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一

一、前言
《智證傳》原文,每一論題,相當簡短,文句有時,也相當難懂。但以其論題,皆是修行法要、綱領,因此信堅借題發揮,詳加解釋,以為諸師兄姐們,修行證道的助緣。全文相當長,因此信堅將全論分為三段,每段約有十五個論題,可稍供讀者,作為喘息、回味、反思之轉捩點。

二、智證傳 精華節譯 之 一
2.1 圭峰密禪師偈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散亂心。散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惺:領會、醒悟、清醒。悟: 理解、明白、覺醒、醒悟、領悟、感悟、覺悟、大徹大悟。《華嚴》五祖圭峰大師(780-841)說,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 凡所作為,先詳利害。須有所以,當於道理,合於義理,然後行之。就佛法中,有三種有義事。一資益色身之事,謂衣食、醫菜、房舍。二資益法身,謂戒、定、悲、六波羅蜜等第一義。三弘法利生。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者,有如世間醉人、狂人,所往不揀處所,所作不量是非。

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理則頓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業自不能繫。

2.2 三祖僧肇大師曰: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所謂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只要對真理,修行證道,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日積月累,誤差越變越大,離修行目標越遠。因此修行者要有智慧,能隨時隨地,加以修正,才能抵達目的地。

這就是現代科學所謂的 “蝴蝶效應”, Sensitive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參看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

同時,此句亦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成大,積沙成塔,積土成山。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惡為大惡。修行之道亦如是。

2.3 攝論曰: 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
此句直譯是說,一個人在睡夢中,經歷曲曲折折,無量時空事故。但醒來時,卻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時間是假相。在一真法界,沒有時空,或曰,剎那即永恆。佛經以此,譬喻人生如夢,短暫而虛幻不實,轉眼變成空。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名詩: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掌中握無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刹那即永恒。

解說此句,最好的例子是《黃粱夢》的典故。故事說: 從前有一個叫做盧生的人,在到邯鄲途中的一家旅店裡,遇到一位名叫呂翁的修道者。兩人在一起聊天時,盧生因為遭遇坎坷,命途多舛,貧困潦倒,不禁向呂翁吐起苦水。聽完了盧生的訴苦後,呂翁就從袋子裡拿出一個枕頭來交給盧生,並對他說:「年輕人!這個枕頭你拿去睡,只要睡上這個枕頭,它一定可以讓你榮適如意。」呂翁對盧生說這話的時候,旅店主人正在廚房裡蒸黃梁。盧生接過呂翁給他的枕頭後,因為旅途勞頓,頭剛靠著枕頭躺下休息後,不一刻就睡著了。

在睡眠中,他做了一個美好的夢。夢見自己娶了一位姓崔的女子,這個女孩子不但人長得美麗清秀,而且家裡很有錢,使得他生活無憂無慮,有時間溫習課業。不久後他進京去趕考,中了進士,累官做到了節度使,又因為大破戎虜,積功升到宰相,做了十年宰相後,由於年老氣衰才致仕(辭去官職)歸隱。他有五個兒子,都有功名,並在朝廷中任官。孫子十多人也很出色,每人都有成就。他們家的姻親也都是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可說是一門顯赫,名重一時。就這樣,他在舒適優裕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一直活到八十歲才過世。

可惜好夢不長,一下子他就被一陣吵雜聲驚醒。等他睜開眼回到現實世界時,睡眠中美好的一幕幕都不見了,他不禁詫異的說:「怪了!難道我剛才是在作夢嗎?」坐在一旁的呂聽到他說的話後,安慰著他說:「是的!你是做了一場短暫的夢。你看,旅店主人蒸的黃梁現在還沒有熟呢!在現實人生中,一切的富貴榮華,就像是你這一場短促的夢,人何必去斤斤計較世途上的名利得失呢?」

盧生在夢中享受了十八年的榮華富貴,醒來後,店裡的黃粱還未煮熟。世上的一切都是如此虛幻,他領悟了人生原來不過如此,就追隨著呂翁,跟他去學道。

2.4 華嚴經曰: 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
這是善財童子第八參的典故,參 毗目瞿沙仙人  [參看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五) 第六參至第十參“]。

傳曰: 方執其手,即入觀門。見自他不隔於毫端。始終不移於當念。及其放手。即是出定。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還經塵劫,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

又如善財童子於彌勒彈指傾,見自身入重重樓閣,重重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處皆有一善財;又如此處所說,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善財即見自身往無量如來處,見佛種種相好,無量莊嚴,當放手時又見自身還至本處。善財童子於一念傾之所見所聞,無非善財童子之本心顯現,其自身也在其中,不可得外。森羅萬象,皆一心之所印,法外無心,心外無法。
[參看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 – 彌勒法門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

這是《華嚴經》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本體起作用,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念起,宇宙森羅萬象,一時海印頓現。
[參看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

2.5 圓覺曰: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於一切時中,行、藏、語、默,見色、聞聲,不起絲毫妄念。纔起一念,即迷現量故。眾生妄心,本無自性,全體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異離波覓水。

境從心現,元是自心,妄想境界,本是一真,豈容擬議。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加了知,就如「楞嚴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於無了知處,則能知既寂,即真實知。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

在任何時間,常不起妄念。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對於自然來的妄想,並不勉強用個方法加以息滅。如果對於自然來的思想,想個方法加以滅除,這個加以滅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滅的話,自然就清淨了,自然而來的,會自然而去。假定我們到了無了知,明明了了都沒有了,寂滅了,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到了這樣境界,就不必要自尋煩惱,不要再起分別。

我們做功夫最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學佛有一點基礎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後拼命想辦法除妄念,統統在了知的階段。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這中間再不必加一點,不增不減,那個寂滅清淨同覺性。

2.6入大乘論曰: 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言無耶? 曰: 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流轉,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有實,猶如燈燄,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燄。
涅槃曰: 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蓋一切諸法,念念滅絕。而今現見者,相似相續故。[詳細解說,請看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

2.7 法華經曰: 世尊於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讀佛經,不可依文解義,隨語生解。要能了知其言外之意。如果現在有人讀《法華經》這一句話,他必然當成神話去會! “哇!世尊舌頭真長,竟然可高達梵天。

廣長舌是譬 喻佛善說教法,能以無量辯才講經說法。有大神力,能把語言聲音傳得很遠很遠。”舌”是指”口業”。讀佛經,要在 得理而忘象,得意而忘言。言語喻象者,筌蹄也。不能得意者,多是盲人摸象,各執一端。

《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說實相。” 十方世界,水鳥樹林,森羅萬象,其實皆世尊之廣長舌相。日日說,時時說,剎那說,所說無非實相,只是眾生不聞不解。

2.8 雲居宏覺禪師。僧問: 如何是沙門所重? 宏覺曰: 心識不到處。
有人問雲居宏覺禪師:“什麼才是沙門真正最看重的?” 洪覺禪師答曰:“心識不到之處,是沙門所重。” 心識所能到處,皆是知解,屬於言教,不是根本。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不可思議。

世間法的語言表達,無非三種方式: 表詮、遮詮、直指。譬如有人問你:“什麼是月亮?”你回答說:“是太陽系中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本身不發光,由反射太陽的光線而發光”,這就是表詮,從正面的方式去描述一個事物。如果你不這樣回答,而是說:“水中的月影不是月亮,由於眼睛受擠壓後看到的第二月也不是月亮。”這就是遮詮,用否定的方式將不是的事物一一否定,從而讓別人領悟到真實的事物。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別人問你什麼是月亮,你什麼也不說,直接指著空中的一輪圓月說: “喏,這就是!”這就是直指的方式。

但佛法的根本,不是世間法,所有的言語表達都不能說清楚。世尊說法無數,但很少直接正面描述涅槃是什麼、佛性是什麼,而更多是採用一種遮詮的方式,如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非生滅非不生滅,希望通過此遮詮,讓學人領解所要表達的根本法義。無論遮詮,還是表詮,都是教門所攝,而宗門採用的是直指的辦法。

2.9 曹山本寂禪師偈曰: 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
諸法實相,不可言有,亦不可言無,隨緣起緣散,而有而無,不可以意識思,也不可以言語議,因此吾師暫說不思議也。學道之人,若能從緣薦得此心,則能快速相應;若不能如此,而於諸緣中辨別心體,相應則遲。

從緣薦得,即豁然徹悟萬法本來就是心,非離萬法之外別有一心可得也。就體消停,是聽聞佛法,知道諸法唯心,更知道心體的重要,於是在萬法萬緣中明辨此心體,並執此心為有為常,如此,則與佛法之道相應遲也。相應遲者,是鈍根人。

若是上上根機,透徹唯心之義,則舉足下足、吃飯睡覺、擔水劈柴、幹屎橛、麻三斤、柏樹子,無不是法也,無不是心也。若根機遲鈍者,則處處覓心,並以此心為根本常有之法。此非他,所信不深,所入不透,還不能通徹十方而達於無礙之大道也。

滌華禪師沒有悟之前啊,他說自己連一封信都寫不來的,因為他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字都認不到幾個。但他悟了以後呢,所謂智慧開了以後“悟性如流”,他就動筆寫了本《金剛經》的註解,註解大都是用流暢的偈子寫出來的,這個就是悟後的妙用,自性中的無師智。

為什麼會聽到一個聲音會悟了 (一擊忘所知)?像師父滌華禪師飯碗打破在地開悟;虛雲老和尚接個茶杯,茶杯燙手打翻在地開悟,古往今來很多這樣的公案,這個叫 從顯現的緣上面悟了,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一個奮力參究的過程,因緣一到,緣起現前就脫落了。“從緣悟得,永無退失!”所以溈山禪師講:「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緣上一念頓悟後,在能、所消亡的那個剎那親證到這個,這以後你自然了知那個能使起心動念,一切所作作為的,全體都是佛性的妙用、作用啊!

2.10永明禪師曰: 匿跡韜光,潛行密用。
和光同塵。和光者,晦迹韜光,不自炫耀之謂也。同塵者,俯同塵俗,與眾同行、同事,不自立異之谓也。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韜,隱藏;跡,踪跡;光,才華、智慧。韜聲匿跡:指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不使外露。潛行密用: 制心一處,把心完全集中在無染本淨的真心上。表現在外面如愚如魯,痴癡呆呆的。實際上絕頂的聰明智慧,超越一般的聰明智慧,叫大智若愚。

2.11 金剛般若三性: 依他.遍計.圓成實智。
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係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法性,此三性必須依第八阿賴耶識為前提才能存在。唯識宗的主體思想是”萬法唯(阿賴耶)識所變”。

遍計所執性又作虛妄分別相。對於無實體之存在,計執為「實我」、「實法」而起妄執之心,此為「能遍計」。其被識所計度之對境,稱為「所遍計」。由此識與境,而誤認心外有實體存在,稱為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又作因緣相。「他」,即指由各種緣所生起之法。因是「緣合則生,緣盡則滅」之法,故如虛如幻,而非固定永遠不變之實在,故說「如幻假有」、「假有實無」。

圓成實性又作第一義相、真實相。依他起性的真實之體(真如)乃遍滿一切法、不生不滅、體性真實者,故稱圓成實。真如離一切相(無相),一切法之本體悉皆真實,故為「真空妙有」。

法華會上,有菩薩名一切眾生喜見。這位菩薩為得菩提,燃自身手臂供養如來。這個故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世燃一臂供養,經歷了一千二百年。第二世再燃一臂供養如來舍利,經歷了七萬二千年。兩臂俱盡,身根已不具足,菩薩發願,得金色身,雙臂還復如故。

這故事的寓意,第一層是離人我執,知諸法無我。第二層是離法我執,了諸法亦無自性。第一層境界,二乘證果者,即可通達,第二層境界,則唯大菩薩能證,所以第二層用的時間比第一層長得多。供養如來與供養如來舍利者,一為生,一為滅。生而無生,即離遍計所執之我;滅而無滅,即證諸法依他起而無自性,以此離法執。但無我無法並非究竟,菩薩不住此涅槃境界,故兩臂還復如故,即是得圓成實智。

《法華》以一個喻象而說三性,真可謂善巧矣,尤其有意味的是雙臂還復如故!故天台曰。身相既盡。法執亦亡。二執既盡。證圓成實智。然非滅絕身臂而證。故曰還復如故。身相法執。不出於死生之域耳。

2.12 華嚴十定品曰: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隨宜出興。不失於時。 恆住一相。 所謂無相。
《華嚴經》中說入諸佛剎那三昧,此三昧無時間的間隔,無數量之可數,非時間,非數量。萬物一體,海印頓現。一相是萬物一體,佛常住一相,一相「無相」。無相就是不執著相。相從妄心生,不執便無,故為實相。實相就是清淨心體。無相可見之相。【一相】: 唯一真實的相。是無二之相、無差別之諸相,平等一味也。

2.13 金剛經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世尊說法,從來不單執一邊。這有三個原因:
一、諸法實相,非有非無,非生非無生,單著一邊,說有說無,說生說無生,都不是諸法實相,不符合法義,故不能如此說。二、法本不可說,為治眾生病,又不能不說。眾生無明,容易望文生義,執藥成病,聞生即執生義,聽無生即執無生義,故說法時,須遮兩邊,隨說隨掃。但留下絲毫法執,蘊於胸中,皆與眾生為病。三、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依世俗諦,二依第一義諦。何時當依俗說,何時當依真說,何時能二諦合說,皆觀機逗教,隨順因緣,應病與藥,沒有一定。

學習佛法,若不懂這個道理,見如來說空說無生,即起空執,茫茫蕩蕩,撥無因果,凡見如來說緣生緣起處皆起毀謗;又有聽聞世尊說有說常說十二因緣,即起有執,如烏龜拖尾於爛泥中行,處處觀為實有,凡見《般若》、方廣等經說空義處,即起毀謗,認為非佛所說,是後人偽造。此二者,皆為滯空耽有之徒,不識如來說法真實義。

2.14 起信論曰。真實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言真實不空者: 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清淨圓滿,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不相到,當處解脫。一切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平等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虛妄.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佛法說空,是為了遮妄顯真。眾生無明顛倒,不知諸法皆屬緣起,並非有實在的自體,而處處執以為實有,因此執著而生種種煩惱痛苦。諸佛菩薩憐憫之,為其開示: 所見非實,只是假有,如陽焰、如鏡花、如水月。這樣說空,是為了遮其執為實有之非。既有遮妄之功,也有顯真之能。遮妄的目的其實正在於顯真,如同雲散日出。

2.15 永嘉尊者曰: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學道之人,不能契入實相,其病正在於取捨不休。取者,欲取法身;捨者,欲捨虛妄諸法。在世間法中,取捨總是同時的,取此必然捨彼,有取必然有捨。你若取此為法身,其它捨去者為虛妄諸法,莫非虛妄諸法無法身乎?若虛妄諸法無法身,則法身不普。法身既然不普,則知你之所取,絕非法身。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