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二

1.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毗舍浮佛,又作毗濕婆,意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勝、一切生、能變現、遍現、廣生、勝尊。過去七佛之第三佛。《長阿含經》載:其佛出世時,距今已三十一劫(一劫為13億4千萬年)。

此偈要旨,在破眾生身心之執 (我執)。法身本來是無身的,假借四大以為身,由四大 (地水風火) 和合而成的色身。熱力屬火大,搖動是風大,濕性是水大,堅固性是地大;這是地水火風。

首楞嚴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猶如交蘆。心性本來是不生不滅,是無形無相的;只是因為住著外境而有生滅分別心。如能對境如如不動,則無生滅分別心,則罪福無主,死生榮辱,好惡煩惱,如幻如沫,虛幻生滅。老子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何患之有? “身乃饑凍榮辱死生之樁也。

2. 維摩經曰: 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如人臥疾。攀緣俱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維摩詰居士將丈室中的所有家具物品全部搬出去,僮僕侍者全部退下,空空蕩盪,唯留一床,用以養疾。這是一個像徵性的圖景。雜務盡去,心無雜念;唯留一床,正念不失,不同斷滅。其實說的正是禪定境界。

唯有得定,方能慧觀,通達實相。後文殊師利率諸大菩薩前來問疾,起慧觀也。大凡人一生病,臥床不起時,所有榮華富貴之貪心,一時全死,聲色犬馬之著念,一時都盡,唯與此病廝挨,妄心總歇。故維摩養疾,象徵眾生,若能一切心想,歇得下來,則能得定,如飄風止息,濁水澄清。惺惺寂寂,明明歷歷。

3. 楞伽經偈曰: 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法空禪師深居五臺山,每夜必聞有聲,法空患之。久而自悟曰: 皆我自心之境。安有外聲哉。以法遣之。

一切音聲動相,皆由心意識的相似相續相而生。若心中無念,則法界如如不動。首楞嚴曰。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肇法師曰:“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六祖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因為有心,故有風幡,也有動靜。

4. 華嚴經曰: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喻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
《華嚴》法會上,世尊勸告學人說:佛子!雖然如來以一切比喻說種種事,但沒有一個比喻能比喻此法。此法,即法身也。法身不可以心智緣它,不可以言說說它,故心智路絕,不可思議。學者望之,如壁立萬仞,非手足攀攬之境。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月。

我們的肉身軀殼是等於我們住的房子,而佛性才是住在裡面的真人。眾生迷於色相,就錯認這個色身肉體是我,而不知佛性是何物,以致造業受報,生死不了。這首偈就是提醒我們認識主人公,不要錯認假相。

傅大士也用一偈來說法身: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禪偈是說本性的妙用,本性是真心、真我、是主人公,肉身好比是房子和假我。真我是主人公,真我沒有拿東西,肉身的手由主人公指使你手動,等於你的鋤頭。步行騎水牛,水牛是指“肉身”。同理,我們肉身走路跑步是由主人公驅使行走,所以好比主人公騎在水牛上趕路。橋是比喻人身,人生走過歲歲,橋(人身)隨歲月遷流由壯而老,要離開房子,“水”是指佛性,本性不生滅–是不變的。所以橋流水不流。

5. 楞伽經曰: 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
此佛正說自覺聖智及一乘覺體相,皆過去諸佛之遺教流傳,前授後承,無逾於此。妄想無性,乃修行剋果之正觀,亦是此經之綱領。蓋妄想分別由執著名相。

離名絕相,法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薩即此不由於他了不可得之處,頓超悟入。自然覺悟,同佛知見,歷昇諸地而入佛境,是名自覺聖智行相。

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而有妄念。從古以來,前聖所知,苦口婆心,無盡方便,轉相傳授,不傳別的,只傳個“妄想無性。因為妄想隨緣而起,聚合流轉,變化無窮,不可定執。法無定法,不可定執。諸法無性,諸法只是眾生之妄想所成,由心著種種相,而成種種法。那個變來變去不可說的東西,叫真如,或者叫自性、法身、佛、涅槃、如來、法性等等。這些名稱也都是暫時的,其實它什麼也不是。真如體在無常生滅變化流轉不止,才產生了種種諸法。但此真如法亦不可執,因為它可以是任何法。眾生遍計所執,謂這是山,這是水,這是杯子,這是麻繩,這是佛,這是眾生,這是菩提,這是煩惱等等,無不實實在在,有體有相。這都是虛妄幻想。

6. 法華經曰: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若能以大慈悲心為我們的房間,就會以諸佛如來的心量為心量,就能夠包容人、原諒人、體諒人,還能夠成就人。

要學習佛的忍辱、柔軟,當我們性格剛強,與人起衝突,跟自己過不去時,要提醒自己,這時已經不是穿著如來的衣,而是披著魔鬼的外衣了;當缺乏耐心,不接受磨難、折磨、挫折時,也已經離開如來的衣了。如來的衣是「刀槍」不入,任何苦難,都無法傷害你的身,因為你的心已柔軟如棉,柔軟如水。當他人對你打擊、侮辱、批評、毀謗,或是遇到任何挫折,都能以歡喜心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坐如來之座」,是以「空」為座,體驗世間所有相都是如幻如化,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不是實有,「空」不是虛空,而是經常在變化的空。事實上,只要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執著,徹底去除自我中心,那就是空,就是得解脫。因此如果心中與空相應,就是坐著如來的座位。

7. 華嚴經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華嚴經十定品:”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入剎那際三昧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煩惱障所知障、生死涅槃,皆名二行。俱不現前,名為永絕。清淨真如,名無相法。] 若有二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清淨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覺。故云諸佛三昧。

「入」是證得,是自己所體驗到的境界。入剎那際,是明心見性後,修到十地,將進入等覺位時,所處境界。清淨虛無,無念、無相。沒有時空三世,森羅萬象,海印頓現,

一念普觀無量劫:「了相」,明瞭宇宙萬有的現象。「一念」是無念,才能突破空間、時間。(失掉一念,就念念相續,就有時間空間幻相現前)。一念清淨,則淨土即現當下。「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

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了性」,明瞭宇宙萬有的本體,海印頓現,物不遷。沒有時空,就沒有三世,沒有大小遠近。如是三世的森羅萬象,都在一念心中。

超諸方便成十力: 如來果地上,因圓果滿。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功德完全具足。

8. 解深密經曰: 翳眼人如遍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要如實地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論和認識的方法。譬如生來就有色盲的人,他總是把紅色看成綠色,由於眼睛的問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但他本身並不認為是錯誤的。正確的世界觀, 就是諸法實相。唯識宗看到認識論對通徹諸法實相的重要性,於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三性的理論,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用此三性,解釋紛紜複雜的現象世界,於任何一事一物上,無不具備此三性。
遍計所執性: 分別心,常於一切處,分別一切法,誤認為皆有實在的個體。
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並非實有,皆是依他緣而起,沒有實體。
圓成實性: 若能如實觀察,凡夫眾生遍計所執的有,並非實有;雖非實有,卻不無此依他緣起和合的現象顯現,所以也不能說是就是空滅無物的空。非空非有,不能用有、無等四句來描述它。這就是圓成實性。

譬如作夢,夢中不覺,以為一切所見皆為真實,這就是遍計所執性。一朝醒來,知是夢境,一切所見皆非真實,是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此夢境,這就是依他起性。夢境非真有,但也不是純粹無夢,有而非真,非真而不無,非有非無,不可以言語道,這就是圓成實性。

繩蛇之辨。譬如黃昏時光線不好,你突然看到院子裡有一條蛇在草叢邊。你甚至為此,生起恐怖和擔心,這條蛇的形像老是浮現在你眼前,使你徹夜難眠。第二天早晨,陽光燦爛,你起床後,特地來到院子裡,想仔細看看,昨晚這條蛇,最後爬走了沒有。你突然發現,那原來是一條麻繩。未看到繩時,你看到蛇,只有蛇的形象,沒有繩;看到繩時,知是繩,蛇的形象當即消失。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

9. 楞伽經曰。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世間諸法,皆如陽焰、火輪、海市蜃樓,如夢如幻,對眾生如此顯現,對諸聖也同樣如此顯現,只是眾生顛倒,執以為實有,諸聖雖現而不顛倒,知其是幻。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是世間流布想,一是著想。而一切聖人隨順世間,也可以順從世間的一切名言分別,見牛作牛想,見馬作馬想,說牛是牛,說馬是馬,只是不執著於牛相馬相,即只有世流布想而無著想。譬如同看一場電影,愚人與智者所見無二,但愚人迷惑,執著電影中所見為實。智者了知,一切皆是虛幻。

10. 華嚴經曰: 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佛智了知,一真法界,萬法海印頓現,沒有時空,沒有三世,沒有動靜 (物不遷)。此偈說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妄計三世之業。偈曰: 三世無時者,亦無有一念。計著三世法,總現無時中。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

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凡夫眾生都以三世為實有,念頭有來去,當念頭緣過去、未來情景時是去,回到當下,即是來。其實三世是假名,並無實法,念也無來去。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此刻。時間是由剎那剎那的此刻組成的。只有此刻,其實也還是方便說法,如實說來,就連此刻也不存在。

11. 洞山悟本禪師所立。正中妙挾,挾路通宗,通塗挾帶。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佛法經論,一切言說文字,都是用來解釋實際理地,如指標月。月亮是實際,經教是手指。但學人往往迷惑於手指,用概念來知解概念,墮在語言文句一邊,對實際無所了知。如果所說的事物,完全背離實際,這就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教門通過道理來開示,宗門通過直指來接引。
曹洞一宗,其接人的方式,講究妙挾,就是一語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是世間之言,意則是通達宗旨之意。為什麼非要如此說?直說宗旨不行嗎?不行。因為一切言說,皆是世間法,而要說的實際本體,卻非世間法所攝,非世間言辭所能說。故巧妙地以挾帶的方式,來暗示言說不可說之意,稱為妙挾。

12. 維摩經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凡夫眾生,不能解脫,根源在於,不能如實知見,而於萬法起顛倒見,如同眼翳;不能如實知見的病根,在於攀緣。攀緣是因有所得心。若能如實知無所得,則一切攀緣心一時頓斷。凡夫眾生有 “我、我所” 可得,於是有種種作業,造種種煩惱。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能如實知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則一切煩惱自盡。我不可得。無我則無我所,無種種作業,種種煩惱盡,則自然清淨梵行。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出世間法,要以無所得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許多的煩惱,都是對現況、結果不滿意而起的,而不知如是因,如是果,不從因上去檢討、努力,而在果上起煩惱,是顛倒妄想,毫無意義的。以有所得心,辦再多的法會,救濟再多的人,也還是有限,有一天你會失望,會疲怠,會退心,眾生永遠度不盡。以無所得心去行一切善法,「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平平靜靜的盡自己能力去做,不圓滿時反省檢討,當下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所以心無掛礙,所以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世世,「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才是發長遠心!

由無所得而無所住,不住一法,才能觀機逗教,善於運用一切法,這才是般若波羅蜜,真正度眾生的智慧。不住一法,當然無人我相,故「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如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3. 起信論曰: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不可說,即是不可以言語道;不可念,即是不可以心識思慮。總稱之為“不可思議”。一切法的說與念,皆無能所,謂之隨順。而觀行深久,妄念自離,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凡夫眾生總認為世間一切法是可說可念的,大到宇宙星際塵埃,小到原子、粒子,無不可以作為一個客體來觀察、思考和研究討論,其實這是顛倒妄想,並不能獲得萬法的根本真理。認為萬法可思可念,可說可論,是因為凡夫眾生皆以為我在萬法之外,萬法在我之外。有主有客,有能有所,心為能念為主,法為所念為客。

法本無法,因心而成,故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如水與波,如金與器,只是一體。無能念者,心即是法,不可於法外覓心,心不可得;無所念者,法即是心,無心外之法。若能如此契入萬法的本來面目,即是真如,其餘皆屬顛倒。
隨順不是無說無念,如土木石頭一般,而是雖說而無能說所說,雖念而無能念所念。因為能念就是所念,所念就是能念。若能如此隨順,即念離念,即是得入;若於念上立能所,有心有法,即是障礙,不能得入。所謂修習而得入,也只是為鈍根眾生而說。若上根利智之人,當下即能契入。

14.金剛三昧經偈曰: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龍樹菩薩說,諸法實相,是不生不滅的。凡夫眾生只見諸法生生滅滅,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春天花開,秋天花謝。《金剛三昧經》說,”生”是眾生的分別才有生;”滅”也是眾生的分別才有滅。無論生還是滅,都是眾生分別的結果,而分別正是第六意識的主要功能,生滅也就是意識的產物,並非實有生滅。若能滅此意識分別心,即知諸法不生不滅。
譬如一盆靜水,你用手指在其表面劃動,水的表面就形成了種種波紋。一會兒,這種種波紋復歸於平靜,還是原來的靜水。波紋的起與滅,其實都是假生假滅。說它假,不是說沒有波紋起滅的現像出現,只是出現的波紋還是水本身,並沒有任何新的事物產生。

眾生無明,常常執著於事物的外在現象,在乎現象的出現與消失,誤認現象為本質,而不去探尋事物的本質。若站在本體的角度上看,無論有無波紋的現象,還是一盆水而已。又譬如敲鐘擊鼓,即有聲音傳出,凡夫眾生即認為聲音實有。聲音的本質其實只是鍾鼓受到震動後,造成了空氣的震動,空氣的震動又使聽者的耳膜發生了震動,於是產生了聲音的覺受。一切震動平靜之後,也就沒有了聲音,所以聲音也不過是諸緣和合的一種現象。沒有事物生,沒有事物滅,是意識心執著於種種緣起的現象,而誤以為有生有滅,其實無生。

15. 法華經偈曰: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嚌嚙死屍,骨肉狼籍。
狐狸生性貪婪而多疑,警覺性特別高。狼貪婪而殘忍,野干則貪婪而愚癡。這三種動物,即代表了貪嗔癡三毒,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內部。聽聞正法時,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就是狐狸在做主;遇到利益時,對待其它人和動物貪婪和殘忍,就是狼在做主;遇到生老病死之苦,裝作視而不見,閉目藏睛,眼不見心不煩,就是野幹在做主。人一旦被這三種動物操縱了,人性就慢慢泯滅了,只有動物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