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載營魄抱一章第十 解說

一、前言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道德經。之前以為,道德經跟一乘佛經相近,幾乎所說,都可在佛經裡找到更詳細註解,因此至今只選幾篇特別代表作,加以一乘真義解說。但以道德經文,深植中國道德文化觀念,讀者能由解悟道德經義理,幫助了解佛經修証。此觀點,早就於明末,為憨山大師所指出。

前幾天,偶爾看到“渦陽天靜宮” 網站,張貼的 “對《道德經》“出生入死章”的勘誤,解決了兩千多年來的懸案。以此為前導,信堅再繼續複習舊筆記。發現以前一直想張貼的此篇經文,正是老君教導修道者,如何修證得道的五大步驟,是如何修證見性的總綱領。文章簡短扼要,提綱契領,值得向讀者介紹。
lao10  lao14  lao15
二、經文中英對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網路也刊載了一篇相當好的英譯版,可見西方學者對道德經的重視:
Can you coax your mind from its wandering and keep to the original oneness? Can you let your body become supple as newborn babies? Can you cleanse your inner vision until you see nothing but the light?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lead them without imposing your will? Can you deal with the most vital matters by letting events take their course? Can you step back from you own mind and thus understand all things? Giving birth and nourishing, having without possessing, acting with no expectations, leading and not trying to control: this is the supreme virtue.

三、此章要義
此章教人,修行證道之法門,必至忘知絕跡,然後方契,玄妙之德,明心見性。此章要旨,首言抱一者。即是抱元守一之道也。人能抱元守一,則營魄自然,載而不離矣。既載而不離,我之真炁,必專於一。既專於一,其炁必致於柔和。炁既柔和。故與嬰兒,無欲無知,無思無慮、體虛柔和可比也。既與嬰兒可比,則德性渾全,至淳至善,無欲無為,無知無得,與道相應。

此章可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老君教導,修行者證道的六大總持法門,是為道者,開啟眾妙之門的金鑰匙。每句的後半句似乎是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三滌除玄覽,能如疵乎?四愛國治民,能無知乎?此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六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第二大段,是老君勉勵修行此法門者,應持有的心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若能依此修煉,精進不懈,必能證得,自性本具的玄秘而深邃的德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四、經文句解
4.1第一大段: 老君教導,修行者證道的六大總持法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修行證道的第一步驟是抱元守一,保持清淨心,遠離妄想、分別、執著等心意識思維。
載,乘。營魂,魂魄。抱一,合一。魂動而魄靜,凡人載乘此魂魄,有思慮妄想之心,故動則掉舉,乘魂營營而亂想。靜則乘魄,昧昧而昏沈。抱一是抱元守一,即魂魄兩載,使它們合而不離。魄與魂合,其心雖是寂靜,而常靈動,雖寂寂而不昏沈。若能抱一,守心滅念,如如不動,則能動靜不異,寤寐一如。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修行證道的第二步驟是專氣致柔如嬰兒。專氣致柔,是凝神專一,制其心不使妄動,使心境至於一片柔順祥和的境界。即“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應之而柔順。”

心要能夠像嬰兒一樣,無思、無慮、無欲、無知、無住、無心,心體柔順。無分別、無執著、無我見、人見、衆生見,無是非,遇事隨順,順其自然。能如此,神氣就能抱一。魂魄自然相隨。時時在道中,與道相應。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灑滌。除,除去。玄,奧妙深邃。覽,就是鑑,有如鏡子。疵。病。玄覽,多見多聞,博古通今。即指人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深邃靈妙。玄覽,謂前抱一專氣工夫,做到純熟,自得玄妙之境。若將此境,覽之在胸,執之而不化,則反為入道之障礙。因此亦須將此,滌洗淨盡,以至於忘心絕跡,方為造道之極。

真知真見者,出於形器之外,不在見聞之中。故所見者至廣。所知者極大。一切玄覽之經書,雖是聖人之心印。未得道時,不過借此為渡水之舟筏而已。既得道後。玄覽之法塵。若不滌除而去。則心跡不忘。亦不能入於寂然不動地位。所以人不可認蹄作兔。執筌為魚。修行人,當了一切法塵,當去一切玄覽。譬如病癒藥止,過河捨舟,得兔忘蹄,得魚忘筌。更無瑕疵之病。有害於我者。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向下審問其用。然愛民治國,乃道之緒餘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土苴以為天下國家。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作爲一個國君而言,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爲而治,不治而治嗎?
若不能無為,還是不能忘跡,雖妙而不妙也。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雌,寧靜。作爲一個修道之人,天門的開闔,能夠做到心如止水,如如不動嗎?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應而不藏。

天門開闔: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天門」指人的天賦感官,「天門開闔」就是人體感官的開合動靜、變化和運作。普通「天門」穴在人的頭頂的百會穴。只有把精神從巔頂貫徹周身,遍及於四肢末稍,才能真正統帥自己的整個生命運化。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白四達,謂智無不燭。然常人有智,則用智於外,衒耀見聞。聖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含光內照。達者通達無礙,破除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知,即世間知,是起心動念的分別心、執著心的産物。無知,知而無知,無知而知。即沒有這些世間知的清淨心。

心之內光慧照,謂之明。心之本體素存,謂之白。蓋以虛能生明,靜能生白。虛靜明白者。方可謂明白四達也。四達者,通達無礙之義。無知,即是不有情識,湛然純一之妙。

人心之本體。原自虛明。本來潔白。只因物欲閉塞。有所窒礙。不能明白。惟聖人虛靜圓明。不以聰明為用。無見無聞。無為無欲。自有一段空明境界。感之則通。叩之則應。雖所知無窮。則有終日如愚。無知而無不知。無不知卻是無知。能無知乎:能做到無世俗間的各種知見嗎?知見是分別心、執著心的産物。

4.2第二大段,老君勉勵修行此法門者,應持有的心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信堅註: 此經文,似乎是 “尊貴章第五十一” 的縮本,也許是古德集結古經,分章時之重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生,是心裏産生念頭。畜,爲畜養、養育、繁殖、容納。聖人雖生念頭和畜養心裏意識,但不分別,不執著,對於這些念頭和思維他順其自然而生,順其自然而滅。

生而不有:念頭雖然遇緣而生,但不分別,不執著,明白念頭乃心本無,不去管它,讓念頭自生自滅。心不執著,分而不分,自心仍然保持著清淨的道心。有如天地一樣,雖能生長萬有,但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聖人心同天地。物我兩忘。與天下之民。相忘于道德之中。共入於無為之化。雖然是因為他的德業作為,而有所教化,但他卻能不自恃為己功,正是為而無為。聖人雖在世間被尊爲至尊,受世人之崇敬,但聖人卻無此心,從不主宰世人甚至萬物,讓世間萬物自然發展,永遠保持着清淨無爲之心。聖人心同天地。物我兩忘。與天下之民。相忘于道德之中。共入於無為之化。

是謂玄德。
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不可思議之至德。此即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莊子,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道德經 載營魄抱一章第十 解說

  1. 信堅師兄好:

    剛看到可愛的嬰兒,不自覺哈哈笑了起來。等讀完後,忍不住想,道家追求的「返老還童」,應該就是在胎中無息無慮的境界吧?而部分靜坐求道者,所追求的出陰神或陽神,豈不多此一舉?

    世人,終其一生追名逐利,甚至影及後世,所育所教,無不是一己私心之擴展;所成所就,世聰智辯,多為一刀兩刄,扼殺靈性。

    聖人,既已了知天命,逆世道而行,終其一生捨名去利。其德之至寬,覆及萬物,愛之至慈,潤及天地,化而無化,教而無教,息心無慮。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有了孫兒,照顧過孫兒的前五年,就可深深體會老君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的深意。人的天性本善本真,但為俗世所染,自性的智慧德能,為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覆蓋。若能心如嬰兒,則能返本還源,雲開日出,佛光普照。

      信堅近日,準備再解說道德經另一章: 食母章第二十。信堅一直相當喜愛下面老莊的 “語不驚人死不休”字句。這些字句,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誤解聖義,等同毒藥。
      莊子曰: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天下太平。
      老子曰: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信堅

      • 信堅師兄好:

        哇!看到 “語不驚人死不休” 這句,嚇我一跳!忍不住……哈哈,信堅師兄又要出現驚人之舉了。

        顏一直覺得和老君有緣。感受上,《道德經》真義貼近佛法 ,而又比一乘佛法 “親民” 。不過,看到 這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還是令人捏一把冷汗的。

        拭目以待……⊙ˍ⊙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