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遊 解說 (二) 孔子問道於老聃

一、如何修道、住道、得道。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孔子問老聃:今天安居閒暇,我冒昧地向你請教至道。老聃說:你先得齋戒靜心,再疏通你煩惱擁塞的內心,洗滌你被染污的心神,破除你的所知障。大道,真是深奧神妙,難以語言表達的啊!不過我還是在此,將為你粗略地説個大概。
chang3 chung2 laotz 1a
老子在此,開宗明義,幾句話就簡短的指出,如何得道的總綱領: 要修清淨心,由定生慧, 以去除煩惱障、思惑、見惑,及所知障。

晏閑:安閒。疏瀹,引導使暢通。疏通水道,使水流通暢。澡雪: 洗滌。掊擊:毀壞,砸爛。窅然:幽深杳冥,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無形無相。崖略:粗略,大略,大概。“齊戒”,找一個清靜無人的地方去內省,不是吃素,而是 “心齋”。心齋,是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有如掃除屋裡的雜物,才放更多的東西。

疏瀹而心: 再疏通你煩惱擁塞的內心,即去除煩惱障。澡雪而精神: 滌除意念中庸俗的東西,使之清潔純正。我們的精神,雜氣充塞,“貪、瞋、痴、慢、疑、惡見”思惑太多,我們的精神經常處於一種燥熱狀態,我們的精神要用冷雪來全面地洗滌一番,使之清醒,而有正知正見。掊擊而知: 我們的所知障太重,應該要絕聖棄知,去除世智辯聰之所知見,以增長智慧。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昭明顯著之物,生於窅冥之中;明生於暗,有黑暗才能顯出光明。此即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根本智起作用,就能無所不知。“昭昭”是“知、已知、清楚明瞭、無所不知”,“冥冥”是“不知、未知、無知”。眾生凡夫,都處於“昭昭”和“冥冥”對立的狀態。修道是要使“昭昭”和“冥冥”混融為一體,轉煩惱成菩提,轉八識程四智 (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四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人倫有為之事,生於無形之內;精智神識之心,生於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於精微之氣。此即道生萬物,所謂 “真空妙有,心生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故人獸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卵生,稟之自然,不可相易。(哺乳動物都有“九竅”: 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一個嘴巴、一個肛門、一個小便孔,一共有九個洞。 魚類、鳥類是卵生,大小便是在一起的)。

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道無形無相,無所不遍。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跡;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修道此境界的人,出入不須經由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弘達四方,大通萬物也。也就是說,”盪” 的來臨沒有蹤跡可尋,它的離去沒有邊界。我們無法看出,道在哪兒進出、在哪兒停留。我們修道,要以 “無門”為法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得道,証入四無礙境界。

房門是用以進出,房間是供人居住的。要得道,必須登堂入室。無門”就是大道無門可入。我們要想追求大道,沒有門徑可循。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標月之指,黃葉止啼,不是 “見道之門”。要明心見性,要如《楞伽經》所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就是說,要以佛的經典、成佛之心,在加上以 “無” 為法門: 無相、無住、無念、無為。“無房”就是無住,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四達之皇皇也: 四通八達,通達無礙。 即《華嚴經》所說見性後的四無礙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禪宗“無門關”的“無門”是出自《莊子》此文。詳細請參看下文: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 – 彌勒法門
禪宗無門關 序言解說

邀於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遇於道而會於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強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變無方,得到解脫了。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此云,二儀 (天地) 賴之而虛通而高廣,三光(日月星)資玄道以運行,萬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作用也。天如果不得道,它就不會高遠;地如果不得道,它就不會廣闊無涯;日月如果不得道,它就運行不能運行;萬物不得道,它就不能昌盛地繁衍。宇宙自然現象的一切一切,都有道的參與,實際上都是道的作用,“此其道與”呀!看到這一切,我們才明白這就是道,道就在萬事萬物之中運轉。
故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二、道的本質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弘辯飾詞,不必慧照。故道德經云: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因此聖人,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這就是說,博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理 (諸法實相),善於辯論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因此,聖人“棄聖絕知”才能夠真正成聖成智。(“辯之不必慧”: 有些人辯才無礙,滔滔不絕,喜歡和別人爭論,這些人大都是世智辯聰,沒有真實智慧。有真實智慧的人,大言不辯)。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道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博知辯慧,不益其明;沈默面牆,不加其損,因此聖人注重保任此真如自性。

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
大道無量無邊,說深,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說高,它像須彌山一樣,高大雄偉。論時間,它沒有終結也沒有開始,終則復始,無終無始,變化日新。萬物的一切運作,全被包括在它的範圍之內,從無短缺。

夫道,遠超太一,近邁兩儀,囊括無窮,尾閭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淵澄深大。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都是“其終則復始”。

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運量: 猶言承載容納。道生萬物,層出不窮、推陳出新。萬物全都從它那裏獲取生命的資助,而且從不匱乏,這恐怕就是道啊!所以君子之道不能置諸大道之外,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大道的運行,和大道的運行打成一片。萬物全都從它那里獲取生命的資助,而且從不匱乏,這就是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莊子,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