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解說 (二) : 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一、前言
近日有大量愛好莊子的讀者,到信堅園地瀏覽 “莊子” 文章。有緣接觸莊子,並勤學不倦的讀者,已開智慧覺性,靈性階層應在400以上,可喜可賀。因此鼓舞信堅,再接再勵,繼續講解莊子。此文主要解說逍遙遊的第二段,闡說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同時並附加三節附錄,講說相關論題,用以說明至人無待的境界。附錄A解說 “何謂 “至人、神人、聖人、真人”。附錄B精選 “莊子田子方第二十一” 裡的 “至人之箭” 寓言故事,闡說 “內重則外著、無待的境界”。附錄C精選了 “俆無鬼第二十四” 裡的 “莊子思念惠子,嘆知音之難遇” 及 “吳王射狙,教戒驕縱” 兩則寓言故事。
chang3
莊子在逍遙遊的第二段,首先重複講述上段鯤鵬斥鴳的故事。解說萬物,由於智慧眼界『大』跟『小』的不同,所以認知之間有所區別,所達到的境界也不同。以此為隱喻。然後莊子在下面將世人的靈性階層,大略分為四種境界,並詳加解說。

《逍遙遊》中反複舉例說明,人之不逍遙,是因依憑藉外物,有所待。唯有內修,增長智慧,才能破除外在的束縛,達到無待,逍遙自在的至人境界。同時也說明,做任何事,要有眼光,見地高超,才能有驚天動地的成就。

二、引喻: 重說鯤鵬斥鴳的寓言故事
湯之問棘也是已。湯之問棘曰:「上下四方有乎?」棘曰 :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在我們上古時,商湯當年就向棘問過這個問題。棘者,湯時賢人,湯師事之,故湯問於棘,詢其至道。湯問棘說: 上下四方有極限嗎? 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
這一段重複,魚、鵬、赤鴳之間,由於智慧眼界『大』跟『小』不同,所以認知之間有所區別。在極北的不毛之地,有一個廣漠無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裡有一條魚,牠的寬度有幾千里,沒有人知道牠有多長,牠的名字叫做鯤。有隻鳥,名叫『鵬』,它的背部就像泰山一樣寬大,翅膀就像遮蔽天空的雲,憑藉著盤旋而上的大風,直沖九萬里的高空,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往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極的大海。

小鳥知道後就譏笑說:”它打算飛到哪裡去呢?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小鳥飛翔的極限大概也就是像這個樣子了吧!而它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呢?”這是由於智慧境界『大』跟『小』,所以認知之間有所區別和不同。

三、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莊子在此段對靈性階層的分類,相當粗略。更詳細的分類是霍金斯的由 1 至 1000 的意識階層校準,或佛經裡的六道眾生、四聖法界、及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薩。 [參看 “超越意識各種的等級 –達到靈修最高境界的階梯” 精華節譯 第一集 ]

3.1第一種: 世智辯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此階層的人,是一般俗世的知識份子。他擁有世智辯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謀得一官半職,或士農工商,在各人的崗位上,品德能適任擔當領導者,能力可以取信於一國人民。他們看待自己,就好像小麻雀、斑鳩一樣,自鳴得意。然而『宋榮子』卻是看不起這類人,覺得他們眼光太短視,器識太小,會因外在的榮辱毀譽而情緒起伏,難以創造出一番豐功偉業。

3.2第二種: 八風吹不動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第二種人的境界稍微高一層,不在意外界的榮辱毀譽。雖然全世界的人都讚揚他,亦不增其勸獎。全世界的人罵他、反對他,他也不沮喪。謹守自己的本分,份內份外,該作不該作,不會受外在環境所左右,內外雙遣,物我兩忘。榮辱之間,批評和讚譽,不會影響他個人應有之作為。故能返照明乎心智,玄鑒辯於物境,不復內我而外物,榮己而辱人也。這種人,在歷史上的高人隱士,並不常見。但莊子仍然覺得這種人,溺在偏滯,做好自己的事,像是個不問世事的隱士,對整個世界並沒有實質的幫助。他還是未曾建立任何功業,還不能為天地宇宙樹立應有典範以垂教後世。

[信堅註: 八風是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蘇東坡的名詩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3.3第三種: 神通廣大的地仙
夫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列子能御風而行,到達了地仙的境界。可以御風而行,而且能夠達到輕盈美妙的地步。缺點是對時間上的限制,每次往返只能十五天。他對於福祿等事,並沒有刻意的去追求,不為人世間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六欲禮俗人情之所執著。但他不能隨心所欲,還是需要條件(指風和十五天),有所憑依和限制,這樣也不是最高境界。換句話說,列子必須依賴境界的存在,才能達到空靈的地步,又無法持久,境界一消失就回到原來的模樣了。

神通法術屬於術、流、動、靜四果旁門,非般若正法,與自性的修持無關,神通能炫人耳目,容易讓修行人起貪執、非份之想,故不足取也。

3.4第四種:至人、神人、聖人的無待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第四種靈性階層是所謂至人、神人、聖人,這類人是覺悟的聖者。若能順著自然不變的規律,駕御天地間六氣 (陰、陽、風、雨、晦、明) 的變化,而遨遊於宇宙中無窮的空間,他那裡還有何依賴呢?無帶、無為、逍遙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已經清除物我的界限,超脫於物外。思想修養道德達到完美的人,在外不會追求名聲、地位,不奢望他人的敬仰、崇拜。在內能夠體認因循宇宙真理運作的原則,看清一切事物的本質,本心自然不會因為境界的有無而受影響。

內外配合,運轉如意,圓滿一切。從『無己』到『無功』,是由內在的圓滿後進而應世作為;『無功』到『無名』,是不求回報應世作為後功成身退,目的圓滿後讓一切自然運作。這就是『真人』。此即以『逍遙』為目標,『無待』為總則,『無己、無功、無名』為功法,從而進入『天人合一』的『真人』世界。

莊子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作為人生應該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標。這個境界就是自然本身的運行原理,這個原理也就是「道」,或稱為「造化」。造化本身是多麼地逍遙、多麼地自適、多麼地無目的性及有巧妙地安排了自然界運行的一切,造化本身無所限制。

四、附錄A: 何謂無待、至人、神人、聖人、真人?
A.1 何謂「無待」
無待: 不憑藉於外物,心靈自由灑脫,無拘無束,逍遙自在,自然無為。《逍遙遊》中反複舉例,人之所以不逍遙,是因為人要憑藉外物,乃至於天地萬物都不自由,是因為“萬物有所待”,萬物都要依靠外物,所以萬物都不逍遙。修行在於修心,是一種內在化、個人道德精神的提高。是破除外在物理世界對自己束縛的一種方式、方法。

A.2 何謂至人
「至人」者,能與物冥而循大變,無待而常通。至人無已。“無己”就是去除我法二執。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逍遙自在,進入”吾喪我”的清淨無為的境界。

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莊子應帝王: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黃帝內經曰: 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者也。 ”

A.3 何謂神人
「神人」,乃指迴光返照,韜光養晦,精神內斂,超脫一切物質的束縛,達到無我、忘我、大我的「無己」境地,能參贊天地化育,已成就清靜法身。
“無功”,到達八地以上菩薩境界,叫“無功用道,無為而無不為,任運自然。

逍遙遊: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只有神人才做到真正逍遙無待的境界。

A.4 何謂聖人
「聖人」者,道德修養已經昇華到真善美的至高無上境界,與道融合成一體。聖人無名: 不汲汲於求取外在的聲名顯揚,寂寂然、冥冥然獨守心靈純淨無染的境界。

A.5 何謂真人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失敗不氣餒,成功不驕儌,不謀慮事情;過了時機而不失悔,順利得當而不自得。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

《莊子·田子方》:「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解說: 田子方說:“他爲人真誠直樸,平常人的模樣,清淨無爲的心性,他遇緣隨順,保持著無念不執著之道心,心清淨而包容萬物。對於背離了道的人,以清淨祥和的態度誘導其開悟,使其消除我執我見等邪知邪見。”

五、附錄B: 至人之箭
在莊子田子方第二十一 第九段,伯昏無人評論列禦寇之射箭是有為之射,不是無為之射。若有生死之慮,再高明的技藝也難於發揮出來。此即莊子所說的 “內重則外拙”。在 本園地的另一篇文章 “莊子達生篇 (一): 外重者內拙” 裡,也有類似的五個小故事。另外信堅園地也有三篇類似文章,解說無待的 “武功最高境界”:
“武功最高境界” 修証法門: 以劍修禪 及 以武修道 事例:
再論武功最高境界: 大機大用,以禪練武,以武証道。:
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 悟空、悟無。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列子表演箭術給伯昏無人看,他弓拉得滿滿的,並在手肘上放一杯水,連續發箭,動作快得不得了,百發百中。手肘上的水一滴也不潑漏。伯昏無人卻對他說:“你這是爲射箭而射箭,是有心射箭的箭術,而不是無心射箭的箭術。有心射箭只是技術巧妙,無心射箭才是道術的巧妙。要能達到忘我、忘箭,渾然與大道為一體,才能達到最上乘的箭術。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
於是伯昏無人接著便攀登高山,腳踩懸崖危石,面前便是百仞深淵,背著懸崖向後退步,腳底二分懸在空中,向列禦寇作揖禮請他上前來。列禦寇嚇的趴在地上,汗流到了腳跟。伯昏無人說:“得道了的至人,上觀青天,下測黃泉,縱橫八方,神色不變。現在你神色緊張,驚恐萬狀,你想射中目標幾乎不可能了!”

六、附錄C: 莊子徐無鬼篇裡精選的兩個小故事
莊子 徐無鬼第二十四,是《莊子》雜篇中的又一長篇,為莊子後學(莊子的崇拜者)所作,附加上去的。此篇由十四個各不相關的故事組成,並夾帶少量的議論。底下是其中最精采的兩則小故事。

C.1莊子懷念惠子,嘆知音之難遇。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隨從說:“郢人將鼻尖上塗上一層薄如蒼蠅翅膀一樣的白黏土,讓匠石揮動利斧將鼻尖上的白黏土砍去。匠石便揮動利斧呼呼生風,郢人安靜地任匠石在他鼻尖上砍來砍去,郢人鼻尖上的白黏土被匠石用利斧砍得乾乾淨淨,而鼻子絲毫沒有受傷,郢人立在那裏非常平和,一點也沒有緊張和驚怕之態。

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宋元君聽說了此事,召見匠石說;‘爲我再表演一下看看。’匠石說:‘我以前尚能揮斧砍鼻上之泥。然而,能讓我砍的人已經死了很久了。’自從惠子死後,我就沒有作為物件的對手了,我就沒有談心的對象了。「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信堅註: 這故事類似 “伯牙絕弦於鐘期“,講述知音難遇的千古傳誦至交典範。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於聽音,是伯牙的“知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C.2 吳王射狙的啟示
莊子此寓言,描述了一隻自認聰明靈巧的猴子,因賣弄其智巧而丢了性命的故事。揭示了人生在世,應該懂得藏拙,不可鋒芒畢露。

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
吳王渡過長江,登上猴山。猴群看見人,驚恐地奔逃進荊棘叢林中去了。唯有一隻猴子,隨勢蹦來跳去,向吳王顯示它的靈巧。吳王便張弓搭箭射它,這隻雄猴,左躲右閃,還很敏捷地抓住箭。動作乾淨俐落,一臉得意狡黠的表情。吳王連忙命令衛士們用亂箭急射,一時箭矢如雨,這隻猴子終於死在亂箭之下。

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
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顔不疑說:“這隻猴子,自逞靈巧,仗其敏捷來傲視我,以至於落此斃命的下場!你要引以爲戒啊!唉,千萬不要以你的才能來傲視別人啊!”

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顔不疑回去後,便拜董梧爲師,克服掉恃才傲物的毛病,改掉了奢侈享樂,放棄了榮華顯貴,三年之後,國人盡皆稱讚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美圖趣文, 美圖趣文, 莊子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莊子逍遙遊解說 (二) : 修行的四種靈性階層

  1. 感謝前輩解說。
    關於提升靈性階層,第二種人:「做好自己的事,像是個不問世事的隱士,對整個世界並沒有實質的幫助」;跟第三種人:「必須依賴境界的存在,才能達到空靈的地步,又無法持久,境界一消失就回到原來的模樣了。」,主要差別是否指的是「入世」影響的層面範圍?

    • Chiaying 師姐:

      其實莊子逍遙遊裡的這一段,所說的境界,跟第一段有天壤的差別。信堅覺得不是莊子寫的,是後人添加進去的。所說的糢糊不清,甚少內容,也說得不正確。

      第二種人,免強可是說自己雖然努力認真做好該做的事,但缺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熱誠,因此還不是完美的人格。

      第三種人,自己修道成了地仙,有了神通,但只是小神通,而且對眾生也沒多大益處。

      第四種人,是此段主要標出,要大家學習的真人。雖然解說得不清楚,但應該是像大乘法身菩薩,佛光普照,慈悲度眾生。

      依此而論,此文不值得張貼。但附錄裡有幾個相當有意義的寓言故事,倒是值得張貼的。

      這就指出,看莊子要非常小心,有三分之一以上不是莊子本人所寫的,而是後人附加進去的。有很多相當好的文章,但也有很多爛文章,不正確的言論。不能一概而論。好的值得學,壞的應跳過不理。讀者要有智慧,分辨好壞。

      好的值得學習的,信堅都已張貼。也許其餘的,就應該跳過才是。等我去練完瑜珈回來後,再考慮是否刪除此文。不知師姐意下如何? 多謝師姐回應。

      信堅

      • 感謝前輩解說。這篇文章我看了覺得很有啟發。
        其中關於何謂真人的解說我覺得很精彩。(雖然我幾乎從未體驗過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我看過的書籍,許多都有提到這樣的概念)
        吳王射狙、顏不疑的故事,也很喜歡。:)

        • 多謝回應。此篇文章,對字義、術語的解說,沒一乘佛經之嚴謹,但從看寓言故事的角度來看,就如師姐所說,還蠻有趣、蠻有啟發性的。

          只要讀者不過分挑剔,不依文解義,了解其言外之意,就勉強及格。因此信堅暫時保留此文。

  2. 信堅師兄好:

    很高興您持續帶大眾共修,有您在此園地的導讀及伴讀,相信過去、現在、未來的路過者、常隨眾,都能共聞書香、同薰法香,時時處處心香洋溢。

    文中將修行的靈性階層分為四種: (一) 世智辯聰;(二) 八風吹不動;(三) 神通廣大的地仙;(四) 至人、神人、聖人的無待境界。顏感覺他們的主要差別可能在於:我執的輕重,也就是愛欲染著的多寡不同,導致靈氣有清濁之別,境界有高低之差。

    (一) 世智辯聰者,往往在爭強好勝中巧計盡施,因此,淳樸的真實智慧日受蒙蔽。

    (二) 八風吹不動者,定力之高,已非常人可迄及,然而易因緊守內照之定境而偏於頑空,因而難生妙用,甚為可惜。

    (三) 神通廣大的地仙呢?顏想,仙氣如果是藉有為法修煉來的,只要有所求,境界就有限。心中若真能不執著不分別,自然心物一元,自可穿牆走壁,何必終身勞神修煉?

    (四) 至人、神人、聖人的無待境界呢?顏還不太能分別他們的差別,差別可能在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否徹底、「與萬物一體」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程度不同,也就是心量大小不同吧?

    萬物自性本來清淨圓明,相信只要少一點凡人的煩惱習氣,甚至連求仙、求佛的欲求都不有,靈性自然清淨,久而久之就會返回原始的天真。以上拉里拉雜的想法,不太有條理,還請信堅師兄指導。感恩!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師姐百忙中送來對此文所列四種靈性階層的簡短清晰解說。講得擲地有聲,恰到好處。恭喜師姐,深具慧根,進境突飛猛進。

      但是,不管如何解說,仍然無法彌補 “莊子” 一書裡,此段原文的缺陷。此種分類,太過含糊、粗略 (顯然不是莊子本人的一貫作風),沒有佛經 (法華經、華嚴經) 解說的整體、清楚、明瞭。這也是為何大部分學佛的人很少讀莊子的原因: 莊子所說的內容,佛經都以大篇幅解說過,只是以不同名言、事例解說而已。不過佛經太雜、太分散,修行者大都無法歸納、總結而已。

      不過,信堅看了一乘佛經之後,再重讀莊子的好處,是以莊子所說事例、文辭、譬喻,取其長處,用以增廣、增深對諸法實相的認知及領悟。並且也可學習莊子的靈活文辭與譬喻講解技巧。

      至於 “至人、神人、聖人、真人” ,在莊子一書裡,可能是用以描述已經見性成佛的聖賢的不同名詞。信堅雖引用了莊子全書裡對這類聖賢的 “文字” 解說,但其中是否有更詳細分別,至今仍然無法從文句裡,將他們對應於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次法身菩薩。這也可說,作者們(莊子及其後人)的最高靈性階層大概只是十住菩薩皆位,因此無法分辨更高階位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 的詳細分別。唯有究竟佛乃知。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