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介 (一) 緣起 四分 階位 七處九會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法身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總有三十九品,九十九卷,是眾經之母,萬法之源頭。因此真正看懂了華嚴經,就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信堅八年前,閉關整整一年,研讀淨空法師講解了十二年的華嚴經前十五品,再看清涼疏鈔及李通玄長者的華嚴合論。前後約三年,才對華嚴經有整體的概念,書寫了一些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的文章。今應顏顏師姐之請,先在此對《華嚴經》的整體,作個簡介。作為整本華嚴經的藍圖,以利讀者,研讀華嚴經。
hua1  hua2

一、華嚴經的由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佛說完這部經之後,當時參加大會的大龍菩薩,將這部經收到藏在龍宮裡面。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出現了,這個人是一個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用了不長的時間,將世間所有一切典籍都學完,包括佛法;他感覺到這個世間沒有什麼稀奇的,於是就產生貢高我慢。大龍菩薩見到了,生起憐憫之心,把他接到龍宮去參觀在龍宮裡面見到這部大經,於是龍樹菩薩才知道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太有限。

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華嚴》是目錄,有十萬偈。三十九品。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華嚴經》總共有十萬頌,可見其分量之大。分量多就容易散失,《華嚴經》傳入中國時,就是一個殘缺本。

二、華嚴經傳入中國的譯本
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而《華嚴》是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 (418),才首次傳到中國,是殘缺不完整的本子,只有三萬六千頌。由西城高僧佛陀跋陀羅尊者等百餘高僧,用了幾年時間,把它翻譯成中文,總共有六十卷,稱為《晉經》,也稱為《六十華嚴》。

第二次是在唐朝證聖年間,即武則天證聖元年(695),由實叉難陀尊者三藏法師從西域帶來,比上次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共翻譯出三十九品,共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這部經譯成之後稱為《唐經》,也稱為《新華嚴經》;晉朝譯的稱為舊經。

第三次在唐朝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烏荼國王向中國朝廷進貢,禮品裡面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名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一品是是八十華嚴最後一品「入法界品」的完整版,總共有四十卷 [《八十華嚴》裡的這一品,只有二十一卷]。烏荼國王進貢的這一品經,由印度高僧般若法師譯成華文,稱為《四十華嚴》,簡稱為《普賢菩薩行願品》。

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讀華嚴經的方法,依《八十華嚴》,從世主妙嚴品第一讀到第五十九卷「離世間品」,接著再讀《四十華嚴》,合起來總共有三十九品,九十九卷。是至今最完整的華嚴經,超過五萬頌。

三、華嚴經的內容
整部《華嚴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證四個部分:

第一大單元,「舉果勸樂生信分」,總共有六品、十一卷。

第二大單元,「修因契果生解分」,從「如來名號品」起,一直到「如來出現品」,總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

第三大單元,「託法進修成行分」,「離世間品」有一品、七卷。

第四大單元,「依人證入成德分」,《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有一品、四十卷。

四、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人間三處(菩提道場、普光明殿、逝多林)、天宮四處(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九會是:

第一會,在「菩提道場」(人間),普賢菩薩是會主,所說的是毘盧遮那依報的因果。有六品經十一卷,從「世主妙嚴品第一」、「如來現相品第二」、「普賢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華藏世界品第五」,是講的毘盧遮那佛依正之果報。「毘盧遮那品第六」是講因。所以第一會是講佛的依報因果。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人間),文殊菩薩為會主。這一會說說佛的正報,有六品經四卷經文,講十信法門:「如來名號品第七 (身)」、「四聖諦品第八(口)」、「光明覺品第九(意)」、「菩薩問明品第十(解)」、「淨行品第十一(行)」、「賢首品第十二(德)」。第二會說佛正報,以及十信法門。

第三會昇忉利天宮,有六品,講十住法門: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如來感應序)、須彌山頂上偈讚品第十四(集眾放光序)、十住品第十五(解)、梵行品第十六(行)、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德)、明法品第十八 (如來感應序)。 [參看
華嚴十住品 真諦詳解 (一)華嚴十住品 真諦詳解 (二)華嚴十住品 真諦詳解 (三)。]

第四會昇夜摩天宮,有四品,講十行法門: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請佛序)、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讚佛序)、十行品第二十一(自分序)、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勝進德)。

第五會昇兜率天宮,有三品,講十迴向法門: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請佛序)、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讚佛序)、十迴向品第二十五(自分序)。

第六會在他化天宮,有一品,講十地法門。

第七會在普光明殿(人間),有十一品,講等覺、妙覺的法門。前六品明因圓,後五品明果滿:十定品第二十七(明十定大用)、十通品第二十八(明十智明)、十忍品第二十九(十通所依智體)、阿僧祇品第三十(行德校量分齊)、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約時間、辦佛德)、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約空間,菩薩化用)。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總明佛德,體用殊勝)、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別顯勝德相)、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別辦勝德益相)。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明普賢圓因)、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明性起用不用)。

第八會在普光明殿(人間),有一品,說普賢行法,六位頓修,講〈離世間品〉(成行因果)。

第九會在逝多林給孤獨園 (人間),有一品,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證入因果)。

信堅補註:「七處九會海印道場」之名,包括了「圓融門」與「行布門」。乍看之下,吾人時常以為「七處九會」是一場法會開完,才又進行下面一場,其實不然。依照《華嚴經》的內涵,「七處九會」是一時炳現、一音頓演的。所謂「海印」,即以大海為譬喻,海水映照萬物,並無先後差別,純乎一時齊現。毘盧法界亦然。澄觀大師在《華嚴經疏》卷一說到:「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海印定中一時印現。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應即有說,無非時失故。祇園身子,蓋是九世相收。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法界放光,亦見菩薩遍坐道場成正覺故。」經文也多次說到,毘盧遮那佛不離覺樹而升天上,可見一時炳現、一音頓演絕非虛說。

五、華嚴經的五周因果
《華嚴經》分四大單元解釋了五周因果:
1.所信因果,在第一會所講,明盧舍那佛之果德及其為普莊嚴童子時之因行,即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

2.差別因果,在第二會至第六會所講,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差別之因,第七會〈佛不思議法品〉、〈十身相海品〉、〈隨好光明品〉明差別之果,此即差別因果。

3.平等因果,第七會〈普賢行品〉明平等之因,〈如來出現品〉名平等之果,故稱平等因果。

4.成行因果,在第八會〈離世間品〉中說,初說五十階位,後說八相成道,因行成果行,故曰成行因果。

5.證入因果,第九會〈入法界品〉所說,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為證入因果。

六、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華嚴經》將大乘菩薩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十信位)到修行圓滿成佛(究竟佛),劃分成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信堅補註:此階位的劃分,名字與楞嚴經相同,但其含義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e.g.,楞嚴經的十地位,只相當於華嚴經的十住位。華嚴經的十信位相當於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藏教佛。十住位以上,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 (分證真佛),其階位是依無始無明習氣的深淺而劃分。]

十信位: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

十住位: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位: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恚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迴向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位: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華嚴經》的內容又可用境、行、果三字來概括:「境」指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行」,以善財童子為例,說明修華嚴者要為獲取菩提而努力修證;「果」指菩薩修行者根據努力程度而達到的「十地」位次。

《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後,為得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從莊嚴幢沙羅林出發次第南逰,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1德雲比丘;2海雲比丘;3善住比丘;4彌伽長者;5解脫長者;6海幢比丘;7休舍優婆夷;8毘目瞿沙仙人;9勝熱婆羅門;10慈行童女;11善見比丘;12自在主童子;13具足優婆夷;14明智居士;15寶髻長者;16普眼長者;17無厭足王;18大光王;19不動優婆夷;20遍行外道;21鬻香長者;22婆施羅船師;23無上勝長者;24獅子頻申比丘尼;25婆須蜜多女;26鞞瑟胝羅居士;27觀自在菩薩;28正趣菩薩;29大天神;30安住地神;31婆珊婆演底夜神;32普德凈光夜神;33喜目觀察眾生夜神;34普救眾生妙德夜神;35寂靜音海夜神;36守護一切城夜神;37開敷一切樹華夜神;38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39妙德圓滿夜神;40瞿波釋種女;41摩耶佛母;42天主光天女;43遍友童子師;44善知眾藝菩薩字智童子;45賢勝優婆夷;46堅固解脫長者;47妙月長者;48無勝軍長者;49最寂靜婆羅門;50德生童子;51彌勒菩薩摩訶薩;52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53普賢菩薩摩訶薩。

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終於修行圓滿,「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參看本園地中文章: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二) 第一參 吉祥雲比丘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三) 第二參 海雲比丘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四) 第三參至第五參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五) 第六參至第十參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六) 第11參至第20參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七) 第21參至第30參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彌勒法門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八、華嚴經的註解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華嚴經是對法身菩薩(分證佛)及大心凡夫(發菩提心的上上根人)而說,講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及如何斷無始無明習氣的進階法門。言語道斷、新行滅處,只可以意會,不能言傳。要依見性法師的講解,才能信解經聞的言外之意。

因此看華嚴註解,自唐朝以來,皆依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及李通玄長者合論,為準。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註解的註解。疏、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清涼國師是先作疏,大概以後嫌疏太深,恐怕一般初學的人有困難,再把疏作一個註解,稱之為疏鈔。《疏》之體完全是依照經文一字一句詳細解釋,這是《疏鈔》;而《合論》是一段、一章、一節 裡面的這些大意,提出來發揮。所以疏之體跟論之體不一樣,各有好處。

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師,他將疏跟論合起來,編了一部書,《華嚴經疏論纂要》。因為疏跟論的體例完全不一樣,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讀清涼的疏和李長者的論,他做一個導引而已。所以用他的《疏論纂要》就非常理想,淨空法師十二年的華言經講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論纂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介 (一) 緣起 四分 階位 七處九會

  1. 感謝信堅師兄!期待您得空,慢慢析述華嚴各品要解,留待未來更多有緣人,共窺佛境界奧義,助大眾共體本自佛性、共轉當下世界為真善美之淨土!

    顏顏敬上

  2. 信堅師兄好:

    本文,您於補註中提及,乍看之下,吾人時常以為「七處九會」是一場法會開完,才又進行下面一場,其實不然。依照《華嚴經》的內涵,「七處九會」是一時炳現、一音頓演的。又引述澄觀大師在《華嚴經疏》卷一所言:「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海印定中一時印現。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應即有說,無非時失故。祇園身子,蓋是九世相收。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法界放光,亦見菩薩遍坐道場成正覺故。」上次讀到這一段,相信佛境界不可思議,但不明為何華嚴海會是「七處九會」一時炳現、一音頓演。至今,印象一直十分深刻。

    昨日突有靈感,一真法界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佛(法身菩薩)既然已明心見性,雖因習氣不同而有深淺境界之差異,但心中已無時空幻覺幻相之障礙,諸佛念力皆能有感斯應,隨緣應化,因此能「一時頓現」重重無盡的法會,參加世尊頓演之一音。

    眾生因為迷,執著於「我、我所」,也就是執著於有個我、境,因此生生世世輪迴不已,即使這個色身滅了,魂還在找個我身及棲身之處。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當我們了知萬法是緣生緣滅之後,必須要放下對身心及對法的執著,才能將心量擴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能體會日常生活即是華嚴世界。持有「無住生心」的生活態度,就不會再擔心色身滅後要去哪裡,因為,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哪裡不能去,顏相信,依此用心,即使今生靈性無法提昇到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現世總會日日減輕,來世依舊會物以類聚,隨緣再修行。

    以上是顏目前的心得報告,還望信堅師兄指點。祝您中秋佳節愉快!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在來米的解讀心得是,”七處九會”,世俗物理時空一定有前後之別。但都是暢演一音而言,是稱同時同處。是一時炳現、同一靈界一音頓演的。一念暢演一音
      今天剛好在背 信堅師兄 解說的文句【精義入神】
      精義入神,「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即智斷冥契。故能一念頓見一切。一念裡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整個宇宙裡面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遠近,沒有先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故能頓見一切。這是每個修行人、每個菩薩所依靠的自心不動智佛。
      現在背好了,更遇中秋節,在來米要去七處酒會了,不醉不歸◕‿◕

      • 哈哈,在來米師兄交完作業了。
        你真的背解說?這麼用功,難怪進步神速!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七處酒會」以後賞月,一輪明月,不知會轉成什麼樣子?哈哈!

        • 顏顏師姐、在來米師兄:

          中秋佳節,「七處酒會」,不醉不歸。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關於所論,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夜賭明星,成最正覺時,在海印定中,一時炳現、圓音頓演,對法身菩薩所說。唯四十一位法身菩薩,皆能於一念頃,遍遊十方,親臨聖教。(示現十方如滿月 ,如月光影靡不周。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權小聲聞。不見不聞。(法身菩薩,是明心見性後的四十一位次菩薩。住一真法界,沒有時間、空間。法身菩薩,身遍一切時、一切處。)

          要了解此境界,須要先了解 “華嚴十門三昧業用”裡的第一門: “圓明海印三昧門”。讀者請參看此園地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詳細解說 “海印三昧” 的真義。

          ps: 讀者亦可參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解說“。(不起菩提覺樹,而昇須彌山頂。)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