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amond Cutter “切割鑽石的喇嘛” 精義解說

一、信堅前言
感謝 Robert 師兄介紹 “切割鑽石的喇嘛” (The Diamond Cutter) 一書。信堅花了兩天工夫,將整本書仔細看完,受益良多,是本難得的好書,理論與實證並重,值得向讀者鄭重介紹。書名亦可譯為: “能斷金剛者 (具有 “能斷金剛智慧” 的明心見性者)”。
DC1 DC3 DC2 DC4
此書作者 “麥克爾·羅奇” 善知識 (Geshe Michael Roach) 經過二十二年的學習,從西藏色拉寺修道院獲得了他的geshe學位(格西: 善知識,相當於佛教博士。)畢業後,依其導師的指示,到紐約市入世隨俗,將金剛經的義理,運用於經營鑽石業,無往而不利。此書是經營鑽石業的寶典,以個人實例,指出學佛不是呆板的唸經拜佛。如能深解金剛經的真實義,靈活運用,不但能成功致富、享用所得、而且人生活得快樂、有價值、有意義。

此書中的重點在於闡說 “業力 (銘記,engrave on one’s mind)” 與 “空 (empty)” 之間的關連運作。也解說了 “不住相佈施” 的無量功德與金剛經中的 “無我相” 是公司員工,同心合力、萬眾一心的原動力與成功的祕訣。 

麥可.羅奇是當今傳授西藏佛教的偉大導師之一,也是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以五萬美元的資金起家,至今每年的銷售額超過一億美元;他以任職於安鼎的親身經驗為例,讓讀者能夠以新穎的角度,運用金剛經得智慧。

經商,第一個原則是要成功,賺錢。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還能保持身心的健康。第三個原則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我們應當能從我們經營事業與經營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恆的意義。

全書有140頁。信堅在此,將其精華,重新整理解說,濃縮成6頁,讓讀者有個整體清晰的概念,作為讀原書或翻譯本的導論。

二、What the Name of the Book Means? 金剛經的微妙義
這部經的原名叫”Arya Vajra Chedaka Nama Prajnya Paramit Mahayana Sutra”,中文翻譯為《尊貴能斷的金剛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英文則稱之為”The Diamond Cutter, a High Ancient Book from the Way of Compassion, a Book which Teaches Perfect Wisdom”。《能斷金剛者》。因般若智慧有如金剛鑽石一樣堅硬明利,故能斷一切修行人在修行中所現起的業障、積習。《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教導如何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過、超越一切修行上的境界。

鑽石(金剛石)具有其豐富、深奧的象徵意義—堅實穩固、無堅不摧卻又清透明淨的特質,代表了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質。因此,書名“切割鑽石者”,文義指作者—羅奇格西在俗世的職業。但其內在的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洞澈本性、直見本心之人。這般的開悟者,在世間能無入而不自得,一如鑽石般清明、穩定,不被任何環境所阻撓。

三、“空性”的深意
空性有無我的含義,空性是不落兩邊,超越二元對立的。空性就是佛性就是無為法。心經裡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性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空就是緣起,“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性賦予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的可能性,如果一切法不空,那麼一切都是固定的,無法更改。

空是每一個現象,任何一種存在所共同具備的性質,沒有不變性、孤立性和實體性。空即是諸法實相。一切都是在變化的,有生住異滅,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過程,沒有絲毫的固定性。唯有在無常變化中,內心安住,接受無常的事實,坦然地活在無常中,不要求永恆不變。唯有把握當下,精進努力,才是使「改變」更順暢的有效途徑。一切都是會改變的,可以進步的,可以展現積極性、開創性。

空有如一個空白的屏幕,不同的人從屏幕之中看見不同的事物。好壞與否,全憑我們如何看待它。我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就事件本身而言,沒有所謂的好或壞。空是沒有孤立性和實體性,一切現象都只不過是各種聯結和關係所相對襯托,呈現出來的形式而已。當我們經常把眼光打開,不再局限於自己所看到的部份,而留意到各種關係和聯結,我們就逐漸生起空性的智慧,我們會發現每一個現象都比我們過去所認定的更為鮮活、豐富。

擴張經營版圖的潛在危機: 相同行動,不同結果、是好是壞,全憑個人觀點。一個理想事業本身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感受各異。因此,這些事物是空白的,是中性的,是“空”。

四、心之銘印 – 心如同 一台全天候錄影機
“空”表示的意義只不過是:我們遭遇了一些好事或壞事,但那些事情本身並無好壞的特質。好與壞的感受並非來自事物本身,那麼它從何而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心之銘印”(imprint),即“業力 (Karma)”。

“好壞”感受的銘印有三種不同的植入方式:無論何時,當我們行動(身)、 說話(語),甚至思考(意)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身、語、意的種子)。那台嵌裝在我們內部的錄像機,也就是我們的心,全天候開機; 錄像機上的“動機旋鈕”是決定銘印深淺強弱的最重要因素。

每一件事物都蘊含了一種潛能,一種成就各種結果的易變與無常。這種印象的好壞都非來自他們 本身,它來自我們本身,來自我們內心。很明顯地,無論是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都不斷地受到那個因素的支配; 這所有的一切,全都源於前一章節所探討的心理銘印。

4.1 銘印運作的方式
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因此善業與惡業並不存在。這些善業與惡業留存在造業者的意識之中,未來將產生善或惡的業果。我們所遭遇、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或“空的”。換句話說,無論我們從事件中獲得令人愉悅的或令人厭惡的感受,那感受並非來自事件本身,那些感受來自我們本身,而且非我們所能控制。

當我們行善或作惡之時,心理銘印透過我們的自覺,被植入於心。心理銘印植入於心的強弱程度,依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定,包括我們的動機、 情緒的強弱、我們對於自身行為的覺知程度、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對於自身行為的執著程度,以及我們採取行動之對象的背景。

4.2 心理銘印如何左右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
根據佛經,心的錄像機或攝影機在一彈指之間,可以記錄大約 65 個分離的、不連續的影像或銘印,這些銘印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它們在潛意識之中停留數天、數年或數十年,並於心緣起生滅的每一個剎那之間一再地重現,如同電影一格格的畫面一般,因為放映速度之故,使我們把原本分隔的影像誤以為是連續的影像。如同自然界的種子一般,種子被植入心中之後,呈指數般不斷成長。(譬如2的3次方,23=2×2×2=8,2是底數;3是指數;8是結果)。就如把一粒幾克重的橡子,重於地下,它可長成幾噸重的橡樹一樣。

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巨大的容器,容納成千上萬個心理銘印。這些心理銘印就像在機場跑 道上排成一列,等待起飛的飛機一般。較強的銘印先起飛,較弱的銘印則遠遠落後,等待起飛。然而,當較弱的銘印在心的跑道上等待起飛的時候,它的強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增強。無論何時,當我們又對某個人做出某種行為時,那行為在心中所植入的銘印比先前存在的銘印更強烈的時候,這個新植入的銘印就移到等待隊伍的前面, 如同機場的控制塔台呼叫一架飛機先行起飛一般。當銘印的飛機起飛的時候,位於潛意識的印記到達了意識層面。無論當下我們正在從事何種行為,它都影響左右(甚至決定)我們的整個觀感。

4.3 銘印如何開花成熟
(參看此園地 “略說因緣果報“,依因、緣、果、報之程序運作,緣先成熟的先報。)
銘印留存心中,然後開花結果。所有的事物都是經由你的銘印製造產生出來的因果關係):
有 4 個規則影響過去的銘印如何在心中開花成熟,從而左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⑴善惡業因必生同類果報。
⑵ 銘印停留在潛意識的時候,它的強度持續不斷地增強; 直到它茁壯成熟,迫使我們經 歷一些好的或壞的感受。
⑶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種感受,都是由先前的銘印引發出來的。
⑷ 一旦銘印被植入於心,它必定產生一種感受;
因為你必須了解銘印,才能克服銘印。它是一個循環。

4.4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市況行情是“中性”,是“空”的。市況行情本身沒有所 謂的好壞; 它是好是壞,完全出自鑽石商人自身的觀點。市場對我們仁慈或殘酷,幾乎是隨機的。兩位鑽石交易商既有的心理銘印,驅使他們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市場。我們只要植入一個正確的銘印,一個可以讓我們“看見”充滿利潤的市場的銘印。帶領成功商人走過市場交易之黑暗森林的“福至心靈感受”或“本能直覺 (感應、神通)”,正是心理銘印成熟茁壯的直接結果。

4.5“沉默”的評價
獨自靜默一段時間是獲得洞悉商業情勢的眼光的特殊方法。即是小心謹慎地只談論具有意義、具有利益的事物,並且避免言之無物或言不及義,“惜言如金”、言之有物、言出必行。員工互相支持鼓勵的部門幾乎可以自行營運;反之,員工相互爭吵、彼此敵對的部門,既無法創造利潤,也造就了一個令人心力交瘁的環境。尖酸刻薄的言辭則立即耗盡一個部門和該部門每一位員工的活力與乾勁。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能力所及,你都必須特意地幫助他人言歸於好。

五、在寧靜中安頓生活
《金剛經》的精髓要義;你明白,沒有一件事物本身俱有某種特定 的本質 (空),否則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物都會產生相同的看法與感受。

既然對事物所產生的觀感不是源自事物本身,你自身即是事物觀感的 源頭。然後你領悟到,過去所從事的身、語、意三方面的善業或惡業,在你心中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或銘印,支配左右了你對事物的觀感。最後你了解到,只要持續追踪記錄每天的行為、思想,你就可以規劃自己的未來。你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你知道如何獲得成功。

首先,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安頓日子”。西藏智者稱安頓日子的過程為“偏巴湯”,意指在每天早晨,花一段時間獨處靜坐,自我反思觀照,以達到安頓身心的目的。可以把我們的心帶入內在的層次,專注於內在的念頭。在靜坐 期間的持續練習,可以使你停止沿襲舊習,提醒自己用新的、正確的方法來應對。你拒絕人生的失敗一再上演,你拒絕種下一再嚐到求援被拒的苦果;使用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打破原本的惡性循環。

六、作者解決一萬克拉鑽石貿易錯失的實例: 化危機為轉機,化憤怒為力量的空性。
當作者在偏遠地區靈修時,接到老闆的電話,要他採購一萬克拉的鑽石。當他如期完成此任務後,回到紐約見到老闆,他暴跳如雷,指稱為何將 “買一千克拉” 變成 “買一萬克拉”。這顯然是彼此間的誤解。有口難辯。此時,在你受到強大的憤怒、痛苦的情緒襲擊之前,你大約有三秒鐘的時間採取防衛的行動。

切記,片刻的憤怒,或在心中植入類似的銘印,將使你在未來經歷數天、數週、甚或更 長時期的業果。憤怒根本於事無補。你應該立即把心轉向解決當下情境的方向。你要有能夠立即“化憤怒為力量”,解決眼前問題的智慧。

當你拒絕發怒或避免任何負面情緒的時候,你的健康與快樂也隨之延長。當你的心清 澈明淨,平靜沉著的時候,你也能夠用更聰明更理智的方式解決商業問題。你認為那是一個問題, 它就是一個問題。一件事物好壞, 全是你自身的觀感。是問題還是新契機,要專注凝神,敞開心胸來轉化,痛苦帶領我們遇見最美好的事物。

如何成功地處理來自老闆毫不留情的批評與指責。在被怒斥的頭幾秒鐘,如何平息憤怒與挫折,甚至在他們有時間形成之前,即平息憤怒與挫折。你就能帶著清晰明澈的心境,離開老闆的辦公室,胸有成竹地準備處理手邊的問題。而長期的結果是,你停止植入新的銘印—再次面對暴跳如雷的老闆的銘印。從此以後,你的工作生活將越來越 平順流暢。

此時此刻,了解一萬克拉的鑽石可以被視為一個問題或一個新契機的開端是很重要的。把它視為一個問題,已經讓你感到緊張不安。它使你心生防衛,壓抑你的創造能力。你應該這樣想:上個星期,我有一個絕妙的主意,才需要一萬克拉的鑽石; 只是現在我想不起來罷了。那麼,仔細想一想那是什麼樣的好主意吧!在安鼎國際鑽石公司,我們常用的一個策略是:利用我們不小心購買過剩的鑽石,重新設計一種產品。在這種情境之下,保持鎮定,不要驚慌失措,即能夠避免創意遭到壓制; 它也能夠防止負面銘印在接下來的數天或數週,從潛意識浮上意識層面,促使你把機會視為問題。因此,保持冷靜沉著,並且專心回想處理一萬克拉鑽石的好主意,是很重要的。對於擁有一大批混合了各種形狀鑽石、苦於無法脫手的鑽石交易商與珠寶公司來說,一 克拉心形鑽的出現無異是天賜之物。最後的結果是,當這些鑽石商品在商店熱賣,造成一股旋風之時,你已經把購買一萬克拉鑽石的疏失,轉化成一個出乎意料的成功之舉。

七、困境開啟新道路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存在的事物皆是空的,沒有一件事物本身是好的或壞的。一個人眼中的蜜糖,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毒藥。一件事物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你自身的觀感。而過去種入心中的好的或壞的銘印,則支配了你對事物的觀感。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你心中的銘印促使你把問題視為一個問題。因此,每一個問題都能夠被轉化為一個契機。

當事情的進展不盡人意的時候,不要擔憂或心煩意亂,相反地,你應該完全地敞開心胸,邁向新的方向——試著去探看他們希望你走上的新的陌生道路,不要頻頻緬懷過去熟悉的道路。煩亂擔憂只會 使情況惡化。專注凝神地思考如何去發掘潛藏於問題之中的契機,不但能夠鼓舞你的心,也種下了正面的,享受成功未來的銘印。

八、死亡冥想(Death Meditation)
死亡冥想是指,每天早晨你清醒之時,不要起身,雙眼睜開地躺在床上,然後你對自己說:“我今晚即將死去,我應該如何度過餘生,才是最好的選擇?” 死亡冥想的概念,即是把速度緩慢的心轉變成速度飛快的心。從萬事萬物皆有盡頭的角度來看待你的人生與事業。在我們退休之後幾天,這些榮華富貴都將成為不堪回首的惡夢。我們被迫自問,我們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即使我們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即使我們的公司在市場上所向無敵,我們必須時時謹記 萬事萬物皆有終了之時的道理。為了能夠從最清晰透徹的角度經營我們的人生與事業,我們在心理上,必須先行至我們退休的那一天,行至我們死亡的那一天,以及行至我們的公司告終的那一天,然後審視回顧我們的所作所為。它值得嗎?它充實而有意義嗎?它是我們度過短暫又難得的人生的最佳方式嗎?

你的目標在於:(1)賺取巨額的財富;(2)保持強健的身心,如此才能夠享受財富;(3) 用日後你將引以為榮的方式善用你的財富。

我們將從生命的盡頭回顧我們的人生,評價我們的人生。你必須能夠回顧人生, 而且不僅僅說你賺取了財富,不僅僅說你能夠盡情地創造並且享用財富,你也必須能夠說,在你賺取金錢的同時及其後,你改變了世界,你讓世界有了些許不同。

九、財富之源,無限經濟。
“商業策略是不可測的,是誰也拿不準的”的事實。這是商業的測不準原理, uncertain principle。財富隨著個人的 得勢與死亡而來來去去; 隨著國家帝朝的興衰起落而來來去去; 在繁榮昌盛的時期,財富散佈整個世界,在經濟蕭條或戰亂時期,則普遍貧窮。財富的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它從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財富的量是不停變動的。古老的財富是有限量的觀念,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財富是銘印的結果,它本身是中性的、空白的或具有各種潛在可能的商業交易或商業決策突然獲致成功。新的財富的產生,不需要犧牲或損害原先存在的財富,你可以揚棄分享有限資源的想法,你也可以棄絕貧窮的觀念。

十、拓寬心量,成就的可能性是無窮的。
古老的有限觀念是錯誤的。拓寬心量,心寬天地寬。古人的錯誤觀點,處處可 建。譬如說 “小心,哥倫布,你會從地球的邊緣掉下去,因為地球是平的”。又說 “鋼鐵絕不可能在天上飛翔或飄浮”。或者說 “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不可能擁有相同的管道,接收天際發送的全球信息”。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The Diamond Cutter “切割鑽石的喇嘛” 精義解說

  1. 感謝師兄的貢獻,本來小弟我還想說這本書會不會太膚淺,深怕師兄讀了浪費寶貴的修煉時間。不過如果可以再讓小弟我斗膽推薦,這個作者這一系列的第四本書也很值得看,英文版書名叫做The karma of love.中文叫做愛的業力法則,如果第一本是在介紹業力法則用在事業以及金錢方面的,那第四本就是用在人際關係還有愛情方面的,帶著一點點的理論,有八成都是人們詢問作者該如何應用業力法則的q&a,算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簡單應用版,挺有趣的。不過小的我還是來專心研讀華嚴經才是,不打擾師兄了

    • Robert師兄:

      信堅剛收到之前來函提問時,看了標題,”當和尚遇到鑽石”,覺得該是一本新時代 (New Age) 的書,因此暫時擱下。幸好信堅一生有一個原則,就是沒看過、或不懂的,不隨便回答。也幸好如此,才看了此書。一切都是緣。多謝師兄介紹此書。

      看完此書的主要感想是,看經書不在多念、多讀,貴在深悟如來真實義 (解悟)。能如此,即使只懂幾句,就可運用無窮。所謂 “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全書只在解說金剛經裡的 “業力”、”空性”、”無我相” 的真實義,了知其運作法則,能善加應用,就可無往不利,所向無敵。此即華嚴經所謂 “信、解、行、証”修行証道四大步驟。

      眾生主要毛病在於對經句,一知半解,自以為懂,信心不足,我執太重,不能正確靈活運用。

      信堅

  2. 信堅師兄:

    看了聖嚴法師的書,他說佛道是不能雙修的,因盡頭不同,敢問師兄是否屬實?

      • Ray 師兄:

        真對不起,誤解了師兄的問意。已將上回答覆刪除。

        信堅找到了師兄提問的出處: “聖嚴法師談修行的層次“。全文如下:
        “昨日有位李先生,對我說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認為佛道是相同的,問我可否同時修行?
        聖嚴法師答: 佛和道的基本立足點應該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終目標的證果上是不同的。雖然是同一立足點,由於方法不同,出發後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 因為佛教承認他們 (道教) 各有其本身的價值,可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因對像不同,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佛” “道”兩字,有無量義,無量層次,無量深淺廣狹不同。一句話,要看上下文,才能正確解說、評論,不能斷章取義。聖嚴此文所說,”佛法” 是指大乘法, 所說 “道” 是指 “道教”,本身也有無量不同道觀。(此 “道” 不是指”老莊之道”!)。

        了解這定義後,答案自明。佛是 “佛法”,道是 “道教、宗教”,雖然都以濟世為本懷,但終極目標不同。佛法大乘是修四聖位: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而 “道教” 止於 “人乘、天乘”。因此說 “終極目標不同。

        不過,講這些都是知識、常識。於真修行,增長智慧與提高靈性,了無關係。要增長智慧與提高靈性,須要知道正確修行法門,然後依教奉行,真修實證。

        信堅

        • 師兄:

          不要緊。’昨日有位李先生,對我說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認為佛道是相同的,問我可否同時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點應該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終目標的證果上是不同的。雖然是同一立足點,由於方法不同,出發後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引自聖嚴法師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