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三

[信堅註: 信堅至此,從慧洪覺範禪師《智證傳》中所論的111句 “經書及大禪師修道、悟道、及證道名言”,節選其中45精華句,不依慧洪覺範禪師的 “傳曰” 解說,而是依一乘佛經的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以現代語言文字,加以深入淺出,詳細論說。希望讀者能從中悟入。每條字句,都是獨立,皆有無量深義,條條通大道。讀者可將它識為禪宗公案 “參”。隨選一句,深入了解,參之又參,皆可由中悟道、見性。]

1. 入楞伽經曰: 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譬如幻術大師,幻化出牛馬男女等種種事物。觀看的人不知是幻,將此種種牛馬男女等物執為真實。幻師雖然也有男女、牛馬等種種分別,但並不會很執著,因為他知道一切是幻非真。

又譬如世間之良馬,它見到高舉的鞭子影子就會往前跑,不必真要抽打到它身上,但見到自己的影子卻不會受到驚嚇,因為它知道這個影子是自身所出。知萬法唯心者,目睹萬法,恰如幻師見自己所幻之事,也如良馬見自身之影而不驚。所以說,雖常分別,但不礙於見自心也 (善分別諸法)。不識萬法唯心者,凡見一事一物,必執為真實,必受其驚恐之苦。不能真實契入萬法唯心之義,所起疑惑,其實豈止如上所說?

2. 華嚴經曰: 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以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雖即隨緣,法爾歸性。以隨緣時,似有顯現。如觀幻法,不有而有。如觀夢境,不見而見。如觀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觀鏡中之像,不內不外。《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是諦觀,法性空寂。

《華嚴經》卷三: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知諸世間悉皆如夢,觀一切佛現差別身,悉皆如影,知所說法音聲語言,悉皆如響,現見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

3. 瑜伽師地論曰: 法光明,能治三種黑暗。
法光明:謂隨其所聞之法,觀察修習,皆依法則;因此明心見性,破除愚癡之暗,顯發本覺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藏法數》: 有三種光明:一、「外光明,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這個外是講身外,能幫助我們照明。二、「法光明,妙法能除愚痴之暗者」。世尊教導我們這些方法都是屬於法光明。他的言教,眾生聽到了能覺悟。佛不在世了,這些聲聞、菩薩將佛一生所說之經教用文字記錄下來,編集成經典,流傳後­世,後人有緣遇到這些經典,能生起恭敬心、真誠心,能信、能解、依教奉行,也能夠破迷開悟,得真實利益,這都是屬於法光明。三、「身光明,諸佛菩薩及諸天等之身有光明能除暗者」。身光,是三昧光明,在定中沒有明暗的分別,他沒有動這個分別心,沒有這個執著。

《瑜伽師地論》說,法光明能照破三種黑暗: 愚癡無明、疑惑不決、昏沉睡眠。因為不如實知法故,凡夫眾生總在夢中,偶聞佛法,則將信將疑。

《百門義海》從不同的兩個角度來論述法光明,說為顯光明和智慧光明。顯光明是從顯了法性的角度來說,智慧光明是從能照角度來說。故如實知一法,即能知一切法,無不如是。如海水一味,只嘗一滴,遍知全海水味。如實觀察萬法,亦復如是。眾生之病,病在不能如實知。若如實知,則法光明生,則自然識得一切法性 (一法通,一切法通) 。

4. 永嘉偈曰: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永嘉禪法的「看」念頭,其實就是止觀的操作。當我們「看」的力量持續而堅固以後,妄想被觀照的力量照破,而慢慢泯除。一直看到念頭完全澄靜的時候,這時,心是一種沒有妄想的寂靜狀態,這就叫做「寂寂」,這是一種沉穩、安定、凝然的感覺。這時,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妄想,心是寂靜的,但我們還有知覺、有神識、有覺性。這個沒有妄想、影像,但卻有知覺力、覺照力的覺性,就叫做「惺惺」,這是一種昇揚、活潑、光明的感覺,我們把妄想寂靜下來以後,能夠在寂靜之中,把這個覺照力,也就是「惺惺」的力量予以體會、提攝、浮現,於是在寂靜之中有覺照力(寂寂中有惺惺),在覺照之中又不失寂靜(惺惺中有寂寂)。就在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中,我們的功夫就會持續的增長轉進。

寂寂和惺惺,其實是我們心性的兩個特質。寂寂是沉定、沒有妄想,但心過於沉沒,就成為昏沉、無記的根源;惺惺是心活潑、有覺照,但心過於活潑,就成為散亂的根源。寂寂雖是昏沉的根源,但卻能對治散亂;雖能對治散亂,但久了又生昏沉。惺惺雖是散亂的根源,但卻能對治昏沉,雖能對治昏沉,但強了又生散亂。所以兩者之間有微妙的相依、相生、相剋的關係。

5.圓覺經曰: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眼見物,耳聞聲,鼻嗅香,舌辨味,乃至身觸物等,其實都如燈光,只是照亮物事,燈光本身,並不會分別所照為何物,可憎可愛等。當人睡熟無夢之時,五根休息,則無見聞覺知。此時恰同暗室無燈,無一物可見。所以五根本來圓明,它們的作用只是照了物事,不妄加分別,也無憎愛可得,所以《圓覺》稱之為“其光圓滿”。分別所見之物,而生憎愛,是意識分別。

6. 楞伽經偈曰: 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唯一心,是則無諍訟。
《金剛經》中說,眾生無明,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是四相之一。凡夫眾生,認為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無論植物、動物,還是微生物。生命有長有短,如一些微生物只能活幾分鐘,而紅衫、海龜等乃至可以存活上千年。長短不一的生命,就是壽者相。佛法如實觀察,通達不生不滅的根本實相,並不認為真有個能稱為生命的事物存在,更不存在所謂生命的長短,一切無非緣起和合的假象而已。所謂生命及其長短,不過是無明眾生一心所成之壽者相。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故《楞伽經》云:你若立個生命,則有長短生滅等,錯亂觀念隨之產生。你若曉了所謂壽者相及我相、人相、眾生相等皆是一心所造,並無實法,則一切戲論盡滅。

7. 雲門宗有三句: 謂 “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世緣”。
雲門文偃禪師 (864~949) 唐末五代僧。為雲門宗之祖。雲門三字禪,指文偃禪師以「顧、鑒、咦」三字啟迪禪者。「顧」謂顧己,或自我反省;「鑒」謂鑒人,或自我鑑戒;「咦」謂領悟言詮不能及,思路不能到的玄旨,或指超絕一切,於孤峰頂上宴坐自適的境界。雲門三句,文偃禪師用以接化學人之三種語句,即 “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 三句。

雲門三句。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然而不立文字卻非立不可,雲門文偃無可奈何之間只好間而言之,以一字禪,三字禪和雲門三句來接引眾生。

雲門示眾云:“天中函蓋、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無語。自代云:“一鏃破三關。”

雲門禪師在禪堂中開示僧眾說:
函盖乾坤,即道無所不在。指絕對之真理充滿天地之間,且函蓋整個宇宙。普天之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無不是道,大到宇宙天體,如土星,如星系團,小到太陽系中地球上的一根布毛。莊子說:“道在螻蟻,道在屎尿。”

目機銖兩,是說學道之人,直下神會。當機敏伶俐,能舉一反三,於一毛頭上即能見道,如同世間聰慧之人看一眼就知道一個東西的輕重。要斷除學人之煩惱妄想,謂應超越語言文字,於內心頓悟。

不涉世緣,是對參學者應機說法,為活潑無礙之化導。能成就一切萬法,但離一切法相。因其離一切法相故,所以說不涉世緣。世緣者,即世間一切可見可知之物,它們總不是法的本身。法的本身,即本來面目。怎麼承當?大眾無語,雲門禪師自己代答說:一言具三要,一箭破三關。

後德山緣密(雲門之法嗣)取雲門三句之觀念,而改其語為 “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稱為德山三句。係以其內在根本之絕對為主體,表現出一套辯證歷程之三方面:
第一句涵蓋乾坤之意,世說任何一物,無論淨穢,總是真體的顯現,並無妨礙。
第二句截斷眾流之意,無論你百般思索千般計較,所得之玄妙之物,總與道體本身並無交涉。因為我們嗔心似流水不斷,痴心亦綿綿不絕,貪心更是無有止境。截斷眾流者,截斷貪嗔癡,截斷眾生妄識之流。
第三句隨波逐浪之意,諸佛菩薩、歷代宗師大德所說法不過是隨順世間,隨波逐浪,如應病與藥,並無任何實法與人。

8. 經首所題卍字。
在古代印度,人們用“卍”(讀作 “萬”)來表示比太陽還要光明的大覺悟者。世尊出世後,胸前即有此“卍”字符號,是作為世尊的三十二相之一。根據世俗的說法,“卍”,如同太陽的光芒,能普照一切,破一切黑暗,具有光明、遍照、吉祥之意。世尊的佛法,能燭幽洞微,一切魑魅魍魎無不現形,照破眾生千年無明黑暗,不也正恰如太陽一樣嗎?故以此“卍” 字標示世尊的智慧及佛法。

9. 臨濟曰: 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
此三玄三要,是對已徹悟本來,可以為人師的人說的,而不是對初學開演。“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只要是用來接引學人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都是一句。這跟佛經的圓修 “聞思修”、”信解行證” 一樣,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

所謂三玄者,即句中玄、意中玄、體中玄。
句中玄是最初的階段,即領會一語一機的意思。同是很普通的一句話,有人正確領會其含義,有人錯誤理解,有人介乎兩者之間,就可能有三個層次。正確領會一句子,就掌握了句中玄。故說,一玄中即具三要。

意中玄是已經能透過機鋒的表面意思,進而把握到了這個意思所展現的心或意。 “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身。”不在乎你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在乎把握說話人的心意。“莫認定盤星,識取鉤頭意。”不要執著於秤桿上的刻度,那是死的,要識得鉤頭那物的輕重。

體中玄是不僅透過了表面的意思、內在的心意,更在於領會把握那所說的實在之體。撇開層層,落實到那真實的事物上,即入體中玄。但對體的領會又有三個層次,有學人以有相為體,有學人以無相為體,有學人以有相無相一如為體。因此,體中玄,也可說有三要。

由句到意,由意到體,層層遞進,雖包含有三玄三要,層層遞進之領會,但其實只是宗師之一句。一句即含此三玄三要,三玄三要其實就是宗師之一句。《法華經》曰:“世尊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解有深淺層次,即成三玄三要,根本只是世尊之一音。能具備此者,方名說法,方名宗師。

10. 明招謙禪師偈曰:
師子教兒迷子法,進前跳躑忽翻身,羅文結角交加處,鶻眼龍睛失卻真。
獅子教小獅子如何隱藏自己迷惑天敵的辦法,不是讓他躲進樹林草叢,而是奔跑跳躍不停翻滾。不斷變換的毛色身段,即使天上的大雕和龍眼都看不清楚。意思是說,世間萬物赤裸裸地呈現在眾生眼前,但因其緣起變化無住,卻沒有幾人真能看清。(羅纹:回旋的花紋或水纹等。結角:兩堵墙或類似墙的相接處凹角。)

譬如暗夜裡的一點火星,不斷地搖動,即成一條紅色的弧線,變幻成各種形狀。搖動一點火星的手可以停下來,讓人看見其實是一點火星,而領會到自己所見之種種形狀皆是虛妄不實的。但搖動自然萬物變幻不已的那隻手卻永遠也不會停下來,所以眾生是永遠也不可能看見那真實的本來面目的。所以古人說,耳目所能到的皆是目前法,目前法只是意,是意在目前,真實的非耳目所能到。

11. 四十二章經曰: “拚命必死,難”。
世尊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一難是能夠抱著必死的決心去拼命。因為眾生有壽者相,執著生命為真實,而且只有一期可得,死不能復生。故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智能高級發達如人者。即使是多麼地視財如命,對權力和名聲多麼地貪戀不捨的人,都知道生命是比這一切都要貴重得多的東西,一旦失去了生命,這一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拚命必死,難!

人人都知,證道難,悟道難,都知道超越生死好,但又有幾人能真正地,為法忘身,抱著必死之決心去拼命呢?你若真能連自己視為最可寶貴的生命,都可以捨得下,有這樣的大決心,天下又有什麼事做不成呢?如果不具備大決心、大信心,只是玩玩禪味禪悅,就不能參透生死之本來面目。

頓悟雖是一瞬間,但為了這一瞬間,你可能得花上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也未必能得到這一瞬間。如同登上珠峰之巔,能一覽群山天下小,但為了這一瞬間,聽說死過不少登山者。其間的艱辛,恐怕只有真正登山者能夠明白。

12. 破色心論曰: “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世親菩薩作《破色心論》,教你具體破蘊之法。此處所是破色之法。色即具體的物質名色也。即破其名色,即色而非色,是為破色。

眾生無明,觀物取相,因相命名,即有種種色物生。一切名色,本不必破,只是一種假設的方便名稱,但眾生無明,執著此種種色物為實有,以為實有桌子、板凳種種色物,不能如實觀察,於不實有之色法起種種貪嗔起種種煩惱,故破之,使眾生洞達於事物的本質,而獲得解脫。

桌子板凳諸色法,不過是事物一種暫時的緣起現象,眾生眼見取相,意識命名此相為桌,彼相為凳。並將此概念貯藏於第八識中成為種子,以後凡見有類似此相之物,即知是桌子板凳。可見桌子板凳諸名色,皆是心意識加工的結果,並非此物實際是桌子板凳。它不是桌子板凳,它的本質是不可名的,而且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今天現似桌子板凳之相。種種色法,並非實際,唯是心意識所造。如實觀察,正在於獲得事物的本質。

13. 寶公十二時偈曰: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覓疏親,只是從前染汙人。若欲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世間的知識,無論是掌握一門技藝,還是領會一種學問,獲得文憑,只要努力,都會有所得。人們由於習性,也常憑藉這種經驗來學習出世間的佛法,欲求參禪悟道,明心見性,暗地裡還是抱著有所得的心理來從事,結果終其一生,空花空果,一無所成。縱然讀盡大藏,會盡祖師言句,下得機鋒轉語,辯才無礙,全是世智聰慧,與佛法無絲毫交涉。

以學習世間法的心態學道者,只為不知無明本是釋迦身,不知日常坐臥元是道,故枉受許多辛苦。執著聲色,分辨親疏。你若真想參禪悟道,何妨像虛空那樣一塵不染一法不著呢?

寶誌公說: “若欲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虛空不著一塵,故萬法無礙,陰晴晝夜,日出月興,霧霾虹霓,一任顯現。真明心者,知心無心;真知法身者,知法身非法,無法身可得。因其無心,故能萬法唯心;因其無法,故能無法亦法,無法無非法。因其無,故能作恒沙功德之用。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14.圓覺經金剛藏菩薩問世尊曰: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世尊答曰: 善男子!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佛答意云。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轉。如雲駛月運。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如翳差華亡。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鮮解。解亦難臻此境。

《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代眾生問法,揭示此疑問。他問世尊:“既然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如今又成了眾生?莫非如來也會退轉?”《楞嚴經》中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代眾生問:“如果說一切世間根、塵、蘊、處、界等本來就是清淨本然的如來藏,為什麼又會忽生山河大地等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呢?” 兩問不同,但意思只是一個,即本來是佛、如來藏,為什麼現在又變成了無明眾生和諸有為法了?

世尊說眾生本來是佛,並不是說眾生原來是佛現在就不是佛了。這個“本來”是說眾生的本質是佛。譬如這塊礦石,它的本質是金,只是夾雜了其它的雜質,顯現出礦石相,使人不識其金的本相。若加以熔煉,則真金的本相自然顯現。如果這塊礦石本質不是金,而是碳,則無論你如何陶冶熔煉,也不可能得金。因此之故,說眾生本來是佛。如果眾生的本質不是佛,則無論你如何修證,也不可能成佛。

15.臨濟四喝。
臨濟大師闡述他的四喝: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是截斷眾流,觸著即死,學人的任何心意識思維擬議所不能行處。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一聲哮吼,野幹腦裂,百獸潛踪,是語言知解所不能到處。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探察對手虛實,是明眼是瞎眼,可以勘驗學人、阿師。第四喝一喝不作一喝用,才是大師這段話的真正落腳處。如果說前面三喝,你還可以以意識領解,說如何若何,第四喝總不如此時,乃至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無你可撈摸處。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