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解說 (二)

前言
此文是明法品解說的第二部分,法慧菩薩繼續答覆精進菩薩第二部分的問難 : 「菩薩云何修習,令所念眾生,咸皆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之後再繼續簡短總答,此品之十二大問,並以十首偈頌來作總結。
hua1 hua4
信堅至此,將華嚴經前十八品,大略講解完畢。前六品是第一會,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七品至第十二品是第二會,講十信位,講說佛境界的解、行、德,使生淨信。信心堅定,則生實相,住佛境界,成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第十三品至第十八品,是第三會,介紹十住本位,及如何進修,向上階層。此品是解說,修行見性之後,所應具備的解行,及所獲功德。是華嚴經下面諸品的摘要。讀完這些簡介及解說,讀者對華嚴經就有整體概念。知道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以及如何進階,入佛境界,得佛功德。

6.10答所念眾生,咸令得度問。
佛子。菩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時。圓滿諸波羅蜜時。不捨諸波羅蜜時。住大莊嚴菩薩乘中,隨其所念,一切眾生,皆為說法,令增淨業,而得度脫。
初結前。上面十種波羅蜜修行圓滿之後, 菩薩就安住在大莊嚴菩薩大乘中。菩薩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無佛國想,亦無眾生想。為眾生受身,隨其所應,自變其形,而教化之,乃至一切智,終不離菩薩乘。這時他能為眾生說法,令其增長淨業,而得度脫。

墮惡道者,教使發心;在難中者,令勤精進;多貪眾生,示無貪法;多瞋眾生,令行平等;著見眾生,為說緣起。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為其宣說,毗缽舍那。無色界眾生,為其宣說,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為說十力廣大莊嚴。正明化度。文有十句.約為四類︰初二令離惡果︰三塗除無間,皆容發心.二、令勤修則脫八難.值佛聞法。次三令離惡因︰無貪法者,謂不淨觀空.少欲知足。瞋能違害,故令修慈。邪癡,令觀緣起。次三令離流轉.三界循環皆可厭故。色界雖定慧似均.然是定地.恐其滯寂,故為說觀。無色定多,故為說妙慧。後二示以三乘,隨機為說.又引權歸實.令知本寂。

二乘人是聲聞、緣覺,好寂靜,內守幽閒,樂阿蘭若,喜歡禪定,自己修行,不喜與大眾相處。這時要開導他們修寂靜行,心要寂靜,身要能夠行,身心都寂靜地走在菩提道上

梵語「毗缽舍那」,譯為勝觀、內觀。是用智慧來觀察,即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如其往昔初發心時,見無量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作如是言:我當以種種法門,隨其所應而度脫之!菩薩具足如是智慧。廣能度脫一切眾生。度眾生,從此岸度到彼岸。要度他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些菩薩在過去往昔,因見眾生在惡道受苦,而發心要使它們離苦得樂。

你要運用種種不同法門,來教化眾生。這裡面講教化眾生容易,如瞋心重的,教他慈悲心;貪心重的,教他布施心。真正的法門,不是你所講的內容,要有一個要領。轉化心理的那個方向感,那個轉化的能力,才叫度眾生的法門。

6.11答如何紹隆三寶,永不斷絕問。
佛子.菩薩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所以者何。
菩薩隨著眾生傾向的不同,他有改造眾生生命品質的能力,這叫具足如是智慧。他都會跟他導正到菩提道上,去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化眾生,入三寶海,故能紹前,令不斷也。

菩薩摩訶薩,教諸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種不斷。
【教發心】,謂即大悲、大願、大智。謂示妙理,令暫見心性,成金剛種。

常為眾生,開闡法藏,是故能令,法種不斷。
【開法藏】,令教不斷。法藏,法的真實義,真諦要常常開演出來。你透過文字相,解讀佛經的思維模式,你能夠把經的法義,展現出來。透過經文的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解讀下來,叫經師。把經典的理論架構起來,透過經文的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把理論與法義解讀了,叫論師。然後能夠用現代的語言重新向大眾宣布,並且重新再建設新的理論模式,這就可以叫一代宗師。經師、論師、宗師,都可以令法種不斷。

善持教法,無所乖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
佛教的各種規矩,不要乖違。佛法僧三寶,是這樣住持下來的。

復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分別演說因緣之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昔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說因緣】,令義不斷.具四種護,令教理行證皆悉不斷。修六和敬,僧行已成。統理大眾,令僧清淨。

復次,悉能稱讚,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種不斷。
佛菩薩的大願,總願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弘誓願: 煩煩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量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十方諸佛的通願,福智無量誓願集。地藏菩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文殊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都要一再地稱讚。能把諸佛大願拿來稱讚,令佛種不斷。
任何佛菩薩,都有願。

分別演說,因緣之 門,是故能令,法種不斷。
因緣沒到,等。看因緣法,不是用講的。十二因緣講,你能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兌現出來。法的部分,是實踐出來的。講的部分,是整個實踐過程當中的一個核心而已。演說因緣法,不是講因緣法,是要你去實踐因緣法。注意看因緣的運作與變化,我們內心要融入那個境界。能夠去體會到因緣演變的狀況,法種就不斷了。

常勤修習,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種不斷。
受法無乖,始墮僧數.修六和敬,僧行已成.統理大眾,令僧清淨。【六和敬法】:同戒和敬、同見和敬、同行和敬、身慈和敬、口慈和敬、意慈和敬。

復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種不斷。統理大眾,無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種不斷。復次,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佛種是覺悟的種子。要在眾生的心田中,種下覺悟的種子。使他能覺悟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真相,朝這正確的方向修行。佛法指導我們的是對人生的一個正確的認知。能夠在眾生的心田裡下這個種子,就令佛種不斷。

6.12 答善根方便,皆悉不空問。
菩薩如是紹隆三寶.一切所行無有過失.隨有所作,皆以迴向一切智門。是故三業,皆無瑕玷。無瑕玷故.所作眾善、所行諸行,教化眾生,隨應說法.乃至一念無有錯謬。
結前生後.謂由能紹三寶故所行無失。由不空故,三業無瑕.所作迴向是不空業。由無瑕故,不空所作.反覆相成。以顯三業,內外無失.示無瑕相.顯不空相︰此辨所行不空.迴向智智,辨趣果不空。所行,無有過失。

皆與方便智慧相應,悉以向於一切智智,無空過者。
解行是先安住,通達,因為那都是從果地向因地看的。修多羅藏是從果地向因地講。

菩薩如是修習善法。念念具足,十種莊嚴。何者為十! 所謂, 身莊嚴。隨諸眾生,所應調伏,而為示現故。語莊嚴,斷一切疑,皆令歡喜故。心莊嚴,於一念中入諸三昧故。
一念,是指沒有妄念。修行人要從這一念中,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產生的心念中去捕捉,必須完全把這種心王、意識形態這個背景,會影響我們心理作用的部分,完全除掉。你能完全除掉,才能完全從這一念產生的當下,去入一切境界,入諸三昧。

佛剎莊嚴,一切清淨,離諸煩惱故。
佛國度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行列。七寶在莊嚴,有種種四色蓮花。離開煩惱,淨土就現前。沒有煩惱,就是極樂。內在世界如何使它沒有煩惱,這就是佛剎莊嚴。

光明莊嚴,放無邊光,普照眾生故。眾會莊嚴,普攝眾會,皆令歡喜故。神通莊嚴,隨眾生心,自在示現故。 正教莊嚴。能攝一切聰慧人故。無邊光,無量無邊的智慧,來饒益眾生。無邊是整體性的。有正知見的人叫聰慧人。

涅槃地莊嚴,於一處成道,周遍十方,悉無餘故。巧說莊嚴,隨處隨時,隨其根器,為說法故。菩薩成就,如是莊嚴。於念念中,身語意業,皆無空過。悉以迴向,一切智門。
生命一體。身體一體性。成佛,覺知遍一切處。隨處、隨時、隨人、隨時空而不同,來轉法輪。菩薩給予眾生的利益。身、語、心、佛剎莊嚴,四個,自莊嚴,是自成就部分。光明莊嚴以後,神通莊嚴,正教莊嚴,涅槃地莊嚴,巧說莊嚴,是他莊嚴。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整體性地發揮作用。這樣的成就,通通用以迴向一切智慧門。智慧門一開,樣樣通達。

當你在做時,叫實踐,就是十行位部分。實踐以後,要擴大到智慧門上面,就是十迴向位。悉以迴向一切智門,身語意業,全部要投入。你在做你的事情的時候,要全心全力地
投入,把它圓滿,從安住,到實踐;從實踐,到擴大,你的智慧自然就會展開。這時一法通,法法都通。

辨利他不空
若有眾生,見此菩薩。當知亦復,無空過者,以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聞名、若供養、若同住、若憶念、若隨出家、若聞說法、若隨喜善根、若遙生欽敬,乃至稱揚,讚歎名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說 “見” 的意思。若聞名,表示他的生命氣質已經到你面前來了。若憶念,以他的法為主。依相起用,那個作用要存在,這個菩薩本身有體,由體現相,那麼眾生見相,就要示體。他的相會起作用,透過他的作用,導歸到那個體性上,就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相,我們要示相,然後守住本體。

6.13 總答行所成德問。6.13.1先答以行成因。
佛子! 譬如有藥,名為善見。眾生見者,眾毒悉除。菩薩如是,成就此法,眾生若見,諸煩惱毒,皆得除滅,善法增長。
舉例作結論。這個法修得相當的莊嚴。十個莊嚴來成就。有眾生見到這樣莊嚴的菩薩,他就得這樣的成就,他可以給眾生這樣的饒益。這樣的菩薩,就好像雪山里面的這個藥,叫善見藥,只要眾生 “見” 到,你的毒、病,就可以除掉。明法品菩薩,就有這樣的成就。 學佛,不要學表面,透過語言文字,要把它摸索清楚。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中,勤加修習,以智慧明,滅諸痴闇;以慈悲力,摧伏魔軍;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諸外道;
以智滅癡。用慈降魔︰以慈安一切.惡魔無以施害.慈善根力,其功叵量。福則怖之以威.智則屈之以辯。

以金剛定,滅除一切心垢煩惱;以精進力,集諸善根;
要麼除要有定,這個定,叫金剛定。金剛定,就是不破,金剛是堅硬的,它不會晃動。修這種定,你一定要有廣大的願力。定的基礎,就在於三緣念與四具足信。四具足信,比三緣念,多了一個信自己這個行法會有成就。

消除煩惱,證得菩提。覺性不能啟發,是因為我們煩惱干擾,覺性不能起來,你會有所謂的旁騖,把你帶著走,旁騖就是你的大腦思維、邏輯推理。覺性,叫欣賞生命的能力。

精進,生命的推動力,原動力,往上前進的力量,是覺知的動力。必須在菩提道上定位,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你才有辦法精進。

以淨佛土諸善根力,遠離一切惡道諸難;以無所著力,淨智境界;
這講器世間的清淨。佛土清淨,就是清淨我們內在世界。華嚴講三世間,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現在講器世間,淨佛土,就是清淨我們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由內在世界反射出來的,身內真如還遍外。內在世界要清淨,要遠離一切,惡道諸難。
智慧的境界,是無所著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的智慧,來自於放下、不執著。明心見性後,明心見性後,悟後起修。六祖惠能悟後,躲在獵人堆裡十五年。時機因緣成熟,才到曹溪寶林寺大倡禪宗頓悟法門。

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薩諸地、諸波羅蜜、及諸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悉令清淨。在這地方,他能夠發揮這個方便智慧力,是已經到達這個地方了。等的因緣,已經等到了,他的方便智慧力,才會發揮作用,

一切菩薩諸地,就是法身菩薩的四十一階位: 三賢(十住、十行、十迴信)、十聖(十地)、等覺。諸波羅蜜。十波羅蜜都到達圓滿。諸三昧,各種靈活運用的禪定,自受用,他受用,自利利他的定,如金剛定。

以一切善法力,成滿一切,諸佛淨土。無邊相好。身語及心,具足莊嚴。以智自在觀察力,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
妙觀察力。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如來,是自性。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力無所畏,堅固,沒有畏懼,它能夠摧伏一切。用智,用智慧,在整個法界中觀察,沒有任何沾滯,叫自在。要看到自性,必須能宏觀。這種情況,就能夠知如來力,自性力的堅定,不屈不撓,不受外緣的干擾。即,法界中真理的存在,本來是不受污染的。不共佛法,是不與世間法相同的十八不共法。

從智自在觀察力來了解的這個部分,都可以了解到它的這種平等性。從妙觀察智來看,它是當然都平等的。有分別心,有對立性,才有佛法、非佛法這個東西。

以廣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
智慧力,是指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知一切法,叫一切智,即對一切法知其然。知道一切法是怎麼來的,叫一切智智,即對一切法,知其所以然。學佛,就是在一切境界中,我們都能自在,與一切眾生,會變成跟一切佛菩薩相處一樣,這才叫學佛的利益。

以往昔誓願力,隨所應化,現佛國土,轉大法輪,度脫無量,無邊眾生。
往昔誓願力,就是本願。願,要去實踐,所以叫行願。是從我們一開始就有的,所以叫本願。以這個願,隨所應化,隨緣教化眾生。佛國土無量無邊,在我們這個世界就無量無邊諸佛國土,種種環境形成的都是國土。

6.13.2 答以因成果德問。具答十二問。
佛子! 菩薩摩訶薩,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諸菩薩行。乃至得與,諸佛平等。於無邊世界中,為大法師,護持正法。一、結因成果.謂但勤修,上來諸行,則能次第,從因得果。

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二、答眾魔外道無能沮壞.以佛護故。
守護受持,廣大法藏。獲無礙辯,深入法門。三、答攝持正法無有窮盡。於無邊世界,大眾之中,隨類 不同,普現其身。色相具足,最勝無比。以無礙辯,巧說深法,其音圓滿。善巧分布故,能令聞者,入於無盡智慧之門。四、答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時十王敬護︰謂身勝音巧.令聞者入智故。

知諸眾生,心行煩惱,而為說法。所出言音,具足清淨故,一音演暢,能令一切皆生歡喜。五、答舉世同欽.稱機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處於眾會,無能過者。六、答菩薩愛敬.端正有德故。得佛灌頂。身端正,要從身業的清淨修持而來。大威力是作用,能摧伏一切惡業。

善知眾生心故,普能現身。善巧說法故,音聲無礙。七、答得善根力增長白法。於中先總明三業.修因,可以知果。知眾生心, 一是宏觀的,是一般的狀況。二是微觀的,是個別的心念。既然知道心性的運作,你要指導他,假如是錯的,糾正他,那個糾正叫現身說法。針對那種心理活動的狀況,來做指導。未發心者,令發心。已發心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最後的作用。

音聲無礙,巧說法所發揮的作用,他很自然地就會轉化出去。表示他轉法輪,大眾能夠接受。因為能夠接受,這個法音,就會流佈到各處,四處流通,這叫無礙。你聽了法很高興,你會把這一個法音,帶出去,展轉流通,傳到那個地方。這個法講得很好,這個法很自然地就會盡虛空,遍法界。法音流宣。

別顯十種自在.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並是增長白法。
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無能沮壞。得無所畏故。心無怯弱。
看著一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的敏感度要夠。從這些境界中,不論人事時地物,你都能夠警覺到,把它導引真理的路上,或人生覺醒的道路上來,叫巧說大法。從境界中來,又能夠跟真理相應,這個時候就無能沮壞。有堅定的信心,才會有無所畏的果,心的作用就不會受到旁邊的境界所影響。

於法自在故。無能過者。於智自在故,無能勝者。
法,真理。在真理領域能很自在,能窮通,殊勝無能過。得後得智,就是作用能夠自在。智自在,是表現出來,在饒益眾生上面,會因眾生種種習氣不同而有所教化。無所不知。一法通,法法皆通。

般若波羅蜜自在故,所說法相,不相違背。辯才自在故。隨樂說法。相續不斷。有般若波羅蜜根本智以後,你所說的法,不管你怎麼講,它不相違背,都對。“善巧說法故。音聲無礙。”善於把真理表達出來。辯才是勇於導引眾生進入菩提道。辯才隨樂,隨眾生所樂,相續不斷說法。

陀羅尼自在故,決定開示,諸法實相。
陀羅尼—指修法一種總持法。他能夠把諸法實相表達出來。
總持,全方位表達一個實相,各個不同的立場都能切入。當你具備這種能力的時候,就能夠顯示諸法實相。

辯才自在故,隨所演說,能開種種,譬諭之門。
隨著眾生而演說法。能夠舉種種的譬喻,來開導眾生,隨樂說法,相續不斷。隨著眾生的不同,可以隨樂說法,相續不斷,同一個問題,樂說不斷。

大悲自在故,勤誨眾生,心無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網,悅可眾心。他很精進,很樂於來教誨眾生而心無懈怠。悲者,拔苦,幫眾生除掉痛苦。慈者與樂,給眾生快樂,讓眾生起歡喜、踴躍,喜悅之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菩薩如是,處於高廣,師子之座。演說大法,唯除如來,及勝願智,諸大菩薩。其餘眾生,無能勝者。無見頂者,無映奪者。欲以難問,令其退屈,無有是處。
八、答開演如來甚深法藏。大法,指佛陀所說,接引的是大乘菩薩的法。勝願勝智。在無邊世界中為大法師。大法師轉法輪所坐的位置,叫師子座。高廣師子座,表轉大法輪。引導眾生,進入菩提道。樣開顯諸法實相。

佛子! 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說世界量,廣大道場,滿中眾生,一一眾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薩於此,才現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眾。
九、明處眾無畏說法自在,身無映蔽分。答攝持正法以自莊嚴。於中初明自嚴,菩薩摩訶薩,威光赫奕。以攝正法故,有十句所成之德。即前文十種自在總別諸句︰初智慧輪,成就三業,智為導故。次之九句,牒十自在.一、成巧分別︰即前得心自在故巧說大法。二、廣大念力︰即無畏自在。三、善巧智慧︰即於法自在及智自在.由巧慧了法故。四、實相總持︰即陀羅尼自在。五、成菩提︰是般若自在。六、無錯謬辯︰即辯才自在。七、得佛加持︰即隨所演說開譬喻門。八、普入佛會︰即大悲自在誨生不倦。九、同一體性︰即大慈自在.同體慈故。十一、作大法師︰即總結前十。

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樂。
以大慈悲來降伏眾生的怯弱。有些人生活環境相當不錯,可是他在某些方面有某些缺點,就一直怕,這就是怯弱。自大、傲慢本身也是一種怯弱。因為他沒有解析與分辯的能力。用深智慧,能夠了知,廣大眾生心。用智慧來看眾生,眾生的起心動念統統是錯。錯在眾生心是用對立、分別的意識心。大智是觀照眾生的起心動念是不是符合真理的軌跡。

佛菩薩看眾生,他可以用雙破法,把眾生的一切通通破。他也可以用雙立法,統統對。教育眾生,要現忿怒相時,要用智慧。眾生常常犯錯、堅持己見,要破我執、法執,眾生馬上就自我傷害。自我傷害有兩個方法,一種就是哭哭啼啼,軟綿綿的,扒下去了,這時候,他需要人家安慰,需要人家鼓勵,需要人家說“他沒有錯,那個菩薩們誤會你了”,那你就很高興,有人跟你站在同一陣線。另外一種,他的傷害,就是採取叛逆的狀況,堅持他的對,開始跟你對抗,看起來他很堅強,其實這一方面的人,比起前面那一種人,在心理上更脆弱。菩薩知道眾生有這些情況,在適當的時機,必須要這樣一直破,就一破,破到底。

當他不能破的時候,就不破,轉過來用攝受,就是慈悲。你弄錯了,他也不跟你講你弄錯了。他攝受你,同情你。(先以利鉤,再示已佛智)。隨著時間的轉化,你的智慧會成長,到某一個機會,你的信心比較堅固了,試著會破你的這一份執著。

以無畏辯,為其說法。能令一切,皆生歡喜。何以故?
無畏辯是指在適當的時機,講演適當的法。因應眾生,隨宜說法。隨機施教,因病與藥。
實際上自己成就不難,教化眾生才難。他的立場、他的層次,他沒有辦法這樣接受,你要用什麼方法,讓他接受?透過教化眾生,我們的說法,才會圓融化。

佛子! 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智慧輪故。成就無量,巧分別故。成就廣大,正念力故。
一般講開智慧,是指修清淨心,由定開慧,所成就的根本智,般若無知。智慧要能夠轉到眾生身上去讓他能接受,所以叫智慧輪,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在各種不同的人當中,轉各種不同的法。巧分別,是隨著眾生之不同,轉不同的法輪。巧分別,是無所住,隨著因緣去成就。廣大正念,是指這個法身慧命所展現出的正念。

成就無盡,善巧慧故。成就決了諸法實相陀羅尼故。
佛法,跟其他的哲學不同,就在這個地方。它不是講給你知道,是你自己要去體驗,你心思的運作的那個關鍵,要把它弄得很清楚,這個才叫善巧慧。陀羅尼,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叫全方位,生命是全方位的。

成就無邊際,菩提心故。成就無錯謬,妙辯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
我們在發心的時候,要開始累積很多的助道資糧。最重要的是是要有一個完整、完美、健全的人生觀。在饒益眾生時,不失時,叫無錯謬,在正確的時機,地點,因為眾生根器,來作種種的開導。隨著眾生的根器與機緣,適當地引導眾生。龍天護佑,十方諸佛菩薩,都會加持你。

成就普入,三世諸佛,眾會道場,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清淨心故。
要堅持正法的行。有任何的活動,要投入去觀照。你要懂得,盡人事,盡你的能力,去圓滿完成,佛菩薩會跟我們相應,就會加持。修行以後,十方三世,一切隨緣,度化眾生。

成就三世,一切如來智,一切菩薩大願智。能作大法師。開闡諸佛正法藏。及護持故。
三世諸佛,過現未來,同一體性,他完全用同一等心,同一個平等心。他用圓融法,把對立已經化除掉了。從心念的產生,直接起作用,然後就消失掉。心王一起作用,心就不清淨。如來智是自性天然智,無師智。大願智: 發心修行、要護持弘揚諸佛的正法。修行本身叫內護。人家在修行,我去護持他,叫外護。

七、法慧菩薩,以偈重頌。
爾時法慧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重頌分。十頌分二︰初六偈頌前十種所成行體.後四偈頌行所成德。前面是法慧菩薩告訴我們明法品的一個大概。告訴我們,一個菩薩要精進修行,應該要具備的條件,狀況。一個 菩薩要做什麼事,是怎麼做的。這一品是修一切菩薩行的基礎。

心住菩提集眾福 常不放逸植堅慧 正念其意恆不忘 十方諸佛皆歡喜
念欲堅固自勤勵 於世無依無退怯 以無諍行入深法 十方諸佛皆歡喜
佛歡喜已堅精進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於諸地淨眾行 滿足如來所說願
如是而修獲妙法 既得法已施群生 隨其心樂及根性 悉順其宜為開演
菩薩為他演說法 不捨自己諸度行 波羅蜜道既已成 常於有海濟群生
晝夜勤修無懈倦 令三寶種不斷絕 所行一切白淨法 悉以迴向如來地
初六偈中︰初二偈頌佛喜.於中初半頌不放逸,餘頌令佛歡喜。
第三頌入地及大行大願。第四頌菩薩藏,及所應化而為說法。第五頌不捨自行諸度及所念眾生.皆令得度。第六前半頌,頌不斷三寶。後半頌,頌善根方便皆悉不空。

心安住在菩提道,是安住在那個覺性上,只要心安住在菩提覺性上面,你做任何事都對,都有福報。告訴我們修無漏福。不放逸,就是心不散掉,不喪失覺性。正念其意,指心的運作。一個行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會產生心念,那個心念直接起作用,不經過第二念,心王的那個意識,那個叫第二念,透過它來篩選與過濾的,都是妄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經過這個部分,直接就產生,產生就起作用;要是不想作用,就不產生,這個叫正念。意業裡,都是這一種思維模式。行者的正念,是指正確的思維模式,用生命,不透過記憶。

菩薩所修眾善行,普為成就諸群生。令其破闇滅煩惱,降伏魔軍成正覺。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來正法藏。為大法師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灑。
菩薩所修衆善行,普爲成就諸群生,令其破闇滅煩惱,降伏魔軍成正覺。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來正法藏,爲大法師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灑。
後四偈頌行所成德︰初一頌初行所成因德.後有三偈頌以因成果德。
於中初二頌通頌前之八段。後一頌別頌第九答攝持正法以自莊嚴。以喻而顯.一身儀安諦頌前現身。次辨德威猛。頌前以無畏辯。三、心定不動頌安其怯弱。四、智深如海,頌以深智慧。五、法雨滅障,頌前而為說法。

大轉法輪: 就是能夠把那個生命存在的真諦,很巧妙地表達出來,不一定給很多人聽,當下在聽的那個人,噢,原來是這樣,入了。大法師: 能夠把法的真諦,很真實地捕捉到,很完整地詮釋出來。他在表達這個法的時候,他能夠運用善巧方便,給眾生來起信,這個叫演妙法。

大雨普潤,是一樣,眾生隨類,他所得的都不同。眾生都能得益,但量絕對不一樣多。眾生隨器,受益不同,這叫平等。必須成熟的法器,佛來,他才有可能成就。你不是成熟的法器,佛來也沒有用,你不要誹謗就好。

慈悲哀湣遍一切,衆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樂爲開闡,無量無邊諸佛法。
進止安徐如象王,勇猛無畏猶師子,不動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衆熱。
一個具足生命能量的人,在表達的時候,一定充滿著生命感。佛性無南北,無內外,當人性一覺醒,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要從真正的生命角度看,真理是什麼,不要用大腦的角度看。生命的,到處都是真理。

佛法是一。離經一字,等同魔說。以經解經,三世佛冤。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以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大法師,他的相,應對進退,四大威儀,很穩定,很安祥,不急不徐,又不遲鈍。
象王,它動作就是緩慢,它本身體型大,取這一相來表達它很穩定,沒有恐懼。他的智慧所顯現出來的外相,是這樣子。

獅子,會吼,百獸之王,食獵物,用身體壓;它先咬脖子。它沒有肝,先吃肚子裡肝臟。它是吼聲,動物中都怕它。形容邪說異論很多,不如佛陀的正法來得究竟與清徹。
用獅子,表示智慧,智慧在面對一切邪說異論的時候,它是勇猛無畏。

八、流通分: 明大眾聞法歡喜奉行分。
時,法慧菩薩,說此頌已,如來歡喜,大眾奉行。
明結說分︰謂契理合機.故佛喜眾奉也。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