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介 (二) 釋經題 華嚴三聖 聽法十眾 教起因緣 十玄門 悟後起修

一、前言
信堅在解說華嚴經文之前,先對華嚴經作個整體介紹,讓讀者有個整體概念,作為讀華嚴經的導讀。此文是繼續上文: “《華嚴經》簡介 (一) 緣起 四分 階位 七處九會“,在此再講說 “釋經題、華嚴三聖、聽法十眾、教起因緣、十玄門、及悟後起修”。

二、釋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方廣佛華嚴經者,直示諸佛眾生平等,佛性本真德用也。三世諸佛所同證,十方菩薩所同修,大千聖眾所同尊,法界眾生所同具也。此經所詮,以毗盧法身為體,以文殊妙智為用。依智斷習。則普賢妙行為因,習盡智圓,則補處彌勒為果。故以毗盧為教主,所以立體也。以文殊為信首,所以起用也。以普賢發行,所以示因也。自十信而始,五位而終,乃見彌勒,所以示果也。
hua4 hua5 hua6
入是證入、契入「大方廣」,就證得「佛華嚴」;「大方廣」是理,明心見性;「佛華嚴」是事,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報,「華嚴」是一真法界的依報,「佛華嚴」釋如來果地上的 依正莊嚴。

這部經的題目雖然只有七個字, 七個字裡面所含的義趣是無盡的深廣。
2.1、對辨開合者︰題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七字,有十事六對︰
1. 教義相對︰謂 “經”是能詮教. “大方廣佛華嚴” 是所詮義。
2. 法喻一對︰謂 “大方廣佛” 是法、”華嚴” 是喻。
3. 人法一對︰謂 “大方廣” 是所證無障礙法. “佛” 是能證之人。
4. 體用一對︰大方是體,大方無隅故.廣即是用。
5. 因果一對︰佛是果故.華是因。
6.「華」是能莊嚴,「大方廣佛」是所莊嚴的,「能所一對」。

2.2 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
」是「體大」,是真如本性的體。我們的真心、本性,大而無礙。體具足常、遍二意。常是永 恆不變,真心本性永恆不變,超越時間。遍是廣博、廣大,心包太虛。從空間上講,沒有邊際;從時間上講, 沒有始終。「大」是不思議境界,沒法子說。一遍一切名之為大。

」是相大。是自性本體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方」有二意:正、法。方向目標對準大方廣這是正。「法」是方法。成佛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像一條軌道一樣,我們循著這個軌道,依照這個方法,決定可以契入「大方廣」。在禪宗來說就叫明心見性。

」是用大。是真如本性的作用,用如其體,無不周遍。它能包、能遍;能包是心包太虛,能遍就是量周沙界。 一攝一切名之為廣。

」是究竟圓滿的果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為佛果。是果大。「佛」是「覺者」,「能覺」是人, 「所覺」所覺的就是大方廣,「大方廣」就是真如本性。」是能證果的人。修學這個人則稱之為菩薩。大心凡夫,就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一個人發心不退轉,那個相貌、相狀能看得出來,法喜充滿,清涼自在,智慧增長,業障習氣,自然就消除。

」表「因大」。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果表性德;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心外無 法,法外無心」。花有二意,一表菩薩因行,「六度萬行」。二是莊嚴眾相之義。看到花就想到要修行,修六度萬行。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花你就想到我要修菩薩行,修學的有功德、有智慧,就是莊嚴身相。「華」表修因,「六波羅蜜」是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

」表智大,是所證之果法。一表真實智慧,自性般若圓滿的現前。二以我們修學的功德莊嚴佛法、莊嚴眾生。如教修行供養。將佛的教誨真正做到,這是真實的供養。

」是「教大」,教學廣大。佛經是大,它裡面無所不包,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一些事理,應有盡有,一法不漏。「經有五義: 涌泉.出生.顯示.繩墨.結鬘」。涌泉則注而無竭。出生則展轉滋多.義同井索,有汲引故。顯示正是聖教.顯事理故。繩墨則揩定正邪.亦是繩之為經,能持於緯,同席經義。結鬘同線.線能貫華,結成鬘故。

2.3 釋【大】十義者︰
1. 體大︰謂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遍故,即是大字.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明體不變易.。又云「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明體遍。
2. 相大︰謂恆沙性德無不具故.互相即入,微細重重等,具十玄門,皆其相故.即經方字。方者,法也。
3. 用大︰謂業用周普,如體遍故.即廣字。廣者多也.用多繁興,包無不盡故.
4. 果大︰謂智斷依正,普周法界故.即佛字。
5. 因大︰謂發菩提心,起解行願證,精勤匪懈,成諸位故.即華字。
6. 智大︰謂大智為主.運諸萬行,遍嚴一切,無所遺故.即嚴字。
7. 教大︰謂一文一句無不結通,遍於一切,十方三際重重無盡故.即經字。
8. 義大︰謂所詮法盡窮法界.乃至帝網無所遺故.即總是六字。
9. 境大︰以上法門,普以無盡眾生為化境故。
10. 業大︰謂盡三際時,窮法界處,常將此法,利益眾生,無休息故。

三、華嚴三聖的真義
佛的名號表果德。一切菩薩之名號,或從其所修之法門而立名,或從行德而立名,或從本願而立名。名雖是一,義卻無量。在華嚴經中以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來襄輔毘盧遮那佛的教化,而將此三者合稱為「華嚴三聖」。

「毘盧遮那佛」屬於清淨法身,「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為了陳述這不可言說的果德,乃將其一分為二,成為文殊與普賢。毘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普賢菩薩」為體寂、理實、行願,屬生生不息的法界實相。「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是故,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文殊菩薩」則為深信、為正解、為妙智,屬不偏不倚的法界軌則。由文殊的信解智加上普賢的理體行,而融合成光明遍照一切處的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

文殊菩薩相,頂有五髻,表五智: 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此菩薩或坐蓮花台表清淨; 或乘獅子或乘孔雀表威猛。

因此即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次男稱之。故在修持法門上,以文殊普賢為本尊系統的「智慧法門」中有一大原則,「文殊的智慧導引,令行者行向普賢體性的目標」。

3.1 【毘盧遮那佛】的真義
毘即遍也.盧遮那,光明照義,云光明遍照.然有二義︰
一、身光遍照盡空法界,乃至塵道.
二、智光遍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德無邊,故立斯號。又毘者種種義.盧遮障義.那者盡義、入義.即種種障盡.種種德圓.

3.2 文殊師利菩薩的真義
文殊師利譯曰妙德,謂萬德圓明,皆徹法源。思益經云:「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起法相就是著有,起非法相就是著空。不著有亦不著空即見佛性。見佛性之德乃德中之最妙。「妙」即不可思議,一切功德無過此者,故名妙德。文殊師利又譯曰妙吉祥,因出生時,家內出現十種吉祥瑞相,故又名妙吉祥。

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自在。法王子者,能持法王印、行法王令; 能號令人天、如法化世; 能紹隆佛種、繼承佛位者,才可稱為法王之子。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承紹佛之家業,且曾為七佛之師,故稱為法王子。

文殊菩薩過去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 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雖已成佛,但仍以菩薩僧之身,與普賢菩薩一起輔助釋迦佛度化眾生。

3.3 普賢菩薩摩訶薩的真義
清涼大師《疏》云: “普賢” 有下面五義
一「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是從自體上來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普賢菩薩。「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二「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這是就諸位普賢來說。[諸位—從初發心一直到十地菩薩,到法雲地五十個位次]。「曲濟無遺」,曲是委曲婉轉,濟是救濟,我們現在有難,有煩惱、有妄想、有執著。一定要委曲求全去修學,學佛、學菩薩,學諸佛菩薩的發心,學諸佛菩薩的修行。轉輪迴心為菩薩心,轉輪迴業為菩薩業,是「曲濟無遺」。「鄰極亞聖」,大聖是佛,等覺普賢菩薩稱為亞聖。法雲地的菩薩與他就很接近,做鄰居。一一行全是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條又有無量無邊行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就是修普賢行。[這是「位前普賢菩薩」。

三「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專指等覺普賢,又稱當位普賢。德周法界,「德」是十願,願中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羅蜜;十願與十行交叉,也是圓融含攝。至順調善,至是到極處,到頂頭;順是隨順法性,與法性沒有絲毫違背。調善,說明他的善達到究竟圓滿,極小的善行都遍虛空法界。[這是「位中普賢菩薩」。這位中說等覺是最高的,是從初信位到等覺。這五十一個位次他都有地位]。

四「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果報達到極處叫普。這是講果後普賢,果是成佛,菩薩成了佛之後,盡虛空、遍法界行菩薩道,這就所謂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成了佛之後,再回頭以種種身,度化眾生。不捨因門,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這是「位後普賢菩薩」,位後是已經成佛了,成了佛還退到菩薩位次上來,「得果不捨因行」,倒駕慈航,隨類化身,有感斯應。

五「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謂任何一法,融攝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這是《華嚴經》上所講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菩薩眾中的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門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要修普賢行。同時他也是法界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這就叫法界本體,從體現相。

四、教起因緣
夫聖人設教,必有由致.若須彌巨海,大因方為傾搖.今搖如來融金之德山,動深廣之智海,非小緣矣.故經云「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出現本為大華嚴故。如來合山,智慧合海。諸佛不以無事及小事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小事因緣故動。動能說之佛智,說如來之智海.先因後緣,各開十義,以顯無盡因緣。

4.1 教起十因:
一法應爾故.二酬宿因故.三順機感故.四為教本故.五顯果德故.六彰地位故.七說勝行故.八示真法故.九開因性故.十利今後故。
法應爾故︰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故一切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

酬宿因︰夫根深則果茂.源遠則流長.宿因深故。教起亦大。宿因雖多,略有二種︰一者大願力故︰二者昔行力故︰謂無量劫依願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頓演故.

順機感︰謂昔因法爾,雖能常遍.約可流傳,皆由機感.離機說法,無所用故。其猶上有白月.下資澄潭.潭清影現.機感應生。

為教本: 謂非海無以潛流.非本無以垂末。將欲逐機,漸施末教.先示本法,頓演此經。出現品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喻佛智普入一切眾生身心。如無海本,不能流末.無其本月,則無月影入於百川.無有法身,豈能垂於應化。

顯果德︰謂此本法中,顯佛勝德,令諸菩薩,信向證故.不識寶玉不得其用.不知此德安能仰求。果德有二︰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等.二正果︰如來十身等.

彰地位︰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有階差故。有二種︰一行布門.立位差別故。【行布】者,行位分布,階降淺深。二圓融門︰【圓融】者,圓滿融通.一位即攝一切位故。一一位滿,即至佛故。謂四十二位之中隨舉一位,即攝一切。此二無礙︰以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一為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無量為一。無量為一故,融通隱隱.一為無量故,涉入重重。

說勝行︰欲登妙位,非行不階.故君子不患無位,患己不立。行亦二種︰
一、頓成諸行者︰一行一切行故.一即是多,多即一等.一斷一切斷等故。
二、遍成諸行者︰此即行布.謂自大菩提心,體相功德,乃至等覺中行。

示真法︰欲成行位,須解法理.不體理事,行亦非真。此亦二種 ︰一、顯事理無礙法.二.顯事事無礙法。

開因性︰謂上因果理事,皆由眾生性有。若性非金玉,雖琢不成寶器。良以眾生本有恆沙性德,包性德而為體,依智海以為源.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今令知心合體,達本情亡.故談斯經,以為顯示。【此即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利今後︰既等有其分.故廣利無邊。此亦二種︰利今,即佛在當機.利後,即今之見聞。此益復二︰一、令得見聞,為堅種故.二、令起行成證入故.因上十義,故此教興。「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等」。

4.2 教起十緣
明說經緣者.一切經首,說時方人等,皆是緣起。謂六成就中:信聞二種屬於阿難在佛滅後結集時安,屬證信,不為經緣.餘四成就為經緣起。說必依時.要有方處.人通說聽即佛及眾。
今有十緣︰一、依時.二、 依處.三、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現相.六、依說者.七、依聽者.八、依德本.九、依請者.十、依加者。

依時︰夫心冥至道,則混一古今.法界無生,本亡時分.念劫圓融。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

依處︰夫智窮真際,能所兩亡.假說依真,而非國土。
若從狹至寬,略顯十處︰一、初此閻浮七處九會而周法界.二、周百億同類一界亦遍法界.三、遍異類樹形等剎.四、遍剎種.五、遍華藏.六、遍餘剎海若種若剎.七、遍前六類剎塵.八、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九、猶帝網.十、餘佛同。然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處。

又上十處共為緣起,舉一全收.以一一處稱法性故。而隨前一一時皆遍此諸處,又隨一一處皆具前時頓說此經。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一一皆爾.並是遮那 說經之處。

依主︰夫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體既合如.如無不在.如無不包。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故說此經佛,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即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恆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其猶一月,一剎那中百川齊現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皆即一即多。又普現故非一,一月故非多。一身圓滿即是真身.皆全現故,即是應身。

依三昧︰夫動靜唯物.聖豈然乎.示軌後徒.明將有說.必須靜鑑前理.受諸佛加.從定起而發言.言必真當。言必真當,故受者之心,自然篤矣。故於諸會,多明入定,為說經緣。

五依現相者︰謂法性寂寥,雖無諸相.無相之相,不礙繁興。起教多端,相非一準.或放光動剎、或華雨香雲,皆為發起。故諸會之內將欲說法多先放光.通表智光以被物故。

依說人︰法無廢興,弘之由人。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法有四種.教理行果。理法湛然,故無興廢.修行剋果,則在於人.「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故說者如燈,能照眾生心寶故。

依聽人︰子期云喪.伯牙輟絃.若無聽者,終無有說。即下諸眾略有十類.除當機眾,餘皆是緣。

依德本︰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潤.內無德本.外豈能談.然唯約說者.前人此法故。略有二類︰一者智慧.最為首故。二者餘行願力。

依請人︰若約慈悲深厚,亦有無問自談.若約敬法重人,要須誠請後說。初心識昧,未解諮求.上智慈悲,騰疑啟請。然有二類︰一者言請.二者念請.

依能加︰夫聖無常應.應於克誠.心冥至極.故得佛加。所以加者︰欲顯諸佛同加,即同說故.一說一切說故.亦顯果海無言,因相可說故。加有二種︰一者顯加.具於三業。 二者冥加.但與智令說。

五、與會大眾
參與這次法會一些大眾。世尊這次法會是在定中所講,不但我們凡夫見聞不及,就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也不見不聞。由此可知,凡是參與法會的大眾都是法身大士。與會的大眾,有十大類: 1影響眾、2常隨眾、3守護眾、4嚴會眾、5供養眾、6發起眾、7當機眾、8表法眾、9證法眾、10顯法眾。

1影響眾:就是十方大菩薩,他們本來都聽過佛所講的法。不但聽過一位佛說法,就是十方諸佛所講的法他們都聽過。也明白了,並且記住了,根本不需要再聽,但是他們還是來聽法。因為是影響眾。佛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候,這些大菩薩,有的從地下湧出,有的從天上而降,有的從十方微塵國土而來,有的從虛空而來,到菩提道場來聽法。因為引導大眾注意聆聽妙法,影響大眾精進研究妙法,所以叫影響眾。

此地把當影響眾擺在最前面。教我們,這個經我念得很熟,他會講,我也會講,我講得比他還好。可是他講經,我要來聽,當影響眾。讓別人一看,這個人都會講經,講得不錯,他也來聽,這講經的人一定是很行;他影響初學。

2常隨眾: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弟子,經常隨著佛聽法,佛到什麽地方去說法,他們就隨佛到什麽地方去聽法。佛最初講華嚴經時,雖然沒有弟子在旁邊,但是有十方諸佛,來作常隨眾,恆常不離開華嚴法會。幫助、協助、表演做佛的好學生。佛是老師,老師教得好,一定有很多傑出的學生,顯示老師教學的成就,教化有功。

3護法眾:護持道場。就是保護說法者的安全。佛已經成佛,又有種種神通妙用。佛雖然有神通,但是弟子要儘自己的責任,乘願做護法眾。

4嚴會眾:就是莊嚴法會的大眾。用幢旛幔,來莊嚴道場,是有形的莊嚴;用信解行證來莊嚴法會,是無形的莊嚴。此地種種神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化身而來,來莊嚴道場。

5供養眾:法會中不能沒有人供養,所以要有供養眾。

6發起眾發起這個法會。這部經的發起不是一個人啟請的,大眾啟請。大眾並沒有表白來啟請,大眾心裡有這個意願,佛有他心通,眾生心裡有念頭,佛知道,所以大眾念請。念念當中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要有廣大的智慧,要有廣大的心量,大慈大悲。眾生不知道請,他們不曉得佛法的殊勝,不知道佛法的利益,所以不知道啟請。我們知道的人,如果沒有人來啟請,佛示現成佛之後,看看沒人請,那就入般涅槃,就不住世,

7當機眾:就是佛為這些眾生說法,令其依法奉行,這叫當機眾。一切眾生在這個機緣之中,聽到佛說這樣圓滿殊勝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無量無邊。

8表法眾:就是代表這種法的眾生。菩薩到這邊來示現,暗中是「表法」。世尊師子座裡面也流出許許多多的菩薩,顯示法門的奇特,不可思議,也是通表像《無量壽經》上所講「一切皆成佛」。

9證法眾:聞法之後,證的初果二果或三果四果,這叫證法眾。
佛說的種種道理、種種成就,如果沒有人來作證明,初學的人聽到總不免疑惑。這些法身大士到這個道場來為大家「作見證」,證明佛所講都是真實的。

10顯法眾:就是令佛法都彰顯出來的眾生。所以有這十種眾生來成就法會。「反過來顯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礙深重的人,他們不見不聞,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個殊勝的法門他沒有緣分。所以意思很多,有這麼多的意義,他們當然要來參加這一會。

六、一真法界,諸法實相: 華嚴境界、華嚴十玄門
華嚴一乘十玄門,係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所說,二祖智儼所撰。華嚴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門而開發之。若通十玄門義旨,則可入華嚴玄海,故名一乘十玄門。十玄門係顯法界緣起,因此又名法界緣起,一乘緣起。此十玄門,是佛境界的縮影。

華嚴一乘十玄門: 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華嚴經云: 萬法唯心,故十玄緣起,即是性起。猶大海起浪,一水起萬重浪 ,萬重浪皆是一水。又如一室千燈,光光相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十玄緣起,即性起也。 (性起即是海印頓現) 。

此十玄門,主要是闡述華嚴世界 (佛境界),是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其基本原理,奠基於上面兩段所說的定律及推論。此一一門,復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種,會成一百。然此同時具足相應等十門,一時具足,體性無有前後。相應(同時具足相應)既具此十門,其餘因陀羅網等九門,亦皆各具此十門。
1同時具足相應門、2廣狹自在無礙門、3一多相容不同門、4諸法相即自在門、5隱密顯了俱成門、6微細相容安立門、7因陀羅網法界門、8托事顯法生解門、9十世隔法異成門、10主伴圓明具德門

如上十種玄門,皆具足於一塵中,如是十方世界,諸餘微塵,亦各具足十玄妙門,互攝無礙,相通相入,重重無盡,舉一全收,圓滿相應,是名十玄緣起無礙法門,亦名無盡緣起法門。

詳細解說,請看此園地的下面兩篇文章:
華嚴一乘十玄門 解說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七、悟後起修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証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講說一乘佛法的五十二位次修証法門: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佛位。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証 (真) 佛。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但微細無明習氣仍在,須經四十一位次,漸斷無明習氣。理雖頓悟,事則漸修。

開悟是在心性上,明白了自己這顆心和諸佛無二,在法理上,了知了諸法的空性。悟了之後,再來針對自己的習氣下手,徹底根除,恢復本有的清淨光明的無漏的一切。没有這一悟,不知心在何處,不知成佛的根本何在。悟後的修跟不悟時的修,有本質差别。悟前可以叫做盲修瞎練,悟後才知道怎麼是對的,怎麼是實在的。悟後起修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鍊心,這是真修。五十三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從早到晚,你所接觸一切社會的現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天都在­參學,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

覺悟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順境沒有貪心,逆境沒有瞋恚心,待人接物沒有傲慢心,貪瞋痴沒有了。我與我所都沒有了,都放下了,就成正覺。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身合。忽然妙慧,從此定生。無始無明,總無所得。佛性本身,即為法身。法身是無區別、無分隔、無所不在的。覺悟者的覺知,與法身合而為一。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介 (二) 釋經題 華嚴三聖 聽法十眾 教起因緣 十玄門 悟後起修

  1. 古代中國,識字難能,佛經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逢。今生,大方廣華嚴,條理分明,三根普被,現此園地,無遠弗屆,何其有幸,得以緣此?
    感恩信堅師兄!!願此園地長留於世!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留言鼓勵。這一個多月來,旅途勞累,寄居旅店,生活不定。直到一個多禮拜前,才能定下心來,因師姐之請,重看華嚴經,並開始貼文,講解華嚴經。

      萬事起頭難,華嚴法海浩瀚,萬法一體,對於初學者,不知如何下筆,才能有系統,簡潔解說。先寫兩篇簡介,作為導論,讓讀者有個整體概念,再解說經文。

      修道四難: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成。再加上佛經以中文為主,識字難能。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海墨難書。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所幸師姐,「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