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問明品第十: (二) 其他九甚深 解說

前言
近一個月來,俗世繁忙,客廳上方水管漏水,導致天花板下塌,正由保險公司整修中。已搬進旅館住了快一個月。近兩星期來,因顏顏師姐因緣,百忙中抽出時間,書寫華嚴經導讀及講解了八品華嚴經的要義。主要用意是讓讀者看過這些要義解說之後,就有能力,看懂相關華嚴經文,以及其他解說,如清涼疏鈔、李長者合論、淨空法師講解、或其他講師的講解。每篇文章都相當簡短,但內容豐富,清楚易看易懂。希望它們能幫助大家,契入華嚴境界。

經書如果看懂了,有了解悟,就如本得,永誌不忘,隨時可取用。信堅約十年來的功夫沒有白費,這次書寫這幾篇文章,有如行雲流水,水到渠成。如有佛菩薩加持,真不可思議。
hua6 hua1
6.2文殊問財首:「教化甚深」
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言如來十種方便,隨時之法。初舉【非眾生】,即約覺首所答業純真。後問如來,十種隨時之化,何緣而有。財首為成信心,約實而答, 隨時是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上段覺首表初信菩薩,此段財首代表二信菩薩。說一切眾生是從相上講的;說非眾生,侍從性上、理上講的。法性是一,眾生非眾生是一,只因迷悟不同。

眾生既然是空,佛怎麼教化?「若佛不見生空,則無大智,便成謗佛,若見空而化,豈不違空」。諸佛如來,通達諸法實相,知道眾生非眾生,知道世間非世間,他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來教化?

「於中先明十隨,辨所化差別,後明三輪,顯能化不同」。佛教化眾生,觀機裡最重要的有時節因緣,及觀眾生根性、愛好、希求,才能夠應機說法。
一『隨其時』。「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時」是時節因緣。「隨其時」是「隨根生熟時,如是時中,堪如是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說什麼法就跟他說什麼法。諸佛菩薩,隨類化身,應機施教。
二『隨其命』。壽命是報得的,是你前世所修的。前世所修,有引業、有滿業,命裡有的,包括壽命,這是個常數。常數裡頭有變數,與你的修為有關係。「隨壽命,謂隨其壽命修短而化」。
三【隨其身】。「謂隨其所受何等類身而受化故」,六道眾生到哪一道去投胎,這業叫引業。引業相同,種類不齊。種族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信仰不一樣。是哪一種身,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他。
四【隨其行】。「謂三業善惡」,行有二義,隨修何行、應以何行化之。
五【隨其解】。「謂識解差別」。就世間法來說,隨有深淺之解。
六【隨其言論】。隨何國俗言說,宜用何等言辭化故。七【隨其心樂】,有所欣求」。
八【隨其方便】,隨所進趣。「隨何進趣時」,「隨用何善巧等化」。
九【隨其思惟】。思惟者,依法求義。十【隨其觀察】。觀察者,如說修學。

【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能化差別,先牒十隨,後現三業」。『教化調伏』,通於語意。「為以十隨化故,眾生非空耶。為以眾生空故,十隨虛設耶」。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釋菩薩名者: 為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眾生故,名為財首。以十信心中法財初始益生之行,名之為首。「世界名蓮華色」者:明此信中以法聖財饒益 眾生.令其自他性無染著.號曰世界名蓮華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為「滅暗智佛」。明當位信中,自具法門,理行智之因果故。財首是當位之行。已下例然。

此偈文,略有四意。
1「佛見眾生,本來自空,非斷空故,不礙隨化」。
雖幫助眾生,知道諸法空無我,絕對不著相,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隨順自然,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2「佛知眾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隨化」。佛菩薩講經說法,但有名言,都無實體。
3「隨化即空,不異眾生空,故二不相乖」。
4「融上諸義,良以攬空為眾生,生與非生唯一味故」。

「今以寂滅非無之眾生,恆不異真而成立故,是不動真際,無化而化」。
「以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故,不壞假名,化即無化」。隨類示現,眾生有感,佛就現身。不壞假名是隨緣。「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十隨,不壞假名,化即無化。他來現身教化眾生,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是恆順眾生的,這叫化即無化。從理體上講非眾生,從事相上講眾生,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真空在事上見,在相上見。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我為仁宣說,仁今應聽受。】
「即聞之寂,則聞無所聞,故無眾生」。佛經云「世尊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如來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眾生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樂寂滅」是大涅槃的境界,沒有生滅,沒有一法對立,宇宙是一體。正是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小不二,前後不二,遠近不二,這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多聞者境界」,多聞是指佛菩薩,佛菩薩聞而無聞,無聞而聞。「應聽受」裡面就包括了能信、能解、能行。

【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
「分別觀內身」,覓我了不可得。這首偈是講我空,找我不可得。

【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
身是假的,緣生的。「諦」是審查明瞭,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了」是明瞭。你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曉得這當中「無所著」。「觀身實相,法無我觀,上半諦了身空,謂攬緣假立,來無所從,故本無住處,緣盡謝滅,去無所至,無停積處,虛假似立,實無所住」。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前面三句講看破,後面這句是放下。善是智慧。觀身就能看到二無我,「以身觀身,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人我。法我皆不可得。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
「令於壽命,思惟觀察。命是命根,能令色心連持,故名為命。壽謂壽限,即命根體」。
壽命的長短叫「壽限」,叫「命根體」。『壽命』是由業力牽引所感的果報。「從業緣起, 起即無起,業盡便滅,滅無所滅,本無主者」。「命實遷流,妄謂相續」。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依行時思惟觀察,成四種觀: 無常、空、無我、無相。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世間一切法,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覺悟,不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由前面如夢不實故,念念無常。我們要想真的把境界轉過來,隨順無常去轉。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境即心變,故心為主。能現能變的心,所現所變的一切法。能現永恆不變,這裡頭沒有覺迷。能變它有覺有迷。「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心。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
「謂能緣心生」,見分,「則種種境生」,相分。「則種種心起,起法必滅,安得暫停」。真相是剎那生滅。「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名了種種,則了唯心」。

6.3文殊問寶首,「業果甚深」
文殊師利問寶首菩薩.先總舉眾生同有四大,「無我無我所」。謂諸眾生身,但四大假名,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我既然沒有了,哪來的我所。「能造能受,是我,所造所受,即是我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能緣所緣一切諸法,並皆速滅,念念不住,速滅不停,這是事實真相。哪來的四大!所以這眾生四大真的是假名,四大無主,剎那生滅。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明此信位達業即法體,不復有業,名之法寶.以此法寶益生,為信首故,故名寶首。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達體業亡,迷真業起,報因業起。達是通達、明瞭、覺悟宇宙萬有的本體,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瞭,業就沒有了。覺了一切平等,迷了一切都對立。所以迷的人有我、有我所,迷的人有苦樂,迷的人跟一切法都對立。迷,業就現,造業了。迷了真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我所是報以後才起的妄想分別執著。

一念,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這個真體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現相是一真法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頓現之後你執著自己這個身,迷於這個身相,認為它是我,認為是我擁有的是我所,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業起,業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報的相,幻相生起了。「業報攬緣,虛無自體,故無我所」。所以我所是假的。『行業』就是造業。『如是果報生』。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喻顯」,喻於業果從緣無性,不壞事相」。「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胡來現胡,漢來現漢,現像各不同」。一切法從緣無性,緣起性空,「不壞事相」。鏡子對著外面境界,這是因;鏡子裡面現的相,這是果,如實空是體,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這是真諦。遷流就是前一秒的相絕對不是後一秒的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講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它的體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習氣種子,它遇到緣它就起現行。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田種生芽,喻能生者。田喻業,緣也。種子喻於識種,因也。此二相待無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於後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田喻業緣,種子喻識種: 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所覆,愛水為潤,見網增長,我慢溉灌,生名色芽」。「若不造業,識不成種」。種子撒在田裡,種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每一粒種子都會長成一個芽,都生出芽來。『業性亦如是』,「法爾如是」。

【亦如眾鳥類,從殼而得出,音聲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出殼音別,喻性一、相殊者,如鳥在殼,含聲未吐,喻業同一性,出殼聲別,猶感報無差」。

【譬如胎臟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喻體無來處,皆從緣來,即無來故,然亦不同」。緣來就是無來處,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因含於果,故無來處」。

【又如在地獄,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亦如是。】
異熟,異是變易,變易它才成熟。這個比喻是講『在地獄』。果酬於因,地獄是果報,果報從惡因所感。地獄是你惡業變化出來的,不是真有。

【又如諸世界,大火所燒然,此火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比喻無漏業。「無漏智火,焚蕩有漏,智因漏發,故亦無來,業果寂然,方依幻住」。

6.4文殊問德首:「說法甚深」
「說法化勝故」,化是教化,勝是無比殊勝雖然是言教,這裡頭有身教、有意教。意,慈悲為本,身、語,方便為門。名【德首】者:為明此位,不離一法界性.以消癡礙及一切煩惱.而常修習一切諸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文殊問曰: 「一法」是一真法界。佛所悟的唯是一法,為什麼說『無量諸法』?從法來講,體是一,用為什麼這麼多?「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答意曰” 所證雖一,隨機現多,多在物情,佛常無念。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說,既無障礙。「唯是一法」,悟了之後才曉得整個宇宙是一體。

譬如螢光幕是一片,能現色相,在螢光幕裡頭千變萬化。我們把千變萬化的色相比喻法相,把這個螢幕比喻作法性。色相無邊,螢光幕如如不動,它絲毫沒有染著,它能現。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你所問的意義,『甚深難可了』。明瞭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說清楚,那就更難!

【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燄無分別,諸佛法如是。】
『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燒煩惱薪,把煩惱習氣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會燒盡。所以「火」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智慧。唯有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能解答一切問題,能化解一切問題。「物從火化,不擇薪故」,也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不需要選擇對象,上中下三根佛都能夠教化;上根的人幫助他轉凡成聖,中根的人幫助他轉迷為悟,下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轉惡為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
「答說無量法,義海波濤,無窮盡故」。「義海」比喻佛的教義。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風一吹異,答震無量界,隨物輕重,動有異故」。「震」是佛法裡常講的六種震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經卷是一,十個人在學習,個人感受不一樣。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
「雲雷普雨,答無量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答無量音。「圓音普震,法雨無差故」。佛的音聲色相隨一切眾生心想生。

【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
「地一芽異」。,大地是『一』,可是大地上所生的這些植物千千萬萬種。

【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
「淨月遍見,答無量神通,不往而至,隨器現故」。「千江有水千江月」。淨月遍見,

6.5文殊問目首菩薩:「福田甚深」。
華藏世界,莊嚴萬異.以法性理智中,本具無量功德故。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 名為【目首】,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
「福田」,一切眾生真如自性,具足無量智慧、具足塵沙德行、具足無盡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心是福田,能生萬法、能生智慧、能生德相,能生華藏世界。文殊問目首:「田既是一,植福應齊」。福田是一,大家種福所得到的福報應當是平等的。「施報有差,由何而起」。

【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答有數意,一約眾生,田雖齊等,心有高下,容可有殊。由器有大小,心有輕重,故得報有差,非如來咎」。「二約佛,遍稱差別之機,方稱平等。即一之多,差不乖等,即多之一,等不礙差,由心平等無私,方能隨現多果,終令解脫一味」。多是一變的。一是法性。多是法相。一是法身,多是業報身。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報的身相不相同。一是平等,多是差別。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於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大地是一,但是這塊地裡面所生的這樹木、花草不一樣,有很多的種類。異乃因異。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器有大小,方圓任器故。
【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眾報。】
鏡子是一,沒有差別,但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比喻眾生心不一樣,隨心獲眾報。

【亦如淨滿月,普照於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處平等。】
「月光普照,喻佛平等,佛上諸跡,雖隨機現,要且無私」。日光除黑暗,月光比喻佛的平等。月光清涼自在,清淨就平等。日光、月光普照大地,沒有差別、沒有私心,與性德就相應。

【譬如毘藍風,普震於大地,佛福田如是,動三有眾生。】
「大風普震,喻遍動群機」。「世尊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比喻『佛福田』的威德,能『動三有眾生』,震動、感動。

【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燒一切有為。】
「大火普燒,終歸寂滅,喻滅惑智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上來五種喻都是比喻斷煩惱成智慧,轉識成智。「至平等智地」。

6.6 文殊問勤首,正教甚深。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 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
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進。勤首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此段文殊問:「佛教是一.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云何眾生得見者,有斷煩惱、不斷煩惱,不同等」,「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答意云: 修有勤惰,障有淺深,機有生熟,緣有具闕,智有明昧,功有厚薄,故成有遲速」。

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於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勤則通策萬行,離身心相,故能速出」。勇猛常精進有五相: 1有勢力,由被甲精進故,於佛法中,發大誓願。2「勇捍,謂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勇捍是真幹。廣大佛法是佛法無邊,有無量法門,另外一個意思是佛法當中任何一法都是廣大無有邊際。3「堅猛」,「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堅定勇猛精進。4「常不捨善軛,由於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5「精進,由加行精進故。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火微樵濕喻」,「喻善根生,及三障重,暫聞教,才少修行,而業惑內侵,令所聞速失,所行速廢,故成懈怠,難出離也」。

【如鑽燧求火。未熱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鑽火數息喻,喻修有懈怠、有退轉。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闕緣求火喻」。『日珠』,放大鏡如果放在日光之下,把焦距對準,下面一定要有『物承影』。雖然有日珠能夠把日光聚集,底下沒有可燃物,就缺這個緣。『火終不可得』。喻接觸聖教而不能成就,缺精進緣。

【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閉目求見喻」。「智微識劣,喻彼孩稚,雖對明師,不肯諮決」。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乾竭。懈怠者亦然。】
「毛滴大海喻,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妄生希欲,懈怠尤深」。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水少滅火喻,劫火遍熾,喻觸境惑增,少分三慧,安能都滅」。

6.7 文殊問法首:「正行甚深」: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 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文殊問: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受謂心領義理,持謂憶而不忘。「領」是領會,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義理,教義跟教理。佛菩薩的教法有「信、解、行、證」,如果有相當深度的理解,信心會建立;能信、能解,自然你會依教奉行。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答云: 法是法藥,藥在服行,服與不服,有斷不斷,非醫咎也。「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做到了以後再說,是佛;說後就能做到,是菩薩;「故如說行,方得佛法」。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掃滌其心,攝一切心,方名諦聽。「入如來法」,就是明心見性。「言非但者,要兼修行,獨用多聞,不能證入」。專心聽法是聞,繫念思惟是思,如法修行是修。

「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依,如大雲雷澍甘霖」。
首先要多聞廣學,並勤於向他人請教。要廣泛汲取知識,就能擴大智慧。人有了智慧,出言吐語自然能啟發他人。除了說好話,也要觀機逗教,以方便權巧應機說法。善說法者,要將世人的惡心轉成善心,迷心轉成悟心,貪心轉成捨心,恨心轉成慈心,淨化人心。

時時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由於心誠意正,自能心安理得,不畏懼世間的惡勢力;心中有真理為依靠,奉行正法,所到之處都能應事無畏。心誠意正的人,他所說的法就如同天上的祥雲,可以覆護世間;像響雷,可以警醒大眾;像甘霖,滋潤人心,讓世間充滿法喜。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懼溺渴死喻」。「謂義門波濤,漂蕩其心,無暇修行,自絕慧命」。初入佛門的人都貪圖廣學多聞,貪多,對於經的義理疏忽了,不能夠深究義理。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設食自餓喻」。「喻說法施人,多求名利,不思法味,損減法身」。美膳是佛法、大法。沒有依照正法去修行,煩惱不能斷,智慧不開。這個美膳自己並沒有吃到。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醫不自救喻,喻善知對治,而不自治」。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也知道佛在經論上說了很多對治的方法,毛病習氣就是改不過來。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經典是佛說的,裡面字字句句,是自性的流露。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懂得教義,懂得方法,自己做不到,「知易行難」。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聾樂悅彼喻,喻不解自說失。謂夫真說聞者,必忘說聞,逐語而說,為自不聞」。解一定要通過行證,證明你的解是正確的,證明你的信是沒有錯誤的,這個時候才能說。說聞是即相,必忘說聞是不著相。真說是無說,真聞是無聞。沒有證得法身,一定要遵循經教,不能「逐語而說」,「依文解義」。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船師溺海喻」。『船師』,航海家。「謂將導眾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行,為法所淪」。他受持正法也弘揚正法,可是不依佛祖的教誨,完全隨他自己意思來說經研教,能說不能行。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巧言無德喻,謂亦說修行,或談己德,內無實德,但有虛言」。

6.8 文殊問智首,助道甚深。
如來唯一法,而得出離。又佛法中以智為首,何故讚歎布施等?
名為【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權施法藥.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分.隨病生起增多之處,而令服之.顯發菩提,無作之性.漸令依本。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 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六度、四無量心,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正行是受持正法,決定能斷煩惱、能證菩提,可是正法必不能離開助緣、助道: 六度、四無量心。「問智首者,以顯智為正道之體,統其助故」。佛法的正道是智慧,三學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樞紐,慧是目標。斷惑證理,導行得果,唯是大智,「以智慧劍,殺煩惱賊」。「五度如盲,般若如目,故能明見夷途,開導萬行」。「餘行得智,皆成彼岸」。餘行是講萬行,如果能與般若智慧相應,統統都成了彼岸。

答: 謂智為上首,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如來為什麼要讚歎六波羅蜜,為什麼要讚歎慈悲喜捨,這都屬於助道。以餘萬行,資於智故。像一棵大樹,樹根是最重要的,般若都從根生的。讚枝葉,枝葉沒有離開根本,讚枝葉就是讚根本,讚根本就是讚枝葉。

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眾生心。如仁所問義。諦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於道者。】
眾行成果。「謂正助相假,必萬行齊修,故諸佛同說,言無有說一者,必萬行齊修」,一切諸佛決定是正助雙修。萬行齊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佛知眾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度。如是而說法。】
佛能隨順眾生心,「將護彼意,稱悅其心故」。性是習性,個人根性不相同,這與前世有關係。本性永恆不變,習性是累劫養成的。「分不同者,即隨治也」。治是對治。「觀病輕重,設藥多少。細心觀察,哪一法對他現前最有利益、受用、最有幫助,你就教他這一法。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讚精進。】
【亂意讚禪定。愚痴讚智慧。不仁讚慈愍。怒害讚大悲。】
【憂慼為讚喜。曲心讚歎捨。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
【譬如建城郭。為護諸人眾。忍進亦如是。防護諸菩薩。】
與人相處,言語造作要恆順眾生,要懂得時節因緣。人的根性不同,有人對你的勸告歡喜接受,還生感恩的心;有人對於勸告完全排斥,置之於不理;還有一等人,你勸告他,他還要傷害你。所以是因時、因地、因處、因人而異,才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
任何一法你要細心去觀察,首先觀察體、相、作用,還要看因、緣、果,還要觀察理跟事。任何 一樁事情,你八面觀察你才能看出一個端倪,沒看錯。

6.9文殊問賢首,「一道甚深」。
名賢首。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 虛空,無所不含,皆無妨礙.是賢仁之德。

【爾時文殊師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道甚深也叫一乘。一道是不起心、不動念。「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用方便幫助你悟入一乘。一乘是佛乘;二乘是大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

文殊問:「佛佛所乘,同觀心性,萬行齊修,自始至終,更無異徑,故云一道」。「道既一,果應不別,云何現見佛剎等殊?

答中意云: 「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
體同相異,相隨眾生之感而現的。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初二偈,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化身、應化身無量無邊,真身無二叫法身。
「辨應有異同」。辨是辨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不相同,佛的應化也不相同。
「法常爾者,明因果無異,法爾常規」。一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法王唯一法」。佛是能覺,法是所覺。一切法的真實相通達明瞭,這叫諸佛。能覺所覺不二。「一道」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一。「若約所證,法界為身」。法界就是法性,法性能現,法界所現,法界是一真法界。

「一切諸佛身」,就是一切眾生,包括情與無情。「唯是一法身」,所以我們跟一切眾生真的是同一個法身。「則體同為一」。見性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體,就好像豁然覺悟了這個身是我,這身上每個細胞,每根汗毛都是我,同體,同一個體。

佛法是不二法。講心,心一;講性,性一;講法,法一;講人,人一;講因,因一; 講果,果一,一就是不二法門。「智慧一」。一智就是真實智慧,是一切智、根本智。

如來果地上十力。「是處非處智力、業智力、定智力、根智力、欲智力、界智力、至處智力、宿命智力、天眼智力、漏盡智力」。「十力一」。「無畏一」,四無畏,「總持無畏、知根無畏、決疑無畏、答問無畏」。

五種果;一身(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一力、一無畏。這五種也就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包括在其中。

【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及說法。】
總明隨機見異。『如本趣菩提』,隨本異因。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因地修行是本,每位諸佛都曾經發過弘願。 無論發什麼樣的願,要把一切諸佛如來因地所發的願,「四弘誓願」。「所有迴向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功德,這個功德完全是利益眾生、正法。在這首偈子裡面就說了『剎土』、『眾會』、『說法』,這三樁事情。「即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約機隨行見別,故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莫能見。】
【其心已清淨。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於此乃能睹。】
「佛告舍利弗,日月豈不淨耶? 而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我們能見佛、能見菩薩,清淨心能見;妄想分別執著是決定見不到。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
真實佛剎沒有差別,差別是在眾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有心想就有差別」。

6.10 諸菩薩共問文殊師利: 佛境界甚深。
名為【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揀正邪自在。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
九別歸總,佛。「總別無礙,六相圓融」。六相,體有總別,相有同異,用有成壞。
「問文殊者,佛境甚深,非般若妙德,無能達故」。凡是能夠通達佛境甚深的,都稱之為文殊菩薩。

「始信終智,皆託佛境故」。初信講緣起甚深,最後第十佛境界甚深。都依佛境,離開佛境,無有一法可得。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一切眾生說到深廣,有兩種比喻,海、虛空,皆深廣無際。說如來是從性上說,說佛是從相上說;如來是從理上說,佛是從事上說。事相有分齊,理性沒有邊際,深廣無盡。

「後句釋深。一切眾生即如來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故云證入」。「心冥真境,故說為入」。心能入,境所入,這個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當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個叫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如果真的有所入的佛境,有能入的心智,你沒入,你還有二法。「實無所入,方名真如」。「即廣之深,本超言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深之廣,安測其涯」。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
云何是佛境界因,謂此因無限,殊勝、微妙、廣大。殊勝「以行超絕,無等等故」。「微妙,以證理深玄,盡法源故。廣大,以多劫說少,亦不盡故」。『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唯證方知。一沙一滴,一字一句義趣無窮。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
「答度問,謂隨其心器」,心各個不相同,這個心是妄心;器,根器。「意樂不同」,你的心意不一樣,你的愛好不相同。教學一定要契機,跟你的心意相應,你就很喜歡。然後「隨其智力,解悟差別」。「誘引進修,令各獲益」。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答入問」,云何是佛境界入。「謂世間即是眾生世間,國土即器世間,一切者遍法界 故。入有二義,一以智身潛入,密益眾生故。二以色身現入,顯益眾生」。

佛與法身菩薩怎樣入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入就是應。智身潛入。如來以無盡的智慧暗中保佑一切眾生。「以色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

人的身體,由許許多多器官組成這個身。這個身是一體,各發揮各的功能。眼能看,耳它的功能是聽,各有各的功能,都發揮到極處,彼此互相合作,沒有一點矛盾。每個器官,甚至於組成器官的每個細胞,在整個身體裡面都是平等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
「答說問」,說法。「一切言音,隨性隨相,皆悉了知,未曾起念,故無分別。以一切差別言音,即是如來法輪聲攝故」。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答知即心體」,心之體,根本智,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真心理體靈明寂靜。寂靜就是定,靈明就是慧。了別即非真知,故非識所識。(識以了別為義)。了見心性,亦非真知」,「有了別之識,故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不起念頭,一念不生,隨問隨答,沒有通過思惟、想像、思慮。真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意識能夠緣虛空法界,但緣不到自性、真知。一定要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不起心、不動念叫無念,自性裡頭的般若智慧現前,真知,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
「眾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開示,皆令悟入」。示現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非業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
「答何等是佛境界證」。「答證問。即證大涅槃,三德圓也。非業繫故,解脫也。非煩惱者,轉煩惱即菩提,是般若也。無物者,虛相盡故,法身顯也。」

「無物者,虛相盡故,法身顯也」,本來無一物是法身現前。「無住處者,成上法身,無所在也」。法身沒有身,法身能現身,所現的身叫應身、化身。

【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於一念。一切悉明達。】
「答何等是佛境界現」。現是現相。所現的境界是宇宙萬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心」是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能所不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念頓現。

6.11現事結通。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說法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現事
「因何而現」,「上來十首,法光開曉,眾生身心,故佛力暫現,示相而答,令其自驗而欣厭故」上來十首,就是「佛境界甚深」,這個單元是十首菩薩提問,向文殊師利菩薩請教。佛境界甚深,不是一般人能夠解答得了的,所以文殊菩薩在此地給十首菩薩 解答「佛境界甚深」。「法光開曉」,是佛的神力把佛境界變現出來。聽了文殊菩薩的開示,然後再看現相,這個現相就是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的境界。

這是講現事,就是都舉十方一切差別。「悉皆以佛神力,無不明現」。這些現相就在眼前、就在周邊,我們一時一刻,都沒有離開過。

【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說法果報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結通
從初信,這是圓教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斷了,思煩惱沒斷;他對於宇宙一切諸法的看法,人事物看法都沒有錯。但是他的思想、觀念還有偏差,那叫思惑。見解的迷惑他突破了,在小乘是須陀洹果,在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

十首菩薩難得!從初信到六信,沒有離開六道。七信位見思煩惱斷盡了,就是於世出世 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他就超越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小乘阿羅漢,大乘這是菩薩。
八信、九信、十信,大乘就在菩薩法界、佛法界,像十信在十法界的佛法界,九信、八信在菩薩法界。繼續不斷,還要 把分別斷掉。分別是塵沙煩惱,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那種分別心捨掉,不能有分別,沒有分別。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問明品第十: (二) 其他九甚深 解說

    • Hello, cute boy.

      How do you get to this website?

      Hope you have a nice weekend, and have a nice cruise for your spring vacation next week.

      Ah-Ku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