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釋經文

明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洛城信堅集註版

信堅註: 阿彌陀佛,天助我也,大功告成,留待有緣,共襄盛舉,同登彼岸。真料不到,小知信堅,與蓮池大師,如此有緣,感應交道,不可思議。此文是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的最後一章,正釋 “佛說阿彌陀經” 經文。全章相當長,共有59頁。初讀者,易迷失於文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知自己所在。同時,也為使讀者,易於尋找文中片段所在,信堅特別花些時間,整理出此章的 “目錄” (共有四頁),以為登峰地圖,航海指南。讀者可點擊藍色標題觀看。 Appendices A: Table of Contents

同時。信堅在此只張貼此文的前五頁。讀者可點擊下面藍色標題,打開 word file, 觀看全文。亦可下載,留備後用。 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4)

再註: 此文又是信堅六年前,開創信堅園地以來,所寫的 “第400篇文章”,同步巧合,意義重大。此園地從標題,”美圖趣聞、修心養性、趣味科學、四書五經、黃帝內經、論時空、太極拳”等,接引 “入道初機”。再以 “道德經、莊子、修道成仙”,接引 “入道中機”。後以 “霍金斯、禪修、修定開慧、佛經、華嚴經、諸法實相”,接引入法界上機。可謂與念佛法門宗旨相同,三根普被,廣度有緣。”紅蓮白藕青荷葉,(儒釋道) 三教原來是一家“。

正釋經文
此章正釋經文,分為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三大段。
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一、初序分 初五句體,二列眾證
“智者”能夠一聽到經文之後,便立刻生起觀照,了悟到“文字性離”,了悟到文空性空,隨即不再著於文字之中,直達“實相般若”的境界。

“序”有二意。一“序”即“敘”,是在正文之前,用來點出一部經的要點。二“序”即 “頭緒”,在未進入“正宗分”之前,利用“序分”,首先點出本經的要點和頭緒。

此經的“序分”,主要是解釋“六成就”。分兩部份。一前“五句證”,解釋“六成就”中的“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 和 處成就”。二 “列眾證”,解釋最後一個 “眾成就”。

序有證信序、發起序。今唯證信序,凡證信者,皆以六成就。由於本經是“無問自說”,沒有“發起序”。

佛將入滅時,阿難問佛,“世尊滅後,諸經之首,當安何語?”佛曰: “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為某眾等”。稱為“成就”,是因為佛所說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稱為“成就”。

1.1 五句證: 五成就
在本科“五句證”,首先解釋 前五成就。而在下一科“列眾證”,解釋“眾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之法,乃是“我”,阿難尊者,從佛而“聞”。
本經是釋迦牟尼“佛”,“一時”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之“處”而所說之法。

1.1.1 如是我聞
“如是”是”信成就”,乃諸經之法體。
信者,”是事如是”,指如是之法,是佛金口所說,故信受不疑。

大智度論云: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者 “是事如是”,深信不疑。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便能,入佛法。

受主之教成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曰信。
佛不垂教,眾生心迷塵境,信自何生? 縱有信從,皆墮邪見,非正信故。了知自性之理,深心忍可,不再迷惑於世間虛妄邪惑的事相中。不明自性之理,“縱有信從,皆墮邪見”,有如 “盲人摸象,自立知見,依人不依法”,縱使自稱信佛,反而落於邪見之中,“非正信故”。

“我聞”是”聞成就”。如阿難言,“如是之法,乃我親從佛聞”,今以告眾,便應信受。
我者自我,聞者親聞,自我親聞,非私淑故,非讀古故。一切經典,都是阿難尊者,親從佛聞,非間接的,從他處得知。

法身真我,亦得稱 “我”。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之“我”。
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不遷不變曰,常,離二死苦,曰樂,具八自在,曰我,三惑淨盡,曰淨。

佛本無我,但為度化眾生,唯有隨順世情,巧立一個有名無實的假名 “我”,而由於完全沒有了“邪見”,故無我慢過失。

聞者,耳根發識,廢別從總,故云我聞。
“聞”指先由耳根接收,繼而引發識心起用,整個過程完成了,稱之為 “聞”。由於“我”有主宰之意,總括六根和六識,故依從整個色身而起的 “聞”,稱為“我聞”。

我聞,約當宗,則傳法聖人,以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非異之妙耳,聞娑婆極樂,無障礙之法門也。
從本經上來,“傳法聖人”阿難尊者,以 “無我、不二、證平等法身、 的“真我”,來親聞釋迦世尊,宣說這 “從娑婆往生極樂的無障礙法門”。

雖說娑婆與極樂世界,相距十萬億佛土,其實 “娑婆不礙往生極樂,極樂世界也不礙娑婆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出無分別自性一心的“真我”之中。即在“我聞”上來說,沒有“我聞” 與“無聞”的念頭。

如是我聞有三義,一斷疑故。二息諍故。三揀邪故。
佛的經教,離世間相對法,但隨眾生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信者不能領受,對信者而言,則稱為“如是”。

諸法實相,古今不易,名 “如”;如理而說,為 “是”;決定可信,故云 “如是”。
實相之理,始終不易。迷時不減,悟時不增,迷時不染,悟時不淨,如如不動,故名 “如”。如理而說者,謂如實相理,為人演說,無別異說,故曰”是”。

1.1.2 “一時”是 “時成就”
“一時”,法王啟運,嘉會之時。法王不作,嘉會難成,不得成時。
唯有當 “佛轉法輪,開經說法” 之時,才能稱為 “時成就”。若果佛不說法,則法會難成。聆主之語成聞,耳聞法音,心契妙理,曰 “聞”。慧日不升,圓音不演,眾生曠劫,皆成聾瞽,不得成聞故。耳聞佛宣說法音,在心中生起感應,契入了佛所說的妙理之中,才能稱為 “聞成就”。

“一時”指佛,現身垂應,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不失其時,為眾生說法,為 “時成就”。眾生機熟,佛應說經。機應合一,諦智合一,師資道合,說與聽者, 感應道交的一剎那,是為 “一時”。

約當宗,則即說聽頃,心境泯,凡聖會,依正融,一多等。萬法歸一的境界,稱為 “一時”。證得 “淨耳根” 之後,便能 “心聞洞徹,十方三際”。在一剎那間,頓見心性,洞徹十方三世,一切時空境界。在這境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所不知,一切通達,再無障礙。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同一法身,同一智慧,更無彼此迭相見。

1.1.3 “佛”是”主成就”
“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覺者,備三覺故,又云智者,無不知故。
佛出世為一期。在一期之中,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眾生,都以佛為世出世間說法度化眾生之主。有 “佛主”的存在,眾生才能有幸得聞妙法,令在生之時,能減少煩惱痛苦﹔乃至臨命終時,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淨土。

佛在三處,不轉法輪:
1 “我慢高山”: 外道之人,多起邪見,我慢貢高,如山峻聳,雖聞正法,非惟不信,復有謗法之過,招其惡報,是故佛於此不轉法輪。
2 “五欲淤泥”: 凡夫貪著 “色聲香味觸” 五欲之境,沉溺汙穢,如在淤泥,則不能受法。
3 “邪見稠林”: 外道凡夫執種種見,有如稠林茂密,而於正法不能信受。

1.1.4 “處”指 “佛說法之處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
處乃法王,轉法輪處。聖人到處,成邑成都。
“法王”所在之處,眾生結隊成群,附會於佛,所居之“處”。”輪”指轉輪聖王的輪寶,能夠迴轉眾生,出離生死,摧毀煩惱,故稱為 “法輪”,而佛說教法,則為之“轉法輪”。

在者,即住意,暫時曰在﹔久停名住。若據經文,指佛住在舍衛國。
“舍衛”,聞物,以德名故。 舍衛國翻為“聞者”,以這地方出了很多有名聲之人,名聞於世。

祇樹給孤獨園
“祇陀太子”布施了園中的樹林,而“給孤獨長者”則是購買此園的人,故合二者為名,稱為“祇樹給孤獨園”。“祇陀”是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太子。 “祇樹”指祇陀太子布施了“祇樹給孤獨園”中的一切樹木。“給孤獨”者,指“給孤獨長者”,原名須達多長者。“給孤獨長者”作大功德,購買和建造“祇樹給孤獨園”。而“祇樹給孤獨園”又名“祇洹精舍”。

須達多長者”又名“給孤獨長者,是因須達多長者集中救助“幼而無父,老而無子”,孤獨可憐,最急切需要救助的人。因此他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1.2 “列眾證”,即 “眾成就”。分三: 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人天眾
1.2.1初聲聞眾 初明類數,二表位德,三出名號
1.2.1.1 明類數,說明列席本經法會的聲聞弟子,是那一類,有多少人。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 者揀小,具有三義,謂大,多,勝。異餘比丘故。
“僧”,具云僧伽,此云 “和合眾”,指最少有四個比丘共住一處謂 “僧”。
“千二百五十人”,指共有1250位比丘出席本經之彌陀聖會。而這些比丘是由迦葉三兄弟,目犍連,舍利弗,五人的弟子們合共組成。

和合眾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四人以上,多至無量,悉皆同一羯磨,不相違諍,如水乳合,名 “和合眾”。“戒和同修”,指共同遵守戒律。”見和同解”,指持有共同見解。身和同住,指行動一致。”口和無諍”,指言語上不起爭論。”意和同悅”,指心意共通。利和同均,指一同分享利益。

“比丘” 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
“乞士”,謂乞食、乞法,乞食則離四邪命,合四正命,無事經營,不勤畜積,萬緣頓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資身。”乞法”,則參師訪友,懇苦翹誠,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資心也。”怖魔”,若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之,生大怖畏,以魔樂生死,出家離欲,趨向無生,魔失黨與,生怖畏故。破惡者,能破煩惱九十八使,悉皆斷絕故。

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隨故。
“常隨” 者,謂佛出世間,以此1250人者,最先歸佛,又常不離佛,直至佛滅,故獨舉也。

世人迷於風水命相,不知萬法唯心之理。世人皆言穴在山,不知穴在方寸間。
“風水命相”本為了幫人脫離煩惱,而風水命相,自己的命運都未能夠做到“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又如何可以為他人改寫命運呢?相由心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其將命運交托在掌紋乃至相士之中,不如好好地看著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

1.2.1.2 表位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二殺賊,三無生,即前乞士怖魔破惡果也。
由於這些 “大比丘僧”兼具“大多勝”,都已經是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在小乘人中,已經是至極的等位。“大比丘”即在經文中,被稱為“長老”的十六位聲聞弟子。大者揀小,即長老等是也。“多”指多聞,對於內典外籍,無不博通。“勝”指根機優勝,“大比丘僧”的根機,超過了九十六種外道。

皆得無學果位
研真斷惑曰 “學”;真窮妄盡曰 “無學”。今皆得阿羅漢,無學果位也。在聲聞四個果位中,前三果是“有學”,尚在研習真空之理,斷 “見思惑” 的階段。 “大比丘僧” 都已經 “真窮妄盡”,證真斷惑,無可修學”,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 “無學” 位。

阿羅漢三明皎然,即有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六通清徹”,具有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

阿羅漢,今生緣已盡,不受後有,故曰無生。
凡夫生死無量,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三果不來欲界,猶生色界。阿羅漢證得“無生”,指斷除枝末無明,不再受生死果報。

知識者,聞名欽德曰 “知”,現形敬奉曰 “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知即是識,亦可眾中知識,為眾導故。由於放下“妄知妄見”,息滅“邪見”與“眾禍”的妄心,回歸“真知真見”,到達“正見”與“眾妙”的本源,這樣才可以算是蓮池大師在本段稱理部份所言的“真沙門”,“真阿羅漢”,和真正的“眾所知識”。

1.2.1.3出名號 初眾名,二總結
1.2.1.3.1眾名,列席本經法會的十六位大弟子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喉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

此第四章全文有59頁。前面張貼了前五頁。讀者若有興趣觀看或下載全文,請點擊下面藍色標題,觀看此文的 word file.
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4)

五、附錄 Appendices
為便利讀者閱讀此章,底下張貼 “附錄A、附錄B、及附錄D”,讓讀者便立下載這些附錄A.

附錄A: 目錄
目錄有如登山地圖,大海中的指南針。本文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解經文” 相當長,約有65頁,初讀者易迷失於汪洋大海中,不知自己所在。同時,也為讀者易於尋找文中片段所在,信堅特別花功夫,製作此目錄 (共有四頁)。讀者可到下面網址,觀看此目錄。Appendix A: Table of Contents

附錄B: 極樂蓮華四德 “微妙香潔” 正義解說
“微妙香潔”四字,簡單明瞭的表揚出 “極樂蓮華四德”。離垢是蓮華正義,都可以用來表揚自性之理。

全文相當長,共有四頁。信堅將之收集在 此附錄B裡,讀者可讀者可到下面網址,觀看此文。Appendix B: Micro Wonderful Incense Clean

附錄D 三十七道品 真義解說
附錄D 的全文,可點擊此標題,”三十七道品 真義解說” ,到信堅園地觀看。

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法的根本築基教義。但 “文以載道”,法法直通大乘、自性一心,法法皆是佛法。所謂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此疏鈔作者,以其妙慧,以嶄新的辭辯,深入簡出的解說此道品,來作為修大乘法的根基。此法門為初入佛道,正修進階的無上妙法。

道品是入道之品類 (法門)。道品是寶炬陀羅尼。寶炬即功德火炬,能爍破一切無明黑暗。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種覺悟的修行道法 (法門)。

“三十七道品”,又名 “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ṣa dharma)”,為四聖諦中 “道諦” 的仔細開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進階,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菩提分法,指成就覺悟的修行方法。 “分”的原意指鳥類的雙翼。引申為資助,幫助、助益。助成覺悟。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8 thoughts on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釋經文

  1. 公告:
    信堅今早重寫此文的前段。同時,放上 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4) 的最新修訂版。如果讀者之前已下載此文,請重新下載此更正版。
    ps: 其實,主要只更正第一頁及最後一頁而已。

    • 讀後十分感動,要多大的專注力才能融華嚴經於彌陀疏鈔,並條理化阿彌陀經的真義啊!顏想到一句「十年磨一劍」。然而,是否所有修證者,皆能如此無私地奉獻身心化導眾生?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光光相照,互融互攝。希望修淨土法門者,此後不再誤解信堅師兄,不再認為他反對念佛法門或不信淨土。

      願所有修淨土者,能自性常照,以智慧為前導,堅信、切願、力行,心念耳聞,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自性自見。

      阿彌陀佛!

      • 顏顏師姐:
        多謝美言獎勵。所引用 “十年磨一劍”,恰到好處。信堅正式,修行證道,至今剛好,已快十年。

        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劍客凝聚,十年功夫,精心磨成,絕世無雙,鋒利無比,倚天寶劍。但卻至今,未曾試過,它的鋒芒。因此一直,躍躍欲試。
        (譬喻 “十年寒窗,苦讀經書,具宏大理想”。)

        今天在此,將它展示,給諸位看。如果,天下蒼生,誰有冤屈,不平之事,我當依仗。此倚天劍,鋤强扶弱。
        (譬喻 “修道有成,躍躍欲試。入世說法,普度蒼生”。)

        信堅

        • 師父在寫此真義解說過程中,我就知師父處於一種
          燃燒自己 的狀態中,果然這種純然奉獻的真我之火,
          煉出了這把倚天劍,放射光芒照亮我們這個世間!

          方草

    • 師兄 你好

      我覺得這一系列是信堅園地中很重要的系列文章。
      請問是否可以將信堅師兄有關阿彌陀經及念佛法門相關的文章也能集結成一本書出版呢?

      • Hi Ethan,

        非常感謝您的關心和鼓勵,我們很高興您認為「信堅園地」中的這一系列文章對您來說是如此重要。
        您提到將信堅師兄有關阿彌陀經及念佛法門相關的文章集結成一本書出版的建議,我們深感榮幸且感激您對此的關注。
        然而,出版書籍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我們沒有將這一系列文章集結成書籍並出版的計劃,我們深感抱歉。

        衷心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祝佛安!

        Allen Tsai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