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實義

1. 導論

文字章句,是一種表達思路、闡述義理的工具。皆假施設,隨宜所說,遍計所集,破執之具,應病之藥。無非標月之指,度人之舟。能標之指,雖有種種差殊立場,所標之月則一也,貴在向真月體悟。千經萬論,皆是令人離於身心,破於執著,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而指歸真空本體。從來佛祖,皆欲令人依義不依語,以言顯義,漸悟妙解,得義言絕,頓悟一心。
h2h1解語非關是否能舌燦蓮花,能言也不在於詞藻的華麗與否,悟道更不是仰仗在語言、文字上;但經文的一字、半語卻又是開啟般若智慧的津樑。

禪宗祖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為的是要讓修禪者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悟道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禪宗公案,是指佛教禪宗祖師、大德,接引参禪學徒時,所作的禪宗式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作用的動作。此類接引禪徒的過程,往往可资後人 作為判定迷悟之準繩。公案的作用,是彻徹透法的本源,契于佛祖解脱境上所现起的妙旨,使之入於與佛祖同一境界。超越情量,臨門一腳。擊破了建築在情量上的生死城郭,使得到無生死、無分別的真智佛慧,入一真法界。禪宗公案,則一種敲門磚,頓悟法門。引領禪者,入甚深佛境界。用以譬喻解說,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佛境界。

宋代招賢大師,為了解說關於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唱了一首偈語: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此典故,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將之收集為無門關禪宗公案第46則 : “竿頭進步”。要修禪者參: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即要禪者參: 已經爬到了百尺長竿的顶端,要怎樣才能再向上進一步呢?

古今大德講師,解說此句,都依俗諦。禪宗大師,雖有人嘗試用依真諦解說,卻都用隱語,如無門關云: “百尺竿頭話最親。一交橋斷絕纖塵。死中得活珠離離。甘作驢前馬後人。”這些隱語,令未見性的讀者,不知所云,如墬五里霧中。

信堅久遠以來,有意嘗試較淺顯易懂的真諦解說。因此首偈是招賢大師回應關於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因此解說此公案,如依真諦,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唯証乃知。雖心有所悟,但如啞子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信堅雖嘗試良久,仍然找不到恰當、簡潔的文句來譬喻解說,此皆因學生還未準備好,因緣還未成熟。

近日,信堅發心,仔細研讀、領悟金陵白衣定熙所集的宇宙萬有本體論。由中找到一些恰當的偈語,可以用以解說這首禪宗公案: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無量真實義。因以成文。

2.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俗諦解說

如依文解義,則說,在地上豎立了一根一百尺的竿子。當一個人由地面向上爬,已經爬到了頂點。不能因此而坐在竿頂不動,還要繼續努力,向上更進一步。這就有點不合邏輯。向上一步,要進到哪裡去?再一步就落空了,落空可不就又掉到地下來了嗎?

這句話是個譬喻。百尺竿頭指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比喻雖然已經達到極高造詣,但不能滿足,仍須繼續努力,求更大的進步。到了百尺竿頭的工夫坐下來,不向前再進一步,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到家的人。

因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明顯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總在人們怠忽本份或者自滿自是的時候,以一記警鐘的角色提醒人們─未來的路無限綿長,可努力的空間永無止境。學無止境,佛海深廣無比。假如沒有經歷過純青爐火的考驗,是打造不出名貴的金剛寶劍。

底下以英文,更淺顯的說出此句的俗諦意義;
Even though one has reached great heights of success, one should still strive to improve oneself.發揮內在的潛力。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噴鼻香。

3. 典故來源: 禪宗公案

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於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爲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麽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首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此偈語意思是說: 修行用功到了没有任何妄想执着都没有了的人,如同坐在百尺長竿的頂端,再往前是無路可走。這樣的人雖然修行上有了親身的真實體驗,但嚴格来讲,並没有達到真正的究竟之处處。即使是到了百尺竿頭,還是要能够再向前一步。就在你向前一步的時候,整个個天地宇宙就會全體呈现。

此典故,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禪宗無門關將之收集為無門關禪宗公案第46則 “竿頭進步”。要修禪者參: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已經到了百尺長竿的顶端,要怎樣才能再向上進一步呢?

無門曰。進得步,翻得身,更嫌何處不稱尊?然雖如是,且道,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一個修行禪者,雖然達到能够在百尺竿頭進步翻身,突破有限而達到無限的境界時,還有什麼地方不能自在解脫無礙呢? 雖然如此,且問你究竟要怎樣在百尺竿頭進步翻身?

4.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真實義解說

因此偈頌是招賢大師回應關於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因此解說此公案,要依真諦。主旨是要禪者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何境界, 依此而証悟,頓悟本性。

因此偈解說此首頌,如依真諦,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唯証乃知。雖已証悟,但如啞子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古代禪宗見性大德,解說此偈,也都賣弄玄虛,另說偈語,令未見性者,迷上加迷,不知所云,如墬五里霧中。譬如說:
溪橋驢子失腳處。百尺竿頭進步時。頂踵一時都換了。依然只是郁闍黎。(石溪月)
百尺竿頭話最親。一交橋斷絕纖塵。死中得活珠離離。甘作驢前馬後人。(無門開)

要了解說此公案,學者須要首先了解何謂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以及如何修行成佛,以達到最高境界。這些都是佛教的核心問題,實難簡短解說。信堅嘗試良久,仍然找不到恰當、簡潔的文句來解說。值到近日,仔細看了金陵白衣定熙所集的宇宙萬有本體論,才從其偈頌中,找到恰當的偈語來作較深入的真諦解說。

4.1 如何是佛教最高境界

解說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須首先瞭解底下所說的一乘佛法核心觀念。

4.1.1 何謂成佛?

佛buddha,全稱佛陀。意謂覺者、覺悟真理者,即對宇宙萬有的真相覺悟達到圓滿的通稱。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是真正修行之最高果位。

4.1.2 佛覺悟了什麼真理?

佛是覺悟真理者,圓滿覺悟宇宙萬有的真相。此即,吾人妙圓湛寂,靈明洞徹,非昏非掉,無名無相,本具萬德萬能。人人本具本此妙明覺體,此乃宇宙萬有之大本也。眾生迷真逐妄,妄想執著,致遭沉溺,虛受生死,永落輪迴,不知出離。

三藏经论,五乘教法,無非方便誘導,權巧次第,令人解惑去縛,漸悟自性本體也。禪宗教人直下明悟自心,直窮根源,而頓悟、徹證實相,真空本體也。

4.1.3 如何才能修行成佛?

欲窮究宇宙人生,乃至無盡時間空間塵塵剎剎,萬有本體真實之相。非是世智,辯聰,度量,推理,之所能知,亦非意識,思想,遍計,分別之所能到。乃絕諸動念,名言,攀緣,離諸對待,戲論,能所,非見聞覺知,非貪瞋癡愛,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也。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照了。唯有智證,方能相應。

「每一尊佛」都是由五種由淺入深的修行法門,即五乘佛法,為基礎,而踏入成佛之道。(五乘佛法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由此發大菩提心,深信諸法實相。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十信圓滿,入十住位,就明心見性,住於佛家了。

佛也是和凡夫眾生一樣,在凡夫位時,就發心學佛,依佛道的修證次第認識、修學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禪定、大願、大行,自度、度人。當大菩薩行者徹底覺悟、觀達、明見一切事物及世間、出世間的所有因、緣、果、報的道理,以及徹見底洞見自身圓滿的大悲心體時,便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4.1.4 何謂佛教的最高境界

關於如何修行成佛,以及佛的詳細位次,主要見於一乘佛法,眾經諸王之王的華嚴經。修行証道,以信為道源之母,住攬信成。進修至十住位,就已明心見性,住於佛家。斷我法二執以及妄想、分別、執著。但無明習氣未斷,須漸次歷事練心,漸斷微細無明習氣,歷經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妙覺,才能無明氣永斷,究竟成佛,此即佛教的最高境界。

4.1.5 何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教傳入中國,在學派鼎盛的唐代,發展而成立獨特的禪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禪宗不是以修禪定為宗旨,而是定慧不二,即定即慧之成佛大道。

佛法,貴在實證實踐,行解相應。明心見性是修禪之目的。五祖對慧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 佛。」此心即自性清淨心,此性乃眾生本具之佛性。「明心」,是明白當下這念覺性、靈知靈覺,覺性就是指自己的菩提心。修行先要「明心」,明白這念心,「心即是道,心即是佛」。心就是覺性。心者,空也;這念靈知靈覺是空性,但這個空不是「頑空」,覺性 的空能生出妙有。證見自性,當下就是佛。

4.1.6 禪宗的修行方法

壇經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無相、無住,生死凡夫,憑此法寶,得究竟涅槃;人人依此修行,定必見性成佛。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無念為宗者,於諸境,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也就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2 何謂百尺竿頭

百尺竿頭,原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很高境界。這種“一覽衆山小”的享受,只有在一定的巅峰才得體驗。是一種尋常人不易達成的豁然開朗。也許這就是頓悟,是由凡入聖境。到了這種境界,已然得窺法門,已經是“得入”了。 當然,付出的艱苦和經驗不一而足。

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破除人、我二執之後,就已明心見性,可謂已達百尺竿頭。但仍須更進一步,破除無始無明習氣,歷經四十一位次,由初住至等覺菩薩,才能斷盡微細無明,達到究竟成佛境界。

得道之士,立處既孤危峭绝 (百尺竿頭),不與一法作對,行時不動纖塵,豈止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盖中已虚寂、外绝照功,愧然自得,徹证無心;雖萬機顿赴,豈能擾其神、干其慮。平時只守閑閑地 ,如痴似兀;及至臨事物,初不作伎俩,準擬剸割,雷奔雨嘯,風旋電轉,靡不當機。

4.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真諦解說

因此偈頌是招賢大師回應關於佛教最高境界的問題。因此解說此公案,要依真諦。主旨是要禪者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何境界,依此而証悟,頓悟本性。

解說真諦,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開口即錯,動念即乖。聖人於無言說中,假以言論,方便解說。言以表意 意在言外。語言文字,只是標月之指,度人之舟,貴在向真月體悟,了知言外之意。無言說相,無文字相,無心緣相。

4.3.1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諦淺說

古德說:“修行用功,已達到了没有任何妄想執著境界的人,如同坐在百尺寸長竿的顶端,再往前是無路可走、無處可去了。這樣的人,雖然修行上有了親身的真實體驗,但嚴格來說,並没有達到真正的究竟之境。即使是到了百尺竿頭,仍然還是須要能够再向上一步。如此,在你向上一步之候,整個天地宇宙,就會全体顯現。” 更進一步,是說修養達到一定造詣之後,雖然悟道,也還不是最高境界。到了百丈竿子的最頂端,仍然是要繼續深造,能於十方世界現全身,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盡竿頭還不是真,還得更進一步。高踞在百尺竿頭而不動,尚非真正的見性。真正見性,是活潑潑的現量境界,所謂「四海五湖皇化里」,「滿目青山萬萬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形無相,無高無下,十方世界,打成一片。見性之前後,本無差別,所謂「悟了同未悟」。

淺釋此偈真諦,可用下面不同層次,漸入漸深:

1.修行的境界,深廣無止境。依靈性階層,定慧深廣,而有不同的極限。因此,依個人意識階層(consciousness levels),而有不同 “百尺高度”。靈性提高,竿長也隨之提高。因此,百盡竿頭,有無限層次。禪者不能以得少為足,而停滞不前。

2.離有為,進入無為。依竿向上爬,表有所依,表有為、有形相的境界。因此修行雖然達到有為法的盡頭,仍須繼續修行,進入無為、無形的不可思義境界。

3.百尺竿頭,不可不謂不高。然而,高踞在百尺竿頭而不動,尚非真正的見性。真正見性,是活潑潑的現量境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形無相,無高無下,十方世界,打成一片。

4. 意謂已明心見性,但累生習氣未斷。表依位進階,粗略習氣已然斷,但極微細習氣未斷。已修行至有功用道的最高階梯 (即華嚴七地菩薩),在向上一著,就應無功用道(八地以上),任運修行,無修而修,無作而作。才能進階至十地、等覺位,進入究竟成佛。

5. 通過参話頭,一方面將禪者逼進死胡同,將他的意識知解心、投機取巧心,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掃蕩淨盡。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話頭的力量,使禪者免落捨動趣静的枯寂之中,從而遠離頑空之境。

4.3.2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諦深說

1. 明心見性,無一定道理可尋,無一定法門可入。修行至此極高境界,仍須大死一番,放棄累生我執、法執,無住、無著,才能頓悟本心,見自本性。

2. 修行已至最高峰,進入空寂的最上層。但還未見到靈知靈覺,自心本性。再向上一著,應是與真心融合為一,達到自在解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3. 蓋大歸無歸,即是真歸。即是歸本有家鄉,歸自性寶藏,歸平等本際,歸不生不滅,歸毘盧性海,歸虛虛空法界。正是「劈頭捨去錐尖地,踏破真空無覓處,” 這個锥尖地就是最後的那一份執著,劈頭捨去,拿起刀子来,把剩餘的微細根本無明,一刀劈下去。如此,你就找不到它的起點跟終點。

更進一步的真諦,意謂

4. 深入法性,寂滅真境,一念頓脫,徹了自心。豁然貫通,桶底脫落,身心俱寂,理智皆如。超越三空,迥脫根塵,三關洞徹,五陰皆破。境智俱寂,一道清淨。

5. 入無所依。意識冰消。逆流返照,湛寂不動。任何妄念,一拶粉碎,滅跡潛蹤,
當下冰消。前後際斷,心行路絕,瓜熟蒂落,冷暖自知。入無所依,功夫相應,
此境現前,極力前進。抖擻精神,發奮勇猛,不可放鬆。

6. 百尺竿頭,極處邁進,細審體究,覺照者誰。無相疑情,大逼大拶,一鼓作氣,
縱上高峰,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撤手縱橫,滅跡掃蹤,不留寸絲。
心如木石,凝心寂照,綿綿密密。逼至極處,山窮水盡,機緣成熟,觸著碰著,
見色聞聲,忽驚而惺,冷灰爆豆,絕後復甦。豁然徹悟,自性智光,全體透露,靜慧發生。十方廓然,昊日當空,頓契無生,智周法界,道證真常,親證藏性,親見本來。

7. 遠離妄執。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如自山頂,懸崖撤手,放身捨命,不須恐懼。落於空亡,無處撈摸。令淨裸裸,大休大歇,根塵盡離,能所皆泯。三際俱捨,心如虛空。

5.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的真實義

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同義的另一禪宗公案,是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全偈云: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僧問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曰: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 “向上一路”,即前文所說,”更進一步”。緣起於現象界,行者證入空境後,向上一路是何境界,行者證得無所有相,要學習依空起用,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未能知之。

向上一路:禪宗謂不可思议的徹悟境界。向上一路之所以不傳,是因為它超越語言、思惟之外,這種足以證悟涅槃的妙道,非他人所能傳授,也沒有一定的軌則能依循,這是自證自知的至真之道,所以向上一路,是自我體悟,自我融會的修行境界。

無上心法,本自具足。本無所得,亦無所傳,若有所得、有所傳,即不是真佛法。證悟,是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是自性的覺悟;是對世間萬事認識理解之後,進一步更深刻、更透澈的識破勘透。如同一聲霹靂,電光一閃,照破千古的黑暗無明;如 同山窮水盡處,頓見柳暗花明的桃花源。有了禪悟的智慧,就能「隨所住處恆安樂」,就能昇華我們的精神生活,不為名利所枷鎖,不為人情冷暖所左右,能超越人 我之間的計較,提昇生命的格局與境界。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 thought on “禪宗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實義

  1. 信堅師兄好:

    感謝信堅師兄在此園地不斷分享一佛乘的圓解圓修圓證的學佛地圖,即使學人們未準備好,因緣未具足,您仍分享此篇〈禪宗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實義〉,指引未來無盡有緣後進!感恩!

    顏目前有個心得,所謂「修行次第」僅為方便的權宜說法,真如理性,本具本空,至於修行境界的高低,只是靈性的階層差異而已。

    常聽人提及金剛經一文句:「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果有人修行已至明心見性,再向上一著,應該是去法執吧?未見性前,精進地去垢返真,一行一切行,時時處處不住生心,無念、無相、無作,乃至無願,明心見性後,「無為法」才是妙法妙處。有形相的,總有盡頭,無相,則無盡。顏想,當行到至深至廣時,至空境界就是到家了吧。

    話說回來,顏此時多說無益,想起您提及,努力提升靈性階層及修禪定才是要務。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