個時刻相聯繫著的整體。十二經又有若干層次的分支,有大絡、支絡、孫 絡、浮絡。總之,經絡系統聯絡週身,表裡上下,無處不到,所以牽一髮就可以動全身。

人體這個整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或者說是以五臟功能活動系統為中心的整體。黃帝內經對五臟活動系統的解說,主要以「功能」之活動為主。就以心臟為例,中醫說心臟有兩個主要功能: 一個是心藏神,聰明智慧屬於心。 一個是心主血脈,血液與脈管的功能與心臟有直接聯繫。

2.1.2從運動變化角度詮釋生命
1.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
(1) 運動變化是一切事物的常態
《黃帝內經》指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一切都在不停頓地運動變化著,日月星辰、四時寒暑、生長收藏…只不過有時變化明顯,有時變化隱微。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器,泛指一切生物體。生物體裡面進行著不停頓的生化過程。生長壯老已,是說生物體從出生到死亡運動變化的全過程。生長化收藏,是指生物體在一年或一日,相對固定的週期之內運動變化的不同階段。

(2) 生命有沒有靜止期
嚴格說,萬事萬物,永遠處在運動變化之中,是沒有絕對靜止期的。醫生看病,有時會把病情看作是暫時靜止狀態,以便留有搶救、治療的時間。否則,尚未來得及治療。病情變化、運 動了,治療措施也應跟著改變。留給醫生的「靜止」時期的長短,隨病情而定,急性病時間短,慢性病時間可略長。但即使慢性病,假設的靜止 期一般不能超過5天。

2.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從運動形式看,除上下升降、表裡出入運動外,還常見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的運動形式。如日月運行,寒暑往來,都是週而復始的。

(1) 營衛之氣的運行
營,營氣,它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營氣在十二經脈裡運行,先從肺的經脈開始,按一定順序通過十條經脈,最後到達肝經。一晝夜按十二經的順序,循環50周。

衛,衛氣,它有保護人體、抵抗致病因素的作用,同時直接影響人體的睡眠。它在經脈之外沿著一定路線運行。白 天人在清醒的時候,衛氣在偏體表的部位運行25 周; 夜裡循著腎→心→肺→肝→脾→腎的順序,每夜運行25周,這時人就處在睡眠狀態。所以無論什麼原因,只要擾亂了衛氣運行的規律,人就會出現睡眠障礙, 最常見的是失眠或嗜睡。這就是《靈樞.營衛生會》所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2) 五臟之氣的運行
由於人與天地日月相一致,所以人的臟腑之氣在運動方向,與日月運行一致。日月自東方升起,從西方降落 (這是相對運行,實際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這是以地球為中心而言。),因此,人身的臟腑之氣也有從左升起,自右下降的特點 (右旋是正)。聖人面向南,左側就是東方,右側就是西方。其運行的具體方位是: 肝氣從左側上升,肺氣從右側下降。心在上自右而降,腎在下自左而升。形成了一種以脾臟為軸心的「環周不休」的運動。

(3) 三因制宜與個體化治療
「從運動變化角度詮釋生命」等觀點指導下,產生的治療疾病總法則。

因人制宜: 根據每一個人的病情、體質、環境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肯定是比千篇一律、大工業式的治療,要 精確得多。 這就是「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人處在不同地域環境,外界的氣候、水土以及不同的飲食習慣,甚至是衣著等不同習俗,都對人的體質,甚至疾病有重要影響。同樣,對藥物的反應也有不同。

因時制宜 : 年份、季節、月份、節氣、晨昏等,都是時間概念。不同時間,自然界的陰陽盛衰各異,人體受到外界影響,氣血也隨 之發生改變,從而生理、病理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2.1.3從功能角度認識生命的意義
1. 天地之間人為貴
問: 《黃帝內經》已經兩千多年了,為什麼還在指導中醫,不該變嗎?
答:其中的具體技術、方法,某些觀點,早已變了,而且時常在變,在提高。 但是,基本理論、基本學術取向,永遠不能變。天地之間人為貴,這個觀點就屬於不能變的。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天地間之物,非生物類有形而無生命; 植物類有形體、有生命而無知覺; 動物類有形、有知而無義、無信; 只有人類,有形、有知,而且有仁、愛、禮、智與信。所以人最高貴。

2. 神氣與形體
人體固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但我們在認識生命的時候,不妨從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一方面是形體 (形),另一方面則是功能 (氣)。只有兩方面健全,並且協調一致,才是一個健康的人。 形與氣相輔相成,但在認識方法上,《黃帝內經》則把氣看得更重要。形是載體,氣是率領載體的嚮導。 中醫師診治,首先看病人的生理功能受損程度,主要是病人的痛苦所在; 治療效果也主要是看症狀減輕多少。

3. 人活一口氣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是說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是血與氣。「血能載氣,氣能統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在疾病情況下,有時人的意志(氣)也確實能發揮作用。有的人病本不太重,但精神壓力太大,以致一蹶不振; 而有的人病本不輕,但有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在較短時間內康復。

2.2第二章 第二節: 中醫學第一經典覽勝  
2.2.1穿梭於醫學與哲學之間—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和五行本來是兩種哲學理論,但是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把兩者結合起來使用,而有兩相融合的現象,統稱為陰陽五行理論。

1. 陰陽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萬事萬物之所以產生、變化、消亡,是其內在陰與陽兩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陰與陽是一 切事物內具有不同性質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輕柔地碰撞結合在一起,才構成該事物。

譬如,天為陽,在上而清虛遼闊,天氣下降; 地為陰,在下 而厚重無邊,地氣上升。上與下、清虛與重濁、下降與上升,都是看似相反的現象而分屬於陰、陽。但天與地不能分離; 天與地必須交合,天地氣交才有萬物的發生。

人體中的陰陽,便是醫學理論了。氣為陽,動而無形; 血為陰,靜而有質。血會流動是因為「氣」在推動並帶領它。也許你會說,血是靠心臟跳動和血管彈性作 用,才會流動的。實際上,心臟的跳動力和血管的彈力,這個「力」就屬於中醫學的「氣」。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以載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與血不能分離,氣離開血而無所依附,就要散失掉了; 血離開氣而不能流動,就變成瘀血、死血了。

2. 五行
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為代表,用來分析和認識宇宙間一切事物存在及其相互關係的哲學。「行」就是運行,是物質的特質、功能。 所有事物,當然包括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醫學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五行加以歸類,並按照五行之間的關係,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著。

事物之間存在著兩種基本關係:
一「相生」: 相互助長、滋生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二「相剋」: 相互制約、克制的關係。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用了土克水的五行學說。

人體五臟的五行歸類是: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有些人特別容易生氣,而生氣後又常常胃疼,用五行理論分析是: 急躁易怒,多是因為木 (肝) 郁不能舒緩,木氣太過就過分克制土 (脾胃),稱為「木旺克土」。治療這種胃痛,應該用「疏肝和胃」或「補土瀉木」的方法。

2.2.2《黃帝內經》的核心—藏象理論
臟曰「藏」,因為內臟是藏於體內,而不露在外邊。 「象」是表現於外的徵象、現象。在人體中,內臟是生命的中心,但是內臟又藏在身體內部,外邊無法看到它。

「有諸內,必形諸外」,外相是內在顯現。因此,人體內部若有疾病,一定會反映在人身外表上,可以藉觀察外表而察知內在的病情。從研究方法來說,從外在的表現和徵象變化,來認識內臟的情況 (主要是生理功能),所以把這個理論叫做藏象。

附註: 「有諸內,必形諸外」,引申為 “相隨心轉”,人所表現的外在相貌是隨着人的心態的變化而變化的。具有忍辱慈悲心的人,心地必然善良,就會顯現出慈愛溫和之相;巧言令色之人,常會給人一種陰險狡詐的印象。

「象」不單是人體的表現之象,同時還包括天地自然之象,所以在討論人體內臟的時候,必須和天地、四時、陰陽聯繫 起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人的生命問題。

2.2.3神秘而生機勃勃的經絡理論
經與絡,都是流通氣血、聯繫週身表裡內外,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組織結構。其中大者叫經,分佈的部位較深; 小者叫絡,是經的分支結構,分佈的部位較淺。所說經絡中流通氣血,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還有經脈之氣。氣代表 著一切生命的「信息」。

(1) 正經十二脈: 這十二條經脈,分屬不同臟腑,而又互相配合,是經脈的主體。 五臟: 肝、心、脾、肺、腎,還有心包,合為六臟,每臟各有一條經脈,有六脈。 六腑: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各有一條經脈,有六脈。

(2) 奇經八脈: 奇經與正經不同,它不直接隸屬於臟腑,衝、任、督、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共有八條,稱為奇經八脈。奇經八脈也是流通氣血的,但還有調節的作用,古人比喻說:正經如同江河,奇經好像湖泊,江河水滿,則溢於深湖。

經絡的理論歷史悠久,《黃帝內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在這部書之前,經絡的理論以及針灸治病的技術便已經產生了。 針灸的理論基礎是經絡,針灸突出的治療效果,世人皆知。但經絡是什麼? 經氣是何物 ? 人們使用現有科 學技術手段和思維方式,用了將近上百年的時間,至今仍沒有證實。

2.2.4人為什麼會生病—病因與發病
1. 有病必有因
就如同世上沒有無源之水、沒有無根之樹一樣,也不會有無因的疾病。有人得了病卻渾然不覺,僅感到疼痛、癢! 那是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

中醫將能引起人體生病的原因,分為三類:
(1) 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心理因素。七情六慾,人人皆有,但七情太過,超出人體生理所能承受的限度,它便會使人生病。 七情傷人,首先損傷人的內在臟腑、氣血,病位深,較難治療,是「內傷病」。每種情志,有它容易損傷的部位: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2) 外因, 是指外界環境、氣候等條件的急劇變化,超出了人體所能適應的界限,從而使人生病的那些因素。 外因主要歸納為六種: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在正常情況下叫「六氣」; 但它們到來的不是時候 (如冬天突然溫度升高),或者變化太大,成為引起疾病的原因時,就叫「六淫」,便是邪氣了。還有一種具有很強傳染性的病因,比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或者SARS等。本來也屬於「外因」,但因它們有傳染的特點,就另起名,叫「疫」氣。

(3) 不內外因,是指 除上述七情、六淫、疫氣分屬內因、外因之外,凡能引起人體生病的其他一切原因,既不是內,也不算外,那就是不內外因了。如飲食不當、勞逸失度、跌打損傷以及某些環境污染等,都屬於此類。

2. 病因是相對的
中醫學對病因的分析,並不一定是找到直接的致病因子,如某種細菌、病毒等。而是在觀察得病原因的同時,更關心病 人的表現,從病人的表現中確定致病的具體原因。因此,儘管直接致病原因相同,但是在不同病人身上卻可以出現不同的反應,因而可以判斷為不同的病因,這個方 法叫作「辨證求因」或「審證求因」。

3.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體是否發生疾病,取決於兩個方面:
一是人的體質、狀態,抵抗力統稱為「正氣」。免疫力之類,也屬於正氣。
二是邪氣,可引起疾病的各種因素,它們的力量、毒性是否足夠大。
如果人體正氣虛,抵抗力不足,再遇到邪氣比較強大,自然會生病。 如果正氣不虛,儘管有一定的邪氣存在,也不至於生病。

2.2.5生命的異常過程—病證理論
煉鋼看火候,治病看證候 : 煉鋼、燒瓷窯、瓦窯,技術高超的人通過看火候,便能準確地判斷爐 (窯) 內的物品是否燒煉成功。中醫治病,也要先分析疾病的證候,才能明確治療方法。 證,就是證據,也就是通過分析病人表現出的種種症狀,得出的疾病在這個時段的總體性質。而中醫治病,就是治的這個證。「同病異治」、「異病 同治」。

3.2.6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1. 以表知裡的基本觀點
中醫診病是無損傷性 (non-invasive) 的醫療法,是通過對病人外表的觀察和詢問有關情況,作出診斷。

以表知裡,又叫司外揣內,「有成於中,必形之於外」。凡處在動態中的事物,其內在的變化總會在外表部位有所表現,因而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它的表現,推測、判斷其內部的變化。

2. 望聞問切四診
中醫診病方法,主要通過醫生的直接感官,耳、目、口、鼻、身 (手),再與病人或其家屬交流後,便可以對多種疾病進行診斷。自《黃帝內經》之後的中醫師們,一直沿用這四種基本診法: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1) 望診
望,用目望。首先看到病人的神態、氣色、眼神及形體狀態,靈活與否; 再看病人的舌質顏色、形態以及舌上的苔; 舌苔的質地、濕澤度、顏色。必要的時候,再看疾病顯現出來特點的身體其他部位。 一望便知,不僅知道病人的一般狀況,甚至一望便知病人的具體症狀與部位。看到了病人的綜合表現—神,真是「神」乎其技!

(2) 聞診
耳聞聲音,鼻聞氣味 (聞聲辨味)。《黃帝內經》記載了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並與五臟相聯繫,其中:脾音宮、肺音商、肝音角、心音徵、腎音羽。又有五聲,也與五臟相關,即: 心之聲笑,肝之聲呼,脾之聲歌,肺之聲哭,腎之聲呻。病在不同的臟腑,在聲音上常有相應的變化。比如精神病人多笑的病在心,不停歌唱的病在脾; 睡眠中高聲呼叫的,也多屬肝臟的病。

有些疾病往往發出特殊的氣味,如尿毒症的病人呼出的氣體,有尿臊氣味; 糖尿病人的尿有爛蘋果味; 肺膿瘍病人呼出的氣有臭味等。這些不同的氣味,對診斷病情有提示作用。
能正確運用聞診的醫生,不但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這就是《內經》所說的聖人。

(3) 問診
就是詢問病人或其家屬,瞭解與疾病有關的全部情況。重點是得病原因、疾病變化、治療經過以及現在的主要痛 苦。經驗豐富的醫生,在聽到病人的幾個主要症狀後,便會有目的地提出問題,一般的疾病,問上三五句話,心中便有譜了。再結合其他望、聞、切的信息, 便可作出診斷了。 因此說: 問而知之謂之工。

(4) 切診
切,是按、壓、觸。中醫切診包括兩部分,一是切脈,二是切按腹部等部位。切脈又叫按脈、拿脈、看脈、摸脈。 醫生手指端的感官,好像可以代替眼睛那樣,看到人體內的各種變化。 目前中醫所用最主要的切脈位置,叫寸口,就是手掌大拇指側後方,叫橈動脈的那個位置。因為長度為一寸多,所以稱寸口,又叫氣口。 因為寸口這個位置很特殊,五臟六腑以及全身的氣血盛衰都可以從這裡反映出來,所以通過瞭解該處的「脈象」變化,可以診斷全身的疾病與健康狀況。 你看,在小小的寸口處,就能診斷全身的疾病,那是多麼「巧」啊! 這就是「切而知之謂之巧」。  

2.2.7治病的策略與技術—治則和治法
1. 治療原則
根據疾病的證候,確定治療原則,指導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原則:
治病求本:本是疾病證候,如陰陽、虛實、寒熱等。應該隨症而治。
三因治宜:即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制定相適宜的治法。
因勢利導:根據邪正雙方的態勢,尤其是病邪所在位置,採取適當治法,使邪氣從最近的部位,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以免過多地傷害正氣。

2.多彩的治療技術
(1) 藥物療法
《黃帝內經》把藥物按其性質,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叫「四氣」。寒藥治熱病,熱藥治寒病。溫藥治清冷的病,涼藥治溫熱病。 藥性還可分為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叫「五味」。酸味藥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辛入肺。酸味和苦味同用,有瀉下和催吐的特點; 甘味、辛味共用,有發散邪氣或補益正氣的作用。鹹味有時也能催吐,比如淡鹽湯,溫服,可以催吐。

(2) 針灸療法: 針,是針刺法。灸,是用艾葉加工為艾絨,點燃後,在肢體上灸烤的方法。
(3) 其他療法: 氣功導引、推拿按摩、外科手術、心理療法、飲食療法等多種治病方法。

3. 什麼病不能治?
天下沒有「不治之症」: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努力鑽研醫術,就沒有不治之症。《黃帝內經》堅信,凡病都有治療之法,也都可以治癒。

但有些人是不能治的。《素問.五臟別論》說:「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這說明古時即有迷信鬼神邪說,而不相信醫學的人,他們被各種迷信邪說蒙閉心神,拒絕接受 醫學治療。這樣人的病人,無法醫治。[這就如佛經所說的 “一闡提” : 不信佛理的人,永遠沉淪再三惡道中。]

2.2.8健康長壽的秘訣—養生
1.「養生」是中醫學的「專利」
健康長壽,是人類永遠的追求。《黃帝內 經》認為人類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20歲。然而無論古今的人們,能夠達到自然壽命的,不足萬分之一。這是因為除了遺傳因素(先天稟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的數十年內,沒能很好地保護身體的健康,以至於多數人不能「盡終其天年」,即天賦予的年限,也就是自然應有的壽命。

因此,怎樣才能保護身體健康,使人們盡享天年,便是醫學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素問》開章前三篇文章「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都是討論這個問題的。而且將這個學問命名為「養生」,把有關知識與技術,稱為「養生之道」。

2.養生的原則與方法
養生,又叫攝生,是對生命的保養和調攝。它是《黃帝內經》中最重要的學術內容之一,既有深奧的理論,又有豐富多彩的技術。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兩段文字。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聖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詳見此園地的篇文章: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一)古人養生之道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二) 腎氣與生命階段以及生殖能力的關係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美圖趣文, 趣味科學, 黃帝內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王洪圖教授 “打開《黃帝內經》之門” 第一章與第二章精華節錄  

  1. 信堅師兄好:

    原先看到標題,本想退避三舍,繼而心想「真有三根普被」的醫書嗎?好奇之下,一行一行竟讀完了,真的平易近人,饒富趣味!

    人類真如無根樹,經年累月虛耗身心,直至年歳增長,精氣日損,方思性命雙修。這麼珍貴的醫普書籍,連顏都能看懂,應該可以列為中小學生中華文化選讀課或補充教材了,可是在時下歪七扭八的教育體制下,可能又會累壞一群學子忙惡補了。

    對了,因為近日讀到懷師再三強調行者,不論大小乘,不論顯密,一定要修白骨觀,顏也開始學,才觀想幾天白骨和不淨觀,的確不太難,不過,雖然不怕骨頭和腐爛,但心情灰色起來……,希望早日度過這階段。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這本醫學科普書,連信堅都看得懂,何況是聰明睿知的師姐,當然也看得懂。

      天下沒有「不治之症」: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凡病都有治療之法,也都可以治癒。不能治癒,是所知有限,仍是庸醫。

      天下沒有看不懂得書,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看不懂、解決不了,是自己沒有信心,智慧不夠。

      南懷瑾推薦白骨觀,是要人觀萬法無常、去我執。

      信堅

  2. 师兄好! 您的网站整理的真好!记得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菩萨多出自科学界。赞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