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一) 古人養生之道

一、 前言
最近因Ray 師兄來函問及 黃帝內經 裡的 “七損八益”,令信堅重頭回去看《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因此找到一本很好的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的八十講解”。可惜此書對 “七損八益”,沒有特別講解。信堅個人認為,”七損八益”只是 “陰陽應像”的一個小局部,其實 “七損八益”的更深理論,應看素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第二段,講說 “腎氣與生命階段以及生殖能力的關係”。它描述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生理變化週期。這篇在王洪圖教授的第75及 76講有很好的解說。但信堅發現,另一本更好、更詳細的解說是徐文兵和梁冬合著的 “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上古天真論” 。總共有54講。

信堅看完上述兩本書後,獲益良多。深嘆古人的無私、聰明、智慧、臨床宏觀體驗、與諄諄教導。同時也相當佩服 王洪圖教授及 徐文兵和梁冬對 黃帝內經的深廣見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無私奉獻,對他們的著作,沒有版權,歡迎轉載。真是菩薩心腸。
Huang5 Huang1 Huang2 Huang3 Huang4
再者,研修一乘佛法,須要看古人見性者的講解,才能了解佛經言外之真義。所謂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同樣的,看古典醫經,則須看有臨床經驗的好中醫講解,才能受益。對中醫理論與實用有興趣的讀者,信堅在此,鄭重介紹此兩本講解。

信堅近幾天,日以繼夜的看完了上述兩本著作,對養生及病理有較深入的了解。覺得值得將古人的真知灼見,向大家簡短介紹。作為大家深入研讀的導論。

二、 導論
醫之始,自遠古。文獻考,至岐黃。岐黃即指《黃帝內經》(後世出於對黃帝、岐伯的尊崇,遂將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藥學理論的淵源),是中醫學論文彙編,對話式論文風格。學者在彙編之時,中醫學說已經從解剖、生理、病理、藥理、方劑、到臨床各科、病證、發病因素、診斷、保健治療術等方面成熟,編者為了讓這些學說的普及應用並且永傳後世,對當時所撐握的中醫文獻,站在整體、系統化的高度,進行了彙編整理成冊。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採取各種方法,使人體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的問題,是醫學的終極目的。醫學其實就研究健康的長壽問題。養生理論主要是闡述生命衰亡的機理。為什麼人會衰老?甚至要死亡。要研究養生的原理,以及養生的方法。《內經》養生的內容很多,散見於多篇,比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以及《本神》、《天年》等篇。

《素問。上古天真論》是《素問》的第一篇文章。把它擺在第一篇,那說明對於養生問題的重視。王冰是道家,他重視他那套的養生思想。這一篇中反應了道家的養生思想。此篇所說的,其實是道家的養生觀。

釋篇名《上古天真論》
“上古”,也就是遠古時代,在《內經》上頭,把古代分成遠古、中古和近古。”天真”,就是先天之真氣,在本篇主要是講的腎氣。“真”就是五臟之真氣。“春天,藏真散於肝;夏季,藏真通於心;長夏,藏真濡於脾;秋,藏真高於肺;冬,藏真藏於腎”。“天真” 雖然也包含五臟之真氣,但是具體來講,本篇更主要是講的腎氣。

這一篇,它是從上古養生的理論作為引,引出來關於養生學的思想問題。本篇主要討論上古之人,保養天真以卻病延年的原則、方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元之氣在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以《上古天真論》名篇。

養生作為疾病來說,是預防為主。身體健康了,防止疾病了。所以預防重於治療的思想。首先論述了,從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無人為之雜,的古人,能活百歲,而動作不衰與不知養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體原因。其次談及人一生的生長發育過程,強調腎氣、正氣、真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最後列舉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三、釋文
3.1 黃帝問養生之道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
這一段,是先引用司馬遷《史記。黃帝本紀》所說,“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敦,成而登天”之句來介紹黃帝。可見此章是王冰在整理時加上去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賢明的君主,叫黃帝。生下來就智力超常,有與天地溝通的能力。很弱小的時候就能言善辯。幼小的時候就對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長大成人了,二十幾歲,非常厚道,而且絕對的聰明。到成年而登天子位。

徇齊,形容非常聰明,意為疾速。徇是全面、齊是週到。敦敏就是要「離中虛,坎中滿」,心要虛,腎精要足。這樣你才能達到一種形而上的,神和思都很敏銳的這麼一種狀態。敦就是敦厚,敏就是聰敏,敏捷。又敦厚,有敏捷。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是指的岐伯,黃帝時期的醫學家。黃帝向岐伯請教人體衰老的原因。問曰:“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大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動作靈活,沒有衰老現象;但現在的人,年齡剛到五十歲,就已經衰老了。這種差別是由於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還是由於人們自己違背了養生之道而造成的呢?”

“上古” 即遠古,指人類生活的早期時代。「」,左「重」右「力」。「重」即踵,腳的後跟。因此「動」就是指腳後跟發力。「作」,左立人右「乍」,人的五指乍開,就是動手。所以,動手叫作,動腳叫動。

「人老先老腿」。當一個人的氣血不夠了,為了先滿足心腦、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人就會犧牲他的末梢,於是,腿腳就開始不靈便了,手也開始不靈巧了。人到氣血不足,需要保全自己的時候,就會犧牲自己的肢體。

身是指身軀、軀幹,體是指四肢。所以,「動作不衰」指的是他們的腿、腳、手都很靈便,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身軀是健康的,氣血是充足的。

3.2 歧伯講古人養生之道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岐伯回答說:“遠古時代的人,大都了解養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而起居生活,會遵照正確的養生方法來調養鍛鍊,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輕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夠使形體和精神協調,活到他們應該到的壽數,到一百歲以後才去世。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道」,在此指自然變化的規律。“知道” 是不但瞭解天地變化規律的人,而切知如何依道去行事。就是他懂得養生之道。

道家傳承,法於陰陽的四步驟是「道、法、術、器」。「道」是天道,「法」是說你該怎麼跟著「天道」去行事。「術」是指技術層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工具現在的人,關注的都是一些物質、技術、條件方面的事情。沒有人「知道」。

法於陰陽,就是說人體自己的養生,和自然界陰陽是相一致的。人要能取法於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調養自己體內的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調養自己的身體。

和於術數,
術數,是說養生的方法和技術。“和”就是符合。也就是正常、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和於術數:即採用任何一種養生方法,都要做到適中,無太過、無不及。和,適中,恰到好處。

「術」泛指我們謀生的技術,或者謀生的職業。一個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一種職業,他不光為了餬口,還要有益於身心的健康。「數」,理數、氣數、數字。中醫把數字分為陰陽。奇數是陽,偶數為陰。這樣的話,你在選擇日子、時辰、吉祥數字的時候,都可以通過數字來調和陰陽。你若陽氣特別旺,就選個陰數; 你若陽氣不足,就選個陽數。

一個人要想身體健康,要想長壽,最重要是跟大自然和,跟社會和,跟別人和,跟自己身體心理和,跟自己的形體與精神和。

孟子曰: 「術不可不慎。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也是有其道理的。做弓箭的那個人,整天想的是怎樣才能把箭頭磨得特別尖。他生怕這個箭做得不好,不能把人殺死,所以,他整天想的都是害人。可是那個做盾牌盔甲的人,他整天就想著怎麼把這個盔甲做得特別厚,然後把人保護得特別好,就是這種職業造就了他一副慈悲、關愛之心。「巫」指醫生。醫生生怕自己的技術不好,不能把人搶救過來。可那個「匠」,也就是做棺材的木匠,他整天就盼著死人,多死幾個人就多賣幾副棺材。

古代很多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們活得比較長久。「術」指的是自己的職業選擇。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生活有規律,有常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飲有節制,不能過飽、過飢。五味(酸苦甘辛鹹) 要調合。道家提倡「取中」,既不縱慾,也不壓抑、禁慾。它在禁慾和縱慾之間選了個「中」,叫節欲。節是有節制,或是有節奏。健康的人會按時、按量吃飯,也就是要根據天地的變化和生物鐘的變化來調整飲食。

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一方面講的是要減少慾望,另一方面說的是要避免性愛過度,過分勞作。「妄」,上「亡」下「女」,死在女人手裡叫「妄」。一個女人不夠,不停地還想要更多的女人。至於作勞,叫房勞。心裡面就不要有太多過於亢奮的慾火。「作」就是指中醫裡講的五臟中的「腎」。「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是負責藏精、化精以及主宰生殖功能的器官。所以腎虛是生育能力差了,或者性功能差了,指的就是腎精出了問題。腎精是支持人活一輩子的物質基礎,它是有限的。如果你心裡面沒有過多的慾火,就不會太耗費你的腎精; 但如果這方面你花費多了,那你用於生產元氣,甚至用於養神的部分肯定就少了

房勞過度後,你的身體會出現很多的信號。比如,做愛後第二天出現腿發軟、膝蓋打軟、耳鳴、脫髮等症狀,有的人還小腿肚發酸,撒尿時滴滴答答的收不住,有的甚至還會出現陰囊潮濕或者是腰酸等症狀,這都是房勞過度的表現,是身體發出的信號。

故能形與神俱,
所以古時候的人形體很健壯,精神也很飽滿。形神兼備。
“形”是講形體要強健。五臟者,中之守也,身之強也。而“神”是精神活動問題,智力、精神、情志都在這“神”上。因此人的健康不單形體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得要健康。這才是真正的健康。

形與神不俱,就是行屍走肉。上古之人活一輩子就實現了「形與神俱」。他們的軀殼跟他們的元神相處得非常融洽,而且,他們到死也不會出現像現在人這樣痛苦得非要尋求安樂死來解脫的情況。

而盡終其天年,
所以他們能夠達到天賦的壽命,自然的壽命。天年,自然所賦予的壽命。人類自然的壽命在古代認為是120歲,就叫天年。60歲一個甲子,叫壽。人在60歲之前就死都屬於夭折。

度百歲乃去,
雖然是120歲,也叫百歲。就是正常的壽命度過了。除了長壽,大家還要追求健康。健康和長壽不是一回事。不健康的人,不見得不長壽。很多藥罐子病病歪歪的活得比別人還長久呢。而很多健康的,又有能力、又有精力的人,最後卻「啪」的死掉了。所以,生命的值和量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

3.3 歧伯講今人短壽體弱之因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現在的人則不按照自然界的規律行事,把酒當飲料來喝,經常沉迷於荒亂的生活中,乘著酒興縱意房事,縱情色慾而耗竭腎精、耗散真氣,不懂得保持自己的正氣強盛,不知道調養自己的精神,只圖眼前的快樂,違背了養生之道,生活全無規律,所以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再有,還有醉以入房。飲醉了酒之後入房,兩性生活而耗腎精,而傷脾胃。醉酒入房傷腎精,傷脾胃之氣。 以他的情欲來耗竭真精,特別是腎精。以他自己的愛好來奪散其真氣。

陶淵明跟李白的子孫全都呆傻、弱智。陶淵明總結說是「蓋因杯中物也」。喝酒最大的傷害就是傷肝。很多愛喝酒的人都有一個症狀,就是手顫。酒味辛,是入肝的。你這次喝酒的時候,手可能不怎麼顫動,但是下一次會顫得更厲害。這是典型的透支。當時是很亢奮,但這樣帶來的後果是把你的精氣神,你的腎精都給透支光了。腎精,又是人體煉精化氣,化出元氣的根本。沒有腎精,你的精氣,即元氣,也就散發掉了。 

4. 上古聖人教導的養生之法
4.1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他的人民:對一年四季中的各種病邪,要根據節氣的變化而謹慎躲避;同時在思想上要安閒清靜,不貪不求,使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這樣,疾病又怎麼會侵襲你呢?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此即《黃帝內經太素》所說: “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上古聖人教導別人去實行的話,自己先實行,以身作則。教人行之,自己先行之。所謂“無言之教,勝有言之教”,就是聖人自己以身作則,自己先這樣注意養生。

上古時代深通養生之道的聖人,教導他的子民,不分你是高低貴賤、尊卑長幼,他都說: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虛邪賊風是泛指外邪,外在的致病因素,特別是六淫邪氣。中醫把 風、寒、暑、濕、燥、火 這些外在的致病因素叫做六淫,是虛邪,「淫」是過分。而把內在的病因稱之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這七種情緒。能引起你情緒波動的能量或者是信息也叫邪氣。讓你大喜、大悲、大怒,或者讓你大驚、大恐的東西都是虛邪。

一方面,“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了,邪氣一般地說不容易侵入。另一方面,你要時時注意,避開、躲開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要想保持健康,我們除了要防自然界的虛邪賊風外,我們還要做到「恬淡虛無」。
恬淡是說的安靜。虛無,就是思想上,精神上,要沒有雜念,不能妄想。這是養心神、養精神的方法。「虛無」是心無掛礙。虛心方可納物,恬淡才能從容。

恬淡虛無是人生的四種不同的境界,它們是逐級而上的關係。首先,你要認識到「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挨完刀以後,你不要找別人來撫慰你,你自個兒舔舔就能把傷給治好。然後,你還要把自己追求名利、錢財的慾望放得淡一些,夠吃夠喝就得了。在有吃有喝的狀態下,你應該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敏銳、豐富,讓自己變成一個虛心的人,然後去悟到那個極樂的「無」的世界,那你這一輩子就沒白活。

「真氣」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真」是指天然賦予人本來的那個面目。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一瞬間,人就有「神」了,而且,先天的「神」帶來的能量也就開始運動了。這時候一個細胞分裂,成了一個人形。推動細胞發展的能量就叫「元」氣,是先天賦予你的,這就是真氣。人在出生以後,開始呼吸,小孩子一哭,然後再吃奶。這個氣,我們稱做後天的「谷氣」。叫「後天之氣」。人出生以後,先天元氣加上後天谷氣,共同作用來完成人生命的整個活動。

當人處於一種「恬淡虛無」的狀態時,人先天被賦予的「真氣」就會隨著指揮它的「神」去開始運作。推動臟腑運作的能量我們叫「真氣」,而推動真氣運動的能量我們叫「元神」,就是「先天之炁」。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當人處於「恬淡虛無」的狀態時,他能夠感覺到「真氣」的運行,這就叫「真氣從之」。中醫發現,人的經絡和腧穴都是古代的聖賢們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體會出來的。然後,他們把自己的感覺詳細地記錄下來。

當人的身體長出一個小的癌細胞或者是腫瘤細胞的時候,你如果能夠做到「真氣從之」,它就會把氣血運過去,然後把那些癌細胞、腫瘤細胞消滅。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因為你恬淡虛無,當然精神守於內了,沒私心雜念,妄想,平靜。所以精神可以守於內,而不耗散於外。能夠做到這些,病從何處可以生呢?

「精神內守」說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守精,一個是守神。守精就是說大家要把人體寶貴的「精」守在體內不讓它外露。神的內守反義詞就是失神。失神就是說這個人恍恍惚惚的,心不在焉,再嚴重點叫失魂落魄。這種人的表現還有就是注意力極其不集中,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項工作。老是坐臥不安,然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沒「精」的人,首先是眼睛沒神。再者,這種人臉色發黑、發暗,臉上看起來好像蒙了一層灰,彷彿沒洗臉似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熊貓眼,眼圈周圍特別黑。這都是女性失「精」的表現。在普通的情況下,女人的精指的就是她陰道分泌的潤滑液。這種陰道潤滑液在一定程度上有滋潤和保護陰道黏膜的作用。當然,在性愛生活中,它也起潤滑的作用。但是,如果這種「精」流失過多,或是有一些細菌、病毒的感染導致陰道內不停地分泌這種黏液的話,她一樣在失精。所以,過度性交的女人也會失精。包括白帶、黃帶分泌過多,陰道感染久治不愈,或者是女性宮頸糜爛,這都是失精的表現。還有一種情況會導致女性失「精」,這就是早產和墮胎。正常的懷孕和生育對女人和孩子都是有好處的,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失「精」會對一個人的情緒產生影響,而且這還只是初級的影響,它最終會傷害到女性的 「神」。

還有很多種失「精」的現象,包括我們身體分泌的很多體液,比如說老拉肚子,或者出大汗。所以,有些老年人身體特別虛弱的時候,你看見他全身都是汗,那是很危險的。還有的人會出現盜汗現象,睡著了以後會出一身的汗,然後,整個衣、被都汗濕了,這也是流失腎精的一個表現。

先「補」後「益」,才能制止漏精。當人們把這些寶貴的「精」守在體內不讓它外露的時候,這種 制止漏精的方法就叫「補」。假如把人比成一口鍋,如果鍋破了,它會遺精、帶下、出汗、流濃鼻涕、流口水,或者是不停的出血,這些都是在漏精。我們先要像補鍋一樣,用補藥把它補住,這叫 「補」。補好鍋以後再往鍋裡面加水,這叫「益」。補、益相結合,才能讓「鍋」不漏。

焦慮、憂慮會導致人失神。惦記這個人,惦記那件事,這個人就神不守舍了,或者叫失魂落魄,嚴重點叫魂飛魄散。身體在這兒,心思根本就不在這兒。要想不失神,首先你要有積累,你的倉庫裡面要有「糧」。第二,「神」如果呆在你的體內,外面有點風吹草動,「神」的反應就很快,什麼病毒、細菌、虛邪、賊風,它馬上就把它們趕出去了。

4.2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志,是說的情志,還是思想、心志。閑,是控制,所謂“門中有木”,好像那門栓一樣。把自己的情志,把自己的思想,像門栓一樣的它管住。「志閒」,就是活在當下。把過去那種沉重的記憶放下,也不要整天活在幻想中,想著我將來要做什麼事。「少欲」是對七情六慾,要有節制,有節奏。因為你做到志閑而少欲,所以心裡很安靜,很平靜。就不被外物所干擾。懼,就是驚懼,情緒上的變化。

形勞而不倦,
心情很安靜,很平淡,因此,儘管是勞累,勞動,並不感到疲倦。思想很專一,沒有妄想,身體很累,但是心卻一點都不覺得累。亦可解為: 「形」指肉體,包括四肢。當它用力工作的時候,不要讓它超過極限,超過極限就會導致抽筋。要活就得「動」,但要「動」得適度。

氣從以順,
體內要有氣,而且氣要順著經絡走的。健康,一是要有力氣,二是要通暢。「倒倉」「逆經」「鬼手」都是氣血逆亂的表現。

如果氣不順,吃東西堵得慌,嚥不下去,不舒服就「嘩」的一下倒出來,吐了,這叫「逆」,中醫叫「倒倉」。「逆經」是女孩子來例假,血本來是應該從下走的,結果現在很多人出現倒經現象。下面沒有出血,鼻子卻開始出血,而且是每個月定期出血。「鬼手」是四肢絕逆。比如說你跟人握手的時候,感覺對方的手冰涼冰涼的。手腳冰涼的原因,一是沒力量,二是氣血不暢。手腳冰涼的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不健,不健就是沒有力量,沒有氣,氣根本就打不了那麼遠;不康,氣在往末梢走的過程中被堵住了。

各從所欲,皆得所願。
「各從其欲」是有前提的。「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然後「氣從以順」,在這種狀態下,滿足人體產生的慾望,那發自內心的心願也能得到滿足。

欲沒有帶心,意味著它是身體的一種本能的需要。比如七情六慾,餓了吃東西,這是身體發出的信號,跟你動不動心沒關係。看到美女忍不住要多看一眼,這也是一種欲。除了溫飽,還有安危,也就是趨利避害。「六欲」就是指人類的六種最基礎的需求。「願」是心願,是精神上的追求。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
「美其食」就是以食為美,它強調的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我們把每天吃的飯吃美了,這就把從物質層面的享受變成了精神層面的享受。“粗精皆所甘也”。「美其食」強調的是最後人和食物合二為一產生的效果。

服是穿著打扮,任是穿著隨意。就是說,穿的衣服要合體、合身,而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好看。世俗之間,對於周圍社會環境,也都感到滿意。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沒有互相羨慕。各人完成各人的事。各守其位,不相傾慕。因此說古人都是很質樸的,是很敦厚的。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社會上嗜好,那些欲望,那些不正當的東西,他連看都不想看。看了之後他也不往心裡去。那些淫亂、不正當的東西,不能迷惑他的心。不能勾引他去做去。

「欲」是人生理上的感官享受。「嗜欲」就是說你去滿足你的生理慾望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分。欲望的滿足和內心的需要是兩個概念。我們說不要放縱它,也不要壓抑它。「嗜」是指過分的、特殊的喜好。

本來「欲」是不動心的,但是,當它變成一種特殊的喜好以後就開始動心、動神了。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一個人看到一樣特別喜歡的東西時,他會興奮,瞳孔會散大,那個狀態就叫「出神」。所以,過分地放縱自己的欲望以後,眼睛會開始疲勞,然後會「出神」。養神是通過閉目來養。 一個人不能因為太過放縱自己的欲望,讓自己眼勾勾的看著一個東西,然後「勞其目」「傷其神」。

「淫邪不能惑其心」,當「六淫」超過人體的承受範圍,人才會得病。「淫」是過分。中醫把外界的這種過度的氣候變化統稱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本身並不存在什麼危害。只有當它們超過了一個範圍才叫「六淫」。「淫」也指性生活過度。

「淫邪不能惑其心」是在「欲」的層次上談精神、心理的問題。達到這個層次的人,過分的、花樣百出的東西,或者是性方面的誘惑,都已經不足以讓他動心了。這是一種大徹大悟,是人的身心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表現。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愚智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都不一樣。愚就是指心思或者心情、想法陷到一個角落裡出不來,沒出路。想不通、想不開、鑽牛角尖,這叫愚。智是指是比較聰明、比較通達的人,這樣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質的變化,比愚人要開放、通達一些。當人的腎精和元氣能夠通達到我們的七竅或者九竅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所謂聰是指耳朵聽得很清楚,明是眼睛很明亮,看得清楚的意思,這叫智。

不屑於物。就是對物質,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強烈,不把它看得很重。古代的愚智賢等人,因為「不肖不懼於物」,所以能夠「合於道」。

天地的變化的規律叫道。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說你的所作所為符合自然的變化,這樣的境界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按我們前段講的黃帝的老師岐伯講的這套方法去做的話,作為一個人,你就合於天道了。能這樣就既長壽,又健康,而且,生活有質又有量,活得還很愉快。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對養生之道深有所得,謂之“德”。有所得就謂之德。不危也,因為他得全了養生之道,完全,所以沒有危害,沒有危險。

得了天道,就是「其知道者」,得道高人。得道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叫有德。符合天道,叫德。背道,或者對天道瞭解的不太全面,叫缺德。

「德全不危」一句話就概括了我們要想養生、想健康、想長壽、想生命活得有質又有量,就應該做個「有德之人」。「有知」「有覺」「有悟」,才能去「悟道」「正道」「行道」,最後再給別人「布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黃帝內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5 thoughts on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一) 古人養生之道

    • Chiaying 師姐:

      禿頭的人,他所賣的生髮劑,一定是不靈驗的。不會游泳的人所教的游泳技術,只是純理論,是行不通的;只有游泳高手,所教導的游泳技術,才是正確可行的。

      講經的法師,應該是明心見性的聖人,或者是引用見性者的言論,不能亂講,否則是邪師,害人法身慧命。

      跟著蒼蠅,找到廁所。跟著蝴蝶,找到花朵。跟著千萬富翁,就能賺百萬,跟著乞丐會要飯!

      學武功劍術,要學張三丰、宮本武藏。想見性成佛,要跟釋迦牟尼學。讀黃帝內經,要看有臨床經驗名中醫教授的講解,才能真正受益。

      學吹牛,要跟莊子、信堅學。

      信堅

      • 謝謝前輩的回復,真知良言。:)

        (身體需要進一步調養,想要改善長久以來的一些困擾。最近想學習一些中醫經絡方面的智識。)

        會持續看以前沒看過的相關文章。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