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篇 之二 : 寓言解說及啟示

信堅幾天前,張貼了 “莊子達生篇 之一 : 真義解說“,主要是講達生、見性的修行理論及境界,義理相當深奧難懂。可能把多數讀者搞昏了頭。為補足這一缺憾,現在繼續再講解此篇較輕鬆易懂的幾篇有名寓言,如“痀僂承蜩、津人操舟、桓公見鬼,呂梁泳者、梓慶削木、呆若木鷄、指與物化”等有名典故。
chung2 Chuan1 Chuan2
此地所解說的寓言,文詞雖簡單易懂,但義理深廣。有的由技入藝,臻於化境;有的無心而為,順其自然;契機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游,以至“形全精復,與天合一”。

看了這些寓言後,一定會有悟處,一定可從中學到很多智慧、經驗、教訓,拓開心量,學習正確、簡潔的一切行事法門。每個寓言,都是獨立的教導。可以跳著看。希望讀者,皆能從此譬喻,証悟達生。

一、痀僂承蜩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1.1 白話解說
孔夫子帶著他的學生到楚國去遊歷,在樹林中碰到一個駝背老頭在粘蟬。粘蟬要挺胸抬頭,這對一個駝背老頭本就相當困難,但他粘蟬,卻能百發百中,就像在地上撿金銀元寶一樣容易。孔夫子看了,就相當佩服。他問老頭這巧妙本事是如何練出來的。老頭說:“我有達到這本事的修練方法。起先把兩顆丸子重疊起來,用竹竿把它頂著,練了五六個月,兩粒丸子就能立在竿子上不掉下來。有了這個功夫之後,粘蟬就很少失誤。繼續修練,如果能把三粒丸子重疊起,立在竿子上,它都不掉下來,那麼粘蟬時就十有九中。如果把五粒丸子重疊起,立在竿子上都不掉下來,那麼粘蟬就像在地上撿拾一樣簡易容易。

練到這境界,我的身體有如枯樹,舉竿的手臂有如枯枝,即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凝寂停審,不動如須彌。面對著天地萬物、人間萬事,他都不動心、不亂性,而他的心性、全力貫注在蟬的翅膀上,不打妄想,也不因紛繁的萬事萬物而改變我對蟬翼的注意,只把蟬守著,那還有什麼得不到的呢。

孔夫子聽了非常感慨,對他的弟子們說,這痀僂丈人在捕蟬的時後,真的已經入了甚深禪定,達到了用志不分,凝神專一的境界了。

1.2 啟示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一個人要成大功,立大業,要能解決一切問題,一定要先花一段時間,專心致志,全神貫注,苦心練習專業技能。熟能生巧,至此解決問題,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這種心地法門,用在修行,就能進入甚深禪定,由定生慧。定慧等持,無事不辦。

二、津人操舟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此章解說,已詳細在此園地另一文中解說。讀者請直接點擊下面標題閱讀:。
人生哲理分享: 外重者內拙 – 莊子達生篇“。

三、桓公見鬼
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公反,誒詒為病,數日不出。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竈有髻。戶內之煩壤雷霆處之;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公曰:“請問委蛇之狀如何?”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爲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囅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於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3.1 白話解說
齊桓公在沼澤圍獵,管仲為他駕車。他忽然見到一個鬼物。齊桓公撫著管仲的手,問管仲是否看見了鬼。管仲說我沒有看見。齊桓公回到宮中,就由於驚嚇過度,失魂囈語而得病。

幾天不上朝辦事。齊國有位賢士名叫“皇子告敖”,就告訴齊桓公:“鬼肯定是有,但是,你是自己傷害自己,鬼怪傷害不了你!”。這是因為,遇鬼而生抑鬱忿怒之氣,驚鬱之氣結滯,心神散亂而不能內斂,導致氣虛,精氣不足。抑鬱忿怒之氣,就積壓在心裡,積壓在肝膽。積聚在上面不化解,就容易使人愛發脾氣,積聚在下面不化解,就容易使人善忘,如果“不上不下”,完全把它放在心上,積久了就會得病。

聽了這一席話,齊桓公就問:“你說的這些病源,似乎有理。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鬼?”這時,皇子告敖就說“有”。他並且很詳細的加以分類說明。水下淤泥中有鬼叫履,竈有神叫髻。院內堆積的糞壤,雷霆鬼居住在那裏;東北方的低窪之處,倍阿和鮭蠪鬼在那裏跳躍;西北方的低窪之處,泆陽鬼住在那裏。水裏有鬼叫罔象,山丘有鬼名叫峷,大山有鬼叫夔,荒野外有鬼叫彷徨,沼澤有鬼叫委蛇。”

當他說到“澤有委蛇”時,齊桓公馬上就問他,“委蛇是什麼樣的形狀?”皇子告敖說:“這個委蛇的形狀,身大如軲轆,身長像車轅,身穿紫色衣,頭戴紅冠。這個鬼怪,最害怕聽見如雷般的行車聲,則兩手捧著頭而站立著。看見它的人恐怕快要成爲霸主了。”齊桓公哈哈大笑說:“這就是我所見到的那個鬼怪。” 心想原來那個鬼是來迎接我這位霸主的,心情舒暢,心中驚恐之氣自然消除。於是整理衣冠,與皇子告敖坐下談話,還沒到晚上,他的病就不知不覺的頓癒了。

chuan3

[附註: 委蛇,又名延維。人首蛇身,並且有兩個頭。它的身子是紫色的,頭則是紅色的,長度差不多和車轅相當,特別討厭雷聲,每次打雷的時候都會呆立不動。 《山海經(海內經)》有載。傳說中,見到延維後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稱霸天下。]

3.2 啟示
病由己造,相由心生。心開意解,自然神安頓癒。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

四、呆若木鷄
紀渻子爲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4.1 白話解說
紀渻子為齊王養鬥雞。十天後,王問紀渻子訓練成了沒有,紀渻子說“未也,這鬥雞現在,雖內心空虛,膽量小,卻神態高傲,有自負神氣。

又過了十天王問,紀渻子說“未也,現在這鬥雞看到別隻雞的影子就會有反應,它的警惕性過高了。別隻雞的影子一動,它馬上就全神戒備,準備戰鬥了,這還不行。這隻雞現在疑神疑鬼,犯神經質,捕風捉影,草木皆兵,疲於奔命,這樣折騰下去,會被累死了。

又過了十天王問,紀渻子說“未也,這隻雞現在視物敏銳,充滿怒氣,只要看到對手來了,就雄糾糾地立起來準備戰鬥了,還不行。

到了第四十天,王又來詢問,紀渻子說“大功告成了。這隻雞現在聽到其他雞的跑、跳、叫,眼睛都不眨一下,如如不動,看上去就像是一隻木雞一樣。他具備了全勝的德能,可以百戰百勝了。只要把這隻雞往鬥雞場一放,其它的雞見了它就遠遠躲開了。

4.2 啟示
莊子把這寓言故事講得很生動,雖然是說訓練鬥雞,其實也是譬喻一個人修行的幾個層次,如何將靈性逐步升高。

首先,虛憍而恃氣: 自命不凡,驕傲神氣,目空一切,但內在無實能,自恃而浮躁。這人在霍金斯校準,是在195。

向上一層,猶應向景:反應過敏。風吹草動,疑神疑鬼,犯神經質,草木皆兵,疲於奔命。將自己的精力,無意義了浪費掉,因此沒有足夠的精力應事。再上一層,疾視而盛氣: 鬥勢旺盛,眼睛反應快,但仍未將心神安定,未將雜念完全去除。最高一層是呆若木雞: 萬德具備,如如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明心見性了。

五、呂梁泳者
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鼈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遊之,以爲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髮行歌而遊於塘下。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爲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

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5.1 白話解說
孔子在呂梁,觀賞水景。瀑布從三十仞高的懸崖落下,激流浪花,流波峻駛,飛濺沖下四十里。黿鼉魚鼈等水族之類,都不能在此生存。陸生人獸,更是不能渡過。

孔子瞥見一個壯漢下水,被沖到激流中。以爲此人心中有苦,下水欲尋短見。因此便叫隨從弟子,順流而下去拯救他。但見那壯漢,在數百步遠的激流中,浮出水面。他披頭散髮,引吭高歌,遊到寬而緩的水塘邊。於是孔子跟隨著來到壯漢面前,問道:「我看你披頭散髮地,在這兇惡得連魚兒都絕跡的水中載浮載沉,初時還以為是一具死尸呢?沒想到你竟是個活生生的人。你能在這麼驚險的水域中游泳,想必泳技是高超到了極點了,就不知,你這身本事是如何學得的?」

壯漢回答說:“沒有。我沒有什麽專門的技術。不知吾所以然而然,這是自然天命。我一開始就這樣,長期慢慢成了習性,自然天成就這樣了。我秉持“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的原則,在游泳時,一碰到漩渦就跟著漩渦沉下去; 當漩渦旋轉到了底,自然會從另一個方向湧出來,這時我也不慌不忙地,跟著河水湧出水面。只要順著水勢,隨著水性游,不要抗拒它,不要緊張,也不要自以為是的與水流對抗; 那麼,在這條河裡游泳其實也沒什麼困難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絕竅的話,那麼”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就是我唯一的方法了。」

孔子再問說:「什麼是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你是否可以進一步解說清楚些。」這壯漢說:我生長在陸地上,因此而安於陸地上的生活,這就是 “始乎故”。而當我生長在河邊,每天與水為伍時,長期與激流在一起,自然養成水一樣的習性,這就是所謂的 “長乎性”。我就這樣,也不去想他爲什麽要這樣,這是自然天命。我只是隨著天性,以及後天習得的技能過日子,從來不去研究,為什麼我會這樣的過著日子?為什麼我這樣子游泳?

5.2 啟示
學習隨順自然,與自然為伍,從自然中領悟生存之道。行行出狀元; 不論是什麼環境,什麼際遇,只要樂天知命的安於其中,就能享有沉穩,安寧,祥和的生存之道。

六、知止不殆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爲文弗過也,使之鈎百而反。顔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6.1 白話解說
東野稷素以馬術精湛著名於世。有一次,魯莊公邀請他到宮中來表演。東野稷騎的馬,進退都保持一致。直行後退就像是木匠師傅拉的墨線一樣筆直,左右轉彎就像拿圓規畫的圓圈一樣圓。魯莊公看了後,認為就算在紙上畫線畫圈也不過如此,於是就命他再轉一百個圈。顏闔看到“東野稷”這樣駕馬不停地圈圈,馬上就去見莊公,對莊公說“不行呀,東野稷的馬就要垮了”,但莊公正看得正在興頭上,沒有下令讓他停下來,沒有多久東野稷的馬一個閃失,果然走出了原有的軌跡。莊公想起剛才顏闔的預言,轉過頭問顏闔︰「你是怎麼知道東野稷的馬會出錯的?」 顏闔說:“馬已經精疲力盡了,東野稷還在不停驅趕,求馬過分之能,故知必敗也。”

6.2 啟示
老子曰: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七、梓慶削木
梓慶削木爲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爲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爲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7.1 白話解說
梓慶,魯大匠也。以木塊為魯候製作一種樂器的掛架,看到的人都驚嘆為鬼斧神功。魯候就問他有什麼技藝;木匠回答“我只是個工匠而已,那有什麼特別技能。不過,只悟了一個行事運作之道。

木匠接著說,在開工動手之前,不敢損耗真氣,必定先以心齋來靜心養氣。首先要心齋三日,心裡不敢存有做好了會賞官爵得奉祿的想法;又心齋五日,就不再擔心別人會對我的技藝讚歎或批評,然後又心齋七日,就深入禪定,呆若木雞,感覺不到四肢形體。此時心裡沒有朝廷,一點雜念都沒有,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全神貫注在製作上。然後進入山林中,觀察木料的天然性能,選取那些自然形態完全合乎標準的木材,即是以把鐻的形體與樹幹的形體,在心裡互相吻合,而取材。以此材開始動手製作;如果找不到適當的木材,就不去做。

以我們的心神與自然樹木相符合,去選木料製作鐻,稍加修飾,器成就可巧奪天工,自然驚天泣神,有如鬼斧神工,就是這個道理。

7.2 啟示
大凡一切行事,要以智為前導,以慧決擇,才能巧奪天工,事成驚天泣鬼神。智慧是由禪定而生。因此先行心齋,入甚深禪定,增長智慧。就能以天合天,渾然天成。

就如開鑿四川的都江堰,就屬於利用自然條件而建設的水利工程,巧奪天工,以天合天,歷千年而永存。

八、指與物化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8.1 白話解說
工倕是堯時的工巧匠,他的隨心所欲的本領,神乎其神。隨手畫圓畫方的準確度,與用標準的圓規等工具所畫完全相符合。他的手指已與圓規融合為一,合為一體。因此不必刻意用心度量,不加思索。就能隨物而動。其原因是他的內心已達到,清明靈動,心神專一,任物因循,忘懷虛淡。因此能靈感無窮,心隨物動,隨心所欲。

一個人如果沒有想到自己的腳,就說明他穿的鞋子很舒適;沒有想到自己的腰,就說明衣帶很合身。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忘掉和放下自己的主觀知見,淡化和不執著被自己主觀知見所肯定認知的是與非。心裡如果沒有了是非,就不會有煩惱,你的心就舒適自在了!

內心不隨外緣而動。如果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就真正達到了舉重若輕,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一樣,能夠輕鬆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把對外在的自在舒適感覺完全化掉,合,這才是真正的“忘適之適”。此時,我們的內心進入了自在無礙的境界,能夠與外境打成一片,合為一體。這就是得道,明心見性了。

8.2 啟示
此寓言是教導我們如何達到“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的境界,如魚在水中游,如鳥在空中飛。無心於周遭事物,忘水忘空,就能任運遨遊。心境一如。物各有性,心要能順其性以應物,則自然會達到生於心者應於手,出於手者形於物。以心就手,以手合物,指與物化,不以心稽,就能「得手應心」。

更上一層,是心與物化。即是將我們的真心與萬物融合為一體。如此就能無所不知。譬如你要知道貓在想什麼,唯一的方法就是跟貓合為一體,你就是貓,貓就是你。無二分別。這就是所謂明心見性。

應物要用真心,才能任運自然,得手應心,得心應手。專恃技巧不能成為 “大家”。此即古人所悟,畫以心不以手,要用腹稿、胸有成竹,才能 “下筆驚天地,文成泣鬼神”。創作要先從觀察外物,而形成興象意境或題旨,是心之事。把興象意境寫成文辭,是物之事,即手筆的事。

輪扁砍輪,得心應手。梓慶削木,巧奪神工。工倕指與物化,皆是用心之事。單靠巧技,而不用真心,以智為導,以慧決擇,只是通俗書生,畫匠,只是工具。

要打破文不逮意,光靠懂得一點寫作方法,用心意識思索是不夠的。寫文章要先有腹稿,畫竹要先胸有成竹。心是主,一切所作,是心之用。

智慧是創造的根源,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成大功、立大業。因此,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修定開慧。

九、孫休問道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修,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裏,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爲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弟子問曰:“先生何爲歎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

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爲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矣。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奚能無驚乎哉!”

9.1 白話解說
扁慶子是魯國的賢人,孫休向扁慶子請教,他說:“我平時住在家鄉,沒有人說我這個人沒修養,遇到危難時,沒有人說我不勇敢。但是呢,我種的莊稼經常遇到天災,也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提拔我,反而我住在鄉里,老鄉們容不得我,把我當成外人對待。到了州縣,還被官吏驅逐。是不是我把老天爺得罪了,才有如此惡運呢?”

扁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德高的人是怎樣行持的嗎?忘掉肝膽與自身,遺棄耳目聽到看到之外事,清淨寂滅於妄念之外,逍遙於無爲之業,這就叫做事雖爲而心不恃,事成而心不居,被大眾尊為尊長卻不以尊長自居,不去主宰別人,而是隨順大眾。

如今你過於修飾你的知見以驚世駭民 (即你處處表現出自己的智慧,把別人顯得很愚蠢),你修身如聖人,襯脫出別人的污穢,就好像手捧太陽月亮而行,你走到哪里,光明就照到哪里。你的行為標新立異,在社會中太突出了,就會遭來非議,被大眾所不容。如今你的形體還很健全,九竅不缺,又沒有中途傷殘於聾、盲、跛蹇而屬於正常人之列,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又有何理由和閒工夫怨天尤人呢?你快點走吧,回去吧。

孫休聞道而出,扁子言訖而歸。俄頃之間,子慶嗟嘆也。扁子門人問其嗟嘆所以。 扁子說: 孫休頻來踵門而請教,述己居世,坎軻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然其器小而言大,慮有漏機,恐其擔驚受怕,更增其惑,是以吁嘆也。
弟子說:“不能這麽說。若孫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若扁子言是,孫子言非,彼必以非故,來詣斯求是。進退尋責,何罪有乎!先生之嘆,終成虛假。 他本來就是因爲迷惑才來請教,你又有什麽過錯呢?”

扁子說:“不能這麽說。從前,有一隻鳥飛到魯國京城的郊外,魯國的國君非常喜歡這只鳥,爲他設置牛羊豬三牲來祭祀款待它,奏《九韶》樂曲來使它高興。這只鳥只是憂愁悲傷、眼花繚亂,不敢飲食。這就叫做以人之所好來餵養鳥啊。若是按鳥之所好來餵養鳥,就應該讓它去適合它的森林,或浮游於江河湖泊,讓它自由地食之以自然,跟平地上生活一樣。今天這個孫休,智慧低下,孤陋寡聞之人。我告訴他德高之人的無爲行持,就象用馬車載小老鼠,用鐘鼓聲讓鴳雀快樂那樣,他又怎麽能不驚詫呢!”

孫休是寡識少聞之人,應須款曲啟發其事。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異乎載小鼠以大車,娛鷃雀以韶樂!既御小而用大,亦何能無驚懼者也!

9.2 啟示
聖人德行內蘊,隨順世俗,不標新立異,不驕不縱。要能觀機,隨機教化。化不隨機,等同魔說。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莊子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