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解說 (一) 導論、序分、請法分、歡喜地分。

一、導論
信堅在此,講解華嚴經十地品。依清涼國師疏鈔及李長者合論,加以分段整理解說,以利初學,入華嚴境界。此文先解說十地品的序分、請法分、及第一歡喜地。

夫功不虛設,終必有歸.前明信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故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即十向.故為賢終.親證十如,故名聖位.先賢後聖【證前三心】者︰謂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

為對治十重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十勝行:是菩薩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十真如是十地菩薩,所分証的法界真如。十重障是十種無始無明習氣,菩薩依十地法門,斷此十障,入等覺位。
hua1 hua4 hua1
二、釋品名
名十地品,明如來普光明智 ,以成地體。菩薩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所說四智及一切種智、一切智之差別。以此智為體。以諸菩薩雖蹬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

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乃至於五位終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

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全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亦佛果故。修行之身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

地有四義︰生、成、住、持。生者,出生︰謂出因生果.成者,成就︰亦通因果.又以因望果,始起名生,終滿名成.住︰亦住處故。住即不動義故。持,通望因果。「地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

三、正釋經文之一: 序分
於此品經中長科為四段。一序分。二正說分。三動地興供分。四說頌嘆法分。

3.1. 歎佛勝德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1. 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2. 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3. 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4.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5. 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 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6. 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恆不匱.7. 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8. 示入生死及以涅盤而不廢捨,修菩薩行.9. 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10. 諸所施為,皆得自在.11. 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12. 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上首,請佛說法.13. 護持諸佛,正法之輪.14. 以廣大 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15. 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16. 其身普現,一切世間.17. 其音普及,十方法界.18. 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19. 悉已修行,而得圓滿.20. 於不可說劫, 說不能盡。
【他化天宮】表地智無心,而成化事。【摩尼寶殿】表慈覆無心,出用無盡。 明如來智身,應位而現故,託處表法。明此菩薩十地道終,至欲界頂故。又為眾生故,而修行十地。名為他化。又為十地道終,降心境魔,得自在故。入離垢三昧。白淨清潔,法合然故。處欲界頂,常處三昧,不住淨心,不居禪界故。為明此十地功終,法雲普潤,不拘垢淨,對現色身故。於此天說,此十地故。

3.2 菩薩依德列名分。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 …. 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
有三十八同名【藏】之菩薩,表於地法有含攝眾德,出生果用故.藏表根本智,包含出生。後一【解脫月菩薩】者,即請法上首,脫眾疑闇,使得清涼,如夜月故。月表後得智,清涼益物。

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標說法主。金剛,謂表地智,有堅、利二義.能壞煩惱即是利義。金剛是無始以來永恒不變、顛撲不破,而能破一切障。藏者大倉庫,能含藏及出生萬物。

3.3 金剛藏菩薩,入定三昧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金剛藏菩薩入定: 以如來智慧,信進修行,作一切佛事。菩薩大智慧光明。是如來從眉間所放的十地智慧,中道之光明。名菩薩力焰明。 【承佛神力】者,辨入所依.顯定深玄.唯佛窮究故.推功有在,無我慢故。 【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顯所入定名。智慧是根本智.光明是後得智.照二無我.證如名慧.照事名智.能破見惑及無明故.名曰光明。 【大】,能斷大惑、能證大理,成大果故。智與理冥,故稱為入。照理即根本智.照事即後得智。慧破見惑.智斷無明。

入是三昧已。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
同號諸佛來現前分。能加佛現。十億表數之圓滿無盡故。云世界外者,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中佛果為外。今成此十地智德佛果,名來現其前故。所以與入定菩薩同名者,明入定者,智慧會及與本位佛智合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明以二十六事因緣,入此三昧分。先明加定四因緣︰伴佛同加故、主佛本願故、主佛現威故、定者勝智力故。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入智境界故。
此下明辨加定所為之二十二事因緣。【一切菩薩】是所被機.【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是所說法.【令入智地】是說之益。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諸法身菩薩。

「光明者,見智得證」。後得觀事差別名見.根本觀理一相名智。見達於事名得.智契於理名證.以智合境故言得證。「情相之興,原由妄想.妄想故便有相生.以依相故,復起心想,隨名取實,即是覺觀.依此覺觀,便起言說.既言說已,復起心想,取所說法。此即言語以之為道,心以為行,於是心想熾然不息。今契法實,滅除妄想,相即不生.相不生故,立名心滅.名心滅故,名即不生.名不生故,覺觀不起.覺觀不起故,言說隨亡.言說亡故,不復依言,取於所說.不取說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滅故,名不思議」。

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
證始終.即見道位。【始】者,內起信欲.外近善友聽聞。【終】者,憶念任持,所聞地法.地地皆爾.此教證義。【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謂以思慧智攝持所聞,稱思宣說,故云如實。【緣念佛法】,意欲令物證故.此即思慧上品求心。以是修慧,故名【修習】.【分別無漏法】者︰於地上無漏道品,起意言分別觀行故。【大智】者,即真見道。治無明故云【光明】。此智親證真如,平等平等,離二取相名【善觀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名【善選擇】.【巧莊嚴】者,即相見道,是後得智。

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隨所住處】,即邪論心住著之處。【次第顯說】,以宗因喻現比教量,顯己正義.隨病治之。【無所畏】,即論莊嚴。【辯才】,謂語具圓滿,順言敦肅。

3.4十方諸佛,勸金剛藏菩薩,令說十地法門分。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口加。中有十一句,令以樂說辯,說十地法門名相差別,不違事理,善巧成故。

3.5 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十種智力,令說法自在分。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意加。如來以意冥被,與其智力.都無言說。口加增辯.意加益智.身加增威.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明舉十種因緣法合,入是三昧分。於此欲說十地法時,諸佛加持有六。一十方諸佛同名現前加。二毘盧遮那本願威神加。三諸佛與金剛藏十種法力加。四諸佛以言讚歎加。五諸佛各申右手摩頂加。六如來放光灌頂加。

四、正釋經文之二: 十地品請法分
此十段門中。大意有十。一諸佛摩頂,明印可許說。二總舉十種地名。三默止、待請、方宣,明法可貴,不輕授物。四解脫月知時而三請。五金剛藏菩薩,恐器劣而三止。六大眾咸同請。七 明堪聞者,諸佛所加。不堪者,元自不聞。八 明光臺出音勸說。九明佛光灌頂。十明金剛藏菩薩,辭近法深,略說少分。

4.1 明十方諸佛,手摩金剛藏菩薩頂,令起正說,十種地名分。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
身加︰增威令起故。言【各伸】者,不離本處而伸.即延促無礙。諸佛皆摩。 起分︰所以起者.三昧事訖故。云何訖.已得勝力故。雖已得力,何不且定.說時至故。何不定中說.定無言說故。

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諸菩薩願善決定】,於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為願.即發菩提心。此願所以名善決定者,以真實智攝故.謂攝導此願,皆令順理,決擇揩定故。已入初地是證決定。【無雜】,以真如觀一味相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不可見】,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燄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佛子.此菩薩十地.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
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先標列十名以顯地相。菩薩地,已發菩提心的菩薩通過修行般若智慧斷除妄心者入菩薩地。隨著功德增長,可於妄心不斷而離,轉妄心為菩提者入如來地。 佛子.此菩薩十地.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者︰為欲令物生渴仰故。

4.2金剛藏菩薩,默然不說法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所以默者.將欲演之.必固默之.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所以俟請者.略有二意︰一、增諸菩薩尊敬法故.二、舉地歎勝,為增樂欲.令此請中生正解故。云何生解︰謂由請故,得說默之由.顯地體甚深,離於言念.令眾先解.後聞說分.不隨聲取.離謬解故。

底下三家同請:解脫月請.大眾請.如來請。所以要三家者.顯法深妙,令聞解故。眾首顯揚,當機渴仰,化主加勸,事方周故.道大兼亡,法應請故.為順請主,此眾堪聞,言不虛故.為成請者,如來護念而生信受,言有徵故。

4.3 解脫月菩薩,知眾之心,為眾請說十地法門分。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以頌正請.文有五偈.顯說聽無過,是以應說.即分為二︰前一偈說者無過.亦遣大眾何因之疑。後四聽者無過.亦遣大眾何緣之疑。第一偈歎說者淨覺無過。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後四偈歎聽者無過中,四偈分三︰二偈歎同生眾.「同法決定故.有樂聞故」。一偈歎異生眾︰「復示餘者心淨故」。一偈雙歎︰「又顯此眾皆堪聞法故」。初偈歎根︰同法即是同生.揀後異生.決定即是根器.揀後樂欲。「決定者黠慧明了故.黠慧即.黠能知教.慧能入證故」。

諸地妙義趣 此眾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眾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次偈歎欲。後偈歎異生眾.聽 法由離六種相,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遠離怯弱雜染」。 言六種者︰應時聽、殷重聽、恭敬聽、不為損惱聽、 不為隨順聽、不求過失聽。言四相者︰恭敬正法、恭敬說人、不輕正法、不輕說人。言一相者︰謂不自輕蔑。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峰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一偈雙歎二眾︰【相視】「迭共相瞻者,示無雜染故」。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法深難受止。堪酬答︰自有大智故.不怯弱酬答︰不畏大眾之不堪故.明法難說.非己無智,而不能說。但言難聞,非斥大眾,全不堪聞。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希有難 微細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此下五偈分四︰二頌明法難說,一頌顯法難聞,一偈喻難說聞.一偈舉難結默。前偈顯難說之法︰此難有二種︰一最難︰體離名相故.二未曾有難︰在相所無故.何者是難法體︰【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謂即是證道.證心涉境,故名為行.【地事】者,謂十地事行,即是教道.相差別故.【最上】者,通說上二勝故.【諸佛本】者,覺於佛智所以名佛.今此證智亦覺佛智.故為彼本因也。證道亡心,故難顯示.教道依證,亦難分別。

云何難.難得、難證故。難得有四︰一、微細難得.顯非聞慧境故.二、難見難得.亦非思慧心眼見故.三、離念難得.亦非世間修慧境故.以地智是於真修.故非地前心數分別緣修之境.四、超心地難得.非唯非地前之境.亦非登地已上報生善得修道智境。所以難說者.聞者隨聞取著悉迷惑故。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
一偈顯法難聞者。已辨難說,復顯難聞。持聽法心堅如金剛.則能得聞。 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若無此堅,於他分法不能入故.二證得堅.若無證堅,於自分法不能入故。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喻難說聞︰上半喻.下半法合。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
舉難結默。說聞本在證見.難見說之何益.況復加以難信.故我默然。難中之難故云【最勝】。

4.4 解脫月菩薩重請分。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
歎眾堪聞請︰此復歎者.由聞上言證信難得.示現此眾有信有證,有堪能故。

佛子.今此眾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捨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善淨深心】︰離教證過,故名善淨。深心有二︰具修一切諸善行故教淨。與理相應故證淨。
【深心信解】,即無厭足淨︰不樂小乘,但於上勝佛德,深心希欲,信解決定故。
【於佛法中,不隨他教】︰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4.5金剛藏菩薩,恐劣解隨識者,不能生信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眾集,善淨思念.捨離愚癡,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隨他教.然有其餘,劣解眾生.聞此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不堪有損止。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多生疑惑,心迷於理.能破壞善法,遠離善法故。【於長夜】,生死昏寢事等於夜.輪轉無際名之為長.破法不信,墜三惡道,故受衰惱。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雖此眾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決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4.6解脫月三請分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
願說無疑分。復重請者.示彼疑惑,應須斷之,豈可避之.避之不說,有多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眾堪聞。若有得聞,佛所護念。

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
如來說法,不離教證,最所要故。【最初所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諸佛法】者,是證智故。

譬如書字數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
以【字母】喻於地智,為諸法本。【皆以字母為本】者,明末依本.喻果依因。【字母究竟】︰明本能攝末.喻因無不攝。【字母】者,即迦佉等三十四字.

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
合末依於本.諸佛有力能令信。

4.7海會大眾同請分
爾時諸大菩薩眾,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上來眾首請說,顯眾堪聞樂聞.今大眾展誠,自陳有根故堪聞.有欲故樂聞。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眾無疑念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飢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4.8如來放光,光臺勸說。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燄明.
如來加請︰前雖二家四請,為顯法勝,復待佛加。「若請者非尊,法非殊勝,聖者則不說」.由請者尊故,顯所說勝,剛藏則說。明光體業用者︰先明光本.上加於下,多用眉間之光.亦表將說中正之道。

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 又照一切如來眾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眾,并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十方世界,如來各放眉間光,灌金剛藏菩薩頂。互相照燭光作成臺。光臺出音聲,勸說十地分。

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方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讚佛自在勝、力勝、眷屬勝、種性勝。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舉益請者︰顯所說法利他,有三時益故。聞時益、聞持益、修時益。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眾生故
以後得智,由證真修行,方能了俗.故名修行漸次。【法智】者,正辨後得智體.

4.9 金剛藏菩薩,許說地分齊。
歎十地法門甚深,出過情意識。唯智所知,非言所及。承諸佛威神,略說少許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淨信故,而說頌曰:
【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欲令大眾增淨信】,謂眾先有信,深渴所聞。此品經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太虛空.二、地智所證十重法界,如空中所畫之處.三、根本智能證法界,如能依畫相.四、諸地後得,隨事起行,悲智不住.五、諸地加行所起行解,為趣地方便.六、寄法顯成諸地差別。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恆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正顯偈辭.有十二偈,大分為二︰七偈顯義大.五偈明說大。 前四偈總顯地智微妙。【微妙】,即地智超言念故。

【難可知】: 說時難知,口欲辯而辭喪故。 證時難知,心將緣而慮息故。
【大仙道】是所證.大仙是佛.修行證智之因,得大仙果故。 【非念】,非有念慮分別心者之境界故。
【離垢聰慧人】︰言離垢者,即觀行甚微︰謂觀智中離無明垢故. 聰慧人者,登地已上有智之者。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住
別顯微相.「此甚微智」.智有二相︰同相.智體空寂故。不同相.智位差別故。同相 是自性智相,此智空寂.離三種空攝.是真空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後三句明三德。第二句即般若,是觀行相.謂無分別觀。體絕名言,真智內發.不同聲聞依聲而悟。第三句即法身.是轉依相.謂轉無常依。第四句,即解脫相。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明難說.非心數故難說。【非念】,非思慧境故.【離心道】,非報生識智境故。明不可聞。【智知】,唯證智知故。【意不及】,意識心所不能緣者。

如空中鳥跡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喻顯地微,正取空中鳥迹。鳥行空中,迹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鳥足履沙則有迹及處.由履空故處迹難分.菩薩證智所攝故,不可說聞.故以證攝教,如空攝迹。鳥迹雙喻教證難說難聞.

慈悲及願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圓滿心,智行非慮境。
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佛力故開演,汝等應敬受。
如是智入行,億劫說不盡,我今但略說,真實義無餘。
三偈彰己無過,誡眾除失。【智入行】,地法為所入.證智為能入.行此智行,則入地法.今雖略說,攝廣無遺。【真實】,即智入行。【無餘】,若事若理,無不具故。

五、正釋經文之三: 正說第一歡喜地,行相門分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不離如來根本智。依十普賢行。修差別智。滿薩婆若海故。

5.1 釋品來意
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謂請儀既終.已示分齊.彰其地實。地實難明.寄顯在相.相即因分。從此已下,廣明地相.令尋相得實.故有此來。又請分生其正解.此後顯其行修,故次來也。

5.2 釋品名
演暢宣陳十地差別。以上請分通請十地.對請辨說,理必宜通.為歡喜在初,受斯總稱.「自此已後,正說初地」。

「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此有三義︰得位、證理、成行.由此三故,名極歡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德故」.「始得法味,生大歡喜」.「成就大義,得未曾有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故」。

所證理者︰由斷前障,證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所成行,略有四種︰一、約增勝︰修成施行.二、約所成︰起十大願.三、約修成︰謂信等十行.四、約實行︰謂十度等行,無不皆修。

所得果.略有四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三、依攝論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通論得唯識三性三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毘鉢舍那等果。然上諸門多依行布.若約圓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一行一切行.一得一切得。

5.3 正釋經文
於此歡喜地中。長科分為十二段。

5.3.1 為求佛果,發菩提心,深種善根,住歡喜地。
明初從凡夫地,發菩提心,起三十種廣大志樂,深心入菩薩位,生如來家分。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
【若有眾生】,是具行之人.解行人有如是心,則入初地.入已,此心常現前。【深種善根】,集即種也。【善根】是深心.次為求菩提是直心.三即大悲心.具此三心成後,生三十種志樂廣大。則能深心入菩薩位,生如來家。

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
即十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行觀是也。[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正道分。]

九集︰一、行集︰即【善修諸行】.善作眷屬持戒故。二、定集︰即【善集助道】.善作眷屬三昧故.即明得等及四靜慮.以定親資慧故名助道.皆云眷屬者,慧為主故。三、親近集︰即【善供養諸佛】.供佛為欲集聞慧故。四、聚集︰即【善集白淨法】.聚思慧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謂依聞思彼若名若義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煖頂位.治諸蔽漏,故云白淨。五、護集︰即【善知識善攝】.由內修行實證,得外教授故。修行實證即如實智.亦分上下,立於忍位及世第一。上五皆同加行.下四皆已入地。六、淨心集︰即【善清淨深心】.以得出世間正智.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名為善淨.智能契理故曰深心。七、廣集︰即【立廣大志】.深心廣利故。八、信心集︰即【生廣大解】.以求一切智智故。九、現集︰即慈悲現前.謂多行慈悲無時暫捨,故云現前。

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
別顯求果之相,為求佛果。有十句總云佛智︰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此智差別,有九種業.皆悉求之︰一、力佛智︰問記為業.以十種力.隨機答故。二、無畏佛智︰破邪見業.揀異菩薩,復稱為大。三、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證入之業。四、救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五、淨佛智:能為救攝因業.慈悲淨瞋恚故。六、無餘智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眾生業.十方遍觀故云無餘。七、無染佛智:若順今經,以無障礙智嚴其依報,自然應化,令其信樂為業.論經闕於淨剎。八、覺佛智:一念知三世眾生心心數法為業。九、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故。言善巧者,於百億閻浮提同時轉大法輪故。法輪即是能令眾生解脫方便。然上九句皆先標智體.後顯其業︰初三自利.後六利他。利他之中.四攝是利他之行.慈悲是利他之心.後四利他之智。

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求大菩提,以大悲為眾生故。有九種大︰增上大、攝大、無量大、決定大、隨順大、受持大、最妙大、住盡大。
【智慧增上】,即增上大。細行苦智慧增上生故.謂若了苦苦壞苦,智非增上.「智者,因果逆順染淨觀故」.此約了事名智。慧者,自相同相差別觀故.此約了二諦通理為慧。言自相者,因緣之有是法自體故.同相者,二空真如,等一味故.念生迷此,故起悲心.大悲增上觀。
【善巧方便所攝】,即攝大︰四攝曲巧.隨宜攝故。【最上深心所持】,謂向發大心,許盡生界,無盡利益,故曰深心.緣此悲增、淳厚至到,故云最上.常以此二,持此菩薩。
【如來力無量】,無量大︰攝取如來無量神力,生物信故。 【善觀察分別】,即決定大︰於上妙法決定信解,名【善觀分別】.於諸眾生,決定能度,為【勇猛力】.於所治障決能對治為【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即隨順大︰【能受一切佛法】,即受持大︰能取大勝法授與眾生故.大包一切.勝即佛法.授與即教化.【智慧】故能授。【廣大如法界】,即最妙大︰攝受勝妙功德故。【究竟如虛空】,住盡大︰無量愛果因,盡涅槃際故.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正顯得位,福利之相。菩薩能發此三十種廣大志樂始發如是心。即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為真佛子。超凡夫地,得八種過 (超過): 一入位過,即【入菩薩位】。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 二家過,即【生如來家】。三種性過,即【無能說其種族過失】。 四道過,即【離世間趣入出世道】,成無漏故。五法體過,即【得菩薩法】,以同體大悲,為菩薩體故.以化他事即是自事。六處過,即【住菩薩處】,謂不住道是其住處.不同凡小染世捨世以滯二邊。七業過,即【入三世平等】,謂證平等真如以資慧命.揀無滋味則壽命夭促。八畢定過,即【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佛種不斷,顯因畢定.得無上道,顯果畢定。結住入位︰【以不動相應故】,證真理不復失故.二乘異道不能動故。

5.3.2 菩薩初入地位,多歡喜分。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踊躍、多勇猛、多無鬥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正明喜相。以深種善根得此位故。以所求果定當得故。以現離凡得聖故。總有三喜︰心喜︰謂入觀之心適悅。體喜︰出觀喜受相應。根喜︰由前心體,歡喜內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此喜者,亦名為樂。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彰喜所因,明見聞念諸佛法故,心生歡喜。此歡喜地菩薩,有十種歡喜。 【念諸佛】者.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者。別有九種︰念佛法、念佛菩薩、念佛行、念佛淨、念佛勝、念佛不壞、念佛教化、念佛利益、念佛入。以總該別,皆名佛者,為成佛故,六相融故。

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佈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
正明所念。明自知得佛智慧,永離苦源,故生歡喜。【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故。然事有麁細︰麁則外六塵境.通是一切凡夫取著境故。細謂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亦為地前凡夫取著境故。

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佈畏悉得永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佈畏皆得永離。
明入此歡喜地,已能離五種怖畏。以五怖畏是初地障.得初地時,法爾離故。

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佈毛豎等事。
舉因顯相者︰謂正舉離因,顯離果相。反顯畏因及畏果相。

5.3.3 明入初地已,又生三十種廣大志樂。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總明安住。【大悲為首】,是安住因.菩薩所行,皆為眾生.悲為行本,故言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是安住觀。謂契理深心為大,故煩惱不能壞.悲化兼物為廣,故小乘不能壞也。【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

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
明以三十種法,增上進修,淨治此地法。即顯前第三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此有三十句顯三種成就︰信心成就.修行成就.迴向成就。信為行始.次依信起行.後迴行成德.以為行修次第。

信心成就十句︰總云【信增上】,謂下所列諦寶等境,深信決定,名為增上。別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後三信增成欲。

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修行成就。總云【無厭足】,即無間修。別有八集.前七教行.後一證行: 一親近集.二樂法集。三多聞集.四正觀集.五不著集.六不貪集.七不求集.八如寶心集。諸說法者有三種過︰著利養.求四事故.少欲知足,則能治之.取名聞.為勝他故.正念定慧則能治之.為他屬.過愛敬事故.遠離精進則能治之。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諂誑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如來家故.不捨菩薩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迴向成就︰【求一切智】是迴向菩提.有十二句。總,即所求之事,名之為家.總結安住者︰上三十句,廣於勤行具足。成就此勤行有四︰信.欲.精進.方便。信謂忍受決定.欲謂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後三是欲。次十是精進,對行造修。後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地說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

5.3.4 明住歡喜地,興發十種無盡廣大誓願分。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正顯十願,彰自勤行。正明總願.能成就︰一始起要期。二方便起行.謂成彼一一願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三願遂行成,謂如供佛願,便能供故。

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彰願德能.十願不同.即為十段.一供養願︰明願以一切供養具,供養一切諸佛,如法界虛空界,無有休息。但云供佛。言三大者︰一攝功德大.【廣大如法界】︰一切餘善根中勝故。二因大.【究竟如虛空】︰無常愛果無量因故。三時大.【盡未來際】︰此因得涅槃常果故。 行相之中,三大義者︰一心大︰即【生廣大清淨決定解】.謂增上敬重、深稱佛境,故云廣大。迴向菩提決定信故,名清淨決定解.清淨解言信因果故。二供具大: 即【以一切供養之具】,此是行緣。三【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福田大。【令無有餘】是總相.無餘有三︰一切佛無餘、一切供養無餘、一切恭敬無餘。

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二受持願,亦名護法願,攝受防護願。「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若約終成,名四成就︰法輪不斷成就.證智成就.修行成就.入理成就。【受】謂受領.【攝】謂攝屬,「攝受正法」.【護】謂防護.【持】即任持,「護持正法」。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從兜率天宮歿、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三轉法輪願.先攝後轉。明願一切世界佛出興世,皆往詣供養,為上首受行正法,無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四修行二利願︰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行相者︰【廣大無量】是世間行.意明俗智之行.「廣」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者八地已上。【不壞不雜】是出世行.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謂「不雜」世間有漏法故.「不壞」者,冥同真性故。地上名大.一一各以一切成故。不動以上乃名無量.一切行中具一切故。【淨治諸地】,即是行業︰以十度行,淨十地蔽.助真如觀淨十障故。【六相】: 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明行方便.自行方便︰謂以六相圓融巧相集成.一具一切.仍不壞相.故名方便。【不壞不雜】即是證道.為出世間.

又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五成熟眾生願︰成熟亦名教化.就行相中,初明所化眾生.後彰化所為。 【願一切眾生界】為總.【有色】下,為別。有六種差別: 【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生依止差別。【三界所繫】,淨不淨處差別。【入於六趣】,苦樂差別.亦名受生差別︰三塗為苦.上天為樂.人及修羅兼於苦樂。【一切生處】是自業差別。【名色所攝】是自體差別。

別明所為。所為有三︰一、為未信入者,令信入佛法.二、已信入者,令其離惡為涅槃因.世間趣者謂業惑苦.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果。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了,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六承事願︰「願於一切世界中示現」: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恆敬事聽受故.【知見】,知生佛住處故。別有三種相︰一切相.真實義相.無量相。界相不同,故云一切。明分量︰謂小中大千.如次為廣、大、無量。【粗細】,明體質粗妙.謂應報等殊. 【亂住、倒住、正住】,安立不同。

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眾生故。於行相中,總有七淨︰同體淨、自在淨、莊嚴淨、受用淨、住處眾生淨、因淨、果淨。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八不離願︰願於一切生處,恆不離佛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不念餘乘故。行相中有十二句。總者︰同志一乘,同修萬行故。餘別。【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即是證道.【威力智慧】是菩薩教道.

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九利益願︰願於一切時,恆作利益眾生事,無有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摧障圓德,名輪。

別顯.有二不空︰一作業必定不空.三業能安樂故︰謂見身行行,知佛法真實,故云必定。聞口說法能生智慧.念意實德諸惑不生。此從增勝,故說三業成益不同.實則互有。二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故。一切眾生有二種苦︰種種諸苦︰謂逼迫等.藥樹王身以為能治。貧窮苦︰如意寶身以為能拔.

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隨一切眾生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 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世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十成正覺願︰願與一切眾生,同時得無上菩提,恆作佛事故。雖得佛道,不捨菩薩利益,名起大行故。

就行相中,分為二別︰成菩提體,願自運已圓。菩提作業,即運他不息。 成菩提體者︰菩提亦是總相。一切世界,即得菩提處︰謂遍於十方同類異類一切諸剎,真則稱性,應則隨機,故無不在。

菩提作業中,有七種業︰一示正覺業。【一切毛端】是成佛處。今明遍法界中一一毛端,極小量處,皆於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眾生故。二說實諦業︰謂說四真諦令悟實故。

初明能說,謂【智慧力】。後顯力用.以神通力,念念成佛.以智慧力隨樂為說。三證教化業︰以一極無二之菩提,契差別之性淨涅槃,則不復更滅.說此證法令物生信,名教化業。

四種種說法業︰一音稱機故。五不斷佛種業︰涅槃常住,動寂無二。既非永滅.常作佛事.故佛種不斷。六法輪復住業︰大智慧地唯一事實,即是佛智.能生萬物終歸於此,故名為地.示物同歸.而智慧門隨機萬差,名【安立一切】。
七自在業︰於中初顯自在所依。所謂三通︰【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現生住滅,修短隨心自在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故。上來別顯十願竟。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總結十願。明攝眷屬︰「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為眷屬」.則此十願攝無不盡。

5.3.5 明前十無盡願,以十無盡句,而能成就分。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以十盡句與眾生共.謂前十願,皆為眾生.由十無盡,成前大願.皆無盡也。【十盡句】,窮彼無盡,皆無有餘,故名為盡。「盡者.示現不斷盡」。

先顯十盡.後顯大願成就。顯十盡者︰初句為總.十願皆是為眾生故。餘九句別.別皆集成度生義故。

一眾生於何處住.所謂世界故。二世界依何.謂盡虛空界故。三說何法化.謂法界故。四隨所化生,安置何處.謂涅槃故。五涅槃何用.謂佛出現故。六以何方便巧化.如來智故。七此智何知.謂知心所緣故。八此心所緣,令隨何境,謂佛智所入境故.即是真性。云何攝九.謂世間轉,攝前眾生界、世界、虛空界。其法轉,攝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現界。其智轉者,攝前如來智下三界。而言轉者,世法及智展轉攝前,無窮盡故。轉亦是無盡義耳。

5.3.6 明發十無盡願已,得十種利益等十心,成就十種行。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修行勝︰即行校量.有十種行。 一明行所依心者︰由先大願熏心故,則得利益等十心,為起行依。
一【利益心】,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損害障.能成悲行。 二【柔軟心】,與樂柔軟,即是慈心,治瞋恚獷強障。
三【隨順心】,所求即是施心.治於身命財生顧戀障。
四【寂靜心】,無求方能求而無厭,是無疲厭心.治希求報恩、貪著利養,不寂靜障。
五【調伏心】,三學調伏,是知經論心.以經詮於定、論詮於慧,經兼於律,復是調伏.治無善巧,求加行障.有則調伏故。
六【寂滅心】,雖行世間,妄惑不生,故云寂滅.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不寂滅障。
七【謙下心】,高崇賢善,拒惡不增,故名謙下.是慚愧心.治於放逸之高舉障。
八【潤澤心】,能修出離,以法潤澤.堅固莊嚴.治於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生怯弱障。
九【不動心】,能如說行,故心不動.即供養佛行.治於大師所,猶豫疑惑障。
十【不濁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淨為性,離不信濁故.此治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障。

別顯所成行相.有十種行: 一信行.二悲行.三慈行.四施行.五無疲厭行.六知經論行.七了世法行.八慚愧莊嚴行.九堅固力行.十供養佛行。

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
一信行。有十種信功用。總信因果者︰如來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果。

5.3.7 明菩薩知真愍俗,隨迷緣生,起大慈悲。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
二雙辨慈悲二行。明三觀為方便. 先示九種甚深。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恆造諸趣受生因緣.貪恚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諸眾生,不覺不知。
凡夫有九種邪見︰初五無明.次三是行.後一識支。彼二顛倒觀︰妄苦本空,得而不覺.真樂本有,失而不知.而遠樂就苦,名彼二顛倒。

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明所起之行相.正起慈悲︰初明興悲.謂見苦應拔。後興慈︰謂無樂應與.既言具苦,必知無樂故。

5.3.8 明入初地菩薩,隨順大慈大悲,廣行布施分。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慚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慈、悲、喜、捨.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5.3.9 明以大願力,得見多百千萬億佛及行四攝攝眾生。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生.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眾生法.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金師喻菩薩.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數數入.調柔成就喻鍊行成。金性本有.從緣始顯.信等修生,云何同喻。

5.3.10 明菩薩入初地時,應善問地地次第進修行門,以治諸地障。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

5.3.11 菩薩入位受職分。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 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5.3.12 以四十六行頌,總結第一歡喜地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1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解說 (一) 導論、序分、請法分、歡喜地分。

    • claude 師兄:
      順著 師兄的指引,又讀了此篇【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解說 (一) 導論、序分、請法分、歡喜地分。】。比起上次閱讀,又多深悟了些。人家說久聞不見其香。久久聞一次,意外的感到特別香。◕‿◕

      此次讀了 信堅師兄 解說;不生、不思議—文句,意會久久竟然深感神清氣爽氣脈通暢,似乎才意識到讀經典佛書有益身心健康。

      由於 信堅師兄 的介紹,才認知 Claude 師兄(山海慧法師)的生平與大心。在來米才識雖遠不及 Claude 師兄,但 師兄 所說了;(感謝園主辛勤耕耘,園内百花齊放,讓人聞香薰修長養智慧。)之後,才感覺知道了,在學一乘佛法路上,又多了一位教導者。真是法喜充滿。◕‿◕

      在來米敬上

  1. 信堅師兄好:
    剛才顏突然閃過一念頭:「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何是法身菩薩才能受持?因為萬法萬物,都是本具佛性的如來,只有明心見性徹悟的人,入此境界,才了知宇宙是一合相……。每一微塵無不在說法,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經,就叫《大方廣佛華嚴》,而這境界,這經,是由心所現,由識所變,因此,大方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顏顏敬上

    • ps:
      1. 「由心所現」:自性,阿賴耶識念頭一動,現出如微塵的無數的基本粒子,這無數的光粒子在瞬間的波動中顯隱,顯隱當中產生了能量,能量亦即生即滅。每一光粒子,無所從來,互相融合然後,無所從去。

      2. 「由識所變」:有了「能生」的心意識,就同時出現「所生」的境──萬法,念念相續,念念成形。長久以往,眾生,不知自己「色心」皆幻,亦認幻化之外境為真。一般想求道解脫者,不知自性本定,本無所縛,因此不知「求道果、求解脫」也是外道。當下即是自性如來,萬物皆有自性光。

      3. 自性隱時畢竟空,沒有時空;顯時則化為「大方廣」的微塵光子,互融互攝,實為一體,一心所現的一合相,意識波接對了,就能互知,因為全是一個真我所現。是意識心形成了分化的現象界,意識愈紛亂,眾生的共同意識,使得現象界更堅牢。

      4. 無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入「空相」,入空而沒有「空」的念頭,空有兩邊的念頭都不著,才能見到實相。實相就在當下,只待我們提高境界,放大心量,以清淨心放下「執著」,放下「分別」,以平等心看待萬物,待眾生如己,與天地合一。一真法界是實相,實相無相,亦無不相,心中再無「有無」,即是究竟常寂的涅槃。

      以上是突然攏來的念頭,按捺不住的念頭!相由心生,信心將會生實相,只要是實相,隱或顯都本自具足,不管今生是否走到完全實證的那一天,心已安,不枉此生。

      顏顏敬上

  2. 順顏顏藤,收穫園地瓜;◕‿◕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證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證(真)佛。

    華嚴經是誰說的?
    華嚴經是覺悟者所說。只要符合成佛之道的標準,只要符合佛陀的境界,都可以結集進來。當你的成就高,而你的世間這方面的能力又夠,你的記載就能夠更高。有成就的人,逐漸記錄到某一個程度以後,這兩個條件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結集這些經典。

    一大緣起《華嚴》的教、理,以緣起為主。起是宇宙、萬法的生起,是緣起。第一個緣就是波動,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無始無明。
    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一法成一切法。一法是一微塵。我們的身體也是這一微塵.宇宙萬象畫面只有一個,這就叫一大緣起,就在當下。就這一念,就是一法,一法成一切法。那個一切法就是連續。
    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

    萬物一體,海印頓現。一相是萬物一體,佛常住一相,一相「無相」。無相就是不執著相。相從妄心生,不執便無,故為實相。實相就是清淨心體。無相可見之相。【一相】: 唯一真實的相。是無二之相、無差別之諸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實相無相-《華嚴經》中說入諸佛剎那三昧,此三昧無時間的間隔,無數量之可數,非時間,非數量。

    實相-實相 (Reality) 沒有須求 (欲望),因為它已是“一切萬有 (All That Is)”

    諸法實相,不可言有,亦不可言無,隨緣起緣散,而有而無,不可以意識思,也不可以言語議,因此吾師暫說不思議也。學道之人,若能從緣薦得此心,則能快速相應;若不能如此,而於諸緣中辨別心體,相應則遲。
    從緣薦得,即豁然徹悟萬法本來就是心,非離萬法之外別有一心可得也。就體消停,是聽聞佛法,知道諸法唯心,更知道心體的重要,於是在萬法萬緣中明辨此心體,並執此心為有為常,如此,則與佛法之道相應遲也。

    契入實相!學道之人,不能契入實相,其病正在於取捨不休。

    華嚴是比喻,像個大花園一樣,這個花園裡頭各式各種的花卉品種應有盡有,圓滿具足,每種花都盛開,這個花園美不勝收,個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燦爛的光芒。盡我們的智慧、盡我們的能力所做所為莊嚴社會,利益眾生,這叫華嚴。
    所以他的心純善,純淨。
    只要用一心修,就叫做三昧。一心是專心。一心修還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提升。

    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心。
    能現能變的心,所現所變的一切法。

    整個宇宙一切,用性相、理事、因果,把宇宙之間所有的包括盡了,稱之為法,所以法是宇宙一切的總代名詞。
    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統統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
    只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外境影響,就能開智慧。有智慧就得諸根(眼耳鼻舌身)清淨明利,就能遠離惡知識。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全是惡知識。住就是定,心定才叫住;「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住。

    整體的意識流是萬法的本源,一切現象(渦流),皆由意識流流出,(起法)(唯識)。即佛經所說的萬法唯識所變(渦流)。

    諸佛菩薩覺悟了,知道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心,所現的境界,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能變所變,並皆速滅。總的來說緣會而已!

    菩薩所證得的涅槃都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永恆,永遠沒有止境的幫助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雖然發願無止境的幫助別人,他不著相,真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能夠永遠是不疲不厭。「等觀業」,平等觀察世間,大悲同體。整個宇宙同一個法身,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同是唯心所現,同是唯識所變。

    華嚴經的宇宙全息觀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為救度娑婆眾生瞭解宇宙人生真相,救度眾生離苦得樂,歷经六年时间的苦修,在星月朗照的夜空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证悟出“宇宙(法界)同体(全息),物質世界(萬法)皆是幻象”。佛陀在《金刚经》裡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释迦牟尼在華嚴講解靈界實相。其主要內容被歸納為華嚴一乘十玄門(見前文),描述一真法界,華嚴境界,諸法實相。一心能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如天帝網。萬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無盡緣起,互攝互融,一塵起時,徧十方而普應。

    《無量義》就是華嚴經所謂 “一字法門,須彌聚筆,海墨難書”,每一字、一句,皆有無量義。亦是 “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皆得解”,隨眾生無量根機,而有無量解說。

    “無量義” 就是 “大方廣”;「大」是「體大」,是真如本性的體。我們的真心、本性,大而無外。體具常遍。常是永 恆不變,超越時間。遍是廣博、廣大,心包太虛。從空間上講,沒有邊際;從時間上講, 沒有始終。「方」是相大。是自性本體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方」有二意:正、法。方向目標對準大方廣這是正。「法」是方法。成佛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廣」是用大。是真如本性的作用,用如其體,無不周遍。它能包、能遍;能包是心包太虛,能遍就是量周沙界。 一攝一切名之為廣。”體大、相大、用大”,是”真如本性”的異名。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歸還此法界。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顏抛磚引玉,感得在來米師兄大力回應,感謝。
      這些文字,好面熟,好像大部分是淨空法師和信堅師兄的教導,只是融合您的意見之後,顏一時有點不通了,可否請您加註哪些是引言,哪些是您的心得,以助顏細細消化?謝謝。

      • 顏顏師姐:
        如假包換,所寫全都是-信堅園地抄來的。
        證悟心得是 信堅師兄
        米是回應-師姐所說;得到教導感想。盡全能可能較為通順的排列。
        昨晚還想抄的還有一句,現在補上;
        【實相 (Reality) 沒有須求 (欲望),因為它已是“一切萬有 (All That Is)”。靈性真理是自我完整的,並且是不言而喻的。天空不須要雲彩,也不會創造或破壞它們。只任它們自由飄蕩、生滅。疑慮 (doubt) 是源於小我擔心失去它習慣性的自我認同,或所珍惜信仰。】

        註:曾經聽過一句話;要忘記知識是誰所說;只問對自己有沒有幫助;但是對於一開始是下根器的在來米,能遇明師-信堅師兄 是運氣好,亦是底根善的緣故。
        在來米敬上

          • 佛氏門中,一法不立,才能大徹大悟;見性之後,佛氏門中,一法不捨,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
            佛法,是度河之舟。真正的佛法是無法可說,但又須藉法方便說。
            莫忘自悟自度、度人無數。我執、法執,會障礙自己,也會障他人悟性。

    •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是一門,一門深入精進,正知正見修定開慧)

      一法不立–緣起性空諸法無性,諸法只是眾生之妄想(合諸緣)所成,由心著種種相,而成種種法。那個變來變去不可說的東西,叫真如,或者叫自性、法身、佛、涅槃、如來、法性等等。這些名稱也都是暫時的,其實它什麼也不是。真如體在無常生滅變化流轉不止,才產生了種種諸法。但此真如法亦不可執,因為它可以是任何法。眾生遍計所執,謂這是山,這是水,這是杯子,這是麻繩,這是佛,這是眾生,這是菩提,這是煩惱等等,無不實實在在,有體有相。這都是虛妄幻想。

      一法不捨–緣起萬法,剎那生滅,菩薩隨緣而應。

      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菩提心是真心,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大悲下救業,不求自利,永出人天」,幫助眾生,出離六道輪迴。「內照業」。如果沒有前面信、樂、念、學基礎, 你沒法子內照。內照是智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入佛知見,度生死、證涅槃。

      【實相 (Reality) 沒有須求 (欲望),因為它已是“一切萬有 (All That Is)”。

      真心一法不立,流轉種種法(不留影),眾生因執著而滯情。
      真心一法不捨,萬法真心現,兩相好(成就眾生)。
      佛法就是實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